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银行开户 >

重庆工商局监察室刘召(重庆市工商管理局局长)

重庆日报全媒体 周尤 齐岚森




【支书名片】


陈安阔:渝北区茨竹镇放牛坪村人,1950年出生,1986年入党。1983年至1990年在放牛村担任主任,1991年至2003年任放牛村党支部书记,2003年离任。


陈华:渝北区茨竹镇放牛坪村人,1973年出生,1997年3月入党。1991年至2003经商。2003年至2009在茨竹镇放牛坪村任文书(其间:在中共重庆市委党校函授学院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学习),2009年至2016任茨竹镇放监察牛坪村副书记,2016年至2021年任茨竹镇放牛坪村党总支书记。2021年,被选为放牛坪村党总支书记、村主任。



▲8月4日,渝北区茨竹镇放牛坪村,村支书、村主任陈华(右)和老支书陈安阔(左)正在交流工作心得。记者 齐岚森 摄/视觉重庆


8月4日,渝北区茨竹镇放牛坪村村委会门口的凉亭里。


陈安阔和陈华正在进行一次思想的碰撞,一次诚恳的对话。


他们,一个是带领放牛坪村战天斗地开山建园的老支书,一个是让放牛坪村万亩梨花声名远扬的新支书。


但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是父子。


这次对话包含了老党员和年轻党员对“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传承和接力;包含了老支书和新支书对“不负人民”的全新理解;更包含了父子间的深情嘱托。


子问:“对我有啥期望?”


父答:“别让全村失望!”


忆曾经


陈安阔:“党员不能虚火。”


陈华:“当好村里的‘掌门人’,为老百姓的幸福而奋斗。”


“有女不嫁放牛坪,山穷水恶路不平,每天只想三顿饭,肩挑背磨累死人。”这首民谣唱的是上世纪80年代初的放牛坪村。


彼时,放牛坪村是一个交通闭塞、经济室刘落后的偏远村落。


群山起伏、悬崖峭壁,恶劣的自然环境成了村民们工商局致富的绊脚石,唯一的出路是外出打工。


可有人偏不信邪,打起了荒山的主意。


陈安阔,时任放牛坪村村长,向大山发起了挑战——开荒山建果园。


这么多年,从来没人有这么大胆的想法,一时间乡亲们的态度都是不赞同。


“不要怕,我专门请西南农学院的专家来验证过,种梨子是可行的。”


“人不可能一辈子不改变,为下一代我们也要搏一搏。”


“我是党员,我带头!”


在陈安阔契而不舍的劝说和带领下,乡亲们的意识终于达成了一致。1986年的召冬天,千余名村民齐聚放牛坪,每家重庆每户硬是拿着锄头把荒山改造成了梨园。


1986年,陈华才13岁,他是听着这个故事长大的。但有个问题,陈华埋藏在心里很多年了,借着和父亲对话的机会他终于问了出来。“老汉儿,放牛坪以前从未种过梨树,当初村民又大多反对,你为什么一直坚持,不怕失败吗?”


“怕咋子怕,党员不能虚火。”陈安阔回答得直接,说起“虚火”两个字,手指还重重地敲了下召茶杯。


陈安阔想得很简单,就像自己当初入党时对党和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那样——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党员干部,不能畏首畏尾,只要是为了把工作干好,只要是能为老百姓谋幸福的,都要放手一搏。前怕虎后怕狼,什么工作都干不好。”


说到这里,陈安阔话锋一转,严肃地对儿子说:“你要切记,工作中一定要有闯劲,要有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气神,人一辈子不能一事无成。”


“我一定当好村里的‘掌门人’,全力以赴让放牛坪村更牛,让老百姓生活更幸福。”陈华坚定地说。


谈方法


陈安阔: “对老百姓要巴心巴肠!”


陈华:“群众永远在第一位!”


陈安阔和陈华都在放牛坪村当过支书,两爷子干的都是基层工作,交道打得最多的是老百姓。


然而时代变了,群众工作的方法也变了,老一辈的经验还奏不奏效?


虽然从2016年起就担任了放牛坪村的支书,但是说起群众工作,陈华坦言“自己还是小学生,要向父亲学习的东西还很多”。


“和老百姓打交道有什么小诀窍?”陈华问父亲。


“万变不离其宗。只要巴心巴肠的对老百姓,不吃别个麻麻鱼,哪有做不好的群众工作。”


“老百姓把你选出来,你干得不好,同样可以让你‘下课’。”


说起群众,陈安阔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开山建园,阻力大不大?大得很嘛。但是最终大家都支持我,因为他们知道这是全村都得益的好事。所以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句话一点不假。我们当干部的,做人做事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点点滴滴群众是看在心里的。”


只有小学文化的父亲,叮嘱的全是简单到粗暴的大白话,但话糙,理不糙。字字句句都满含多年群众工作经验的智慧,也承载着对儿子的期望和嘱托。


时至今日,这对父子在饭桌子上说得最多的还是工作。“遇到大事拿不准主意,父亲还是我最大的军师,他的建议中肯务实,但都有一个不变的出发点——群众永远在第一位。”


话将来


陈安阔:“正南齐北干工作,不要假打!”


陈华:“全力以赴,绝不拉稀摆带!”


父子俩的谈话氛围轻松,陈安阔虽然读书不多,说着地道的重庆方言,但都蕴含着经验和智慧管理局。


说起工作时,这个年过70的古稀老人总显得很严肃,对儿子也多是带着教育的口吻。


“我现在是书记主任一肩挑,你还把我当娃儿。”陈华打趣父亲。


“就是一肩挑了,担子重了,我才要督促你、鞭策你。”一边说着,陈安阔还给儿子定下“一个小目标”。“2016年放牛坪村就被评为了3A景区,在你的任期里,争取让我们放牛坪成为4A或者5A景区,让更多人知道我们放牛坪村,知道我们的梨子,让老百姓的生活更富裕。”


面对父亲的期盼,陈华郑重的点了点头,承诺道:“全力以赴,绝不拉稀摆带!”


谈话的最后,陈华问陈安阔:“作为老党员、老支书、老父亲,最想叮嘱我啥?”


陈安阔看看儿子,看看四周漫山遍野的梨树,一字一句地说道:“正南齐北干工作,不要假打!”


20年前,在放牛坪村,陈华的知晓度恐怕不足20%,但提起陈安阔,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大家会恍然大悟,原来他是陈安阔的儿子


20年后,在放牛坪村提起陈安阔,年轻的村民或许不太熟悉,但提起陈华,大家会恍然大悟,原来他是陈华的父亲。


这何尝不是一种传承和接力呢。


上任后》》》


放牛坪的“梨”


渝北北部,茨竹以西,背靠华蓥山、西接金刀峡,幅员8.99平方公里,是谓放牛坪村。


古老相传,天宫犀牛精私自下界来到华蓥山一带,二郎神杨戬奉旨捉拿。在当地农家夫妇帮工商助下,二郎神收服犀牛精,出于感恩,他留犀牛精在此喷吐清泉,滋养子民。乡众为感神灵庇护,集善款修建犀牛阁和望牛亭,放牛坪因此得名。


今年5月,享有“最美梨园”之称的放牛坪村迎来了它首个“书记主任一肩挑”的父母官,陈华。


“占断天下白,压尽人间花。”这首明朝诗句形容放牛坪村梨花盛开的场景再合适不过。


这个拥有全市最大万亩梨子基地的村子现如今是一派生机盎然:金黄的梨子挂满枝头,平整宽敞的道路四通八达,淡黄色的小洋楼鳞次栉比,村口集市的叫卖声此起彼伏......


然而,谁曾想,过去这里被群山环抱,没有耕地,产业是家庭式的小作坊,出山只有一条蜿蜒陡峭的盘山路。外出打工,几乎是致富增收的唯一途径。


改变,是从一颗梨树开始的。


同村的陈安然至今仍记得,10多年前,陈华劝局长说自己放弃在江北的生意,回放牛坪种梨子时,自己都难以置信。


“种梨子找得到咋子钱?我还要养家,你不要来哄我。”最初,陈安然是断然拒绝的,但是陈华没有放弃。“我们是认识几十年的老朋友,莫非还会害你。你不信梨子能工商管理挣钱,那你回村头看看就晓得了。”


在陈华的极力劝说下,陈安然抱着怀疑的态度回到了放牛坪村。


“说不惊讶是假的。”在陈安然印象中,家乡曾经山高坡陡,沟壑纵横,还处处都是石旮旯,是“穷”“险”的代名词。而现在,放眼望去是漫山遍野、无边无尽的梨子树。


“张大姐,你这个房子修得漂亮哦。”


“种梨子挣了钱。”


“黄大哥,你都开上小轿车重庆了。”


“种梨子挣了钱。”


......


亲眼所见,亲耳所闻,陈安然终于相信了陈华的话——种梨子能挣钱。


不再犹豫,陈安然回工商到了家乡,和老婆一起专专心心种起了梨树。


种梨子要讲技术,空有一腔热情还不行。了解到村民们多数没有专业的种植经验,陈华邀请了农技专家,定期为村民们开展培训,讲解种梨的专业知识,帮助大家提高产量。


梨子丰收后,村民们也不愁销路。因为陈华承诺过“大家只管种,我们来销。”


原来,村里按照大梨3块,中梨2块,小梨1块的回收价钱为村民兜了底,只要种得出梨子,那梨子就能变成真金白银。


回了村的陈安然再没想过出去打工。


从当初的几亩到现在的30亩,陈安然成了放牛坪村的种梨大户。几年前,陈安然用卖梨赚的钱新修了一栋房子,洁白的瓷砖,应有尽有的电器,陈安然笑着说自己终于住上了别墅。


像陈安然一样,靠梨子致富监察的村民在放牛坪比比皆是。


眼看村里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陈华却并没有“歇一歇脚”的想法。“今年,围绕乡村振兴,我想继续做好梨子这篇文章,大力推进旅游业发展,让放牛坪红到全国去。”


要实现这个目标可不简单。


“主要是解决软件和硬件的问题。”陈华说,发展乡村旅游,还需要更多年轻劳动力,显然现在村里的年轻人还不够。“我得再加把劲,动员大家都回家乡来干事创业。同时,争取资金和政策把发展旅游业的配套硬件设施完善好,通过打造梨膏室刘酒、梨膏等特色产品,让游客们不仅玩得安逸、吃得安逸,还能买得安逸。”


陈华说,基层干部干不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把村里每个细枝末节的小事干好就是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重庆市诠释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他说,曾经,放牛坪村因“牛”得名。现在,站在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放牛坪村将以“牛”的精神挺立潮头。


什么牛?


“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管理局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


《村民说》


“紧日子”走了,“好日子”来了


八月的山城,炎炎酷暑,太阳炙烤着大地。海拔1000多米的放牛坪村成了市民避暑的好去处。


每到周末,经营着放牛坪村最大农家乐的金科全就忙得不可开交。


“房间满啰,下次早点打电话我局长给你预留起。”


“晚上有两桌晚餐,菜还够不够?”


......


看着店里一片繁忙的景象,金科全喜不自胜。2014年,金科全关了在两路的餐馆,带着积蓄回到家乡大展拳脚,修了一栋有20个房间,集餐饮与住宿为一体的农家乐。


“这个决定无比正确!”金科全说,农家乐一建好,生意就来了。“不愁没客人,就愁搞不赢。”旺季时,金科全还要请村民来帮忙煮饭做清洁,工资能给到150块一天。


“去年我的纯利润都是20来万,这个生意越做越有劲。”今年,金科全的目标是收入翻番。“我听说今年村里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这是一次机遇,我要借此把农家乐的规模再扩大,收入再翻倍。”


和金科全一样,曾经的建卡贫困户刘召富今年的目标也是收入翻番。


几工商局年前,他被评为建卡贫困户时,陈华是他的对口帮扶人。


“五口人,仅一个劳动力,住房条件极差,没有固定经济来源,有病人、有学生、有幼儿,心态差......”


这是陈华第一次到刘召富家走访时了解的情况。


走访回来,陈华在工作笔记上这样写道:“刘召富没有手艺,只会种地,老婆和父亲没有劳动力,孩子读书需要钱,想让他脱贫不容易......但我带着使命和嘱托当了他的帮扶人,就一定要对他负责,第一步尽快给刘召富解决住房问题,这是人命关天的大事!”


在党的好政策下,在陈华的全程跟进下,很快,刘召富一家从半山腰的土坯房里搬到了马路边的两层砖房中。


“这是新开始!”住进新房的刘召富思想发生了剧烈的转变,他不再沮丧地认为“自己这辈子到死都要受穷”,而是燃起了改变命运的斗志。


看到刘召富的转变,陈华打心眼高兴,为了帮助刘召富增收,他坚持每年为其制定收入计划,鼓励他发展养殖业,还在村上给他安排了公益性岗位。


多条腿走路,刘召富一家的年收入从最初的几千块增长到了3万元。


前不久,得知陈华连任了村支书后,刘召富专门到办公室找了陈华。“陈书记,我摘掉贫困户这个帽子离不开你,今后希望你能带着我们一起致富,大家都相信你。”


当天,陈华在笔记本上写下一句话——“群众的认可就是工作的价值。牢记初心和使命,是共产党员一辈子的事,要让群众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上永不‘回头’。”


记者手记


初见陈安阔和陈华,记者一眼就认出了他们是父子俩。不仅是因为相似的五官,重要的是,一样被太阳晒得黝黑的皮肤。


这身黑皮肤是放牛坪村万亩梨树给的。


他们的故事,概括起来就是一个关于传承的故事。


但这里面又有很多不为人知的“内幕”。比如,当初陈华是放弃了比村干部收入高出几十倍的生意成为一名“人民公仆”;比如,彼时许多村民都纷纷给陈华“做工作”,希望他能工商管理留在放牛坪村,因为种果树他是专家;比如,父亲退休时语重心地那句,“钱是赚不完的,你留在村里,帮我守着梨园。”


传承是什么?陈安阔和陈华告诉我们,传承是前人栽树,后人护树的接力;传承是老支书打基础,新支书发扬光大的继承;传承是父亲功成身退,儿子未完待续的坚持。


让人感动的是,从他们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两代共产重庆市党员不同的工作条件,不同的工作方式,不同的工作重心,却相同的初心和使命。


毕竟,能传承下来的东西,就是我们不老的那份坚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