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海外公司注册 >

卢氏县农业银行开户行(卢氏县农业银行开户行行号)


“党建 担保”赋能村集体经济,


培育壮大优势产业


“有了这50万元贷款做后盾,我们合作社可以甩开膀子大干一场啦!”漯河市源汇区问十乡宁庄村党支部书记吴金广激动地说。


11月17日,河南农担公司豫中第二办事处党支部、宁庄村党支部与农业银行漯河市源汇区支行党支部举行“手拉手”结对共建签约仪式。当天,河南农担公司问十乡金融服务站正式挂牌,吴金广代表宁庄村经济合作社接收了50万元担保贷款。这笔贷款综合融资成本不到4%,解决了该合作社1000多亩土地采购肥料、农药和技术服务的资金问题。


这是河南农担公司创新“党建 担保”模式,助力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的又一案例,在破解传统农区村集体经济融资困境上,他们早就有了更多尝试。


在豫东平原,河南农担公司与“三农”专家温铁军教授的国仁城乡团队合作,联合扶沟县政府、周口农商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重点围绕扶沟县蔬菜和粮食产业,创新构建“政银担 集体经济”产业扶持模式,共同探索支持集体经济和乡村产业振兴的新经验、新方法。


在豫西山区,河南农担公司依托卢氏县特色优势香菇产业,联合卢氏县政府、银行、当地农业龙头企业金海生物,四方共同设计的场景化“供应链金融”融资担保贷款产品落地,菇农足不出村,就能向县乡村三级金融服务组织申请贷款,利息由财政和金海生物共同承担。


为积极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河南农担公司坚持党建为引领,以村党支部领办的村集体经济组织为扶持对象,开发相契合的服务模式和产品,通过核心企业反担保、应收账款、存货与仓单质押等方式,支持核心企业上下游经营主体借贷融资,推动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数据链、金融链“五链同构”,引导金融资本下行,赋能农村集体经济,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业务开展到哪里,党建工作就延伸到哪里。河南农担公司实现了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双覆盖”,由公司经营班子成员和部门、办事处负责人担任支部书记、支委,做到党建和业务工作“一肩挑”;全面推行“党建 业绩”双百分考核机制,考核结果与每位员工的薪酬绩效挂钩;严格落实领导班子基层联系点制度,公司16个党支部全部与农村党支部、合作机构党组织开展“手拉手”结对共建,实现组织共建、资源共享、共促发展,通过宣介党的强农惠农政策、项目采集、金融服务、送技术下乡、结对帮扶等,深入了解农民所急所需,吃透民情民意,找准服务“三农”工作的突破口。


党的组织优势与金融杠杆力量深度结合,“红色引擎”迸发出了强劲动能。截至2021年11月底,河南农担公司累计实现担保规模459.1亿元、在保余额174.51亿元,担保规模位居全国农担体系前列。业务覆盖全省所有农业县(市、区),与全省117个县(市、区)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设立县级风险补偿金12.68亿元,与邮储、农行等8家省级金融机构和99家地方金融机构建立了风险分担机制,担保业务过亿元县(市、区)达到 107个。


探索新型“政银担”模式,


12个试点县硕果累累


2021年1月,河南省政府办公厅发文,提出建立以新型“政银担”合作模式为基础、多种合作模式相互促进的联动支农机制,并选定泌阳、范县、沈丘、郏县、卢氏等12个县开展试点。


破解农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问题,关键是破除银行对“三农”信贷风险大、操作难、成本高、不好办的顾虑,解决其服务怎么保、信用怎么评、项目怎么选、风险怎么防、成本怎么降五大问题。


围绕这些问题,河南农担公司经过8个多月的大胆探索,在认真总结金融扶贫和传统政银担经验基础上,通过建立“四大体系”,在试点县形成了以批量业务、模式风控和补位合作为特征的新型“政银担”合作模式,收到了良好效果。刁玉新对“四大体系”进行了介绍:


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为解决金融机构网点少的问题,汇集政府、河南农担公司、银行、村两委、驻村第一书记,在12个试点县构建了县金融服务中心、乡镇金融服务站、村金融服务部三级金融服务网络,填补了金融机构服务基层的空白,形成了政银担协同支农合力,打通了担保支农“最后一公里”。


建立信用评价体系。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评价难题,河南农担公司协调农业农村部门开放全省农业农村数据资源共享,整合全省新农主体的生产经营数据、信用数据等,探索搭建信用评价体系,利用自主开发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采集云平台”,为近40万户新农主体发放“融资身份证”,有效解决了银行项目源和信息不对称问题。


建立风险防控体系。针对服务主体“小、散、杂”的问题,通过建立风险补偿、风险分担、应急续贷周转金、惩戒熔断、风险化解和处置五大机制,以“互信补位、分险担责”为核心,进一步明确了“政银担”三方各自职责,织密了全流程的风险“防线”,降低了银行风险防控成本,提高了银行贷款积极性。


建立产业支持体系。围绕县域农业产业规划,突出“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聚焦河南粮食主导产业和花生、食用菌、肉牛等十大优势特色农业种养加工、产供销各环节,利用卫星遥感和3S技术、农业保险数据等形成农业全链条授信模型,精准授信上下游经营主体,通过联合政府、银行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和产品,实现合作模式、产品方案、服务对象和产业项目的精准匹配。


四大体系的建立,充分调动了地方政府在政策帮扶、信息采集以及保前调查、保中管理、风险化解和处置等方面的积极性;通过财政贴息降低农担客户融资成本、公开合作银行贷款利率、让新农主体通过手机自主便捷选择贷款银行等,促使银行主动降低贷款利率、提升服务效率,在农村金融市场中产生了“鲇鱼效应”;夯实了新型“政银担”合作根基,切实缓解了“三农”领域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不仅是农村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创新,也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


截至2021年11月底,12个试点县本年度新增担保贷款32.17亿元,在保金额30.27亿元,新增担保贷款是上年的2.39倍,其中,确山县8.83亿元、沈丘县3.48亿元、泌阳县3.27亿元。省财政安排拨付贴息资金9000万元,12个试点县贴息工作已完成首批审批支付2918笔、金额572.4万元。


数字化转型助推战略升维,


财政金融联动助力乡村振兴


“十四五”以来,随着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全面产业振兴战略推进,肩负服务“三农”重任的河南农担公司,如何面对担保业务上量和行业技术变革所带来的压力和挑战?


刁玉新表示,公司将充分发挥自身在顶层设计、战略定力与发展空间上的优势,抓住政策机遇,通过打破对传统担保业务战术经验的路径依赖,扭住新型“政银担”合作和数字化转型这两个抓手,实现公司“十四五”高质量发展“升维”。


在业务模式上,打破“以单个项目为中心”的传统担保业务模式,依托自主开发的大数据管理云平台,综合运用机器学习、知识图谱、模型算法等技术手段,实施“以批量业务为导向、以数字化转型为引擎”的差别化竞争策略,从传统担保的“项目风控”转向以大数据为支撑的细分行业“模式风控”,从单个项目担保作业转向细分行业批量作业模式。


在合作模式上,从单一跟进型机构合作转向全面开源、相互补位的跟进型机构合作和基于公司核心能力的主导型机构合作,从以“分险”为核心的传统政银担合作转向以“互信补位、分险担责”为核心的新型“政银担”合作,充分发挥公司政策性担保的“财政 金融”“政府 市场”桥梁和纽带作用。


在内部治理上,借助数字化转型,实现对公司业务规程、组织结构、公司治理、薪酬考核机制、代偿追偿模式、数据与档案管理以及财务管理重心的重塑,提升决策水平和效率,实现党建融合业务、线上赋能线下,从而构建出公司新的发展格局。


道固远,笃行可至;事虽巨,坚为必成。河南农担将紧抓乡村振兴战略机遇,坚持党建引领、服务驱动、科技赋能,持续增强创新发展能力,着力提升为农服务水平,努力放大农业信贷担保规模,以更高标准书写好财政金融联动支农、服务农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推动县域经济“成高原”、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责编:刘安琪 | 审核:李震 | 总监:万军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