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商标注册 >

宁夏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的公益性社会团体)



慈善事业促进和社会工作司副司长孟志强:为贯彻落实《慈善法》,重点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法治建设,完善制度体系。联合有关部门在慈善组织认定登记、公开募捐管理、慈善信托管理、慈善活动支出、互联网公开募捐平台、信用管理、志愿服务、慈善组织信息公开、慈善财产保值增值、公开募捐违法案件管辖等方面出台了14项配套政策措施,基本构建起了我国慈善事业的制度体系。特别是会同财政、税务、海关等部门提高了企业捐赠的优惠幅度,简化了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审批流程,扩大了享受慈善捐赠物资减免税优惠的社会组织范围,落实了捐赠物资进口免税待遇,加大了对公益股权捐赠的鼓励等。还与40个部门联合签署了慈善捐赠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备忘录。


二是推进信息公开,发展网络慈善。建立了慈善组织年度工作报告制度,将慈善组织和慈善信托的年度工作情况主动向社会公布。建设了全国慈善信息统一平台――“慈善中国”,通过网络对慈善组织开展的公开募捐活动进行备案,持续动态公开慈善募捐和慈善活动进展情况。指定了20家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进一步规范慈善组织的网络募捐行为。


2018年,网民点击、关注和参与慈善超过84.6亿人次,一些基金会的网络募捐已经占到捐赠总收入的80%以上,其中,2018年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组织开展的“99公益日”活动,超过2800万人捐款8.3亿元,加上腾讯等企业的配捐,总共募款14.14亿元,支持了5498个公益慈善项目。可以说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网络慈善的引领者。


三是弘扬慈善文化,发展慈善事业。为深入持续宣传贯彻落实慈善法,我部连续三年组织开展9月5日的“中华慈善日”专题宣传活动,持续评选表彰“中华慈善奖”,联合有关部门、地方政府主办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各级民政部门也开展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宣传推广活动,有力地宣传了党领导下的慈善事业,培育了良好的慈善文化。慈善事业整体规模不断扩大,各类社会主体的参与方式更加多元。


记者:目前我国脱贫攻坚进入攻坚期,慈善社工司采取了哪些工作?


慈善事业促进和社会工作司司长贾晓九:



第一、是动员、组织慈善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工作。一是协调、推动及配合财政、税务、海关等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公益慈善(扶贫)领域的税收优惠政策。目前已出台了企业扶贫捐赠所得税税前全额扣除、扶贫货物捐赠免征增值税等政策。这些政策含金量还是非常高的。


二是以“聚焦脱贫攻坚、共创美好生活”为主题筹备召开第七届中国慈善公益项目交流展示会,这次展示会设立“脱贫攻坚主题展馆”、“深度贫困地区专题展区”和“消费扶贫展”,多措并举帮助“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对接慈善资源,交流展示脱贫攻坚经验做法。同时,我们还修订完善评比表彰制度,将第十一届“中华慈善奖”50%以上的表彰名额都集中到扶贫济困领域。


三是通过组织座谈、调研、培训等方式直接动员。今年上半年已经组织动员了10个慈善组织积极参与西藏等“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和罗霄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实现了项目对接和资源对接。


第二、积极引导社工机构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深入参与脱贫攻坚。一是持续实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三区”计划,中央财政今年已经投入资金1890万元,向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选派1000名社会工作者,同时培养500名当地的社会工作者。


二是全面实施“牵手计划”,指导社会工作先发地区的332家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一对一牵手帮扶贫困地区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目标是至少培养1000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开展至少300个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截至目前,中央及各地民政部门共协调各类资金4000余万元予以支持这个项目。


三是指导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实施好“社会工作教育对口扶贫计划”,促成200所社会工作相关院校与贫困县建立对口帮扶关系。四是以民政部彩票公益金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项目为引导,推动各地广泛开展一批面向困难群众的社会工作服务示范项目,重点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树立起社会工作参与脱贫攻坚的品牌,年度补助地方资金近5000万元。


第三、积极引导志愿服务组织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作用。一是连续3年对全国性志愿服务组织带头参与脱贫攻坚工作进行动员部署,明确提出了工作要求。


二是举办志愿服务组织能力提升示范培训,培训名额向深度贫困县和定点扶贫县倾斜,支持深度贫困县和定点扶贫县志愿服务组织加强能力建设。


三是连续3年在民政部官网开设专栏,专门用于宣传展示志愿服务参与脱贫攻坚的风采和作用,引导更多的志愿服务力量参与到脱贫攻坚中去。


四是加强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建设维护和管理使用,为广大志愿者参与脱贫攻坚服务提供便捷的渠道和技术支撑。


五是主动沟通中央有关部门共同推进脱贫攻坚志愿服务工作,商请15个中央部门大力推动本部门、本领域脱贫攻坚志愿服务;推动中央文明办将参与脱贫攻坚作为推选最美志愿者、最美志愿服务组织等先进典型的重要推荐条件;还会同共青团中央等部门举办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与志愿服务交流会,专门设置了扶贫开发、脱贫攻坚类项目,向全国推介了一批脱贫攻坚志愿服务项目典型。


记者: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贺信中对志愿服务作出重要指示。请问民政部将采取哪些措施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志愿服务重要指示精神?


慈善事业促进和社会工作司巡视员李波:



(一)印发通知要求各地民政部门,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志愿服务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履行志愿服务行政管理职责,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积极推进新时代志愿服务工作。


(二)拟于近期组织召开志愿服务座谈会,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研讨交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志愿服务重要指示精神的思路、措施和重点任务。


(三)组织民政部部属媒体通过开设专栏、组织记者实地采访、开展系列报道等方式,深入宣传报道各地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基层志愿服务工作者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情况。借此机会,我们也诚恳地呼吁在座的媒体积极对有关情况予以宣传报道。


(四)积极推进新时代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


一是指导天津市和平区在总结经验基础上打造志愿服务样本,同时选树一批志愿服务典型,推广社工与志愿者协同服务、菜单式志愿服务等模式,推动新时代志愿服务常态化。


二是完善《志愿服务条例》配套政策法规,推进志愿服务标准化建设,指导支持地方志愿服务立法工作,推进新时代志愿服务制度化。


三是加强志愿服务组织和团队的规范指导,构建“线下 线上”志愿服务参与便捷平台,凝聚更多群众加入志愿者队伍,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四是推进民政业务领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志愿服务重要指示精神,加强民政领域志愿者队伍建设。


五是开展志愿服务组织示范培训,会同有关部门选树脱贫攻坚志愿服务典型经验、示范项目和优秀案例,引导更多志愿服务力量参与脱贫攻坚。


记者:在社会治理中,越来越多的领域需要发挥社会工作、社工专业人才作用,能否介绍下目前我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相关情况吗?


慈善事业促进和社会工作司副司长孟志强:不断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社会工作是社会治理和社会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主要针对社会成员的心理和社会功能失调问题,通过开展心理疏导、关爱保护、行为矫治、社区康复、社会融入等一系列专业的工作,帮助服务对象修复社会功能、增强生活信心、提升发展能力。我们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不断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截止到目前,已经会同有关部门通过专业教育、职业水平评价、专业培训等方式,建立了一支120余万人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这个数字较党的十八大前翻了近四番,为社会建设事业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


具体来讲,在专业教育方面,目前,咱们国家有82所高校开设了社会工作专科、348所高校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本科、150所高校开展了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教育。


在职业水平评价方面,建立了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制度,纳入了《国家职业资格目录》,累计有33.2万人取得了助理社会工作师证书,10.7万人取得了社会工作师证书。


在专业培训方面,针对党政领导干部、基层社区工作者、社会工作从业人员,大规模、分层次开展社会工作专业培训,仅去年一年各地培训规模就达到了130万人次。


在社会工作服务体系方面,推动在城乡社区、事业单位、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开发了38.3万个社会工作岗位,设置了5.1万个社会工作服务站(室),在民政部门登记成立了9700多家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初步建立了广布城乡的社会工作服务网络。


记者:网络募捐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请问民政部如何加强对网络募捐活动的监管,使之更透明、更规范?


慈善事业促进和社会工作司巡视员李波: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慈善法》颁布以来,我国慈善事业借助“互联网 ”迅速发展,互联网慈善在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民政部指定的20家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上,2018年全年累计有84.6亿人次点击、关注和参与慈善。但是,互联网慈善作为新生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为进一步规范互联网慈善,我部出台了相关政策法规文件,逐步建立健全规范和引导互联网慈善特别是网络募捐的制度和机制,为互联网慈善的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一是加强慈善组织公开募捐备案管理服务。按照《慈善组织公开募捐管理办法》的规定,我们指导慈善组织将开展的所有公开募捐活动都通过“慈善中国”进行网上备案,简化了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是加强对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的监管。按照《慈善法》规定,我部先后公开遴选了两批共20家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为所有慈善组织发布募捐信息提供服务。为加强对平台的事中事后监管,按照平台基本管理行业标准,我们进行不定期巡检,并在年中、年末开展考核。


三是为慈善组织信息公开创造有利条件。我司成立后,对“慈善中国”全国慈善信息平台进行了迭代升级,开发了移动端页面,优化办事服务流程,推动实现慈善信息全国“一网可查”。


四是加强慈善领域捐赠信用管理。通过慈善领域数据信息的归集、交换、共享,实施大数据治理。依据《社会组织信用信息管理办法》,对违法违规慈善组织实行“黑名单”管理。同时开展了慈善捐助失信问题专项治理。


记者:《志愿服务条例》的颁布为志愿服务发展提供了法治保障,能否请您介绍下《志愿服务条例》的贯彻落实情况?


慈善事业促进和社会工作司巡视员李波:


(一)积极开展学习宣传。一是协调新华社等中央主要媒体和部属媒体进行了专题系列报道。二是会同中央文明办印发了通知,推动各地积极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条例》。三是会同中央文明办举办了学习贯彻《条例》专题培训班。四是部领导在《求是》杂志发表了署名文章,对《条例》进行解读。


(二)研究制定配套政策。一是多次调研论证,反复修改完善,抓紧制定《志愿服务记录与证明出具办法》。二是稳步推进志愿服务标准化建设,《志愿服务基本术语》已经形成送审稿,《志愿服务组织基本规范》已经征求社会意见。


(四)推动创新志愿服务模式。会同中央文明办、共青团中央等单位推广项目化运作、社工与志愿者联动、“菜单式”志愿服务等模式。会同有关部门发展减灾救灾、禁毒戒毒、消防、助残等领域志愿服务。截止2019年7月28日,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汇集的志愿服务时间已经累计超过14亿小时。


(五)强化对地方工作的指导。一是指导帮助各省(区、市)开展《条例》专题培训。二是指导推动地方志愿服务立法工作,目前天津、辽宁、浙江、河南、宁夏已经新出台了地方志愿服务法规,《上海市志愿服务条例修正案(草案)》已经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安徽省已经提交省人大常委会审议。三是指导各地加强志愿服务工作力量配备,如贵州省建立了志愿服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