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海外移民投资 >

长葛市工商局网上注册(许昌市工商局官网平台)


官亭酒,红三角烟……当年的长葛县知青场谁还记得?‖老家许昌


文‖李明宪





长葛县知青场,在官亭乡麻店村西岗上。



知青场所占土地属原官亭公社“五七专科学校”。为落实知识青年接受再教育政策,让知青有组织地参加工农业生产劳动,学习文化知识,提高德育素质,1978年3月1日,“长葛县知青场”正式挂牌成立。知青办主任是陈瑞武,副主任是李志德。



1978年8月15日,是长葛知青难忘的日子,全场工作人员五点钟就起床了,洒水扫地,整理会议室、宿舍,院内院外和路边贴满了红绿标语,高音喇叭唱起了欢快的歌曲。桌子上铺着毛毯,上面放着茶瓶、茶缸,长凳上放着一排排崭新的脸盆和毛巾。



八点钟左右,县劳动局、知青办和公社等各级领导都来了。九点多钟,在大家的盼望中,公路上一长队骑着自行车的青年带着行李(有的家长护送),在知青办领导的带领下向场里驶来。场里顿时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人们列队欢迎热情接待,你接住行李,我拎住提包,相互间高兴地握手,热情地祝福问候,全场上下欢声一片。




上午十点多钟,长葛县知青场接待第一批知识青年欢迎大会开始,知青办主任陈瑞武、公社党委书记朱自成讲了话,学生代表王秀英、徐玉保发了言,表示要以场为家,好好接受再教育。学生家长看到场里为知青安排得无微不至,非常满意。这一批知青有男青年31人,女青年22人,共53人。



知青场原领导班子共五个人,后来又增添了王秀英、徐玉保两名知青参加场里各项工作管理。主要分工是:支部书记万德有抓思想教育和全面工作,场长张龙江抓文化教育,我和司书岑是副场长,他负责农业,我负责工业。



我们的生活待遇是每人每月40斤面粉,1斤食用油,场方补助伙食费9元:干部工资每月22元,职工工资每月20元,知识青年每月16元,场里有蔬菜基地15亩,保障供给大伙吃菜,全部人员吃住在场,有事离场须请假。知青场要求,场里自负盈亏。



为广开经济通道,经研究,大家一致同意投资五万元建一个小型面粉厂,既解决本场职工的吃面问题,又能发展场里经济,秸杆还可以发展养殖业,具有连锁发展的前景。思想统一后,全场人员各把一关,积极筹建。




为赶工期,建筑队昼夜不离工地,挑灯夜战,场里同志拉土垫地,确保提前完工。二十多天时间,六间十五米跨度的厂房注册和四间库房建成。1979年6月20日,从漯河购买的面粉机组到位,厂方技术人官网员跟机负责安装。



为解决面粉厂的电力配套,场里向县电业局打报告,申请安装了一台100千瓦的变压器。经县知青办帮助协调,电业局批准,无偿架高压线200多米。在施工过程中,不仅工程量很大,而且距县城20多华里,交通工具又不方便,工作人员每天辗转往返多次,常常是日不出就登程,星满天才回场,几十个人奔里跑外忙个不停。经过半个月的紧张劳动,电力设施、面粉机组全部安装结束,试机一次成功。



原来专科学校有试验田90亩,改知青场后,人员增加到l00多人,与公社协商,又划了些土地,增加到150亩。1979年官亭公社大兵团作战,平整公路边的大沟,之后又把平整好的土地调拨给50亩,其中苹果园20亩,梨树园5亩,桃树园l0亩,菜园15亩。



农业旱涝保丰收,水利建设是第一要素。场里原来只有一口老机井,远不够使用,我们决定自力更生,动手打井。为节约开支,我们借来了一套制管工具,预制了一米高、直径一米的井管一百根。从公社水利站借来一台大锅锥打井机。这种设备非常笨重,全是用人力推的,在当时还是比较先进的打井工具。




农历11月10日开钻,全场总动员,领导带头,四六制轮班作业,昼夜不停。腊月初二井快要打成了,天又下起了鹅毛大雪,为了知青们的健康,班子会议研究停机休息,开春再打。以徐玉保为代表的知青们提出不同意见,他们说:“车拉到坡口,用力就上去了,停止意味着倒退,会造成损失。”坚持要干。



在那寒风凛冽、大雪纷飞的数九寒天,小青年们真正受到了锻炼许昌市,十几个人喊着“嗨哟嗨哟”的劳动号子,推着沉重的钻机,用劳动热情驱散了冬天的寒冷,欢声笑语代替了辛苦和劳累。



农历腊月十五第一眼机井胜利打成了,1980年春再接再厉,又成功地打了一眼机井:200亩长葛市地3眼井,水利问题得到了解决,为夺高产创造了条件。1980—1981年我们场的小麦单产800斤,玉米700斤,花生460斤,在官亭公社是亩产最高的单位。



麦收季节最忙,那时没有机械,全是人力一镰一镰地割,全体人员编班分组,天不明就下地,谁也不甘落后,县委书记的女儿王秀英,县指挥长的女儿陈向英处处带头,泼辣能干,根本不像是城里出生长大的女孩。



苹果、梨、桃成熟的季节就更热闹了。我们种植的果树都是优良品种,科学管理,水肥充足,成熟时满树果子个大色艳,每棵树都用木棍顶住果枝,累累的果子挂满枝头,实在招人喜欢。销售时节,除在107国道边卖一部分外,其它的全部拉往县城销售。


运输工具主要靠小拖和马车,尤其那一套三的马车,大骡身高五尺挂零,膘肥体壮,跑梢两头是对色骡子,外出时脖子上都挂上铜铃,头上披挂红缨。赶车的大板叫段宏凡,四十几岁,高个子,有多年的赶车经验,装上满车的果子,走在107国道上,男女青年一片欢声笑语,真感觉爽快幸福。



15亩蔬菜基地,两个人专门管理,供全场吃菜,冬季大棚种植,一年四季都能吃上新鲜的蔬菜。为科学种植,技术人员曾三下开封、扶沟参观学习大棚栽培技术。1980年,场里利用学来的技术种植西芹,获得了丰收,每棵有二、三斤重,亩产两万多斤网上,二亩地收获两万多斤,收入近两万元。实践证明,劳动是创造财富的根本,科学种植是发展农业的方向。



当时农村条件差,吃面都是用粉碎机磨的一风吹,小麦受到高速、高温的破坏,质量降低,磨出来的面粉又粗又黑。而我们面粉厂的设备从拣麦去杂,到洗麦磨面,十四道工序,磨出的面粉又白又细,质量上乘。广告贴出后,四乡群众,大车小辆前来换面、存麦,仓库麦子堆积如山,业务非常繁忙。



麦子多了,我们就开展面粉销售业务。当时粮食国家统管,由粮局独家经营,给开展业务增添了很多困难。为了集体经济的兴旺发展,为了知青在这里安居乐业,我们想方设法开展业务。我们借助1977年河南省长戴苏理在全省知青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知青工作困难多,为了知青事业,只要不犯法,什么都可以干”的原则,认为自种,自己网上磨面吃不完,换钱养场养家,合理合法,所以我们硬是干起来销售了。




业务目标看准了新密煤矿和郑州市建设工地,那里外地务工人员多,面粉需求量大许昌市。我们抽出专人攻关,很快就把这项业务给搞定了。为减少麻烦,我们白天磨面,晚上外运,每斤利润六分钱。每月销售三十万斤左右,可获利近两万元。



1980年3月15日,运往郑州的一车十三吨面粉,连人带车被新郑工商局经检大队扣押,原因是违犯国家粮食政策,第三天送来了处罚通知书,内容是“因违规经营,十三吨面粉全部没收,再罚款三万元整,五日内不交罚金,用运面粉的车辆抵押”。面对新郑县工商局盖有四枚公章平台的处罚决定,我们都吓坏了,大家束手无策。



我们这种做法本来就是“明知山有虎,偏往虎山行”,现在骑在虎背上,就不能怕虎咬了!钱是人挣的,闲难更需要人去克服,领导班子决定派我想方设法,一定处理好这件事情。



第二天,我冒雨到新郑县工商局找他们的正副局长反复说明情况无果,无奈第二天又去找新郑县长刘铁豹,因他工作忙,我屡次都被拒之门外。我打听到他家的住处,冒雨在门口等了几个小时,直到晚上七点多钟他回来,我立马迎上去说明来意。他看着我们冒着初春的寒冷和风雨,为知青工作作这么大难,很受感动,我说一班子人要吃喝,要钱花,自产的粮食,自磨的面粉,吃不完换俩钱维持生活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他深表同情,表示马上让工商局向地区打报告,说明情况,尽快解除处罚。




回场后第四天,我们接到了新郑县工商局的通知,说已撤销处罚,让去处理问题。第二天去新郑工商局,在经检队长范国军的带领下,面粉车辆平安返场,全场人员如释重负。



就这样采取边购边销的形式,滚动发展,有了钱,我们又建了五排猪圈,办起了一工商局个存栏一百头左右的小型养猪场。为方便土地耕种,又买了三匹骡子、三头牛和一辆拖拉机,并购置了生产、生活必需的各种工具。



当时物资供应紧缺,尤其是糖、烟、酒要凭票供应,市场缺口很大。每年收入玉米十几万斤,面粉厂的麦麸充足,结合本场情况,我们商议办一个小型酿酒厂最为合适。论证后,报县知青办批准,1979年7月酒厂开始筹建。



办厂我们坚持自力更生,不贷款,不向上级伸手求助。先请来了在宝丰酒厂退休的师傅刘保欣,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奋战,盖起了十五米跨度的厂房十五间,八立方的发酵酒池二十个,预制水泥地面三百平方米,大曲房、快曲房、发酵房、蒸酒炉等一系列设施也陆续建造完成。



班子会议决定任命王付林为酒厂厂长,1979年9月20日酒厂开始投料生产,10月10日正式点火出酒。我们使用的是老设备——酒鏊,鏊像一口大铁锅,凉水在上面循环,蒸出的酒在下面冷却变成液体流出。


上午十一点,在全场同志望眼欲穿的关注下,晶莹清澈,清香四溢的曲酒流出来啦,场内鞭炮齐鸣,欢声雷动,全场都沸腾了,尤其是那些天真可爱的男女青年,看到自己用双手创造出的劳动成果,欣喜若狂,他们用歌声、笑语和拥抱抒发出自己无限喜悦的心情。



为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开发市场销路,我们聘请了地区、县供销社、糖烟酒公司的品酒专家和有关领导,前来指导工作,通过现场品酒,都认为酒的色泽透明,口味纯正,纯粮酿制(当时很多酒都是用红薯干、红薯渣做的),实为好酒。



销售广告贴出,散酒开始卖了,白酒每斤一元四角,曲酒每斤一元八角,三斤玉米换一斤白酒(一斤四两玉米可生产一斤酒)。酒香不怕巷子深,消息传开,四乡群众闻讯而来,换酒的络绎不绝,少者灌几斤,多的几十斤,经常排很长的队。



要开发大市场就要创立自己的品牌,注册自己的商标。1979年11月份,我带了十瓶样品酒到工商局申请注册,经他们检验、品尝,各项指标全部过关,省工商局认定后上报国家工商总局审批,1979年12月25日,长葛县知青酒厂生产的“官亭牌”白酒、曲酒注册商标正式批准使用。生产出的酒除在本地区销售外,还远销到河北、山东、东北、西北等地,年产值达五十多万元。




为了方便商标印制,我们购进了两台方箱式印刷机,聘请郑州市人民印刷厂退休的技术员杨保林师傅来厂传授印刷技术。既解决了本厂商标的使用,又扩展了印刷业务,开辟了一条新的财路。两年内,印刷机增加到十四台,成为长葛县第二家比较大的印刷企业,业务发展到省内外,仅给青海省挂面厂一家每年供给包装商标就达十七吨多重。



工业生产活跃了场里经济,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场里先后购置了柴油机、拖拉机、排灌机。菜园和场区28亩地建起了两米半高的围墙,修建平台了大门,场子更显得整洁壮观。



为扩大经营,1981年元月场里又建了一个小型卷烟厂,原料当地有,烟盒自己印,请来了解放前石固卷烟厂的老板李同恩老先生当师傅,他虽然年龄大了,但还是精神饱满,调出的烟味可与当时风行的芒果烟媲美。我们的“红三角”香烟畅销市场,订货人带款住场待货。因政策所限,烟厂只干了五个月就下马了,但是它也给场里创造了可观利润。



后来我们相继又办了绝缘材料厂、棉绒厂、羊尾厂,总的来说是啥挣钱干啥,厂小长葛市转弯快,紧跟形势发展,推陈出新,不断创业发展。1982年人员增加到近300人,产值达250万元。




为了把知青场的业务由农村向城市发展,把场建成农、工、商为一体的联合企业,我们在县城建设路南段征地四亩半,建了一座十二间门面,三层的门面楼,办起了百货、日杂、服装商店,为知青场农村城市联网式发展奠定了基础。知青场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知青上午学习文化课,下午参加劳动,专职教师有张龙江和我,开的课程有数学、语文、英语、物理、化学、政治,师资力量不够,就从增福庙乡聘请数学教师赵根林,岗胡学校英语教师田梅花任教注册。学习办法是巩固提高为主,从初中到高中每门课程都以复习的办法讲解。师生之间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并肩下地的路上、田间地头,到处都是互相学习的好机会。



为了让同学们德、智、体得到全面发展,在课外和劳动之余,场里经常组织大家开展文工商局体比赛,教唱革命歌曲。尤其是我们的篮球队,方圆几十里战无不胜。有一次官亭公社社队企业联队,邀请我们到官亭高中进行友谊比赛,我们去了四十多个知青助战,激烈的赛场上,知青们摇旗呐喊助威,比赛结束以80:20的比分大获全胜。



从1978年到1984年,我们共接受知青158名,他们在这里不仅得到了劳动锻炼,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懂得了劳动创造生活,更学会了做人、做事。他们当中有5名同学考取了国家名牌大学,16人考取了国家干部,22人参军,其它的同学也相继回城就业。



随着形势变化,知青下放劳动越来越少,政府体制改革后,知青办公室并归劳动人事局,知青场在官网县城的办公楼、商店改变成为劳动局下属的劳动服务公司,知青场这所培养人才的基地变成了生产劳动的农业单位。1999年10月,长葛县劳动就业局将知青场移交给官亭乡政府,长葛知青场正式撤销。




【作者简介】李明宪,男,汉族,1942年7月出生,官亭乡官庄村杨庄人,中专学历。曾任长葛县知青场副场长、场长、党支部负责人等职。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