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海外公司注册 >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内容(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情况)

2022年1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深刻理解《意见》的精神实质,准确把握其目标任务和重点举措,有助于各地党政部门做好“三农”工作、守牢“三农”基础,为国家开新局、应变局、稳大局提供基础支撑和坚实保障。


把握一个“稳”字,夯实“三农”基石


“稳中求进”是《意见》明确的2022年“三农”工作总基调。这既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也是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的现实需要。确保农业农村稳定发展,稳固“三农”基础,是我国从容应对多种风险挑战、驾驭各类复杂局面的重要保证。


农业稳产增产。全力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尽力稳住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稳定生猪基础产能和水产面积,稳定大中城市常年菜地保有量,实现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


农民稳步增收。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多措并举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力争农民收入增速保持平稳。


农村稳定安宁。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升,稳步改善农村生活条件,突出实效改进乡村治理,切实维护农村社会平安稳定,筑牢经济社会发展基石。


守住两条“底线”,统筹好发展与安全


《意见》明确提出,要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两条底线”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事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既是不能失守的发展“底线”,也是不可逾越的安全“红线”。守住“两条底线”,关键是调动“两个积极性”,抓住“两个要害”,落实“两个优先序”,聚焦“三个方面”。


调动地方政府抓粮和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意见》要求,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无论是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要担负起粮食安全的责任。同时,健全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适当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在主产省的产粮大县实行稻谷、小麦和玉米三大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全覆盖,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放心种粮。


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耕地保护要贯彻“两个必须”,准确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重要指示的深刻内涵,守好数量、质量“双红线”。


落实两个“优先序”。一是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的优先序,确保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足额完成。二是落实耕地利用优先序,耕地主要用于粮棉油糖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大力推进种源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科技对粮食生产的支撑作用。


聚焦“三个方面”,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一是聚焦重点人群,健全监测帮扶机制,适当拓宽防返贫监测帮扶范围,优化监测方式和程序,增强精准性,及时发现苗头性问题,做到早干预早帮扶。二是聚焦重点区域,强化政策衔接,落实已经出台的支持政策,充分发挥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驻村帮扶和“万企兴万村”的作用,加大对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政策帮扶和支持。三是聚焦产业就业带动增收,支持和促进扶贫特色产业持续发展,带动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增收致富,培养脱贫地区自我造血功能,增强内生发展能力。


实施初级农产品保障战略,做好农业稳产保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从经济层面看,农产品是一个社会生活的必需品,保障农产品供应始终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性问题。尤其是粮油产品,更是每个国家的重要战略物资。从政治层面看,当前国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进口农产品不再是简单的数量多与少的问题,而是成为国家在对外关系上主动和被动的战略性问题。因此,保障好农产品供给不仅关系经济安全,也关乎国运民生。实施初级农产品保障战略,必须树牢系统观念,从品种结构、生产方式、市场流通和国际贸易等方面综合施策,提升供给保障能力。


树立大食物观,做好“菜篮子”产品供给保障。我国每年消费2亿多吨畜禽水产品、7亿多吨蔬菜,与6亿多吨粮食一样,是经济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撑。在保障粮食稳产增产的基础上,要下决心扩大大豆和油料国内供给,提高自给水平;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稳定果蔬和肉蛋奶产品市场供应。


强化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和品牌强农。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区域布局和产品结构,做到保数量、保多样、保质量。


强化供应链体系建设。推动农产品进口国别和品种多样化,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强化重要农产品供应链建设,增强供应体系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


做好粮油减损。落实粮食节约行动方案,推进生产、运输、储存、加工、消费全链条减损。倡导健康饮食,推动节粮节油,不断提高全社会健康营养水平。


聚焦乡村产业发展,建设宜居宜业乡村


发展乡村产业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也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和前提。要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要以“延链”“强链”“补链”为重点,加快构建乡村产业体系。


延长产业链。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和乡村多元价值,对乡村资源全方位立体式开发,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和农村电商,完善农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产业体系。


增强乡村产业竞争力。推动县域统筹布局、县镇村联动,引导产业向县域有序梯度转移,形成“一县一业”格局,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完善联农带农机制,让农民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补上农村商业物流体系短板。实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加快农村物流快递网点布局,加快实施“互联网 ”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推进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现代化水平。


扎实推进乡村建设,打造绿色美丽乡村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既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确定的重大任务,也是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推进乡村建设,要准确把握四个遵循。


坚持以农民为中心。按照“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的要求,发挥村民自治作用,让农民充分参与村庄规划编制和村庄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制定,真正体现农民的意愿和诉求,真正做到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确保乡村建设的方向不走偏。


坚持规划先行。要遵循城乡发展规律,立足现有基础,因地制宜,科学合理规划,做到先规划后建设。既不能照搬照抄城市模式搞村庄改造,更不能超越发展阶段搞大规模村庄撤并和盲目大拆大建。要注重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一张蓝图绘到底。


坚持质量优先。要把握好乡村建设的时度效,循序渐进,稳扎稳打,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高质量完成乡村建设行动的目标和任务。


坚持县域统筹。要以县城为平台和抓手,合理布局县域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实现县乡村基本功能衔接互补,把县域打造成连接工农、融合城乡的基本单元和重要纽带,加快以县城为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改进乡村治理,打造和谐文明乡村


突出实效改进乡村治理,要以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为优先方向,围绕让农民得到更好的组织引领、社会服务、民主参与,加快构建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着重抓好“四个突出”。


突出强化党的领导。加强乡镇、村领导班子建设,发挥驻村书记和工作队的作用,构建坚强的乡村振兴领导干部队伍体系。完善村级重要事项、重大问题由村党组织研究讨论机制,强化党的领导作用。


突出抓好数字治理。加快数字乡村建设,强化数字赋能乡村振兴,推动服务精细化、管理网格化,增强乡村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突出用好清单制。大力推广村组织依法自治事项清单和依法协助政府工作事项清单,健全基层工作机制,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打造善治乡村。


突出用好积分制。推广积分制、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经验做法,发挥村规民约作用,妥善解决农村矛盾纠纷,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效平台载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农耕文化传承保护,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文明和谐乡村。


持续深化改革,激活农村资源要素


改革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要紧紧围绕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和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深化农村各项制度改革,打破城乡要素市场化配置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培育家庭农场,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各类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推进农业生产性服务,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将小农户导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整县试点,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稳妥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性权利。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落地见效。加大乡村振兴投入,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健全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监测预警等政策体系,为乡村振兴提供支撑和保障。


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强化乡村振兴政治保障


办好农村的事情,关键在党。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要切实发挥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将脱贫攻坚工作中形成的有效做法运用到推进乡村振兴上,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深化理论学习。学深悟透做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深刻理解精神实质,准确把握核心要义,从讲政治的高度看“三农”抓“三农”,用大历史观审视“三农”,加强学习培训,不断提高做好“三农”工作的本领和能力。


健全领导体制。要健全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责任要求,开展省、市、县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充分发挥县委书记“一线总指挥”“施工队长”的作用。


完善工作机制。建强党的各级农村工作机构,理顺党委农办、农业农村部门、乡村振兴机构的关系,充分发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推进各地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议事协调职责的规范化制度化。


抓点带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展开。新阶段党的“三农”工作就是抓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目前,顶层设计、谋篇布局已经完成,将转入全面铺开、具体实施阶段。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各项重点工作和举措都要次第落实落地,国家将开展“百县千乡万村”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和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以点带面推进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监制:包真


总监制:张富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