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香港公司年审 >

上海海外注册公司代理(上海海外公司)




上市券商2021年海外营业收入占比排名(数据来源:每经记者统计)


上市券商2021年海外营业收入同比增长排名(数据来源:每经记者统计)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数据均由记者从年报中手工统计,力求准确。但各大券商在披露海外收入时口径有所差异,部分披露于“管理层分析与讨论”中的“主营业务分地区情况”环节,部分披露于“主要控股参股公司分析”章节,部分则在“其他说明”之“地区交易”中以“对外交易收入总额”列示;且上述数据未考虑合并报表抵消部分。因此最终数据若有偏差,仍以公司口径为准。


总体而言,在海外布局较早的龙头券商仍然优势明显。以海通证券为例。海通证券国际业务主要通过收购的海通国际、海通银行,以及设立的上海自贸区分公司运营。在年报中,海通国际披露,境外股权融资业务方面,海通国际证券继续保持在港投行标杆地位,完成47单港股股权融资项目,承销规模43亿美元,承销数量位列港股第三;完成39个IPO项目,承销规模29亿美元,承销数量及规模均位列港股第二。



出海不易:中州国际连续三年亏损 中泰国际踩雷地产美元债巨亏8亿

但与此同时,部分券商陷入了海外营业收入放缓、利润率下降的境地。海通证券、国元证券、申万宏源、国泰君安、广发证券、中泰证券均出现了收入同比负增长,而东方证券、中原证券的海外营业收入则均为负数,分别为-432万元、-1.76亿元。


与去年业绩比较,申万宏源、中泰证券、东方证券、中原证券均出现了海外业务收入同比亏损。


申万宏源境外业务主要由子公司申万宏源(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其2021年的净利润为-9786万港元。而在“管理层分析与讨论”中披露的“主营业务分地区情况”显示,虽然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60亿元,但其营业利润为-9939.61万元。申万宏源未对申万宏源(国际)为何出现亏损做过多说明。


东方证券的国际业务平台为全资子公司东方金控,东方金控旗下则设有子公司东证国际。东方证券在年报的主要控股、参股公司环节披露,至2021年12月31日,东方金控总资产港币204.10亿元,净资产港币22.68亿元;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港币-0.05亿元,净亏损港币2.88亿元。其“管理层分析与讨论”中披露的“主营业务分地区情况”环节也显示,公司境外子公司的收入为-432万元,营业成本为2.24亿元,应该指的就是上述东方金控。


相比2020年,东方证券国际业务出现大幅滑坡。记者查阅2020年年报后发现,2020年东方证券海外业务收入4.78亿元,同比下降5.37%;营业成本为2.46亿元,同比下降9.9%。当年公司海外业务营业利润率达到48.43%,同比增加2.59个百分点。


中原证券在“主营业务分地区情况”环节中表示,2021年境外子公司的营业收入金额为-1.76亿元,营业成本为7600万元。而在“主要控股参股公司分析”中表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中州国际总资产为13.74亿港元,净资产8.04亿港元;2021年,实现收入及其他收益-1.39亿港元,净利润-3.04亿港元。


中原证券已经连续第三年出现境外业务亏损。2019年中州国际营业收入为-1.6亿元;2020年,中原证券境外业务收入为-0.30亿元;营业支出为0.67亿元;营业亏损0.97亿元。


中原证券这样解释中州国际亏损原因:因疫情持续、港股市场波动等不利影响,以服务内地客户为主的持牌公司业务受到重大影响,业务收入下降。此外,历史风险项目公允价值调减及计提减值对经营结果产生阶段性影响。不过,中原证券没有提及哪些项目导致了中州国际连续第三年亏损。


目前而言,中泰证券海外业务亏损最多。年报显示,中泰证券的海外业务由子公司中泰国际负责。中泰国际2021年净资产14.50亿元,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2.73亿元,营业利润-7.95亿元,净利润-8.04亿元。


中泰国际也是连续两年亏损。2020年中泰证券年报显示,当年中泰国际净利润-1.18亿元。也就是说,仅仅两年时间,中泰国际亏损高达近10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2021年中泰国际出现巨亏的原因,中泰证券比中原证券还惜字如金:“2021年,因持有的境外地产美元债出现兑付风险,中泰国际计提了信用减值损失,导致中泰国际业绩亏损。”


一份年报页数众多,上市公司在竞争优势、经营亮点方面浓墨重彩,在风险点上惜字如金,投资者倒也习惯。但在以信息披露为中心的全面注册制即将到来背景下,投资人显然希望作为中介机构的券商,在披露自己的报告时也能做到全面而详尽。


《21世纪经济报道地产课题组》曾做过一个《与时间赛跑美元债查询》的小程序。从中记者发现,截至2022年2月,发债总额方面,恒大、佳兆业、碧桂园目前存续债总额均超过100亿美元,其中最高的是恒大,达到207亿美元。


2021年以恒大为代表的地产债先后爆雷,美元债更是重灾区,恒大、佳兆业、花样年、阳光城等均爆出美元债违约。中泰国际出现高达8亿元的亏损,所提到的“因持有的境外地产美元债出现兑付风险”,没有指名道姓,但必定是踩中其中一个甚至几个大雷。


申万宏源研究报告曾指出,2022年是地产美元债到期高峰,2022年地产美元债到期金额折算为人民币约为3787亿元,较2021年大幅增长40%。分季度来看,2022年Q1~Q3均为地产美元债到期高峰,折算为人民币单季度到期规模约为1000亿元人民币。目前披露的信息也未知中泰国际对地产美元债的信用减值计提是否充分,因此无法判定中泰国际在财务上所面临的地产美元债风险是否释放完毕。



一季度全球股权融资表现不佳 但2022年内资券商出海仍有巨大机遇

年报毕竟是过去的成绩。进入2022年,内资券商出海在宏观环境上似乎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局面和更多的不确定性。


2022年至今,受国际地缘政治动荡及疫情反复影响,国际市场较为波动,全球市场融资脚步显著放缓,欧美及港股市场皆呈现不稳定性。尤其是从一季度的数据来看,作为内资券商出海“桥头堡”的港股市场融资表现降至冰点,融资规模大幅下降。一季度仅有16家公司在港交所上市,融资规模仅为19亿美元,同比下降90%,IPO发行认购和后市表现较为清淡,反映出投资者普遍持保守观望态度。


但值得一提的是,在关注海外市场的业内人士看来,经过了最初的不确定性后,2022年海外资本市场其实机遇与挑战并存。尤其是中概股回归,可能为内资券商出海带来一次较为确定的机会。


4月上旬,安永发布了一份题为《TMT中概股回港二次上市的热行动与冷思考》的报告。在报告中,安永明确提出,中概股在美国资本市场面临日益严格的监管环境和要求,甚至有一定程度的退市风险。在此背景下,TMT中概股回归浪潮将至,未来赴港二次上市的中概股将会越来越多,


安永指出,2020年,中国TMT企业IPO数量总计164起,较2019年全年增加近58%;而2021年中国TMT企业IPO数量总计152起,融资总额达3654亿人民币,彰显出中国资本市场对TMT企业的关注和吸引力。相关企业的业务场景根植于中国市场,其商业模式和发展前景也最能获得中国消费者和中国投资者的理解。这些创新的TMT企业不再需要寻找一个海外的参照系统来获得估值,中国资本市场已经能够清晰地理解其价值。因此,回港二次上市水到渠成且成为大势所趋。


2018年港交所修改上市制度以来,已有11只TMT行业中概股保留美股上市地位同时通过在港股二次上市方式实现回归。已回归港股的11家TMT企业市值均在30亿港币以上,美股上市时间大于3年。其中,10家TMT公司美股上市时间大于5年,包括阿里巴巴、网易、京东、百度等。


安永指出,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以及当前美股监管趋紧、港股监管趋松的形势下,可以预见,更多的TMT中概股将重新审视港股市场。考虑到对冲美股市场上中概股的不确定风险、进一步多元化股东结构、保持稳定的市值等因素,未来赴港二次上市的中概股将会越来越多。同时,随着国内政策、制度不断完善,市场环境逐渐改善,包括上交所科创板、深交所创业板以及北交所在内的A股市场对部分在美中概股的吸引力也将进一步增加。


安永上述观点也与内资龙头券商不谋而合。


中金公司投资银行部董事总经理陈永仁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也观察到,从发行人方面,计划赴港上市的发行人热情不减,中金香港保荐承销的港股项目储备充足。我们预期未来会有更多海外上市中概股、优质新经济企业及国际发行人考虑来港上市。”


根据陈永仁提供的数据,一季度从券商IPO承销金额来看,中金公司承销金额稳居榜首,行业龙头持续保持领先地位;IPO保荐家数方面,中金公司担任了7家IPO的保荐人,拔得头筹;担任IPO全球协调人家数方面,中金公司以5家的数量排名第一。


此外,陈永仁强调,得益于中国资本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在持续稳步推进,中金仍对海外业务发展充满信心,并且海外业务的机会不仅局限于港股市场。


具体来说,首先,今年推出的扩大版的中欧资本市场互联互通会带来不少A股上市公司赴欧洲市场发行存托凭证并上市的业务机会,同时欧洲的企业也会更多地关注中国的资本市场。“近期中金公司作为独家保荐人完成的意大利法拉帝公司的港股IPO,就是一个典型的欧洲企业利用中国资本市场融资发展的案例。我们将高度关注这一新产品所带来的比较确定性的机遇。”


其次,近期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会议明确提出的“中国政府支持各类企业到境外上市”,在很大程度上提振了中资企业境外上市的信心。“我们已经看到一些中资企业在恢复赴美上市的工作,中美关于审计底稿检查的相关监管合作也取得了积极进展。中金公司将继续积极服务中资企业在境外资本市场进行上市融资,助力企业走出去。”


最后,除欧美等发达市场以外,今年中金公司还将格外关注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的开拓和服务,特别是东南亚、韩国、南美等地。“我们在积极地寻求在这些地区开设分支机构和部署团队,也一直在积极地服务这些地区的优秀企业,帮助他们融资以及对接中国内地和香港的资本市场。”


陈永仁最后总结称,总而言之,虽然有很多地缘政治因素所带来的挑战,但随着我国不断地深化资本市场改革、扩大开放,中金对国际业务的发展前景非常有信心,将在2022年坚定不移地加大投入。同时也会高度关注美联储加息缩表以及俄乌冲突对资本市场、资产价格带来的影响,这可能是需要关注的主要风险。



受益于金融科技 新冠疫情对内资券商海外运营未直接造成重大影响

此外,一季度海外疫情扰动、尤其是中国香港一度面临疫情高峰,为内资券商在海外业务展业方面造成了一定困难。内资券商如何应对新冠疫情的挑战?记者也进行了了解。


从接受采访的情况来看,受益于金融科技的投入与线上交易发展,券商在海外、尤其是中国香港地区展业未受到重大影响。


国泰君安国际相关人士表示,随着中国香港地区政府坚持“动态清零”,呼吁自我检测,多管齐下切断传播链。公司自疫情开始至今,定期向员工派发最高保护力的医用口罩。近日,公司已将自我检测盒顺利送到员工手中,并呼吁员工做好自我检测工作,以便有效地及早识别是否被感染,提早保障自身和家人健康安全。


该人士同时指出,2021年,国泰君安国际设立金融科技(Fin-tech)业务发展部,提升集团整体的技术创新、数据治理与分析能力,赋能包括财富管理在内核心业务的高质量发展。现在国泰君安国际所提供的大部分金融服务均能够通过电子化交易系统等线上方式完成,新冠疫情对公司的运营未直接造成重大影响。


陈永仁也表示,目前的环境下,虽然在项目开发、客户服务、项目市场推介的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疫情影响,但得益于全球一体化的业务平台,中金投行业务在中国香港展业并无实质困难。在港股上市公司“国际化”的背景下,鼓励跨国公司直接或分拆亚洲(中国)业务在港股上市融资等机遇亦有待出行管控放开、疫情缓和后系统性开展,加强在各区域市场推广力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