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公司注册 >

北京市宣武区国家税务局稽查王君(国家税务总局西安市税务局稽查局)

作冤,◆猶言上當。○《兒女英雄傳》第三八回:“我瞧今日這趟,八成兒要作冤!”


直冤,◆冤案得伸。○[宋][司馬光]《駕部員外郎司馬府君墓志銘》:“兄不從,據實鞫之,皆止杖罪。餘囚負冤得直者甚眾。既而遭繼母[郭氏]憂,去官,直冤者或炷香於頂、臂以送之。”


遭冤,◆受到冤屈。○《封神演義》第三十回:“致[賈氏]忿怨死,[黃娘娘]遭冤,實君有負臣子,與臣下何干?”◆遭受冤屈。○《封神演义》第三十回:“致賈氏忿怨死,黄娘娘遭冤,實君有負臣子,與臣下何干?”○《二度梅全传》第十四回:“皇天后土,本園花神,可憐梅年伯遭冤被害,母子凋零,如是梅公子有興發、聚會之日,求上天三日,將梅花復開二度。”○《锦香亭》第五回:“原來葛太古醉駡權臣,遭冤被遣這幾日,正值鍾景期被虢國夫人留在家裏,所以一毫也不曉得。”


冤狀(冤状),◆冤情;冤案。○《史記‧酷吏列傳》:“上所欲擠者,因而陷之,上所欲釋者,久繫待問而微見其冤狀。”○[宋][范仲淹]《權三司鹽鐵判官尚書兵部員外郎王君墓表》:“[婺]人[薛惟簡],先有冤狀,父徒子黥,君雪除之。”


冤滯(冤滞),◆滯留未申的冤獄。○《晉書‧姚興載記上》:“[興]常臨[諮議堂]聽斷疑獄,於時號無冤滯。”○[宋][蘇軾]《元祐三年六月德音赦文》:“切慮四方獄犴,冤滯尚多。”○[清][侯方域]《擬思宗改元追復楊漣等官爵並起被廢諸臣旋欽定逆案頒示百官廷臣謝表》:“沙門護法,人稱[胡廣]中庸;北府開衙,誰疏[王涯]冤滯?”


冤冤相報(冤冤相报),◆以冤報冤的因果報應。○[元][無名氏]《硃砂擔》第四摺:“其屈死一雙怨鬼,償還他來世亨通,纔見得冤冤相報,方信道天理難容。”○《紅樓夢》第五回:“冤冤相報自非輕,分離聚合皆前定。”◆补证条目■以冤报冤的因果报应。亦指仇人之间互相报复。○宋洪迈《夷坚丙志·安氏冤》:“曩事歲月已久,冤冤相報,寧有窮期?”


冤獄(冤狱),◆猶冤案。○《漢書‧魏相傳》:“遣諫大夫博士巡行天下,察風俗,舉賢良,平冤獄,冠蓋交道。”○[唐][駱賓王]《螢火賦》:“知戰場之有燐,悟冤獄之為蟲。”○[清][俞樾]《春在堂隨筆》卷十:“疑自[宋]相傳有十五貫冤獄。”○[張書紳]《正氣歌》四:“在這血雨腥風的日子裏,冤獄遍[中國],冤案堆如山。”


冤有頭,債有主(冤有头,债有主),◆比喻處理事情必尋負主要責任的人。○《五燈會元‧西禪需禪師法嗣‧劍門安分庵主》:“卓拄杖一下,曰:冤有頭,債有主。”○《金瓶梅詞話》第十七回:“各人冤有頭,債有主,你平白焦愁些甚麼。”○[曹禺]《日出》第四幕:“誰叫你跟他們說好話?冤有頭,債有主,我自己沒求過他們,要你去求?”亦作“冤各有頭,債各有主-冤各有頭,債各有主”。○《水滸傳》第二六回:“[武松]捋起雙袖,握着尖刀,指[何九叔]道:‘小子粗疏,還曉得冤各有頭,債各有主。你休驚怕,只要實說,對我一一說知[武大]死的緣故,便不干涉你!’”[葉聖陶]《倪煥之》十二:“說得出這種無賴話的,未必懂得‘冤各有頭,債各有主’的道理。”


冤業(冤业),◆見“冤孽”。


冤延,◆宛延。長曲貌。○《漢書‧揚雄傳上》:“曳紅采之流離兮,颺翠氣之冤延。”○[王先謙]補注引[錢大昭]曰:“冤延,與蜿蜒同。”


冤刑,◆1.冤枉受刑的人。○《漢書‧循吏傳‧黃霸》:“夫宣明教化,通達幽隱,使獄無冤刑,邑無盜賊,君之職也。”◆2.指冤案。○[宋][朱弁]《曲洧舊聞》卷五:“豈十九年之睿斷,有八百件之冤刑。”


冤望,◆怨恨;心怀不满。○唐陆龟蒙《送宣武从事越中按狱》诗:“别愁當翠巘,冤望隔風潮。”


冤枉錢(冤枉钱),◆本來不必花而多花的錢。杜鵬程《在和平的日子裏》第二章:“工地是個大學,我們傷腦筋、摸索、爭吵、‘鬧矛盾’、花的冤枉錢,都算我們交的學費吧!”[高雲覽]《小城春秋》第二五章:“他父親很生氣,說是為了他花了不少冤枉錢。”◆补证条目■本来不必花而花的钱。○《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四回:“只要認得了他,是一個冤枉錢不會花的。”


冤枉路,◆本來不必走而多走的路。○[老舍]《四世同堂》十九:“他納悶:為什麼已經這樣的疲倦了,還陪着朋友走冤枉路呢?”[草明]《乘風破浪》第六章:“[少祥]在田野裏轉來轉去,走了很多冤枉路。”◆补证条目■本来不必走而多走的路。○《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六回:“怎麽,要到夫子廟?怎不早點説?這冤枉路才走得不少呢!”


冤枉,◆1.無辜的人被誣指為有罪,無過錯的人受到指責。○[漢][王符]《潛夫論‧愛日》:“郡縣既加冤枉,州司不治,令破家活,遠詣公府。”○[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風操》:“叩頭流血,申訴冤枉。”○[宋][陸游]《謝梁右相啟》:“務盡心於折獄,庶無冤枉失職之嗟。”◆2.指沒有事實根據,給人加上惡名。○《古今小說‧張道陵七試趙昇》:“平日間冤枉他一言半字,便要賭神罰咒,那個肯重疊還價?”[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四部四八:“誰磨洋工?你別冤枉好人。”◆3.不值得;吃虧。○[茅盾]《小巫》:“想想花了三百大洋弄來的這個‘菱姐’,好像也不過如此,並沒比鎮上半開門的[李二姐]好多少,這錢真花得有點冤枉。”○[巴金]《家》二五:“我們去年花了不少的功夫好容易把《寶島》練熟了,現在連上臺的機會也沒有,真是冤枉。”◆4.形容不當得而得。○[田漢]《梅雨》:“他的爸爸跟軍閥勾結,發了好一筆冤枉財。”杜鵬程《在和平的日子裏》第三章:“鐵道部、工程局都是吃冤枉的,他們會作決定,叫他們來幹吧!”


冤頭(冤头),◆猶仇人。○[毛澤東]《論十大關係》八:“社會上的反革命因為是老百姓的直接冤頭,老百姓恨透了,所以少數人還是要殺。”◆补证条目■犹仇人。○《续金瓶梅》第四回:“犯鬼初到,還使他蒿裡山過了堂,以待冤頭對審,方可行刑。”


冤痛,◆1.謂蒙受冤屈而悲憤沉痛。○[漢][王充]《論衡‧感虛》:“何其冤痛相似而感動不同也。”○[晉][干寶]《搜神記》卷三:“孤魂冤痛,自訴於天耳。”◆2.指為他人感到冤屈悲痛。○《三國志‧魏志‧楊俊傳》:“[黃初]三年,車駕至[宛],以市不豐樂,發怒收[俊]。尚書僕射[司馬宣王]、常侍[王象]、[荀緯]請[俊],叩頭流血,帝不許。○[俊]曰:‘臣知罪矣。’遂自殺。眾冤痛之。”○[宋][何薳]《春渚紀聞‧叔夜有道之士》:“余觀[嵇中散]被譖就刑,冤痛甚矣。”◆补义条目■怨恨,哀痛。○《水经注·河水三》引晋杨泉《物理论》:“秦始皇使蒙恬築長城,死者相屬,民歌曰:‘生男慎勿舉,生女哺用餔,不見長城下,尸骸相支拄!’其冤痛如此矣。”


冤死,◆冤屈而死。○《漢書‧刑法志》:“今郡國被刑而死者歲以萬數,天下獄二千餘所,其冤死者多少相覆。”○《後漢書‧李燮傳》:“明年,史官上言宜有赦令,又當存錄大臣冤死者子孫。”○[瞿秋白]《餓鄉紀程》十:“車身簸蕩,厲聲作響,好像替冤死於‘白禍’的[俄國]勞動人民,哀訴於[東亞]初臨的貴客。”


冤首,◆首冤,最大的冤案。○《晉書‧解系傳》:“後[齊王][冏]起義時,以[裴][解]為冤首。”


冤聲,◆怨恨之声;鸣冤叫屈之声。○唐罗邺《长城》诗:“降虜至今猶自説,冤聲夜夜傍城根。”○唐杜荀鹤《再经胡城县》诗:“去歲曾經此縣城,縣民無口不冤聲。”


冤沈,◆見“冤沉”。


冤傷(冤伤),◆怨恨悲傷。○《漢書‧刑法志》:“姦吏因緣為市,所欲活則傅生議,所欲陷則予死比,議者咸冤傷之。”


冤塞,◆謂冤情不上達。○《魏書‧任城王澄傳》:“或有司愛憎,或執事濁僻,空文致法,以誤視聽。如此冤塞,彌在可哀。”


冤辱,◆猶屈辱。○《後漢書‧崔駰傳贊》:“[瑗]不言祿,亦離冤辱。”


冤肉,◆屈死的人。○[宋][汪藻]《己酉亂後寄常州使君侄》詩:“地下皆冤肉,人間半劫灰。”


冤曲,◆彎曲。○[章炳麟]《八卦釋名》:“案《說文》:‘乾,上出也。’此說草木冤曲而出,無取天義。”


冤屈,◆1.鬱悒;委曲。○《楚辭‧九章‧懷沙》:“撫情效志兮,冤屈而自抑。”○《史記‧屈原列傳》作“俛詘”。○[曹禺]《雷雨》第三幕:“哼,我一肚子的冤屈,一肚子的火,我沒個夠!”◆2.冤枉,無罪而被誣為有罪。○[元][蕭德祥]《殺狗勸夫》第三摺:“我幾曾殺人來,是好冤屈也。”◆3.指加人以惡名或罪名。○[清][宣鼎]《夜雨秋燈錄‧奚大瘤》:“妮子莫冤屈人,渠昨已覓死空林中,何有紈褲習氣!”[柳青]《創業史》第二部第八章:“[振山]!誰也沒准備冤屈你嘛。”◆4.指冤獄,冤案。○《南史‧陳宣帝紀》:“乙巳,分遣大使巡州郡,省冤屈。”○[明][李贄]《與焦弱侯書》:“自古至今多少冤屈,誰與辨雪!”[巴金]《真話集‧懷念滿濤同志》:“這追悼會也就是平反會,死者的冤屈終於得到昭雪。”


冤親(冤亲),◆指仇人和親人。○[五代][守澄]《景福寺重修思道和尚塔銘》:“冤親普攝,凡聖齊收。”


冤情,◆冤枉的情狀。○[清][李漁]《比目魚‧駭聚》:“如何擅自加刑,其中必有冤情,待我進來,替他分理。”○[趙日升]《夜校燈火》詩:“倒苦水,吐冤情,淚水伴着血水涌。”


冤牽(冤牵),◆猶冤孽。○《海上花列傳》第七回:“啥緣分嗄,我說是冤牽!”[沙汀]《還鄉記》二:“他就揪着我們幾家人整,就像前一輩的冤牽!”


冤氣(冤气),◆因受冤屈而鬱結在胸中的不平之氣。○[唐][沈佺期]《獄中聞駕幸長安》詩之一:“扈從由來是[方朔],為申冤氣在[長平]。”○《蕩寇志》第九八回:“你我的冤氣又不知何日出也。”○[柳青]《銅墻鐵壁》第十七章:“直到清算鬥爭時,老漢才把冤氣吐盡。”


冤魄,◆冤枉而死者的魂魄。○[唐][蔡京]《詠子規》詩:“千年冤魄化為禽,永逐悲風叫遠林。”


冤鳥(冤鸟),◆即冤禽。○[唐][羅隱]《投湖南王大夫啟》:“斯亦冤鳥尚思於銜石,愚公猶銳於移山。”


冤民,◆受冤屈的人。○《漢書‧于定國傳》:“[張釋之]為廷尉,天下無冤民。”○[顏師古]注:“言決罪皆當。”○[南朝][梁][何遜]《七召‧治化》:“小大之獄無冤民。”○《明史‧循吏傳‧田鐸》:“御史行部至[蓬],寂無訟者,訝之。已,乃知州無冤民也,太息而去。”


冤苦錢(冤苦钱),◆囚犯送給獄卒的賄賂。○[元][關漢卿]《蝴蝶夢》第三摺:“有這個舊褐袖,與哥哥且做些冤苦錢。”○[元][關漢卿]《蝴蝶夢》第三摺:“[張千]云:‘燈油錢也無,冤苦錢也無,俺吃着死囚的衣飯,有鈔將些來使。’”


冤苦,◆冤屈痛苦。○《漢書‧董仲舒傳》:“貧窮孤弱,冤苦失職。”○[宋][柳永]《祭天神》詞:“算伊還共誰人,爭知此冤苦。”○[清][蒲松齡]《聊齋志异‧趙城虎》:“月餘,受杖數百,冤苦罔控。”○[魯迅]《朝花夕拾‧無常》:“[目連]嗐頭也冤苦不堪似的吹着。”


冤聚,◆聚滿冤囚。○《晏子春秋‧諫上二一》:“[景公]之時,熒惑守於虛……[公]曰:‘寡人為之若何?’對曰:‘盍去冤聚之獄,使反田矣。’”


冤句,◆古縣名。一作[宛胊]或[宛句],故城在今[山東][菏澤市]西南。○[金]時因城為[黃河]所沖毀,縣廢。○[唐][乾符]二年(公元875年)[王仙芝]起義軍攻克[曹州],縣人[黃巢]起而響應,爆發了全國性的農民起義。


冤結(冤结),◆1.冤氣鬱結。○《楚辭‧九章‧悲回風》:“悲回風之搖蕙兮,心冤結而內傷。”○[漢][劉向]《九嘆‧惜賢》:“心懭悢以冤結兮,情舛錯以曼憂。”○[三國][魏][曹植]《出婦賦》:“嗟冤結而無訴,乃愁苦以長窮。”◆2.猶冤屈。○《漢書‧于定國傳》:“民多冤結,州郡不理,連上書者交於闕廷。”○《後漢書‧光武帝紀上》:“將殘吏未勝,獄多冤結,元元愁恨,感動天氣乎?”[宋][司馬光]《進五規狀‧務實》:“姦暴不誅,冤結不理。”◆3.結下的冤仇。○[魯迅]《且介亭雜文末編‧我的第一個師父》:“因為死人在未死之前,總不免開罪於人,存着冤結,所以死後要替他解散。”


冤假錯案(冤假错案),◆冤案、假案和錯案的並稱。○[矯健]《老人倉》:“恢復縣委書記的職務後,他親自抓平反冤假錯案的工作。”○《人民日報》1984.3.6:“許多知識分子和其他同志的冤假錯案能夠得到糾正和澄清,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得到認真貫徹的結果。”


冤家對頭(冤家对头),◆仇人,仇敵。○[清][李漁]《慎鸞交‧狠圖》:“誰想才學之才與錢財之財兩下裡是冤家對頭,從來不肯見面的。”○[歐陽予倩]《潘金蓮》第二幕:“哼,誰能夠跟他長混下去?碰得着的,還不全是冤家對頭?”[駱賓基]《膠東的“暴民”》:“還爭什麼強,要結下下一輩的冤家對頭嗎!”◆补证条目■仇人;仇敌。○明无心子《金雀记·定婚》:“〔丑〕潘安仁哥,我和你什麽冤家對頭?你不該與我同來。〔小生〕怎麽不該來?〔丑〕有我這般俊,不顯他醜的?”


冤家,◆1.仇人。○[唐][張鷟]《朝野僉載》卷六:“[梁簡文王]之生,[誌公]謂[武帝]曰:‘此子與冤家同年生。’其年[侯景]生於[雁門],亂[梁]誅[蕭氏]略盡。”○《警世通言‧趙太祖千里送京娘》:“此去倘然冤家狹路相逢,教他雙雙受死。”○《儒林外史》第十四回:“我這裏將就墊二三十兩銀子把與他,他也只當是拾到的,解了這個冤家罷。”○[沙汀]《困獸記》十五:“我姓[章],她姓[鄔],既不是親家,也不是冤家。”◆2.對情人的昵稱。○[唐][無名氏]《醉公子》詞:“門外猧兒吠,知是蕭郎至。戔襪下香階,冤家今夜醉。”○[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一摺:“望得人眼欲穿,想得人心越窄,多管是冤家不自在。”○《花城》1981年第1期:“我呆呆地望着她,望着這個曾經撥動過我的心弦、牽動過我的情思的冤家。”◆3.泛指似恨實愛、給自己帶來苦惱而又捨不得的人。○《紅樓夢》第九八回:“這麼着,我還得那邊去招呼那個冤家呢。”杜鵬程《保衛延安》第二章:“她把孩子摟到懷裏,眼淚從那乾皺的臉上淌下來。邊哭邊說:‘唉,不懂事的冤家。’”◆补义条目■冤仇;仇恨。○《敦煌变文集新书·双恩记》:“强欺弱者,幾時解息於冤家;富役貧人,何日破除於辛苦。”○《五灯会元·洞山价禅师法嗣·龙牙居遁禅师》:“新豐和尚道:‘祖佛言教似生冤家,始有參學分。’”


冤魂,◆冤屈而死的鬼魂。○《後漢書‧袁譚傳》:“放兵鈔突,屠城殺吏,冤魂痛於幽冥,創痍被於草棘。”○[唐][杜甫]《去秋行》詩:“戰場冤魂每夜哭,空令野營猛士悲。”○[清][孫枝蔚]《林處士墓》詩:“[偃月堂]邊悲往事,[棲霞嶺]上弔冤魂。”○[楊朔]《兩洋潮水》:“人們傳說這就是死在地牢裏的黑奴冤魂在啾啾地嘆息。”


冤黃(冤黄),◆指舊時用黃紙書寫的冤狀。○[清][李漁]《慎鸞交‧計竦》:“把冤黃遍貼將人告,道是男兒不死不相饒。”


冤懷(冤怀),◆冤屈鬱結的情懷。○[明][陳汝元]《金蓮記‧生離》:“豺狼肆謀,這詩章偏來浪搜,鸞鳳被囚,這冤懷何時便勾。”


冤橫(冤横),◆蒙冤遭受橫禍。○[唐][趙璘]《因話錄‧宮》:“若果冤橫,又豈忍使其妻與群優雜處,為笑謔之具哉?”[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兩監》:“[邵]後二年擢第,以冤橫貶卒[南中]。”○[宋][莊季裕]《雞肋編》卷中:“況坐視太子冤橫而不言,臣罪大矣。”


冤號(冤号),◆鳴冤叫號。○[明][劉基]《郁離子‧淳于髡論燕畔》:“冤號之聲,訇殷天地。”○[明][李東陽]《應詔陳言奏宏治六年四月二十七日節該欽奉敕諭》:“冤號之聲,震動遠邇。”


冤害,◆1.冤枉傷害。○《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只為一般有個人家,信了書符召將,險些兒冤害了人的性命。”◆2.猶冤仇。○《敦煌曲子詞‧十二時‧普勸四眾依教修行》:“不聰明,少知解,噉食眾生結冤害。”


冤鬼,◆1.猶冤魂。○《後漢書‧寇榮傳》:“苟生則為窮人,極死則為冤鬼。”○[許杰]《旅途小記》:“我真懷疑,所謂冤鬼,所謂狐仙,是否就躲在這些破洞裏。”◆2.用作詈詞。○《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十八回:“侄少爺已經回來了,終久不能不露面,且把這些冤鬼打發開了再說罷。”


冤各有頭,債各有主(冤各有头,债各有主),◆見“冤有頭,債有主”。


冤伏,◆屈伏。


冤煩(冤烦),◆冤抑煩悶。○[唐][王建]《寄崔列中丞》詩:“當時門前客,默默空冤煩。”


冤對(冤对),◆冤家對頭。○《蕩寇志》第七四回:“你不省得,這廝不止一刀一劍的罪,他惡貫滿時,自有冤對懲治他。”○[魯迅]《吶喊‧狂人日記》:“[趙貴翁]雖然不認識他,一定也聽到風聲,代抱不平;約定路上的人,同我作冤對。”◆补义条目■冤仇;冤恨。對,通“懟”。○宋洪迈《夷坚支志景·高子润》:“汝生前作官,誤斷公事,陷一平人于死。今雖隔世,猶日日伺隙以償冤對。”■补证条目■找人偿还前世命、债的人或动物。引申指冤家对头。○晋干宝《搜神记》卷六:“夫人即往唤之,已見其女扃其房門,面壁而坐,歎曰:‘我之宿世冤結,方欲伺便報仇,無賴道士,顯我世事。’夫人聞之,驚告大夫。大夫惶惧,計無所出,乃禮啓玄曰:‘此宿世冤對相會,如何脱免?’”○唐戴孚《广异记·邓成》:“汝在生作何罪業,至有爾許冤對?然算猶未盡,當得復還,無宜更作地獄冤也。”○宋洪迈《夷坚丁志·茅山道人》:“乃罷酒而還,九月果卒。前一年,達真黄元道謂秦曰:‘君有冤對,切忌四三。’”○明沈德符《野获编·鬼怪·马仲良户部》:“李代桃僵,古來亦有,然此婦何不禍彼夫婦以伸枉抑,而現形怖人,卒陷無辜於貶竄,殆亦生前冤對云。”


冤毒,◆猶冤屈。○《後漢書‧獨行傳‧戴就》:“卿雖銜命,固宜申斷冤毒,柰何誣枉忠良,強相掠理,令臣謗其君,子證其父!”


冤單(冤单),◆鳴冤的揭帖。○《說岳全傳》第二五回:“再說那[李太師]寫了一張冤單,暗暗叫人去刻出印板,印上數千張。”○[魯迅]《而已集‧革命時代的文學》:“例如人們打官司,失敗的方面到了分發冤單的時候,對手就知道他沒有力量再打官司,事情已經了結了。”


冤大頭(冤大头),◆對枉費錢財者的譏稱。○《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五回:“等到無端碰了這麼個冤大頭,一口便肯拿出十萬,他便樂得如此設施了。”○[茅盾]《子夜》五:“一種企業放在不會經營的冤大頭手裏,是真可惜又可嘆!”


冤沉,◆亦作“冤沈”。◆1.沉冤。積久沒有伸雪的冤屈。○[宋][范仲淹]《答手詔條陳十事》:“外任善政著聞,有補風化,或累訟之獄,能辨冤沈。”閩劇《煉印》第一場:“奸官惡吏到處是,所以民間有冤沉。”◆2.謂冤屈難伸。○[清][洪昇]《長生殿‧情悔》:“今一旦紅顏斷送,白骨冤沉,冷驛荒垣,孤魂淹滯。”


冤暴,◆暴虐無道;枉法暴行。○《管子‧形勢》:“冤暴之令,加於百姓。”○《南史‧王僧虔傳》:“[僧虔]上言:‘湯本救疾,而實行冤暴,若罪必入重,自有正刑,若去惡宜疾,則應先啟,豈有死生大命,而潛制下邑。’”


冤報(冤报),◆1.謂判罪不當使人冤屈。○《晏子春秋‧問上二六》:“冤報者過,留獄者請焉。”○[張純一]注:“報罪不當而冤抑者過之。過,責也。”報,斷獄。2.冤冤相報。○[清]徐士鑾《宋艷‧果報》:“自古及今,冤報之速,莫速於此。”◆补证条目■冤冤相报。○《后西游记》第三四回:“罷了罷了!我們師徒三人,前生前世不知作了甚麽孽障,今世裏受此冤報。”


冤案,◆沒有罪而被當作有罪判決或受處罰的案件。○[巴金]《隨想錄‧多印幾本西方文學名著》:“人的冤案現在陸續得到平反,書的冤案也開始得到昭雪。”○[艾青]《在浪尖上》詩:“一切政策必須落實,一切冤案必須昭雪。”


有冤報冤,有仇報仇(有冤报冤,有仇报仇),◆謂對有冤仇的人定要施行報復。○《水滸傳》第二六回:“[武松]雖是粗鹵漢子,便死也不怕,還省得有冤報冤,有仇報仇,并不傷犯眾位,只煩高鄰做個證見。”○[明][無名氏]《白兔記‧說計》:“若得一日發跡,[李洪一],那時有冤報冤,有仇報仇。”○[洪深]《趙閻王》第一幕:“姓[趙]的,你聽說,咱們有冤報冤,有仇報仇。老子活着不能見你,做鬼也是後會有期。”


幽冤,◆1.深冤。○[唐][崔湜]《景龍二年春日赴襄陽途中言志》詩:“天道何期平,幽冤終見明。”○[前蜀][杜光庭]《馬尚書醮詞》:“故殺誤傷,慮構幽冤之咎。”◆2.指蒙受深冤的人。○《舊五代史‧唐書‧明宗紀五》:“今減常膳十日,以謝幽冤。”


飲冤(饮冤),◆含冤。○[清][貝青喬]《哀甬東》詩:“耕男饁婦猛一省,髑髏飲冤死猶警。”


業冤(业冤),◆1.猶言冤家。稱似恨而實愛的人。○[元][張國賓]《合汗衫》第四摺:“休提起俺那業冤。他剔騰了我些好家緣。”○[元][關漢卿]《魯齋郎》第一摺:“你個不識憂愁小業冤!唬的我魂魄蕭然,言語狂顛。”○《全元散曲‧醉花陰‧思憶》:“記當初相見,見俺那風流的小業冤,兩心中便結死生緣。”◆2.罪業冤仇。○《封神演義》第九九回:“生死輪回,循環無已;業冤相逐,轉報無休。”


宿冤,◆1.積久的冤屈。○《後漢書‧陳元傳》:“臣[元]愚鄙,嘗傳師言。得以褐衣召見,俯伏庭下,誦[孔]氏之正道,理[丘明]之宿冤;若辭不合經,事不稽古,退就重誅,雖死之日,生之年也。”◆2.前世的冤仇。○[唐][谷神子]《博异志‧崔無隱》:“噫!乃宿冤之動作徵應,委曲如是。”○[宋][張師正]《括异志‧毛郎中》:“言與邑君有宿冤。”○《初刻拍案驚奇》卷十四:“從來人死魂不散,況復生前有宿冤。”◆3.前世的冤家。○[宋][周密]《癸辛雜識別集‧東遷道人》:“夜,夢大士告曰:‘吾何所慮?恐汝不免。蓋汝前生曾殺人,今來者正宿冤也。’”


小冤家,◆1.年輕情人間的昵稱。◆2.埋怨和責罵自己孩子時的話。○[元][無名氏]《神奴兒》第二摺:“哎,你個小冤家……怎生轉回頭就不知個蹤影!”杜鵬程《在和平的日子裏》第三章第八節:“[李玉英]用圍裙擦着手,說:‘小冤家!看我揭你們的皮!’”


小業冤(小业冤),◆猶言小冤家。○[元][關漢卿]《魯齋郎》第一摺:“哎,你箇不識憂愁小業冤,諕得我魂魄蕭然,言語狂顛。”


銜冤(衔冤),◆1.《宋書‧索虜傳論》:“偏城孤將,銜冤就虜。”○[唐][杜甫]《哭臺州鄭司戶蘇少監》詩:“流慟嗟何及,銜冤有是夫。”○[元][關漢卿]《竇娥冤》第三摺:“都是我做[竇娥]的沒時沒運,不明不闇,負屈銜冤。”○[魯迅]《且介亭雜文末編‧女吊》:“這也是一個女人,在銜冤悲泣。”◆2.含冤。謂冤屈無從申訴。○《宋書‧索虜傳論》:“偏城孤將,銜冤就虜。”○[唐][杜甫]《哭臺州鄭司戶蘇少監》詩:“流慟嗟何及,銜冤有是夫。”○[元][關漢卿]《竇娥冤》第三摺:“都是我做[竇娥]的沒時沒運,不明不闇,負屈銜冤。”○[魯迅]《且介亭雜文末編‧女吊》:“這也是一個女人,在銜冤悲泣。”


同行是冤家,◆指同一行业的人因利害冲突而互相视为仇人。○老舍《四世同堂》八八:“咱们现在是同行了。俗话说,‘同行是冤家。’不过咱们倒不一定。”○姜树茂《渔港之春》第十八章:“过去同行是冤家,专讲什么‘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当今是新中国,时代不同了,人与人的关系也变了。”




死冤家,◆對情人的昵稱。○[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四:“幾時是黑,得見那死冤家?”[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七:“短命的死冤家,甚不怕神天折?一自別來整一年,為箇甚音書斷絕?”


釋冤(释冤),◆謂釋放無罪被冤之人。○[漢][焦贛]《易林‧兌之頤》:“啟戶開門,巡狩釋冤,[夏臺]、[牖里],[湯][文]悅喜。”


聲冤(声冤),◆申訴冤屈。○[元][武漢臣]《生金閣》第四摺:“兀那婦人,你為何聲冤,說你那詞因來!”○《初刻拍案驚奇》卷八:“有一等做公子的,倚靠着父兄勢力,張牙舞爪,詐害鄉民,受投獻,窩贓私,無所不為,百姓不敢聲冤,官司不敢盤問。”


沈冤,◆亦作“沉冤”。◆謂難以辯白或久未昭雪的冤屈。○[唐][李涉]《與弟渤新羅劍歌》:“[雷煥][張華]久已無,沉冤知向何人說?”[宋][張商英]《鄂州謝上表》:“雖有沈冤,莫能往愬。”○《老殘游記》第十八回:“職員沉冤,蒙大人昭雪,所有銀子聽憑大人發落。”○[柳亞子]《吊鑒湖秋女士》詩:“憑君莫把沉冤說,十日[揚州]抵得無?”


申冤,◆1.訴說冤屈。○[漢][焦贛]《易林‧蹇之困》:“既往不說,憂來禍結,比戶為患,無所申冤。”○[唐][封演]《封氏聞見記‧匭使》:“[則天][垂拱]元年,初置匭使之制。為方函,四面各以方色。東曰延恩匭……西曰申冤匭,懷冤受屈,無辜受刑者投之。”◆2.洗雪冤屈。○[唐][王勃]《益州夫子廟碑》:“玄機應物,潛銷水怪之災;丹筆申冤,俯絕山精之訟。”○[唐][李德裕]《論故循州司馬杜元穎》:“﹝[元穎]﹞雖無光赫之名,頗著直清之稱,既逢昌運,合與申冤,望乞還舊官階等。”


情冤,◆情實與冤枉。猶是非曲直。○《楚辭‧九章‧惜往日》:“情冤見之日明兮,如列宿之錯置。”○[朱熹]集注:“情冤,情實與冤枉,猶言曲直也。”


寢冤(寝冤),◆猶沉冤。積久未報的冤仇。○[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渭水》:“女子前訴曰:‘妾夫為[涪]令之官,過宿此亭,為亭長所殺。’[少林]曰:‘當為理寢冤,勿復害良善也。’”


秦冤,◆[秦始皇]時,無辜之人輒遭冤屈。後因稱無辜獲罪為“秦冤”。○[唐][駱賓王]《幽縶書情通簡知己》詩:“自憫[秦]冤痛,誰憐[楚]奏哀?”


侵冤,◆侵凌之,使受冤屈。○《漢書‧韓延壽傳》:“﹝[蕭望之]﹞又自陳:‘前為[延壽]所奏,今復舉[延壽]罪,眾庶皆以臣懷不正之心,侵冤[延壽]。願下丞相、中二千石、博士議其罪。’”[宋][王安石]《鞠學士知壽州》:“使良民有以休息,而吏不敢為侵冤,豈非所謂能者哉?”


千古奇冤,◆千百年來少有的冤案。○[周恩來]《為<新華日報>題詞》:“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补证条目■千百年来少有的冤案。○明沈德符《野获编·刑部·权臣述史》:“大獄一案,千古奇冤。”


奇冤,◆極大的冤枉。○[清][李漁]《奈何天‧崖略》:“此番破盡傳奇格,丑旦聯姻真叵測。須知此理極平常,不是奇冤休叫屈。”○[周恩來]《千古奇冤》詩:“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鳴冤(鸣冤),◆喊叫冤屈。○[清][黃六鴻]《福惠全書‧刑名‧差拘》:“明知局詐,然已墮其阱中,雖欲鳴冤赴訴,床頭之積金已盡,家產已準算無餘,又安能徒手空弮而搏結隊之猛虎乎?”○《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六回:“[李壯]不顧眾人,便飛奔到縣裏去擊鼓鳴冤,說[夏作人]殺人。”○[魯迅]《三閑集‧在鐘樓上》:“只有若干已經‘正法’的人們,至今不聽見有人鳴冤或冤鬼訴苦。”


老冤,◆方言。指貧苦老實的農民。捻軍歌謠:“越有越會算,八斗要一石;老冤張張嘴,日子主叫你衙門看。”


解冤,◆解除冤仇。○《敦煌變文集‧捉季布傳文》:“依卿所奏休尋捉,解冤釋結罷言論。”○《古今小說‧蔣興哥重會珍珠衫》:“正是:公堂造孽真容易,要積陰功亦不難。試看今朝[吳大尹],解冤釋罪兩家歡。”○[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五》:“[畢]解二狐之縛,且告之曰:‘傳語爾族,兩家勝敗相當,可以解冤矣。’”


家冤,◆家族或家庭的冤仇。○[南朝][陳]徐陵《勸進梁元帝表》:“家冤將報,天賜黃鳥之旗;國害宜誅,神奉玄孤之籙。”○《舊唐書‧王旭傳》:“時[宋王][憲]府掾[紀希虯]兄任[劍南]縣令,被告有贓私,[旭]使至[蜀]鞫之。其妻美,[旭]威逼之,因奏決殺縣令……[希虯]銜泣見[憲],敘以家冤。”


活冤業(活冤业),◆亦作“活冤孽”。◆意中人的愛稱。亦稱似恨而實愛,給自己帶來苦惱而又捨不得的人(多為長輩稱晚輩)。○[元][無名氏]《百花亭》第一摺:“若不是[嫦娥]降下瑤宮闕,塵世裏怎遇這活冤業。”○[曹禺]《王昭君》第一幕:“你這個活冤孽呀!你知道,你報名請行,說不定[匈奴]大單於就會把你點去嗎?”


活天冤枉,◆形容冤枉之極。○[郭沫若]《屈原》第四幕:“你們都說[三閭大夫]發了瘋,其實真是活天冤枉。”○[歐陽山]《苦鬥》五四:“我想從前那些有錢人家把[阿炳]叫做‘禿尾龍’、‘廢料’、‘周游’,真是活天冤枉!”


歡喜冤家(欢喜冤家),◆指似怨恨而實相愛的戀人或夫妻。○[元][喬吉]《水仙子‧贈朱翠英》曲:“五百年歡喜冤家,正好星前月下。”


歡喜冤家,◆见“歡喜寃家”。


行冤獄使者(行冤狱使者),◆[漢]代官名。專事稽核冤獄。○[宋][高似孫]《緯略》:“[漢]有行冤獄使者([張敞]殺[絮舜]),美俗使者([何並]代[嚴翊]),河隄使者([王延世]塞決[河]),直指使者([暴勝之]),皆不書於《百官表》。”


還冤(还冤),◆報冤。


負冤(负冤),◆受冤枉。○[宋][蘇軾]《東坡志林》卷三:“[太史公]固陋承疑,使[宰我]負冤千載。”○[清][王士禛]《池北偶談‧談异二‧謝在杭》:“妾負冤久,求公申之。”


負屈銜冤(負屈銜冤),◆見“負屈啣冤”。


煩冤(烦冤),◆1.煩躁憤懣。○《楚辭‧九章‧思美人》:“蹇蹇之煩冤兮,陷滯而不發。”○[王逸]注:“忠謀盤紆,氣盈胸也。”○[南朝][宋][鮑照]《松柏篇》:“煩冤荒隴側,肝心盡崩抽。”○[唐][杜甫]《兵車行》:“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宋][沈括]《夢溪筆談‧權智》:“嘗有病瘖者,為人所苦,煩冤無以自言。”○[嚴復]《論滬上創興女學堂事》:“我國暨[突厥]、[印度]、[波斯]諸國之婦女,其煩冤紆抑,不待言矣。”◆2.屈折盤旋。○《文選‧宋玉<風賦>》:“夫庶人之風,塕然起於窮巷之閒,堀堁揚塵,勃鬱煩冤,衝孔襲門。”○[李善]注:“勃鬱煩冤,風迴旋之貌。”○[漢][鄒陽]《几賦》:“高樹凌雲,蟠紆煩冤。”◆3.中醫謂中氣鬱結。○《素問‧示從容論》:“肝虛、腎虛、脾虛,皆令人體重煩冤。”○《醫宗金鑒‧運氣要訣‧五運客運太過為病歌》:“飧泄食減腹支滿,體重煩冤抑氣升。”注:“煩冤者,謂中氣抑鬱不伸故也。”


對頭冤家(对头冤家),◆仇人。○《紅樓夢》第八四回:“真真那一世的對頭冤家!你何苦來還來使促狹!從前你媽要想害我,如今又來害[妞兒],我和你幾輩子的仇呢!”[管樺]《魏家女人》:“這個後老婆子硬說她是木命人,[金花]是金命,金克木,他們娘倆是對頭冤家。”


斷冤(断冤),◆審理冤獄。


打冤家,◆舊時某些少數民族地區稱為報冤仇而發生的械鬥。○《中國歌謠資料‧苗歌一》:“月下蹋歌頭上花,插柳避人為愛他。固麥呵交尋常事,我郎不怕打冤家。”原注:“固麥,吃飯;呵交,飲酒。”


尺二冤家,◆指眾多的求書畫者。尺二,指卷軸高度。○[宋][陶穀]《清异錄‧文用》:“少師[楊凝式]書畫獨步,一時求畫者紙軸堆疊若垣壁。少師見則浩歎曰:‘無奈許多債主,真尺二冤家也。’”


吃冤枉,◆猶言光會吃飯不會做事。形容無能。杜鵬程《保衛延安》第一章:“這些吃冤枉的家夥是頂怕死的,你擺起機槍摔它兩梭子,它飛得可高啦。”○[王汶石]《新結識的夥伴》:“她看見隊員挾着一面黃旗跑回來,怒沖沖地喊道:‘你們這夥吃冤枉的,怎麼掂回來個這……咱那面紅旗呢?’”


稱冤(称冤),◆訴說冤屈。○[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渭水二》:“[王少林]之為[郿縣]也,路逕此亭,亭長曰:‘亭凶殺人。’[少林]曰:‘仁勝凶邪,何鬼敢忤。’遂宿,夜中聞女子稱冤之聲。”


陳冤(陈冤),◆申訴冤情。○《後漢書‧南蠻傳‧板楯蠻夷》:“雖陳冤州郡,而牧守不為通理。”


不是冤家不聚頭(不是冤家不聚头),◆謂仇人或不願意相見的人偏偏相逢,無可回避。○《京本通俗小說‧西山一窟鬼》:“這個不是冤家不聚會。好教官人得知,卻有一頭好親在這裏。”○[元][鄭廷玉]《楚昭公》第二摺:“你每做的來不周,結下了父兄讎,抵多少不是冤家不聚頭,今日在殺場上面爭馳驟。”杜鵬程《瀚海新歌》三:“不是冤家不聚頭,我走到哪裏,[張聚英]就在哪裏。怪啦!”◆补证条目■不是前世的对头,今世便不会相聚。谓仇人或不愿相见的人偏偏相逢,无可回避;也指相互依赖、感情牵连不断而又经常闹矛盾的一对人。○唐宗杲《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三:“師云:‘讀書人已在這裏,且作麽生與伊相見?’乃顧視左右云:‘不是冤家不聚頭。’”○《红楼梦》第二九回:“我這老冤家是那世裏的孽障,偏生遇見了這麽兩個不省事的小冤家,没有一天不叫我操心,真是俗語説的‘不是冤家不聚頭’。”


不白之冤,◆得不到辯白、昭雪的冤屈。○[清][李漁]《憐香伴‧強媒》:“只是小弟抱了不白之冤,他又成了不解之惑,今日初會,斷不可露出原情。”○[馬南村]《燕山夜話‧林白水之死》:“希望你能把他的不白之冤,公之世人,使死者在地下也能含笑長眠。”◆补证条目■得不到辩白、昭雪的冤屈。○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十八:“年月既遠,事多失真。遂使漏網終逃,國有不伸之法;覆盆自苦,人懷不白之冤。”


被冤,◆遭受冤屈。○[漢][王充]《論衡‧變動》:“《甫刑》曰:‘庶僇旁告無辜於天帝。’此言[蚩尤]之民被冤,旁告無罪於上天也。”○[漢][王充]《論衡‧死偽》:“如謂命未當死而人殺之,未當死而死者多;如謂無罪人冤之,被冤者亦非一。”


報冤(报冤),◆報復冤仇。○[元][無名氏]《桃花女》第四摺:“只是你不死,我與你報冤便好。”如:有仇報仇;有冤報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