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银行开户 >

宁夏的经济支柱是什么(宁夏9个贫困县名单)

2018-08-13 21:53 | 宁夏日报


美丽的银川花博园成为一张靓丽的生态名片。


互联网 医疗健康,有效提升宁夏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宁夏共享集团快速成形车间,3D打印机在喷制砂型。


中宁枸杞名扬天下。


百瑞源公司聚焦宁夏优势特色产业不断创新。


银川至德黑兰国际货运班列的开通,让更多的宁夏制造走向世界。


宁夏搭建现代立体交通网:


从人背马驮到腾空入海


高路入云端、虹桥卧山涧。


60年来,从无到有、从稀疏到密致、从两点一线到逐渐成网,交通建设日新月异,让宁夏与外界时空距离不断缩短,也畅通了宁夏经济发展的“经脉”。


2017年末,全区公路总里程达34561公里,公路网密度52公里/百平方公里,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全区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1609公里,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公路;普通国省干线通车里程达4960公里,连通了所有县区;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2.6万公里,基本实现了行政村通硬化路。全区铁路营运里程超过1060公里,北上南下、东进西出更加便捷。银川河东国际机场运营着29家航空公司通往76个城市的94条航线,直航比例达到80.3%。从银川出发,可直飞迪拜、曼谷、大阪、芭提雅、芽庄、甲米、吉隆坡、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


翻开宁夏交通的历史画卷,仿佛又回到那个肩扛人拉的艰苦年代。上世纪50年代的宁夏,交通闭塞、信息短缺,马车、骆驼、羊皮筏子是主要运输方式,经济发展步履维艰。为了改变交通落后的状况,宁夏人不断地发力。


1952年,包兰铁路开始勘测设计,沿线风沙漫卷、人迹罕至,设计者摒弃了两次贫困县跨越黄河绕过沙漠的方案,决定在宁夏中卫至甘塘段内6次穿越腾格里沙漠。


1954年10月,包兰铁路动工建设,铁路从包头、兰州东西两端“相向而行”。1958年7月30日,经过4支柱个寒暑鏖战,包兰铁路终于在银川“握手”,正式接轨。


1958年10月,兰州-银川-包头-北京的首条定期国内航线开通,架起了宁夏第一条空中桥梁。


1958年9月24日,宁夏回族自治区交通局成立,同年10月汝淇沟煤矿至沟口24公里煤运专用公路竣工通车。


1963年,全区第一条沥青路在汝西路正式开铺,拉开了我区公路历史的“黑色革命”。


1995年10月20日,宁夏第一条地方铁路-大古铁路全线通车。


1996年11月18日,宁夏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中铁路通车运行。


1997年9月,新建飞行等级为4D级的银川河东机场投入运营,结束了宁夏不能起降中大型飞机的历史。


2011年1月11日,太中银铁路建成通车,成为西北地区通往东部最便捷的铁路通道。将宁夏与东部沿海地区贯通,把大西北能源基地与环渤海经济圈联系在一起。


2015年,吴忠至中卫城际铁路和银西高铁相继开工,正式开启宁夏高速铁路新时期。


同年8月,银川河东国际机场飞行区指标正式升级为4E,银川机场成为西北地区第三个4E级机场。


2016年12月27日,银川河东国际机场T3航站楼正式投入运行。


2018年,好消息再度传来。

9个

6月29日,包银高铁银川至惠农段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复,计划今年8月底开工建设。


8月18日,银川国际航空港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全面开工,集航空、高铁、城际铁路、城市公共交通等多种方式于一体。


通过构建东向出海、西向出境的现代化立体交通体系,宁夏已与外面的世界紧紧相连。


固原市原州区彭堡乡清溪沟村夹在清溪沟和怀沟之间,像一座孤岛。2015年,固原至胡大堡公路从清溪沟村穿过,清溪沟、怀沟两座大桥,设计高度分别为49.55米、47米,高度居宁夏公路桥梁的前两位。


“过去,我们祖祖辈辈经济被这两条深沟困着,娃娃上学还要大人背着爬坡过沟。现在路修通了,日子越来越有盼头。”村民马如意说。路通后,马如意第一次坐上村村通班车,美美地去固原城“浪了一圈”。


村里到城里的路通了,城里“天路”也通了。2010年6月26日,固原六盘山机场正式通航。如今,固原-西安-上海、重庆-固原-银川、天津-固原-银川3条航线年客运支柱量增幅均超过航线架次增幅。


60年来,宁夏交通人用辛勤和汗水,浓墨重彩的绘就了一张纵贯南北、横跨东西、腾空入海的现代立体交通网。


宁夏电网线路总长可绕地球一圈多


1958年之前,宁夏电力总装机仅0.8万千瓦,人均电源装机3瓦名单,年发电量0.11亿千瓦时。


如今,宁夏电源装机总量位居全国第18位;2017年全年总发电达1380.9亿千瓦时,今年前6个月已发电近759.369亿千瓦时;宁夏电网10千伏及以上电网线路总长4.87万公里,可绕地球一圈多。


1992年宁夏实现乡乡通电。


1995年宁夏实现村村通电。


2005年宁夏城乡各类用电实现“同网同价”,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改革农村电力管理体制、改造农村电网,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的“两改一同价”目标,宁夏农民告别了用电缴费的“城乡差别”。


2006宁夏率先在中西部地区实现户户通电,偏远农村农户彻底告别“煤油灯”,迎来新光明。


2013年,宁夏374.29万城乡居民家庭告别机械式电表,用上具有众多服务功能智能电表,与互联网“拇指服务”实现了对接。


2008年至2017年,宁夏仅电网投资累计达488亿元。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夏电网主网架实现了由“普通国道”向智能化“高速公路”的跨越,电网网架、配置能力和整体功能实现了跨越式提升。


宁夏电力事业从无到有,由低电压、小机组到超高压、大机组、远距离、交直流混联、火电太阳能风电共同发展,是宁夏发展巨变的一个缩影。


目前,宁夏人均电源装机容量6.61千瓦。宁夏人均电源装机以及人均拥有电量双居全国之首。不仅如此,宁夏还成为全国首个以750千伏超高压为主干的双环电网网架省区。这是宁夏人用电的三个幸福指标。


强大的发电能力,坚强的电网网架,意味着宁夏工业、农业生产以及居民生活用电,无需担忧拉闸限电,无需担忧电网无法承受之重。


强大的发电能力,坚强的电网网架,让宁夏成为全国重要的电力输出省区之一。“电从空中走”,全国多个省市人民享受到了宁夏送上的“电力大礼包”。


截至2017年底,宁夏利用宁东660、宁浙800两大特高压直流输电外送大通道,已累计向山东、浙江等地输送电量2275.5亿千瓦时。相当于就地转化1亿余吨原煤,减排二氧化碳近2亿余吨,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百万余吨。仅向山东一地每年送电240亿千瓦时,相当于山东用电负荷的十分之一。今年前6个月,宁夏已向山东、浙江等地外送电量250.5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5.18%。


百姓故事


学门技术,啥时候都有饭吃


王玉忠今年52岁,在石嘴山宁夏市大武口区开火锅店。他有两个姐姐。1982年,两个姐姐已工作吃商品粮,他初中念完等待招工。


王玉忠的父亲在平罗县粮食局工作。后来,粮食部门招工,他成了平罗县黄渠桥镇粮库职工。一天晚饭后,父亲提议商量一下他的工种。


母亲的希望他当个会计有前途。可父亲说,要学一门技术,建议当个电工,啥时候都有饭吃。


粮库电工不是吃香的工种,是又苦又累的危险活,许多人不想干。王玉忠虽不情愿,还是干起电工活。由于好学、肯吃苦,真正掌握了电工技术。“后来真让父亲说中了,电工让我有饭吃9个,成为我日后的保障。”


“1998年,我买断工龄,那时母亲整天叹气担心我的生计是什么。”王玉忠买断工龄后,在平罗县城开了早餐店。每天下午闲时,他也接一些电工活,给别人家新房安装电路,每个月补贴不少。


后来早餐店生意清淡名单,2000年,王玉忠重操旧业,干起电工。他和两家装修公司签了协议,专门负责房屋装修的电工活。


王玉忠干电工6年挣了一些钱。“我一直有创业当老板的念头,2007年,拿出积蓄到大武口开了火是什么锅店。”他的火锅店生意一天比一天好,现在他不仅花了25万元买了一辆小轿车,还买了一套150平方米的大房子。


“学门技术,啥时候都有饭吃。”王玉忠说,即使火锅店关门,他也不会失业,还可以继续干电工挣钱。


2017年,宁夏就业人员375.9万人,超过了总人口的55.1%,比1978年提高17个百分点。


约会幸福


马如富是河南人,凭借一手贴瓷宁夏砖的手艺,他在银川“常住贫困县”了10多年,进入装修旺季以来,他接到的订单已经排到了一个月以后,忙得他和工友们每天加班加点。订单越多,马如富的收入就越高,现在他平均每月收入8000多元。


马如富告诉记者,当初在老家生活比较艰难,他只身来到银川打工,最初是在工地上做技术工人,看到房地产发展迅速,装修行业火爆,他就专门找师傅学习贴瓷砖的手艺,出师之后收入越来越好。凭借多年的口碑,如今他不仅将家里人接到了银川,还有了自己的施工队……


在隆德县新和村,全村人均耕地1亩多,作为村上旅游公司的负责人,赵小龙跟记者谈起村民的致富经:“以前,村民的收入主要依靠种地和打工,新农村建设以来,大家的住房条件好了,村里的路通了,村里把非遗项目——高台马社火组织起来,办起了农家乐、水上乐园等,乡村旅游红红火火,村民们的收入也更加多元化,仅乡村旅游一项,入股村民家庭年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


自治区成立60年来,宁夏人均收入不断提升。数据表明,1978年,宁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46元和116元;2017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9472元和10738元。


荡起快乐的双桨


今年55岁的魏庆,5年前办理了退休手续,退休前是一名售票员。


2013年退休时,魏庆每月领取退休金2000元,今年退休经济金涨到3000多元。


3年前,魏庆买了辆小轿车,不久前她又萌生了换房子的念头。魏庆说,现在住的房子80多平方米。她和丈夫商量后,首付16万元买了一套面积123平方米的商住房,每月月供4000多元。放在3年前,她想都不敢想换房子的事。丈夫下岗后,家里一度拮据,不过丈夫后来到一家私营企业工作,每月工资6000元左右。此后,夫妻双方收入开始稳定下来,并且年年有增长。


生活条件好转后,魏庆每年都会安排一笔资金用于旅游,花费在1万多元。


魏庆的另外一项主要开支是购物,每年网上购物花费6000元左右,加上商场及超市购物,也都超过1万元。


她还参加健身训练,一年用于健身办卡的开支大约4000元。由于身材保持得好,没人相信她已年过半百。


魏庆坦言:“我赶上了一个好时代,足不出户就可以买到喜欢的生活的用品;三五好友自驾游看一看祖国的大好河山;走出国门,感受异国风情。”


我区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从1978年的300元提高到2017年的20219元,40年年均增长11.4%。魏庆的个人经历,是对这组数字变化的生动诠释。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