1. 首页
  2. > 代理记账 >

qq2005beta2出来了(qq5.4版本什么样子)

东东推荐:产品的发展周期可以分为初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产品处在周期不同的阶段,产品策划的重心却不尽相同的,这点对于一个产品经理来说尤其重要。



说说我的经历

踏入互联网这个行业,我加入的第一家公司是腾讯,做过两款产品,还都是社区产品


  • 腾讯微博:2010年4月上线,而我加入的时候,上线1年多
  • QQ空间:2005年4月上线,我加入的时候,已经是一个上线八年了的产品

两者的量级都自不必说,亿级别的产品,目标用户几乎等同于网民人数,而我参与这两个产品的时机也挺有意思的


加入腾讯微博的时候,正好是腾讯微博(也是微博)的快速成长时期,严格来算,应该是成长晚期了,悲剧的是很快到了成熟期、衰落期(今年官方已经不更新了,唉…)


加入QQ空间的时候,已经是空间的成熟期了


现在做一个创业项目的新产品,经历的正好是初期产品,这样算来,从成长期到成熟期的不同阶段的产品,都接触过了



结论

习惯先抛出结论,每个时期的产品,都有着不同的阶段性目标,所有的产品功能需求,必须符合相应的目标,才能让产品更快速的发展


初期产品


  • 找到产品最核心的功能:用户用你的产品的理由
  • 找到目标用户,迅速的验证需求

成长期产品


  • 核心功能的优化
  • 快速吸引用户,让产品不仅有用,最好有趣的功能

成熟期产品


  • 核心功能的极致优化
  • 为用户找到新的G点,目的是在核心功能以外,找到新的增长点


初期产品

近期在做教育类产品,对教育行业的了解基本只来自学生时代的印象,而且十多年过去,时代都已经变化了。毫不客气的说,对在线教育的了解几乎为零。不了解用户,不了解痛点。在产品初期,对核心需求的把握是不准确的


工作节奏


  • 根据对用户需求的理解和市场的判断,把核心功能的体验做到60分
  • 在这之前其实还有一项工作,明确数据目标,根据产品上线后的数据要能够得到结论
  • 根据数据判断核心功能是不是能够支持产品的持续增长,或者说,核心功能是不是真的够“刚需”

第一点:在尝试任何新产品和新方向的时候,我经常问自己最多的问题


  • 这个功能是不是用户使用你产品的理由?
  • 如果没有这个功能,用户会觉得不好用,还是不会用?

因为新产品和新方向,必须要快速找到核心的竞争力,必须清楚的是,不一定完全是用户用的最多的功能,也可以是与竞品最大的差异需求。


刚去腾讯,有很多培训课,记得非常清楚的一个问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1998年,QQ开始规划,1999年2月推出Beta1版本,1999年5月Beta2,1999年8月Beta3。


Beta1版本只能实现3个特性,优先推哪三个呢?请从以下选项里勾选:


卡通头像


不可窃听安全通讯


聊天室


很小的.exe文件


皮肤skin


速度超快0.5秒反应


聊天记录管理器


语音


视频


看谁在线上


传文件


QQ表情


第二点和第三点,其实说的是一个验证过程


不管是一个完整的产品也好,功能、模块也好,都需要产品经理对上线后的数据预设一个基本值,两个作用,第一、以此来判断产品是不是OK的;第二,让自己对产品功能的设计不是盲目的;最后根据上线的数据,才能得到“结论”:


  • 数据超出预期了,那是不是应该加大投入来做
  • 数据不及预期,那核心需求是不是个伪需求

如果没有数据目标,很容易陷入对数据的无感状态,产品上线完就完了



成长期产品

从我入职开始,微博正处于成长期,逐步步入成熟期,新增用户的成本已经很高了,在那种量级下,产品大的层面的玩法已经定型了,而且是在有强大竞品的环境里,核心的工作,逐步从找到新的方式扩充新增用户,到针对留住用户、让用户使用产品的时间久一点的工作


具体工作


1、核心功持续优化,这个时候,微博的核心功能已经是80分了,要保持做到85……


  • 优化核心功能——大力降低微博timeline的垃圾信息,帮助用户维护关系链
  • 提供优质内容——类似广场、微频道等聚合精品内容

2、不断有新的产品功能来增加用户的新鲜感,让产品更有趣


  • 可以从产品的资源角度 用户诉求角度出发,去寻找这些点
  • 在产品核心功能之外,利用另外一种方式满足用户,能为主产品提供黏性、影响力和扩散力,在产品的接力成长之路上助力

作为一个一线产品经理,哪怕仅仅能够负责的是一个模块,产品的一个点,也需要让自己做事情的方向和微博产品阶段目标要相符合,不管是给timeline降噪还是关系链维护,围绕这个目标,去想可能做的小功能,小模块,核心需求是需要打磨的,从80到85比60提高到80分的难度要大的多,但是方向必须正确


而产品的有趣性就是另一个值得做方向了,不仅用户需要新鲜感,团队也需要有不断的版本,特别是当你的权限和视野没有达到一个高度,很难在核心需求上有突破,而有趣性和新鲜感就不一样,可以以小见大


说说当时微博的情况是:有大量的注册用户,日活也是不少的,聚集了大量的人,而大量的人的“交流”需求很强烈的。而且,透过数据去观察微博(包括sina微博)的话,本身就能发现很多很有意思的玩法


  • 有人注册账号来做匿名的树洞,你给账号发私信,账号管理人员将私信通过微博发出来
  • 有人利用微博来做约炮的平台,汇集一帮饥渴男(相对容易),如果你是女生想约炮,发私信提要求(地点、身高、活)就好了,管理人员会将要求通过微博发出来,很多人在微博报名,慢慢选吧~
  • 有人利用微博专门给人情感答疑
  • 有人(留几手啦)在微博专门毒舌点评女性照片
  • ……

一个好的平台,能够在简单规则下,演变出多种多样的玩法,这也和失控中讲到的是一个道理


微博树洞,是我们产品的尝试,一款让用户能够匿名吐槽的微博应用,每个用户可以匿名说出想说的话,同时其他用户都能看到这些匿名吐槽(形式就是微博),可以评论、转发等等进行交流,这样在公开状态下发微博、看微博,又有一种形式是匿名状态下发微博、看微博,很好的互补状态,给用户多一种选择,多一种玩法,当时也有很多有意思的互动


  • 最多的当然是无聊找人聊天的,其实就是约炮
  • 发出抱怨
  • 求祝福
  • 情感求助
  • 表白

从数据和口碑也能感觉得到用户的喜爱,从树洞出发,也尝试了很多服务,情感求助站(用户之间相互倾诉的平台)、夜猫子(晚上9点半开放,随机匹配好友聊天)等等


除了优化核心体验,去找到一种新的增强产品黏性的功能或者方式,也不可少。虽然从规则角度,其实这不应该是产品官方应该去做的,应该让使用者更多的去发现和运营。当然,这不是用户来使用你的产品的核心目的,可以给产品锦上添花,但是不能在产品逐步衰败的时候雪中送炭。



成熟期产品

对于成熟期的用户,其实是个最难解,这种情况下,可能所有人的努力,只是保持产品的数据曲线不下降,甚至是少下降


普通产品经理能做的,除了打磨体验,将体验极致化,将体验从95提高到96分,实在没有想到更好的解。FB没有做到,需要靠资本买入instagram,what’s app,可能很少有这么大的产品能够做到,因为挑战产品的,可能是社会变革所带来的新的生活方式。


想想曾经努力的同事,大家不可谓不拼命,逃不脱的产品宿命和大势。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