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香港公司注册 >

中美会计准则的差异有哪些(中国会计准则和美国会计准则的区别)

长时间观察美国经济强劲复苏后,我们的一些专家终于认识到,美联储超发美元有效的刺激了经济复苏,从嘲笑到正视美联储超发美元,中美理论差异有多大?




近期人民银行负责人的最新发声,表明中国央行与欧美央行依然认知差异巨大。




一、经济及金融研究




我们现在的社会,越来越趋同。多姿多彩的原生世界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很多人文学科,在一位大师的引领下。培养出了无数的徒子徒孙。徒子徒孙们不敢做任何改动,只会默默地把原来的理论体系。越来越搞得复杂。不然就没法毕业。久而久之。本来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济学理论。蜕变、或者说是进化成了为理论而理论。




最危险的是大家的理论都差不多。尤其在中国,几大院校经济学派都基本上掌握在几个大师手里。大师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发挥。幸好近期的交叉招聘制度。规避了很多近亲繁殖。但即便如此,国内经济学、金融学理论和很多经济学和很多人文学科,距离世界先进水平,感觉并不是越来越近。




别的不说,就说现在疫情下的各国金融和经济当局的反应。美联储货币大放水,根据传统经济学理论和金融学理论,当然是要引发通货膨胀。可是任何经济政策总有多个目标。在多个目标里,总要有一个核心目标才行。不然,多头出击怎么行?




其实从外界观察,美联储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保持就业。这是所有经济指标的根本。他们愿意维持适度的通货膨胀。来确保充分就业。至于说美元超发?这是他的小目标。世界货币这么多年了,这点办法还是有的,捎带着还能剪剪不健康经济体的羊毛。何乐而不为?




但是有许多国家的经济学和金融学理论水平尚未达到美国现在的高度。不客气的说,有时候连解释都解释不清楚。在错误的理论或者局限的理论指导下,会产生什么样的行动,结果可想而知。


二、美联储成功了?




国内某些专家认识到:美联储“一切以经济增长为重”的货币政策抉择可能取得成功。美国经济已开始强劲复苏,并可能具有可持续性,不排除正在形成“需求拉动——供给增加——物价趋稳——收入增加”的良性循环。尽管目前市场对通货膨胀仍然担忧、对经济前景的分歧较大,但美国劳动力市场明显回暖,供应链逐渐恢复。目前美国国内通胀预期仍然可控,不仅不会重回“滞胀”,反而有望迎来较长时期的经济繁荣。有了经济基本面的支撑,未来美国货币政策正常化的进程也可能更为持久。




上述因素使得无论是拜登政府还是美联储,都“一切以经济增长为重”,达成了高度一致,体现了美国的国家意志。宏观政策方向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将提升国家组织动员能力、资源调配投放能力,改善政府在经济中扮演的角色,提升其管理能力和执行力,为美国未来经济发展开辟更大的空间。 


就业第一!美联储或在8~9月暗示开始考虑收缩资产购买计划。但目前,多数美联储官员依旧坚持通胀上升仅是暂时的,并认为主要原因是经济全面重启后短暂的供需失衡所致,加之去年疫情期间的对应参照数过低。另外,从外围看,最新公布的美联储政策会议纪要“鹰派”不及预期,整体政策是往“收”的方向走,目前美联储内部主要分歧在于何时启动及缩减资产购买结构等。




三、官方观点




8月中国央行负责人答复有关货币政策转向问题时称:“自去年一季度疫情以来,主要发达经济体实施高强度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大幅度扩张央行资产负债表。从去年3月到今年7月,不到一年半的时间,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从原来的4万亿美元扩张到7月底8.2万亿美元,翻了一倍。今年以来,美国通胀明显上升,就业情况也好转。”




美联储有多个官员近期都出来讲话,释放一些信号,怎样退出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久前,在杰克逊·霍尔,全球央行年会在这个地方召开,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有一个讲话,他的讲话对美国货币政策未来的调整路径逐渐清晰。除了美国以外,其他经济体的货币政策也面临转向问题。




央行解释:“就中国而言,我们一直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中国的货币政策仍然处于常态化货币政策区间,不搞“大水漫灌”。我们货币政策的空间是比较大的,这是2000年初以来,中国的货币政策和美联储以及其他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的主要差距”。做好跨周期政策设计,统筹考虑今年和明年货币政策的衔接。同时,我们在货币政策考虑上以我为主,增强货币政策的自主性。




但7月本次央行降准让人燃起货币宽松的期待,尽管央行解释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转向,降准更倾向于对冲性质,不会改变稳健货币政策基调。要减少美联储政策正常化对我国经济的外溢效应,关键是要确保我国经济稳定,并避免局部风险集聚。




央行全面降准影响几何?利好实体经济。央行降准释放长期限、低成本资金,引导银行进一步降低小微民营企业财务成本,有效对冲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压力;同时,增加制造业长期限资金投放,稳定企业发展信心,激发微观主体活力,保市场主体、促进就业和内需恢复。


四、利率改革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日前在《金融研究》发表题为《中国的利率体系与利率市场化改革》表示,利率是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利率市场化是经济金融领域最核心的改革之一。经过30多年的持续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已形成比较完整的市场化利率体系,收益率曲线也趋于成熟,为发挥好利率对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调节功能创造了有利条件。




文章再次强调:“中国将尽可能延长实施正常货币政策的时间,目前不需要实施资产购买操作”。




文章表示,总体上真实利率r略低于实际经济增长率g是较为合理的,从经验数据看,我国大部分时间真实利率都是低于实际经济增速的,这一实践可以称之为留有余地的最优策略。央行将继续深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着力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要继续完善中央银行政策利率体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