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海外公司注册 >

四川省农财办2016年36号文件(四川省财政厅2017165号文件)


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启动一年来,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农财两部文件精神,对标试点目标、原则和方式,抓住重点区域、作物和主体,突出安全性、科学性和整体性,强化种养结合、用养结合和点面结合,扎实推进项目落地,积极探索模式机制,取得初步成效。


项目任务抓得实。面积落实。279个试点县共建设示范区2760多万亩,覆盖水稻、玉米、小麦、大豆、马铃薯、油菜、红薯、甜瓜、蔬菜、果树、茶树等多种作物。主体落实。根据养殖、种植业规划布局,因地制宜遴选项目实施主体1650个,构建种养循环网络,促进粪肥就地就近还田。安徽、湖北等省针对养殖分布不平衡、大型服务主体少的问题,遴选大型骨干企业作为总服务商,吸纳中小型主体作为区域服务商,形成以“大”带“小”服务网。监测落实。开展粪肥施用技术田间试验1033项,布置效果监测点5480个,跟踪肥料施用、产量品质、经济效益、土壤肥力等变化。四川、江西等省统筹布设长期定位试验点,为科学评价粪肥还田效果提供数据支撑。


种养循环效果好。促进变污为肥。组织专业化服务主体收集运输、堆沤处理畜禽粪污,项目区累计处理固体粪污1940多万吨,液体粪污3300多万方,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促进粪肥施用。根据粪肥特点、作物需求和土壤状况,推进粪肥科学施用,累计施用固体粪肥1300多万吨,液体粪肥2690多万方。促进化肥减量。据统计,示范区减少化肥用量6.3万吨(折纯),其中氮2.9万吨、磷1.8万吨、钾1.6万吨,促进了减量增效。


运行机制有探索。各地坚持花钱买机制原则,探索建立种养循环运行机制。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机制。黑龙江省形成政府引导、主体主导、社会力量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撬动社会资本1亿多元。河南省与金融机构合作,以财政出资风险准备金、银行放大资金量、担保公司提供担保等形式,高标准推进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社会化服务机制。北大荒集团扶持第三方服务组织,与养殖场和种植户签订粪肥还田协议,有效链接粪污收集、贮存处理和还田施用环节,实现全产业链管理、闭环运营。全程追溯机制。河北、江苏、湖南等地采用“物联网+”技术,开发粪肥还田监管平台,对粪污收集运输、粪肥还田作业全过程监控记录,实现监管信息化、数据处理自动化。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