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税务筹划 >

南京土地收益金(土地收益金是哪方交)


指标体系来了,中心城区15分钟生活圈规划覆盖率达100%


南京市“十四五”国土空间和自然资源保护利用规划的主要目标:全面提升国土空间收益金规划引领水平、自然资源系列保护水平、自然资源节约集约水平、美丽古都宜居宜业水平、规划资源治理能力水平。


南京形成“南北都市田园,中部田园都市”格局


规划将引领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具体如何做?规划提出要发挥各区的比较优势,依托基础设施支撑体系,优化空间格局和资源要素配置,逐步形成“南北田园、中部都市、拥江发展、城乡融合”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按照南北都市田园,中部田园都市”的理念,着力推进城市功能空间与生态田园空间有机融合,进一步彰显生态价值、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增强南京对新经济要素的吸引、集聚和承载能力,支撑高品质高能级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塑造“南北都市田园”,就是要做优做特六合副城“北大门”,做美做靓高淳副城“南大门”,开展高颜值全域美丽田园建设行动。打造“中部田园都市”,就是打造中部主城“古都文化核”,打造江北新区“主城拓展极”,打造紫东地区是“创新引领极”,打造空港地区“新兴增长极”。


实施“一江、两湖、两河、多片”区域整治修复


今后五年,南京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土地保护制度。构建以自然保护区为主题,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为基础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构建清洁通风廊道,逐步划定蓝绿空间,构筑全市生态空间基底。


同时,突出重点区域开展生态修复,实施“一江、两湖、两河、多片”区域整治修复,维护生态网络结构完整性,改善生态连通性。深入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规划。


实施“控地价、竞贡献”出让模式


南京要全面提升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方交用水平。推进土地市场化配置。推进构建统一的城乡建设用地市场。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加快构建“保护产权、同权同价、维护契约、平等交易”的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进一步扩大国有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范围;探索建立具有南京特色的土地增值收益金政策。


深化产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鼓励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等产业用地市场供应方式;推行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实现“地等项目”;实施“控地价、竞贡献”出让模式,提高产业用地投入产出效益;实行“出让合同 监管协议”管理模式,加强产业用地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推动不同产业用地类型合理转换,探索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在自贸试验区南京片区实行产业链供地。


同时,完善土地储备运作机制。科学编制土地储备规划计划,分区域、分用途、分时序安排土地储备项目,实现“统一规划、统一收储、统一整理、统一出让”。


优化土地资源供给管理。强化建设用地总量管理,优先满足重大项目用地需求;围绕“四高”城市建设任务,引导新增建设用地倾斜保障城市近期重点发展区域和建成区“插花地”开发建设;持续实施空间要素保障创新计划,服务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业项目落地;加强土地利用计划管理,推动“项目选址跟着规划走,土地要素跟着项目走”,实现重大项目应保尽保。同时还要完善乡村用地政策,加大存量用地开发力度。


老旧小区周边有效增加停车服务供给


在加快推进高品质宜居城市建设方面,规划提出强化基础设施规划资源保障。具体来说,加强交通基础设施规划资源保障,持续推动TOD模式下的交通土地利用协同发展;服务“交通强国先进示范市”建设,统筹完善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的规划布局;优化完善轨道交通规划;探索轨道网、公交网、慢行网三网融合;编制老旧小区周边用地增配公共停车设施详细规划,有效增加停车服务供给。


加快市政公用设施系统的短板补齐、优化提升;协调各类市政专项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推进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加快新型数字基础设施规划研究,适度超前布局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


扩大租赁住房用地供给


今后五年,南京公共服务配套将越来越齐全。扩大优质公共服务供给,加强各类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编制;加快建设覆盖全市域、全要素南京、全人员的15分钟生活圈,构建“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多元功能的社区生活圈。


此外,加强城乡居民住房保障。引导居住空间合理布局,新增居住用地重点投向江北新区和东山、仙林片区,溧水、高淳、六合副城以及重点新城;居住用地优先在轨道车站、大容量公共交通廊道节点周围布局;加强不同类型居住用地的混合布局,完善居住社区公共交通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哪套水平,推进职住平衡、产城融合;增加城镇居住用地特别是租赁性住房、保障性住房和普通商品房的用地规模;扩大租赁住房用地供给。


推进有温度、有活力、有魅力的城市更新


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和彰显南京“襟江带湖、龙盘虎踞”的环境风貌,“依山就水、环套并置”的土地城市格局,“沧桑久远、精品荟萃”的文物古迹,“南北交融、承古启今”的建筑风格,“继往开来、多元包容”的历史文化。完善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体系,持续加强保护规划引领作用,持续推进历史收益金文化保护传承。


同时探索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具体来说,积极推进有温度的城市更新,通过整治修缮、完善功能、是补齐配套、提升居住品质,采取拆除重建、改方交建加建、维修整治等差异化手段,改善居民居住条件。积极推进有活力的城市更新,非居住类地段的有机更新和转型升级,加快形成创新创业空间新格局,为打造有活力的“创新名城”提供坚实的承载空间。积极推进有魅力的城市更新,坚持“整体南京保护、局部完善、适度利用”理念,实施小规模、渐进式、常态化的有机微更新,通过“绣花”式微改造,保护历史文化,保护传统格局、肌理、尺度和风貌特色。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