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香港公司年审 >

金堂地图2000年(最新成都金堂卫星地图)






毗河、中河、北河,三江汇流,成就了当下的东方威尼斯、花园水城、千里沱江第一城——金堂(赵镇)。赵镇因沱而生,依水而长,其历史上的称呼大多也与“水”有关,最早是汉晋时期的《华阳国志》称为“大渡”,后又称为“横渚”、“三江镇”、“赵家渡”。


“拉不完的赵家渡,填不满的成都府”是现代交通发展起来之前千百年来赵镇的真实写照。百年前的西德尼·戴维·甘博为什么在四川众多的一百零八县中只选择了赵镇等少数几个城镇作为考察拍摄的对象呢? 我想八九不离十,也是因为“水”。


自从李冰父子开凿都江堰之后的两千多年来,成都平原上一半的货物都是经赵镇这个水码头集散后,上成都下渝洲。而正是在百年前甘博拍摄的清末民初时期,赵镇与江油中坝、射洪太和、渠县三汇同列为四川四大名镇







赵镇美水丰土,鱼米、柑桔之乡的优裕自然条件和三江总汇优越的交通地理位置在成渝、川陕两公路通车前后,使赵镇的繁荣达到了一个历史高峰。


我们先从金堂的建制说起吧。汉晋之时大渡属广汉郡新都县所辖,而金堂自东晋义熙九年(公元413年)才有独立建制,其后又几经合并,历名金水、金渊、金泉、金堂、白牟、怀安、汉城,并先后为戌、郡、州、军、县等治所。直至唐咸亨二年(公元674年)才正式定名为金堂。唐景龙二年(公元708年)金堂所辖包括现属地和现青白区全区,自此时起一直到1960年县境再未发生大的变化。







但在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赵镇并不是金堂的县治所在。在清咸丰(公元1851—1861年)以前,北河在赵镇上游分流,数千年来赵镇一直是四面环水的孤岛,因此又称横渚 ,直至咸丰初年,城西河流淤积,赵镇才成为现在三面环水的半岛。既为横渚,交通不便,又经常遭水淹,不利发展,自不便设为县治。因此唐宋之前,金堂县治是在现梅林公园对岸龙威乡蟠龙坡上的金堂镇。宋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县治从金堂镇迁至现在青白江区的城厢镇。直至解放后的1950年10月,金堂县治才从城厢迁到赵镇


中国古县城大都有东南西北四门和东南西北四大街以及交叉的大十字街口,现城厢镇也有,但赵镇就没有,赵镇老城只有一条正街和沿两河的两条河坝街,也没有古正规县城像模像样的十字街口。







接下来我们再说“”。


沱江见于史料的时间比赵镇早,而史料所记之事的时间更早。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文献典籍《尚书.禹贡》就有四处提到“沱”。《尚书.禹贡》成书于二千多年前的战国晚期或中期,所记之事为四千多年前大禹完成治水后以高山大河奠定九州疆域之事。下面就一一列出原文并翻译、解释:


“九江孔殷,沱潜既道,云土梦作义。”翻译:九条江河汇聚的洞庭湖已彻底治理。沱水、潜江通过疏导,云梦泽一带已可耕作。解释:沱这个称谓至少在四千多年前就有了。


“浮于江、沱、潜、汉,逾于洛,至于南河。”翻译:“南河”即现在的黄河。船载的货物经泯江、沱水、潜水、汉水,再走陆路翻过洛通山,即可进入黄河。解释:由此说来在四千多年前,沱江就已成为川西平原北上黄河,南接长江的全国性重要水上通道。







“岷、蟠既艺,沱、潜既道。”翻译:岷山、蟠冢山得到治理,沱水、潜水既已疏导。


“岷山导江,东别为沱。”翻译:从岷山疏导长江,向东分出的支流叫沱江。解释:主流分别源于都江堰内江分流的蒲阳河和柏条河的中河、毗河不是自然江流,而是人工河。发源于四川盆地西北边缘九顶山南麓的绵远河、石亭江、湔江在广汉易家河坝汇聚为北河,绵远河为北河正源,北河是自然江流,又是沱江的正源。在“岷山导江,东别为沱”之后,沱江有一半的水来自泯江。泯江之水在赵镇注入沱江,经过522公里的流淌后又在泸州重回泯江(古人认为泯江是长江主流。乾隆二十三年四卷木刻板《增补幼学故事群芳》第一卷中有“江之发源岷山”之说)。所以沱江与泯江被称为“双生”河流。








现在大多数字典对“沱”的解释都为“江的支流”,《尔雅》的解释进一步说“从此江出又回到此江”,这很容易给人一种错觉,貌似“沱”是专为中、毗两河从泯江分流,又回到泯江而得名所造之字。但在没有中、毗两河之前,沱的正源北河早已存在,因此,“沱”之名至少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但又不止四千多年的历史。







左面为中河,右面为毗河


中河南流,毗河东向,两河在平安桥下方交汇后仍沿中河流向南。在作者最早的记忆中,沿中河而下的渡口、码头依次有:县医院上方的汽车渡,平安桥位置的人用渡,中码头人、车两用渡,韩滩古渡,中码头一段时间也曾用木船搭浮桥供行人过渡。











上世纪五十年代正是赵镇开始从繁荣的顶峰“卸下盛装”的时刻,即使在这“卸装”的时刻,场面仍然宏伟而壮观。白天,河中依然白帆片片,岸上纤夫成串;晚上,中码头一带半边河中黑压压地停满了货船,船火在夜色中恍惚摇曳,街上灰暗的灯火映在湿漉漉的石板路上,南来北往的客商充盈着众多的茶肆酒楼。再次遗憾地叹到, 百年前正值赵镇水码头的顶峰时期,甘博先生却未能为我们留下一张在时空上都离我们最近的南方“清明中河图”。







中河在赵镇尽头再与北河相汇,开始了千里沱江的新旅程。当地人称此处为“公园儿嘴嘴”。的确,此处地形像鱼嘴,而且也是历史悠久的公园,最早叫“横渚公园”,后历名“梅林公园”、“金堂公园”,现在又叫“梅林公园”。除位置特殊外这公园还有两个特点,一是敬爱的朱老总年轻时曾到此赏梅,1957年春再次重游此地时,他老人家对这里的梅香仍念念不忘;二是此处的梅花确实远近闻名,一到寒冬腊月,园内各种梅花竞相开放,沁香入肺。







离梅林十里的金堂峡,也叫金堂小三峡,就是关系到成都平原几千年文明的关键地、金堂著名的历史风景区,也是本篇将要介绍的重点。儿时,作者曾从赵镇乘木船到过一次淮口镇,这25公里水路刚好完整地穿越了龙泉山脉,可以说这是千里沱江集历史、文化、风景于一体的最精彩的一段水路。







船过韩滩入沱江,立即就进入了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山水变换,沙明苇暗,鸢飞戾天。群山渐近,小三峡的第一峡——鳖灵峡就在眼前,水下恍恍惚惚有一船形巨石,艄公告诉我们说,这就是“金龙船”。传说在很早很早以前,有一艘满载黄金的龙船在这儿沉没,从此在清风明月之夜就会看到水底金光灿灿。船入峡内,绝壁峭然,水面窄如瓶颈,水势湍悍。正当船行如奔波,人坠若谷底之时,眼前又豁然开朗,只见半山腰开阔地上的三皇庙临江而立,庙里的神祗正保佑着过往的舟船。而此地的三皇庙与它处大有不同,颇有特色,庙中供奉着一位面目狰狞者,他就是鳖灵,过去的行舟人都要在此杀牲敬香感激他的伟大功绩,祈求他的神灵佑庇。







刚刚柳暗花明,本想从此一帆风顺,那料江流迂回,突现双峰对侍,复锁江面,行船又驶入了小三峡的第二峡——明月峡。左岸炮台山山如莲花,其旁龙爪岭岭似飞龙,不远处则又有鹰嘴岩相待,一静两动,巧构“飞龙扑莲”、“跃鹰护花”之状。







右岸云顶山山顶石壁连绵,控成都东北之门户,扼东西两川之咽喉,山上古刹幽禅,更有南宋名将余芥抗击蒙古军的古战场。峡中仰视,两军对垒,杀声阵阵是幻;船上俯听,浪击舱底,涛声隆隆是真。云项、炮台分别为金堂第二和第三峰(第一峰为老牛坡)。明月峡是金堂小三峡中最长的一峡,即使不在春华秋实之季,你也能嗅到终身难忘的一股浓烈的桔香味儿。







离淮口越来越近,这时船又进入了金堂小三峡中的最后一峡——九龙峡。只见北岸九条裸露的灰色岩石沿坡扎入水中,又从南岸抬头延伸到山巅,好似“九龙过江”,在宽阔的江面和两岸数百米坡高的大背景下,蔚为壮观。


沱江在金堂境内流程50多公里,至五凤溪镇入简阳,尔后于泸州注入长江。


赵镇和金堂境内的沱江都讲完了,下面就讲本篇的重点——鳖灵凿金堂峡。


郫县望丛寺,成都人都知道,四川人大多也知道。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西羌蚕丛部落建立蚕丛国后,古蜀人建国历经了蚕丛柏灌鱼凫杜宇鳖灵,共五代。杜宇、鳖灵为望、丛二帝,望帝杜宇教民务农,丛帝鳖灵为民治水,二帝遗爱于民,“功在田畴”,被尊为“天府之师”、“ 蜀中先导”,望丛祠即为望帝杜宇、丛帝鳖灵的祀祠。


鳖灵原为望帝之相,继望帝之后为丛帝,又称开明王。开明王朝是古蜀国最后一代王朝,公元前347年,开明王九世从郫县迁徙成都,公元前316年,开明王十二世被秦所灭,结束了古蜀国的历史。


下面就以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来讲述影响了成都平原几千年文明的一段历史。


在大禹治水后的1500年,即距今2670多年前的春秋早期,连年大雨,金堂峡壅塞,每年汛期洪水为患,川西地区又像尧时一样成为泽国,离金堂峡仅35公里的蜀都广汉三星堆,也多次被淹没 。







公元前663年,楚成王向周边地区大肆扩张,受到侵略的贵州遵义地区首领鳖灵,来不及告别每晚都要在井边的一棵夜合树下幽会的情人朱利,即仓皇潜水而逃。下游是楚国腹地,鳖灵只得溯江而上投奔西蜀。


蜀国国君望帝杜宇以教民务农而深受民众拥戴,但对治水却不怎么精通,再加上年积百余岁,面对如此浩大的工程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正当望帝忧心如焚之时,积累了丰富治水经验的鳖灵从荆楚水乡而来,望帝立即任命鳖灵为相主持治水。


鳖灵上任后,首先勘查了地形和水情。成都平原地处四大山脉之间,东龙泉、南峨眉、西邛崃、北岷山,平原界菱形地带,川流纵横,泯江和沱江是纵越平原的两条最大江流。平原上有三个泄洪口,西南部的新津泯江河谷和华阳府河河谷,地势开阔,阻滞不严重,唯有东部沱江穿越龙泉山12公里长的金堂峡,水狭谷窄,壅塞严重。龙泉山由细砂岩与泥岩互层,极易风化崩坠;又有一条大断裂带穿越山脉,每百年一次的5级以上地震也会造成岩崩;沱江上游还有鹿头山暴雨中心。每年汛期一到,暴雨引发岩崩,本来就狭窄的金堂峡江流断阻,德阳、广汉、新都一线顿成湖沼。







经过勘查鳖灵成竹在胸,他不但要除水害,而且要变水害为水利,于是制订了凿和决的二字治水方法。


再说朱利,自鳖灵逃亡之后,她日夜思念自己的心上人,不远千里也沿江而上寻到了蜀国。一天望帝带着扈从出猎,在崇州江源井边邂逅朱利。望帝见朱利美艳绝色,就将其带回宫中纳为王妃。朱利虽做了王妃,心中仍思念着鳖灵,一直闷闷不乐。


鳖灵带领民众经过七八年的努力,决开玉垒山,用人工开出柏条河和蒲阳河,也就是毗河中河的上游,引泯江水入沱,减轻洪水对平原西南部的威胁,增加沱江水流量,使平原腹地更多的农田在枯水期时得以灌溉;凿通金堂峡,疏浚峡内淤塞,使沱江洪水得以顺利排泄,“民得安居”、“蜀得陆处。”同时也为后来的赵镇奠下了灌溉、水运基础,使之逐渐成为旱涝保收、商贾云集的富庶之地。







鳖灵治水成功后,望帝为他摆宴庆功,席间朱利认出鳖灵,虽百感交集却不敢在众目睽睽之下相认。鳖灵当晚醉留宫中,朱利深夜悄悄前来,两人想见惊喜交加,各诉衷肠。望帝偶然发现两人幽会,并听到了他们的相互哭诉。知道事情的由来后,望帝为鳖灵忍受失去家国和爱人的痛苦,无怨无悔地造福于蜀人的伟大精神,以及朱利对爱情坚贞不渝的高尚情操所感动,顿时悔恨交加,觉得自己的德行不如鳖灵。


鳖灵在几年的治水过程中,展现了自己的才华,同时也培植起了自己的势力,赢得了蜀人的拥戴。公元前654年八月三日,望帝退位,鳖灵受禅,是为丛帝,号开明王,传十二世。







望帝退位后归隐于他来自的西山。民间传说望帝在寂寞郁悒中悄然离世,他死后仍不忘朱利,更不忍离开他一手创建的帝国和教化的人民,于是魂化杜鹃飞回蜀地,每年春天在山野田间中催促农人“快点 苞谷,快点苞谷……”啼声不止,直至口吐鲜血。据此,才有了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的千古佳句 “望帝春心托杜鹃”和南宋后期民族英雄文天祥的爱国诗句“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以上讲述源于:《蜀王本纪》西汉.扬雄“时玉山出水,若尧之洪水,望帝不能治。使鳖灵决玉山,民得安处。”;《本蜀论》东汉.来敏“时巫山峡而蜀水不流,帝使(鳖)令凿巫峡通水,蜀得陆处。”;《华阳国志.蜀志》晋.常璩,杜宇时期“会有水灾,其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水经注》北魏.郦道元“江水又东别为沱,开明之所凿也,郭景纯所谓玉垒作东别之标者也。”; 《舆地纪胜》南宋.编纂者王象之引《国志》佚文:“会巫山壅江,蜀地潴水;鳖灵遂凿巫山峡,开广汉金堂江,民得安居。”;《读史方舆记要》清.顾祖禹“鳖灵迹在金堂峡南岸,去怀安二十余里,石门巨迹长三四尺,旁大刻‘鳖灵迹’三字。”


在嘉庆《金堂县志》地图中,金堂峡上游有“巫江镇”。上面所说的“巫峡”、“巫山峡”即金堂峡,“怀安”即现在的“准口”。







关于望、丛二帝与朱利之间凄美的三角爱情和望帝退位究竞是禅让还是宫廷政变在正史和野史中流传有几种版本,但对鳖灵决玉山、凿金堂峡以除水害的伟大功绩却没有任何异议。


本篇讲到此已基本上回答了在《灌县(都江堰篇)》中所提出的李冰继前人治水业绩、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是历代蜀人勤劳治水的结果中的“前人”和“历代蜀人”是谁的问题了。这“前人”和“历代蜀人”就是大禹和鳖灵以及他们领导下的治水民众。但是新的问题又出来,究竟是谁首开宝瓶口引泯入沱,是大禹、鳖灵还是李冰?这个问题目前史学界都还有争议,比较认同的是都江堰水利工程“肇于鳖灵而集大成于李冰”,而鳖灵凿金堂峡通水,使“民得安居”、“蜀得陆处”,道是得到了比较的一致公认。使人感到伤感的是,论功鳖灵不在李冰之下,论时鳖灵还在李冰之先,而所享后人之祭祀,鳖灵却远不能与李冰相较,这个中原委史学界也分析多多,其中不乏不平之声。







《礼记.祭法》“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鳖灵之功,功在当时,惠及现代,完全够资格享受祭祀。鳖灵救蜀人于水深之中,全蜀该祭;鳖灵的主要功绩在金堂,金堂该祭;鳖灵是在赵镇这遍土地上最早建功的人,赵镇人民也是享水土之丰、航运之便最多的人,赵镇更该祭!鳖灵文化是金堂最具历史底蕴、最有特色的文化。作者如此之说并非提倡以功利之心去记悼古人,“一饭之德必偿”,而鳖灵在金堂立下的功绩却是为金堂人民造福了千年。“惟贤者能为报恩”,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同时感恩也可令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







东方威尼斯、花园水城、千里沱江第一城——赵镇


自鳖灵治水后又过了1700多年,到了宋熙宁(公元1068—1077年)初年,金堂峡再次淤塞,此时的淤塞虽不致在洪水期间造成对成都平原的威胁,但却严重影响了航运。这时韩俦任梓州路转运使,他对沱江水运非常重视,于是由他主持对金堂峡及赵镇附近水域,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疏浚。此次疏浚畅通了航道,淘深了码头,使赵镇水运量大增,赵镇也由此而逐渐发展成为繁华的商业城镇。为了纪念韩俦这位赵镇历史上的第二个建功之人,赵镇曾改名为韩滩,而韩滩古渡今尤存之。


END








原创: 紅樓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