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香港公司年审 >

经济学的英文含义是什么(经济学常用的英语简称)


简单概括一下,经济学研究的是陌生人之间的互动规律。


经济学有哪五个最简单的智慧呢?


一、国家不是家庭。


这句话可以说是一切经济学理论的出发点。


那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翻译过来就是:“亲情之外,都是利益”。


“经济学”这个词,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都隐含着一个意思:省钱。是资源的高效利用,是同样的一笔钱,花在什么地方可以产出更多。这可能也是有些实话实说的经济学家和经济学理论在中国并不怎么招人待见的原因——冷冰冰,没有做人的温度。


当年薛兆丰教授建言春节火车票应该利用价格杠杠调节需求,说白了就是涨价,他还说车票“黄牛党”对社会有益无害,强大的舆论压力逼得他的老父亲从老家赶过来以死相挟,要他收回自己的观点,肃清影响。


其实,薛教授的老父亲的过激反应,可以说是中国人固有的(或者说应有的)英语态度,因为这是由我们的文化基因决定的。


二千多年来,儒家文化学的宣扬“仁义礼智信”,宣扬“孝道”、宣扬“仁爱”,儒家文化还有一个特点:“耻于言利”,社会阶层的排序是“士农工商”,商人总是排在最末位。


中国是典型的农业社会。过去,我们生活在熟人社会里,大家以家族和血缘为纽带,关系层层向外扩散。大家要办一件事,首先想到的是托熟人找关系。


为什么?简单说就是:在生产力低下的农业时代,物质极度匮乏。非如此,个体几乎没有办法生存。这个叫“报团取暖”。


在传统社会中,“人生地不熟”是很可怕的局面,所以中国人会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而在现代社会中,即使素未谋面,远隔万里的陌生人之间,也可以很好地协作。


“国家不是家庭”告诉我们的,是我们应该尽快适应商业文明时代。所谓商业文明时代,就是习惯陌生人之间的大规模协作。虽然表面上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没那么深了,其实这样反而是最有效率的。熟人讲情义,陌生人讲利益。熟人讲身份,陌生人讲契约。熟人讲人品,陌生人讲信用。


当人们不讲情义讲利益的时候,人们的整体利益(反而提高得最快。


为什么中国的北上广深是一线城市?就是因为这些城市已经实现了陌生人之间的大规模协作。


为什么年轻人一定要留在大城市?因为在这些城市,只要你能为别人提供价值,哪怕你不认识任何人,也能做成很多事。而在那些小地方,仍然停留在农业社会的思维里,没有社会关系,没有熟人资源,会寸步难行。


今天,时代已经发生了变化。信息时代和商业文明时代的叠加,已经没有了“抱经济团取暖”这回事,有的只是“强强联合”。


信不信由你。


二、没有免费的午餐。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句话我们耳熟能详。但你真的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吗?


商家的免费诱惑,你拒绝得了吗?你会因为一件便宜10块钱的商品,耽误大半天时间在网上搜索吗?


我相信,很多人会的。因为他们并不理解什么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在经济学里,“成本”的概念与会计学里的“成本”概念大不相同。经济学里是什么的“成本”,是你放弃了的可能收益最大的那个选项。什么意思?比如你在网上筛选一件便宜10块钱的商品所花费的时间,可以用来做另外一件事的收益,才是你的真正成本。比如你可以写一篇文章,发到网上,赚100块钱,也可以去搬砖,赚100块钱,这个才是你买这件商品的成本。在会计学中,你的收益是10块钱。在经济学中,你的收益是负90块钱。


在经济学家眼里,世界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的。


经济学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受限制的世界。这个世界有很多好东西,是人人都想要,但是未必能得到的。想要得到这样的东西,你必须付出代价。只是有些代价,没有经济学的第三只眼,你看不见而已。


比如我们常常会看到“生命无价,我们要不惜一切代价保证安全”这样的宣传口号。生命当然无价,但世界上有哪个人能做到不惜一切代价保证哪怕是自己的安全呢?我们每次出门上街,都在是什么冒交通事故的危险,但是你会一辈子待在家里哪儿都不去吗?这个代价太高了,高到谁也付不起。


又比如环保问题。环保当然正确!只要你开车,你就加剧了空气污染,加剧了交通拥堵,加剧了全球变暖。有些环保主义者专门骑车上下班。但你真的也应该这样吗?我们要考虑到,我们自己的方便,也是有价值的!只要因为开车而给自己带来的价值比污染和拥堵的价值高,开车就是对的。


有些极端环保主义者认为地球就应该保留绿水青山的本来面目,最好把一切人类痕迹都抹掉,而经济学家认为这个代价太高了。只要能确保污染的代价最有效率,这个污染就是可以接受的。


茨威格在《断头皇后》中说:“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都已经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注意,是“暗中”!也就是说,你以为的免费,可能是最贵的。有些代价,只是你看不见而已。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世界上也常用的没有“不惜一切代价”这回事。


信不信由你。


三、合理设计激励。


如果想让别人按照自己意愿做一件事,普通人的做法通常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去说服他们。而经济学家会合理的设计激励。


激励这个方法的好处在于,只要你的激励制度设计得好,人们就会心甘英文情愿地做你想让他们做的事。万老师举了一个例子,他的儿子非常爱看动画片和打游戏,整天捧着屏幕,有时候跟他说话都听不见,很难管教。有一次家长会,他的幼儿园老师告诉我们一个办法:所有屏幕时间必须得是挣来的:写好作业、好好吃饭、做个家务等,每做一件这样的事奖励15分钟屏幕时间,打游戏看电视干什么都行,但不挣就没有。万老师真的执行了这个政策,后来把15分钟改成5分钟,而且用手机严格计时,效果良好。万老师说看儿子就好像奸商看贪官简称一样,不怕你不听话,就怕你没爱好。


所以改变人的行为,最好的办法是改变激励。


关于设计激励,我这里有另外一个例子,更能说明问题。


澳大利亚在英国殖民期间,英国政府为了解)决澳大利亚人口不足、难以开发的问题,想出了一个办法:将本土的一些罪犯引渡到澳大利亚,一来可以降低本土犯罪率,二来可以解决澳洲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可是,这些囚犯在运往澳大利亚的途中,在海上的死亡率极高,往往到达目的地时,死亡人数已经往往会超过三成。英国政府支付了高额的运输费,但是目的并没有达到。后来英国政府干脆派人到运输船上全程跟踪监督,但是效果约等于无。派出去监督的官员,不是和船主沆瀣一气,就是在半路上莫名其妙失踪,搞得英国政府很头痛。


后来,一位议员想出了一个方法。问题不在钱,而在钱的付法。原来政府是犯人上船时就付给船主钱,现在改为到澳大利亚才付钱。也就是说,不管你在英国载了多少犯人,政府在抵达地算人头,按照在澳大利亚上岸的活人人数来给钱。人要是中途死了,一毛钱也拿不到。


这个釜底抽薪的方法扭转局面,政府不用派人监督,也不用派医生。反而是船主自己请医生,给人犯良好的照顾,生怕一旦有人中途死去,就白运了。结果载运人犯到澳大利亚的死亡率明显下降,维持在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一点五之间。


关于激励,还有另(外一个更著名的例子:"含义眼镜蛇效应"。


"眼镜蛇效应"常是指英国殖民时期的印度,首都德里的眼镜蛇猖獗,对市民的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威胁。英国殖民政府出于保护民众安全的考虑,颁布了一项奖赏措施:民众每打死一只眼镜蛇,就可以获得1卢比的奖励。制度出台后,英国殖民当局认为,眼镜蛇猖獗的问题很快就要解决了,但最后的结果却出乎意料:眼镜蛇简称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原来印度人为了获得奖励,纷纷养起了眼镜蛇


所以设计一个好的激励政策,是经济学家解决问题的“杀手锏”,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有效。


因为这是真实的人性。


四、凡事看价格。


在经济学家眼里,价格不仅是钱,还是一个激励信号,在市场上传递。可以说,市场经济的最大好处,是利用价格解决了信号的传递问题,能让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


道理很经济学简单:如果某个好东西暂时是稀缺的,稀缺就意味着价格高,而价格高就意味着人们愿意生产它。各个企业自发地冒出来,拼命研发和生产,企业可能既不是为了填补国家技术空白,也不是为了为人民服务,而纯粹是因为产品价格高能赚钱。但最后的结果,是使这个产品价格变得越来越便宜,人人用得起,整个社会受益。


但这只是理想状态。很多时候,价格传导机制也会失灵。


有一种情况是因为价格信号是混乱的。比如教育和医疗两个领域,搞市场化之所以一直不太成功,就是因为这两个领域的价格信号是混乱的。简单说,学费越贵不代表学校就更好,有时候纯粹是家长好面子和焦虑推高的;私立医院比公立医院更贵,但这不代表它水平高,人们宁可相信公立医院,也不愿意学的去私立医院就医。像“P田系”那样的私立医院,通过强大的资本运作能力和虚假广告,扰乱了整个医疗行业的价格传导。


简单说,就是必须有足够好的法制和社会环境,才能确保价格信号有效传递。


还有一种情况是人为干预,导致价格传导机制失灵。比如行政QL形成的垄断。这个不在经济学研究的范畴,也不好细聊。


但即便如此,在强大的市场规律面前,这种力量也只是起到短期调节的作用,并不)能改变大势。比如房价。有的城市限跌,只是像尿不湿一样,暂时兜底而已;有的城市限购限价,也只是短期调控,扬汤止沸而已。该跌的还是会跌,该涨的还是会涨。


那“凡事看价格”能告诉我们普通人什么呢?它告诉我们的是:你从来不会买贵任何东西。因为价格不仅是一种信号,也是一种筛选机制。


比如,你想买一辆汽车代步,那就十万元左右的家用经济车,经济适用;你想要空间更大一些,功能更多一些,那就三十万左右的;你想出去有面子,那就五十万甚至更高一些的。至于内饰、轴距、外观甚至品牌,都是枝节问题。你即使经济学啥用不懂,只要你确定了自己的需求,闭着眼睛买也不会买错。因为价格已经帮你筛选好了。


再比如:你看上了一件衣服,最终成交价格200块,有可能这件衣服在其他地方只需要100块,可是你不知道100块的衣服在哪有的卖,英文如果你想找到的话,付出的成常用的本有可能会远远超过便宜的那100元钱。


也就是说,当交易达成的那一刻,你付出的钱就是你当下的最优解。


所以,有了价格这个信号和筛选机制,你从来不会买贵,也不会买错。


关键看你想要什么。


五、结果可能出乎意料。


有一个词叫“蝴蝶效应”,意思是亚马逊丛林的一只蝴蝶扇动翅膀,可能在美国的某一个地方引发一场龙卷风。当然没有人能完成这个试验,这只是个比喻。


“蝴蝶效应”的理论完美契合经济学中的“结果可能出乎意料”这个观点。就是我们做任何一件事,初始条件经过层层放大或错乱,最后的结果可用的能与当初的设想大相径庭甚至南辕北辙。


我们普通人看待这个世界可能就是简单的因果关系。比如看到富人捐款,大家就觉得这是好事。富人做公益,贫困的人生活会就用的能得到改善。比如援助非洲那些贫困国家,那里的人民生活会过得更好。


但事实可能恰恰相反。


比如,为了研究捐款能不能帮助穷人改善生活。经济学家做过一个实验,他们选择一些贫困的家庭,以政府的名义给这些家庭按月发钱。等了几个月之后,再比较这些幸运家庭和正常家庭的各项经济指数,结果发现拿了这笔钱的家庭就业率没什么上升,离婚率反而大增,生活质量根本没提高。这是因为,人们往往不会好好珍惜轻松得来的财富,反而会变得更加习惯更加依赖这种救助。我们这里俗称“好吃懒做”。


再比如,全世界对非洲的贫困地区援助了好多年,但非洲并没有变得富裕,相反很多地方都每况愈下,战乱不断,越来越穷。这是因为,他国的援助并不能直接发放到那些需要救助的人手里,这样做成本太高,所以援助只能是依靠当地的政府,这就难免有人中饱私囊。甚至有些非洲政府会含义借助这些援助扩大自己的势力,地位更稳固,人民反而更贫穷。


中国这些年对非洲的援助之所以卓有成效,是因为中国政府不再给那些黑人穷兄弟简单地送钱送物,而是通过投资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修路架桥发电,来拉动当地的产业,给底层人民创造就业机英语会,效率得到大大提升。


“结果可能出乎意料”告诉我们,简单的因果关系在很多情况下是失效的。因为世界是一个复杂系统,复杂系统的行为往往没法预料。


所以不到万不得已,最好别轻易按你自己凭空想出来的什么史无前例的大招去扰动复杂系统,你根本不知道最后会导致什么!这也是为什么组织越大,看上去机构越来越臃肿,效率越来越低下的原因:大组织追求的不再是效率,而是系统的安全和平稳运行。


有了这四个基础和五个智慧垫底,才能被称为“现代人”。


信不信由你!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