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银行开户 >

税收滞纳金不体现在账上(税收滞纳金还会产生滞纳金吗)



读完本文


大约需要


15分钟


税收滞纳金大解析

大家好,今天跟大家分享滞纳金这一块的内容,主要分四个大的方面:


一、滞纳金应该由纳税人还是扣缴人缴纳?

我相信,企业税收一般都会或多或少涉及滞纳金,但是对“滞纳金”这点很多人可能都比较忽视。按照征管法32条,若未按照规定期限缴纳税款则需要缴纳滞纳金,这里究竟是纳税人还是扣缴义务人缴纳?可能这里很多人分不清什么时候是纳税人缴滞纳金?什么时候是扣缴义务人缴滞纳金?我认为首先我们要知道滞纳金本属于国家的税却放到企业账上,所以这时候就要缴滞纳金。


至于如何区分谁去缴纳:若税款是在纳税人企业账上,那么就是企业缴滞纳金。如果是在扣缴人那里,则是扣缴人缴滞纳金。举个例子:个人所得税股权转让,要缴个人所得税。这时候,缴个人所得税应该由谁缴?比方说,张三转让股权给李四,李四付款,李四作为一个扣缴义务人,在张三没有缴税的前提下,若李四也没有扣缴。假设个人所得税是100万,那么这时候100万还在张三手上,张三作为纳税人自然要他来缴滞纳金;相反,李四支付股权转让款的时候,直接把100万个税代扣了,但是李四他按征管法规定15日内要去把个税缴纳完成,但是李四并没有这么做,这时候就该李四去缴纳滞纳金了。也就是说,税款钱在谁手上,就该谁缴。



二、滞纳金应该怎么缴?

我把它分两个部分,一是时间,二是金额。“时间”就是说滞纳金按征管法规定,每日就是万分之五收收取,1月15号是征期,那么16日是起算时间,也就是应从缴纳之日的次日开始。很多人有时候对企业所得税有点迷糊,其实企业所得税,按年度来说的话,一般在5月31号以后也就是6月1号正式开始。其实这是说滞纳金的起算的时间,大家很容易清楚。但是终止的时间,一般有几个特殊情况:


(1)预缴税款滞纳金的问题。相信大家如果经历过稽查的话,一般都会让你企业提前缴纳的。比方说你企业被税务机关查出问题,要补税100万,但是税务机关告诉你其实可以提前把税款预缴了。打个比方:稽查到你企业去查账了,需要补税100万。那如果你企业在10月1号的时候主动到稽查去把税款预缴了,然后11月10号的时候,税务机关正式下达处理决定、处罚决定。然后,企业拿着处理决定、处罚决定到大厅去开票的时候,滞纳金的截止日期就不是11月10号了,而10月1号才是预缴日期滞纳金的截止日。有些时候他们组织省局稽查,稽查之后,案件处理完了。但是处理完了之后,一般省局稽查都是在当地市稽查局进行处理的,有时会以检查通知书下达之日作为截止日,而不是按照企业真正的缴纳税款的日期为截止日。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有些也是比较特殊的,因为有些省局查完了,处理的时候拖的时间比较长,有的甚至于一年或两年,这时候导致企业可能有点冤枉。


还有的特殊情况是什么?就是申请延期缴纳税款,征管法有规定企业有特殊困难申请延期缴纳税款,申请延期之后,按照规定,需要预缴一部分税款。比方说,我企业按正常的话应该缴100万,按照预缴可能只缴了50万,那么下个月申请延期,申请延期了之后,企业下个月实际上还有50万的本来应该本月缴,但是由于税务局同意延期了,所以没有缴,那么这50万要不要缴滞纳金呢?对此,申请延期同意的情况下,一般来说,这里的滞纳金就不需要缴了。


(2)滞纳金的计算的问题。滞纳金按照至纳税款的万分之五缴纳,在这里,我说几个比较特殊的情况:


第一个情况,增值税有留抵情况下怎么算滞纳金?所谓增值税有留抵,举个例子:比方说我们稽查一个企业,企业2015年5月留抵有100万。查完之后,2015年5月,企业少记销项税150万,这时候,怎么算滞纳金的问题?最正确的做法,我认为应该是直接作为还原计算,把150万销项税还原到15年5月份去计算,这样的话,要补15年5月份50万的税,15年5月份补的50万税的滞纳金,若申报是6月15号开始的,那么从6月16号开始起算滞纳金,计算到什么时候? 15年12月31号正式缴的,这50万滞纳金就是要从15年6月16号起算到15年12月底。这是企业账上100万留抵没动,一直到被稽查时都还是100万的情况。即从15年5月到15年12月都没动的情况下,那么只用缴50万的滞纳金还原计算。


第二个情况,企业留抵变动,像这种情况下该怎么算?其实,还是前面说的那种还原计算,首先有一个稽查查补5月少计销项150万减掉当时的留抵100万,需补50万,是从15年6月份到12月底计算滞纳金,其次,我们就往后推,因为企业少记了150万的销项,所以企业6月份还是有留抵的。假设6月份,企业销项税是110万,而企业本身上申报的时候,因为他5月份有100万留抵,申报的时候,企业只缴了10万块钱税。但是六月份的时候,还原计算的话,他没有留抵了,这时候企业应该缴多少?缴110万,但是企业实际只缴10万,那么差额还有100万,这100万需要从7月申报期后开始加收滞纳金。也就是说这100万的应该从7月算起应该是正常的。从7月16号开始,一直到15年12月底,正式把150万补掉的时候为止。这样计算的增值税留抵滞纳金,就是这种还原计算的方法。但实际上的话,我们算的时候并不是这样。金税三期系统里面自动带,但是自动带的时候,其实和我们真正的滞纳金计算是有冲突,或者说并不是非常的准确,在这里提醒大家,如果可能出现误差的情况下,作为一个企业,最好自己先还原计算一下,该缴多少滞纳金,因为有误差,很有可能会多缴滞纳金的。


企业所得税的滞纳金预缴的问题。一般很多企业都有这种情况,例如15年企业正常的预缴了100万,汇算清缴之后,可能只需要缴60万,然而实际缴了100万?实际上多缴了40万,挂在申报表上。然后稽查的时候稽查局要企业补税50万,但是这50万滞纳金的基数到底是多少?少缴税款的50万还是50万减掉企业已经多缴纳的40万呢?针对这种情况,各地口径不一。如果从滞纳金的原理上来说的话,应该是按照50-40,也就是补税减掉已经预缴的,这样算的话可能更合理一些。当然了,有些地方税务局口径可能直接是按照50万来算的,这就需要企业与税务局税务机关进行进一步沟通了。


滞纳金能不能超过现在税款本金的问题。2012年的时候,在总局网站有一个答复是说滞纳金可以超过本金,但是实务当中,基本上执行的时候,法院的判决都是滞纳金一般都不会超过本金的。



三、滞纳金有没有追征期?

大家都知道税款一般有一个3-5年的追征期,法规定的很清楚的:企业税款数字比较小, 10万以内,一般就是3年的追征期;如果数字比较大,超10万的话,五年的追认七年。按照征管法52条第二款的规定,因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计算错误等原因造成少缴税款的,所有机关可以在3年内追征税款滞纳金,有特殊情况,追征期可以延长到5年。换句话说,滞纳金是有追征期的,也就是3-5年。补充一点,并不仅仅是计算错误的原因,比方说有的是根据征管法64条进行处罚的话,滞纳金也是一样。按照[2009]年326号文,滞纳金也可以按照税款3-5年追征期,滞纳金其实和税款同等的。



四、关于不缴滞纳金有哪几个情况?

第一种情况,关于税务机关的责任,征管法52条第一款规定,可以要求纳税人的补缴税款,但是不得加收滞纳金。那么,税务机关的责任有哪些?营改增之前,实务中确实遇到一些什么情况?营改增之后,税款应该在国税缴纳,地税应该把户移缴到国税,但是地税没有移缴的话,企业就一直在地税缴着以前的营业税。企业一直缴低税的话,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实也是一种税务机关的责任。根据征管法52条规定,因税务机关的责任,不加收滞纳金,但是税务机关认为并不是说国税收税的时候必须是国税的责任、地税收税的时候必须是地税的责任才不缴纳滞纳金。如果是税务机关责任的话,地税工作上的问题没有把户移到国税,同时还照样在地税征收,这可能就涉及税务机关的责任。可能后面企业被查到的话,到了国税可能就不一定需要缴滞纳金。


第二种情况,现在也到年底了,税务机关可能会压库、遥控的。比如税务机关今年任务完成差不多了,就让企业年底12月代缴的税别缴了,但是到明年稽查查到了,认为你企业本来是12月该缴的,为什么到明年2月或者3月才缴,然后要求补税,或者说补税后还要企业缴滞纳金。按照税法的规定,应该是16年12月缴,到明年2、3月份才缴,中间有好几个月,要求企业滞纳金,这种情况下,作为企业可能就有很大的风险了。为什么有风险?因为迟缴没有一个税务机关会承认的,因为这是违法的。所谓的压库,实际上是一种违法行为。如果税务机关承认了,那就是违规的,所以最终如果有这种风险,可能企业自己沟通不好或者说有其他问题的话,说不定自己就要补缴滞纳金。



第三种情况,善意取得虚开增值专用发票,抵扣了税款,滞纳金是不需要缴纳的。根据国税函[2007]1240号明确规定,如果税务局定性你企业是善意取得发票的话,那么税款可以进项转出,进项转出之后不需要缴纳滞纳金。最近,总局[2016]年76号公告,对于走逃企业取得的专票,可能让企业进行转出,这里面也没有说滞纳金的事。这方面,我个人认为滞纳金可能也是暂时不需要缴纳的,为什么不需要缴纳?因为按照76号公告的规定,企业先做进项税,转出销项税税,转出之后只是暂时的,以后又让企业转入、让企业抵扣了也有可能,因为企业所有东西都是真实的交易,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既然又不存在可能未来不一定完全是确定性质的转出的话,未来可能滞纳金就不需要缴。



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谢谢大家收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