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海外公司注册 >

北京基因检测公司企业信息查询(北京的基因检测公司)


报告看点梳理:


①基因检测行业发展现状概览


②消费级检测、基础科研服务、基因测序北京医学检测、软件开发和数据服务、试剂和耗材、基因检测仪器设备六大关键产业链解读


③投资动向及企业资本市场状态分析


④157家关联企业介绍及融资信息详情


随着人类基因技术的进步,精准医疗已成为临床医学界的主流应用。特别是在全球肿瘤治疗领域,基于基因检测的精准医疗正成为趋势并将颠覆过往的人类肿瘤治疗方法和经验。如今,基因检测已成为生物科学领域最具发展前景的技术之一。对于患者而言,不同于过去的放疗和化疗时代,精准医疗在治疗前首先要了解肿瘤的类型和致病的基因突变,然后再根据突变的基因实行靶向治疗。国内的基因检测行业从2009年开始酝酿,爆发于2014至2016年。2017年以来,随着无创产筛技术和市场监管的逐步成熟,产品拥有先发优势的企业逐渐占据了市场的话语权,而中小企业生存空间被压缩,新成立企业增量呈放缓趋势。


存量用户规模放量,消费级市场空间广阔

近几年,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消费者对健康保健意识的不断提高,消费级基因检测市场在中国迅速成长,但目前消费级基因检测市场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消费级基因检测虽是面向大众消费市场,但由于基因检测技术的高度专业性,消费者对基因检测的认识还相当有限。未来,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进步,以及产品规模的放量,成本结构会进一步改善,整体规模成本会有所下降。



我国庞大的肿瘤病患存量和增量市场为基因检测创业公司提供了坚实的市场基础。据悉,我国的肿瘤患病人群已的经是全世界患病人群中规模最大的,无论从新发,还是从存量肿瘤患者来看,都是全世界最大的患病群体。同时,我国肿瘤病患人群又有很多独特的特性。数据显示,我国肿瘤病患存量市场规模已经达到1000万,每年新发的肿瘤病患数量为300多万人,接近400万人。但每年接受肿瘤基因检测的病例仅为10万例,渗透率不到10%。按照平均每个人支付的上万的检测费用计算,目前就肿瘤基因检测的整体市场规模就已达到10亿级左右。随着政策推动,未来3~5年肿瘤基因检测的渗透率预计会呈现放量增长的局面。


从消费级基因检测行业的数据来看公司,2016年参与消费级基因检测并拥有自身数据的用户总量约为10万人,2017年约为30万人,行业规模达到158亿元,同比增长23.4%,消费级基因检测服务的人口渗透率为0.03%。而2018年参与检测的人数已经增长到100万,市场规模在207亿元左右。另一方面,在大数据的基础上,基因检测行业的发展还将进一步推动千亿级的药物研发市场的爆发。从整个基因检测行业的产业链来看,药厂处于行业的下游,因此基因检测形成的大数据可以为药物研发提供海量数据支撑。在未来,谁掌握的基因检测大数据体量大,谁就将占据药物研发市场的主导权。


行业发展不平衡,测序技术有待成熟

虽然国家高度重视精准医疗的发展,但由于国内基因检测市场发展起步晚,依然存在众多挑战。就国内基因检测行业的发展来看,目前已取得了不错的成就,尤其是在临床应用的前沿技术研发及产品开发领域。但在测序平台技术及上游的产品开发上与国外的差距仍较大。尤其在世界贸易摩擦逐渐增多的大背景下,包括生命科学研究、基因测序等生物医药的进出口或许也会受到影响。



基因检测行业分为上中下游,上游以测试仪、试剂耗材生产为主;中游为面向终端用户的基因检测服务商,购买上游公司生产的测序仪器、配套试剂,为用户提供基因检测服务;下游为基因检测服务使用者,包括医院、科研机构、消费者等群体。从检测技术上看,目前消费级基因检测使用的主要有两种,芯片检测和高通量测序。基因芯检测片检测的优势在于对已知的目标序列做检测,性价比较高。而高通量测序的优势在于以相对较低的成本对大量基因进行检测,可检测位点多,但也导致成本上升。此外,业界也普遍担忧在中美贸易战的大环境下,会对国内中游公司测序仪及试剂的购买方面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公司营收。


而国内基因检测公司多集中在中游,议价能力不足、盈利能力也相对较弱。美国创业公司凭借技术优势占据了上游市场,主导了基因检测器材、试剂等产品的供应。而中国创业公司则集中在中游市场进行布局,更加偏应用,比如至本医疗主要是在生物信息算法方面进行创新研发以抢占中游市场。行业上游基本都被Illumina、Thermo Fisher、罗氏等跨国公司所垄断。国内市场上的二代基因测序仪大多都来自于Illumina和Thermo Fisher,2013年这两家企业信息公司在测序仪市场上的占有率就超过了90%。2014年,Illumina试剂提价,直接导致了华大基因利润急速下滑,年底净利润增长率为-79.3%。同时,由于上游测序仪与试剂的捆绑销售,中游公司在试剂使用方面受制严重。


加强监管和规范,行业步入洗牌期

今年以来,在资本寒冬的背景下,基因检测头部公司普遍进行业务收缩,初创公司成立速度放缓,融资总额减少。继药明明码、华大基因相继曝出裁员后,又一家基因测序领域的独角兽安诺优达基因科技也陷入“裁员风波”,而根源在于行业进入整合期。可见,经过早期“野蛮”发展之后,国内的消费级基因检测市场前景广阔却又暗潮汹涌。



由于国内监管政策不完善,还没有针对消费级基因检测的明确规范,再加上行业处于早期阶段、发展速度过快、商业模式不清晰,基因检测行业问题频出。同时,基因检测服务也开始遭受大众的质疑。消费级基因检测是相对于医疗级基因检测而言的,是面向大众消费者提供的基因检测服务,主要是为了帮助用户了解个体特质,在健康生活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消费级基因检测的报告在呈现形式上会兼顾趣味性和易懂性。目前无论是已经成熟的基因检测公司,还是众多直面消费者的基因检测创业公司,其产品种类乍看纷基因繁复杂,但基本可归为四大板块:肿瘤易感基因检测、慢性病遗传病基因检测、产前与母婴诊断检测,以及各类包括健康管理和天赋基因的综合类检测。


从服务模式上看,消费级基因检测企业提供的主要是DTC模式和B2B2C模式。DTC则是目前我国的主流模式,是在没有医疗人员参与的情况下,直接向消费者销售的体外诊断产品模式。消费级DTC基因检测产品的消费全流程一般包括五步:购买检测、绑定账号、唾液采样、回寄试管、查看报告。部分基因检测商家甚至都无需自建检测实验室,只是通过租赁形式使用科研机构或大公司的实验室进行检测,本身仅作为代理商进行产品推广。这几乎已成为当前整个基因检测行业的痛点。截至目前,参照系优质企业数据库共收录基因检测行业相关企业157家,涵盖消费级检测、基础科研服务、基因测序医学检测、软件开公司发和数据服务、试剂和耗材、基因检测仪器设备六大关键产业链。



领域分析——消费级检测

相较于上游设备制造环节,中游的基因测序服务在技术门槛上相对要低一些。国内绝大多数的测序企业很多都集中在中游。他们需要投入资金,从上游获得设备或者技术,然后提供测序服务。服务价格普遍低于国外同行, 只能赚取服务费,能拿到的收入比例有限。


基因测序服务是目前国内公司竞争最激烈的地方,国内已有超过150家公司提供基因测序相关服务。近年来,尽管卫计委和药监局对基因测序临床应用市场加强了管理,但消费级基因测序服务企业层出不穷。低壁垒直接导致了目前数量众多的基因检测中游提供测序服务的企业。





领域分析——试剂和耗材

处于产业链最上游的是基因测序仪器与耗材试剂,国外的主要公司是Illumina、Life Tech,Thermo Fisher以及Roche。根据Genome web对2013度年全球测序仪器市场调查结果显示,I l l u m i n a 占据了全球测序仪器市场7 1 % 的份额, L i f etechnologies则排名第二分得16%的市场份额,罗氏和PacBio则以10%和3%分列第三和第四位。从测序仪数量分布上分析,Illumina占有绝对优势,仅Illumina Hiseq 2000该款产品就有87.9%的比例。






领域分析——软件开发和数据服务

基因检测公司与医院合作的两大渠道在国内的基因测序市场中,对市场渠道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推广渠道主要有:


一是服务模式,即医疗机构指导患者订购测序公司检测服务;


二是产品模式,即医疗机构购买测序仪器自行检测。产品模式适合检测需求多、资金充足的大型医疗机构,而服务模式更适合规模较小的医疗机构。目前,服务模式是国内市场的主流,但随着短期内大型医疗机构对基因测序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产品模式的占比正在迅速增长。长期来看,在基因检测逐步渗透到中基层医疗机构及二三线城市之后,服务模式也会迎来更长远的增长企业信息。届时,产品模式与服务模式的比例将稳定在3:7左右。




领域分析——基础科研服务

在测序服务中,最成熟的基因查询测序服务是无创产前基因测序,美国的主要公司有Sequenom,Verinata Health,基因Ariosa Diagnostics和Natera;国内市场主要被华大基因、贝瑞和康垄断的,其他公司还包括达安基因,诺和致源,安诺优达等。肿瘤基因诊断技术和市场还未成熟,公司众多;其他的还有药物靶向治疗检测、遗传缺陷基因检测、致病基因检测、病原微生物检测、疾病风险评估等多种基因检测服务。


目前国内的基因测序公司都购置有测序仪,可以通过服务模式与医疗机构对接。而对于产品模式,在测序仪核心技术掌握在美国巨头的大背景下,国内企业通过与美国测序仪生产商合作,采用授权或购买产品的模式获得仪器并且向医疗机构出售。如华大基因、达安基因、博奥生物都在与L检测ife Tech合作,贝瑞和康、安诺优达也在和Illumina公司合作的产品等都按照国产仪器设备申报CFDA流程。



领域分析——基因检测仪器设备

基因测序上游设备制造环节目前处于国外垄断状态,且进入技术壁垒非常高,一般企业难以从上游设备制造环节切入市场。但从2014 年开始,贝瑞和康、华大基因、达安基因和博奥生物打破在上游产业链实现了质的突破,有效降低了自身测序的成本,并部分掌握了在其他测序应用商的话语权,为今后激烈的市场竞争占了先发优势。这也为未来我国基因测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基因测序设备国产化主要有三种方式:


1)自主研发方式,如紫鑫药业同中科院合作开发的二代测序设备BIGIS系列产品,华因康开发的基因测序仪HYK-PSTAR-IIA;


2)收购国外企业的方式, 如华大基因于2013年收购美国CompleteGenomics 公司,获取CG 公司基因测序的领先技术和基因测序设备的知识产权;


3)合作授权方式,贝瑞和康与Illumina 合作开发用于中国的临床的基因测序仪NestSeqCN500。





领域分析——基因测序医学检测

基因测序提供商根据服务对象还可以分为两大类:


(1)面向基础研究的基因测序服务北京提供商主要为大型基因组学实验室和大型测序服务公司,如华大基因、诺禾致源、药明康德, 国际B r o a d 研究所、S a n g e r 研究所、Macrogen等。购买大量测序设备仪器,提供此类服务。


(2)面向终端用户的临床、医疗类的查询基因检测服务提供商主要为医学独立实验室(如金域检验、达安基因、华大基因、迪安诊断、艾迪康等)和医疗机构(即医院自行开展基因检测服务)。目前,国内的基因检测服务提供商大多以无创产前基因检测为主,市场上越来越多的新进入者进入该领域。





投资动向——企业资本市场状态

从基因检测行业相关企业的资本市场状态来看,目前已在A股上市的企业有11家,在新三板挂牌的企业有21家。



投资动向——投资机构布局

从知名投资机构的布局上看,启明创投、深创投、软银中国、君联资本、启迪创投均已投资6家基因检测行业的相关企业。



投资动向——最受机构喜爱的企业

从最受机构喜爱的企业来看,目前深圳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已获得30家投资机构介入,包括红杉资本、深创投、北极光创投、软银中国、光大集团等。



投资动向——企业市级分布(前十)

从基因检测行业相关企业的地区分布上看,主要以北京地区为主,目前已有33家相关的优质企业。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