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海外公司注册 >

峡icp许可证申请(icp备案和icp许可证)

恒山,亦名“太恒山”古称玄武山、崞山,高是山,玄岳。其中,倒马关、紫荆关、平型关、雁门关、宁武关虎踞为险,是塞外高原通向冀中平原之咽喉要冲。主峰天峰岭在浑源县城南,海拔2016.1米。


恒山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城南10公里处,距大同市icp市区62公里。北岳恒山与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并称为五岳,为中国地理标志,是天下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


1982年,恒山以山西恒山风景名胜区的名义,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


北岳移祀

恒山,古玄武山,崞山,高是山,玄岳。明朝中期经多次争辨,又曲阳之古北岳明末因邯郸大地震轴射于曲阳,曲阳北岳庙多数毁坏,于明末改封浑州天峰岭为北岳恒山,改封后一直未举行祭祀。至清入关,顺治帝正式祭祀于浑源北岳庙。


第一次争论:明弘治六年(1493),兵部尚书马文升上疏,要求改祀北岳河北恒山于山西浑源。礼部尚书倪岳则上疏予以反对。朝廷议定“仍祀曲阳,循依旧理”。


第二次争论:明弘治十五年(1502),已升任吏部尚书的马文升再次上疏,请改祀北岳于山西浑源。复议期间,礼部尚书倪岳又一次给以驳斥。皇申请帝对礼部的复议批复:“诏从之。”


第三次争论: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户科河南陈公上奏章请罢曲阳之祀,又被朝廷否决。


第四次争论:明万历十四年(1586),山西巡抚胡来贡请改祀北岳于浑源。礼部礼臣沈鲤表示反对。


第五次争论:同年(1586),即第四次交锋之后,朝廷改封山西浑源玄岳山为北岳,称恒山。但这只是改封了北岳恒山的主峰,国家秩典祭祀仍确定在河北曲阳。明后期遂出现“两个恒山”之说。


第六次争论:清顺治十七年(1660),刑科给事粘本盛上奏朝廷,要求改祀。其观点与明代马文升一致,但这次顺治帝却御批“移祀北岳于浑源”。自后再不见反对此事的奏折。


主张改祀到浑源的一派,理由主要有三:北岳恒山和祭祀北岳的地点应在国都北方,而当时祭祀北岳的恒山是河北大茂山,祭祀地点在曲阳北岳庙,均在国都之南,与京城方位不符;改祀到山西浑源,是因浑源曾为恒阴,为恒山阴面,恒阳、恒阴“皆指恒山”,浑源又比许可证曲阳在国都偏北;还有交通不便及官宦个人意愿。反对改祀的一派,主张仍在河曲阳北岳庙祭祀。强调既然“恒阳、恒阴,皆指恒山”,何必改祀。他们运用大量“改都而不改岳”的历史事实,并引经据典地对改祀派给予反驳,以维持几千年历代中央政府在河北祀岳的历史惯例。


从明代开始的改祭争论一直延续到清初顺治年间,祭祀北岳的地点才由河北曲阳移至山西浑源,封祀合一争论就此落幕。从此山西浑源就成了国家祭祀北岳恒山的地方,享备案受曾经古北岳(今河北)时的政治待遇。


明清历史

恒山


明朝中期出现北岳改祀之后建北岳庙,清代时恒山已经寺庙群居,规模很大,人们称之为“三寺四祠九亭阁,七宫八洞十二庙”。后来遭到破坏,所剩不多。恒山以自取景色美而著称,历来有恒山18景之说。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游恒山后,把在恒山的见闻录入《徐霞客游记》中。


古人由此赞叹恒山“危峰过雁来秋色,万里黄沙散夕阳。”边关要塞,古城峰烟。恒山因其险峻的自然山势和地理位置的特点,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许多帝王、名将都在此打过仗,这是恒山的五岳中最可引以为自豪的。并且将古代关隘、城堡、烽火台等众多古代战场遗迹保存了下来。


地理环境

编辑


地理位置












2018 Baidu - GS(2016)2089号 - 甲测资字1100930 - 京ICP证030173号 - Data 长地万方


地址地图


恒山位于山西省浑源县境内,恒山景区面积147.51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区359.62平方公里,地理坐标北纬3923至3944,东经11336至11357之间。[2]


气候条件

恒山所在地浑源县属温带半干



恒山(5张)


旱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春季干旱多风,夏季雨量集中,秋季短暂多晴。早晚温差大。年平均温度6.1℃,一月份最冷,平均为-12.7℃,七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1.6℃,四至十月平均气温7℃以上,是游览度假的适宜季节,游览时间申请可达210天。


[3]


水文特征

恒山水库位于山西省浑源县城南5公里,北岳恒山脚下,海河流域永定河水系桑干河上游浑河支流唐峪河上。总库容1330万立方米,是一座以防洪为主、兼顾灌溉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利枢纽。水库大坝从1958年破土动工,历经四年而成。于1962年全部完工。大坝横跨天icp峰、翠屏二山,将峡谷之水截于大坝之内。恒山水库自1966开始蓄水以来,至2017已运行51年。[4]



恒山水库悬空寺位于恒山水库坝区内,距大坝只有150米。悬空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始建初期,悬空寺距离谷底80米,后因河床历年淤积,寺离谷底仅剩58米。近两年来,恒山景区管理部门结合世界遗产申报工作,对悬空寺大力进行环境综合治理,清除恒山水库、恒山隧道施工遗留的工程废备案渣废料及经年河床淤泥20万立方米,悬空寺距离谷底的高度重新“回”到80米。[4]


地质特点

恒山是经历次造山运动和历次地壳升降运动形成的一座断层山,岩层为古老的寒武纪奥陶系石灰岩,距今已有五亿年。基岩面积裸露,风化破碎严重,峰峦均呈尖形,沟谷切割较深,相对高差达1000米以上。整个山脉由东北向西南延伸数百公里,被誉为“峙中华之坊表,巩神京之翊卫”的寒疆第一山。恒山山脉始于太行山,横跨塞外,东连燕山,西跨雁门,南障三晋,北瞰云代,东西绵延五百里(横跨今山西宁武、朔州、代县、应县、繁峙、山阴、浑源、灵丘等县),是海河支流桑干河与滹沱河的分水岭。[5]


地形地貌

恒山,中华五岳之北岳。其山脉祖于阴山,发脉于管涔山,止于太行山,沿东北走向蜿蜒而来,奔腾起伏,横亘塞上许可证,东西绵延五百里,锦绣一百零八峰。恒山主峰天峰岭位于浑源县境内,海拔2016.1米,号称“人天北柱”、“绝塞名山”,叠嶂拔峙,气势雄伟,被誉为北国万山之宗主。[6]


主要景点

编辑


金龙峡


金龙峡,居于天峰岭和翠屏峰之间,峡谷幽深,峭壁侧立,石夹青天,最窄处不足三丈。这里是古往今来的绝塞天险,交通要冲。北魏时,道武帝发兵数万人,在这里劈山凿道,作为进退中原的门户。宋代时,杨业父子在这里以险据守,抵抗外族的侵入。金龙峡内,悬崖中腰有古栈道盘绕,名为“云阁”。[7]


恒山松


恒山松恒山松,风格别致,形状奇特。其中,有四株形状奇特的唐代古松,人称这为“四大夫格”。这四株古松,根部悬于石外,紧抓岩石,傲然挺立,气势不凡,别具风格。[8]


桃花洞


桃花洞古已有之,属恒山“七宫八洞十五庙”之一,位于真武大殿后的恒宗峰上。洞口坐北朝南,高有丈余,宽近八尺,入深约15米。传说,这里是桃花仙女修行的所在。玉女原在王母娘娘蟠桃园值守,后下凡投胎到北岳富户人家,因素喜桃花,人称桃花女。桃花女善禳镇之术,常为百姓破解疑难杂症,故得百姓爱戴。


虽然桃花女的故事是传说,但桃花洞外的奇花异景却真实存在。这里集中着大量恒山桃花群,历百年而茁壮常新,清明前后桃花盛开,红若香珠,灿若彩霞,点缀着山谷,传递着春意。[9]


恒山云


恒山云海 [10]恒山云,变幻无穷。出云洞在后土夫人庙的不远处山腰,晴日明和朗,洞口寂静,阴雨来临,洞口便游出缕缕白云。[10]


恒山庙


恒山庙,以北岳庙为首,稳坐于西峰之上,苍松之间,或隐或露。悬空寺,为恒山第一景。民谚有“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的说法。[11]


悬空寺


悬空寺恒山悬空寺位于山西大同市浑源县,距大同市区62峡公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内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


恒山悬空寺始建于1400多年前的北魏王朝后期,历代都对悬空寺做过修缮,北魏王朝将道家的道坛从平城,今大同南移到此,古代工匠根据道家“不闻鸡鸣犬吠之声”的要求建设了悬空寺。


恒山悬空寺距地面高约50米,悬空寺发展了中国的建筑传统和建筑风格,其建筑特色可以概括为“奇、悬、巧”三个字。


建寺设计与选址,悬空寺处于和深山峡谷的一个小盆地内全身悬挂于石崖中间,石崖顶峰突出部分好像一把伞,使古寺免受雨水冲刷。山下的洪



悬空寺水泛滥时,也免于被淹。四周的大山也减少了阳光的照射时间。优越的地理位置是悬空寺能完好保存的重要原因之一。全寺共有殿阁40间,表面看上去支撑它们的是十几根碗口粗的木柱,其实有的木柱根本不受力。而真正的重心撑在坚硬岩石里,利用力学原理半插飞梁为基。悬空寺建寺时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峭壁的自然状态布置和建造寺庙各部分建筑,将一般寺庙平面建筑的布局、形制等建造在立体的空间中,山门、钟鼓楼、大殿、配殿等都有,设计非常精巧。寺内有佛像八十多尊。


传说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览悬空寺后,在石崖上书写了“壮观”二字,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称悬空寺为“天下巨观”。[12]


恒山十八景


恒山十八景(18张)


磁峡烟雨:即金龙峡,位于天峰岭与翠屏峰之间,其间石壁万仞,青天一线,在细雨蒙蒙时晴岚缥缈,烟雾纷飞,妙趣横生,涧底流水,夺口而泻,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称叹“伊阙双峙,武夷九曲,俱不足比拟也。”


[13]


龙泉甘苦:即苦甜井,位于白云堂东侧,有一玄武亭,亭内并列双井,名玄武井。两井只相隔一米,水质却截然不同。一井水如甘露,清凉爽口;一井水味苦涩,人不能饮,人称苦甜井。唐明皇亲手赐匾“龙泉观”,历代游客争先品尝龙泉圣水、恒山奇茶、求取吉利。


[13]


云阁虹桥:即古栈道,位于金龙峡最窄处,南北交通要道。古人沿峡东崖绝壁间,凿崖插木,飞架栈道,同时建有一座连接东西的高空飞桥,合称云阁虹桥,民间传说是鲁班的妹妹一夜所建。峡壁2017年还残留着修栈道时的行行方窟。[13]


虎口悬松:即虎风口与悬根松,在步云路的石阶风口上,人到此处,清风飕飕,松涛阵阵,犹如虎啸龙吟,临风屹立着一株参天古松即悬根松,根茎盘露,紧抱岩石峡,遮日留阴。相传松根外悬是张果老拴在树上的神驴受惊而拔起的。[13]


果老仙迹:即果老岭,位于悬根松北的登山途中,石径上陷有行行小圆坑,形似驴蹄印,据说是张果老在恒山修仙时倒跨驴留下的蹄印。[13]


云路春晓:即步云路,从岳门湾至恒宗殿,称十里步云路。旧时一里一亭,一步一松,亭亭不同,步步入云。沿路有大字湾、四大夫松等景观。[13]


断崖啼鸟:即姑嫂崖,又称舍身崖,位于夕阳岭中段极陡峭的一段山崖,传说因姑嫂投崖而得名,姑嫂投崖后,小姑化作百灵鸟,嫂子化作找姑鸟,在舍身崖上绵绵双飞。[13]


危岩夕照:即夕阳岭,位于果老岭东侧,是一段插入云天的万仞绝壁,面西峭立,每当夕阳西下,“余晖反照千山色,满峪参差入画中”,奇光异景,令人神往。[13]


金鸡报晓:即金鸡石,位于朝殿西古楼外,有一状如古磬的青石,以石相击,声振幽谷,如金鸡鸣叫,情趣绝妙。传说是黄山鸡吃了三茅真人失落的金丹而变。[13]


茅窟烟火:即三茅窟,位于白虚观紫微阁旁断崖上,是三茅真人修仙得道处。传说三窟有怪异现象,一窟点火,另两窟冒烟,两窟点火,另一窟冒烟,三窟同时点火,即三窟都不往外冒烟了,成了自然之谜。[13]


奕台鸣琴:即琴棋台,位于会仙府西北处,有巨石迸裂,西南有条崖缝,沿石缝而上,陡壁高处有一片风蚀岩石,台上刊棋一局,崖壁上是双钩书“琴棋台”三个字,此处传说是仙人对弈弄琴之所在。[13]


玉羊游云:从朝殿瞭望东峰峭崖翠顶上,有白石累累如群羊吃草,在云雾的推动下,别生情趣,称为玉羊游云。[13]


脂图文锦:即石脂图,位于主峰东崖上,由五色卵石天然结成,约四尺见方。[13]


岳顶松风:即天峰岭,登上峰顶,极目不知千里远,举头唯见万山低,烟岚缥缈,松涛贯耳,北国风光,气象万千,恒山十八景尽收眼底,吸引着万千游客前来观光,北岳恒山美不胜收。[13]


幽窟飞石:即飞石窟,位于姑嫂崖北端,为一天然大石窟。据《尚书》载舜帝北巡,至恒山下,忽有一石从恒山飞来,坠于帝前,帝起名为“安王石”。五年后,帝又北巡至曲阳被大雪阻路,便望祀恒山,此灵石又飞到曲阳。窟内有寝宫、梳妆楼等。[13]


仙府醉月:即会仙府,位于朝殿西侧,为恒山最高庙观,置身府院,如临仙境,夜宿仙府,依栏望月,饮酒作诗,真有点起坐出世之感。传说是仙人聚会之地。[13]


紫峪云花:即紫芝峪,位于恒宗殿东侧,是一道草木丛生,曲折幽奇的沟峪。恒山旧志载,峪内长着灵芝仙草,为恒山的镇山宝草,状如云锦,有起死回生,益寿延年之功效。后被明世宗皇帝采去十二株。[13-14]


石洞流云:即出云洞,位于紫芝峪东崖上,洞口上刻有“白云灵穴”四字。传说此洞深不可测,下通地海龙宫,白龙公子掌管北国云雨,每逢降雨时,洞内吐出团团白雾,霎时风雨来临,甘林遍野,俗话说:恒山戴帽,大雨必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