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银行开户 >

陕西龙门古镇景点介绍(陕西龙门风景区旅游攻略)

去龙门古镇的那天,天空中飘起了丝丝细雨。虽说古镇已是三月初,春寒依然料峭。


那是一个地处富春江南岸的山乡古陕西镇。从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孙权第二十七世孙孙忠由东梓关迁居到此始,孙氏一族已经在这个地方生存了上千年。现在,古镇2000余户人家七千多人口中,有90%以上是孙姓。


将进古镇时,看到镇口上有座古石坊,孤独地、静默地坐落在田野上。



抬头望时,目之所及处,全是被绿树覆盖着的山峦。看不见山顶,因为这些黛螺顶正被团团的云雾笼罩着,一座座山,像一头头蛰伏着的猛兽!




来到古镇的东边,发现首先迎接我们的是一条潺潺湲湲的、叫龙门溪的溪流,还有一座横跨在溪流上的、和蔼可亲的太婆桥。


太婆桥


顺龙门溪向北而行,又看到一座叫跃龙桥的小桥,小桥装扮得像涂满油彩的花旦:桥栏上挂满了红色的灯笼,桥上还系着一条又一条七彩的丝带。


跃龙桥


过跃龙桥,顺大路走,不远处就是古镇入口处的广场。


一座高大的三柱三间五楼的石牌楼立在广场上。透过门楼正中的门,一个大旅游照壁赫然映入眼帘,白的墙黛的瓦,墙上有四个墨色大字——“孙权故里”。




广场侧面有一块巨石,上面是是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龙门长、农工民主党主任委员蒋正华的题字:“神奇龙门古镇,孙权故里迷阵”。



绕过牌楼,从照壁旁的巷子中就步入了古镇。我们索性直奔主题,一口气走到了“孙祠宗堂”。


我们到的是祠院的后门,从高墙外根本看不到里面的样子。望着这个小门,听到当地人把这个祠院称做“孙氏大宗”,心里不禁暗自发笑,觉得这名字也未免叫得言过其实了!


及至走入院内,便是大吃一惊,——原来,这院子里面,还另有一番天地。


院子里的主建筑,叫" 余庆堂",取自“积善余庆”、“积恶余殃”之意,——这里的孙氏族人们,至今还秉承着“积善人家庆有余”的中华传统文化。


大堂为三进,正厅面阔三间二弄,厅后有天井。天井东西设廊屋,廊屋上左挂钟右挂鼓,雕有鱼尾龙头花纹,民间称为“门档户对”,只有皇家子孙方可设置。廊檐前,竖立着两根清道光年间拔贡孙秉元立的旗杆。



正厅后,隔走廊与东西小天井为“余荫堂”,是列祖先牌位的地方,里面供奉着从三国时孙权到民国28年 (1939年)孙氏家族65代贤人名士的排位。尊孙权祖父孙钟为首位,上挂“无忝所生”匾额。


从厅正中的大门走出,是一个背倚青山的开阔广场,叫“明前园广场”。



广场上建有“龙门”字样的牌坊,还有一个古色古香的戏台。戏台两侧各设一边门供平常出入。若遇有显赫贵宾,则拆除戏台大门。大门是八字门廊,设东西两辕门。



最为珍贵的,当属大厅正中悬挂着的先族三国吴大帝孙权的画像,上面书写着孙权于黄龙元年(229)年称帝时亲撰的《天子自序》。






这里最初是“孙处士祠”,是供奉孙权祖父孙钟的香火堂。后来,孙权第二十六世孙孙劻在这里修建了新的祠院,“孙处士祠”就变成了“孙氏宗祠”,成为孙劻名下分支的宗祠。


这个祠堂,一直是孙氏家族祭祖、庆典和议事的主要场所。从荫堂供奉着的密密麻麻的牌位来看,东吴皇室七千子孙祭奠祖宗的活动规模可想而知。


祠院初建于宋代,又经历代扩建。乾隆五十六年,祠院经过最后一次扩建,成了现在的样子。


看了这些布局得当的院落、宏阔大气的建筑物、错落有致的山墙,觉得“大宗”之名,果然是名副其实。


“明前园广场”的左侧有一个私塾,右侧有一接待厅,从接待厅里的一道小门出去,眼前突然敞亮起来。






原风景区来,这小门外是一泓清水,围着这水的石头岸,砌筑成一方大大的砚台,故名之曰“砚池”。池台上,一聪慧小童正执笔疾书,昭示着读书乃是家族的最大希望。


历史上,孙氏这一族出了不少进士,科考后在外面当官的孙氏子孙也有很多。龙门子弟爱读书。在镇上人看来,再没有比高中状元、考取功名更能光耀门楣的了。


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天贶节(又称“晒书节”)这一天,是龙门分会场最风光的日子,龙门孙氏家族晒出了61卷家谱,还晒出了以“家族、家谱、家风、家规、家训”为核心的孙氏家族文化,也把这个家族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文化晒了出来!


到了龙门古镇,不把400米的卵石古街走上一次,会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


宽仅3米左右的古街,在康乾盛世期间曾是商贾云集、店铺林立之地。漫长的岁月,把小街上铺筑的鹅卵石打磨得温润光滑。






老街面街的店铺里,十有八九摆的是美食。最特别的,是一种叫“油面筋”的小吃:在面筋里塞满用笋丁,香菇,菜,肉混合成的肉馅,下到油锅里炸熟。这种丸子吃起来很香,面筋劲道,肉丸鲜香;可红烧,可煲汤,可油炸、可冷拼……据说这是当年孙权出征前,他的母亲为儿子特制的美食,算不上珍馐美馔,却也是一种难得的美味,又颇多趣味,当地人亲切地称之为“孙妈妈面筋”。孙权称帝后,仍念念不忘此食,每逢佳节,必以此为上等佳肴,宴请群臣。



冬暖夏凉的石头房子



小街不止这一条,而是一个由数十、上百条鹅卵石铺就的长街短巷交错互通的网络,数百幢明清古宅院林立其中,宛若迷宫。


你在一条巷弄里走着,看似走到了头;可是转上一个弯,又是一条长弄;再转个弯,可能又回到了老地方。








你从一个堂堂正正的大门进入一个庭院,看到主屋前廊道尽头各有一道小窄门,千万别小看这些筚门闺窦;推开小门,会看见一个大大的院落,在这个院子后面,可能还会有另外一个院子……


数百幢明清古建筑,大多以屋宇廊房相接;几十条长街曲巷,全都以清一色的鹅卵石相连。一个不小心,就会不请自来,误闯进人家的院子里;只消一抬介绍头,就会看见一浪高过一浪的马头墙,一堵又一堵倒弯弓风景区形的马鞍墙。巷深居幽,让旅游人不觉想起李清照“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几春迟”这句话。。当地人还戏谑说:大雨天串门,跑遍全村不湿鞋。






孙氏宗祠旁边,是天子堂,堂正中有孙权的塑像,四面墙壁上是精美的壁画,壁画讲诉了孙坚、孙策、孙权父子三人的人生历程。



义门为砖砌牌楼,是燕翼堂的大门,厅堂已毁,只剩一座恢宏的门楼。


义门,是明嘉靖年间建造的。砖砌的门楼,柱础分上下两层:上层为石鼓形,下层为覆盘式;上下饰以两周孔钉,颇为壮观。


新义门



这道门,讲述的是孙权第38代孙孙潮的事迹:明朝嘉靖二十三年,江南荒灾不断,民不聊生,龙门镇尤为严重。其时经商有道、家财万贯的孙潮,主动承担起龙门镇的粮食供应,不惜倾家荡产,为各地灾民捐出来实打实的稻谷一千担,拯救了无数人的龙门性命。


原来的义门


朝廷感其付出,嘉奖他“义民”的匾额;龙门本地人更是对他感恩戴德,修建这道义门来纪念他。


“工部(冬官第 )”的大门极排场,是孙权第四十一代玄孙孙坤的后裔建造的私宅。



孙坤,系明朝永乐年任工部(即现在的工业部、交通建设工程部)清水吏司主事(即航运司司长),为郑和下西洋督造巨舰80余艘,未劳死一个民工,因此立下汗马功劳,其后裔奉朝廷恩准,在建造宅府陕西时立此牌楼。



冬官第里面墙上挂着的石碑上,记载着孙氏子孙的故事。


“思源堂”,是孙权二十七世孙治所建的祠堂,共三间二弄,中间一个天井,前面门厅,左右走廊。


孙治与哥哥孙忠,正是龙门孙氏的始祖。



堂内存放景点有上至皇帝下至孙氏65代孙的族谱。耳熟能详的,有春秋战国军事家孙武和孙膑、三国东吴大帝孙权、唐代“药王”孙思邈……还有钦命吏部尚书孙安中、少傅孙忠定、翰林孙廷翰……


余荫堂,建于明代,是孙权第45代孙孙濡的议事厅。


孙濡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在明嘉靖年间任河南长葛知县时,遇上大旱,赤地千里,他


对天长跪说:“宁可绝我子孙,不可灭我子民”,派人到家乡变卖家产籴荞麦种子救荒,被后人啧啧称道。


庆善堂建于明代,面阔三间二弄,正厅前有卵石甬道直通门楼,并通往老街。该堂建筑宏伟,构件不加雕饰,柱础为二重,上为石鼓,下加覆盆,横梁为梳形勾线梁。正厅悬“庆善堂”匾额,匾下有纸联一副,曰:吴大帝雄霸江东谱千秋,孙后裔继承祖业绩万年。


世德堂建于明末攻略清初,是孙权第44世孙孙念阳所造。


世德堂面阔三间二弄,前有天井花坛,后有退堂,正厅东西两侧为民居,西侧有狭窄的暗弄,称为“边门暗道”,为下人的通道。


因有三房——华房、国房、儒房,故堂匾为“华国儒宗”。


孙念阳经商致富,热心于龙门的公益事业,造福全村百姓。


子孙厅为孙权第50世孙孙衔景点建造。


这位孙衔,是嘉庆丙子科进士,历任山西太谷县知县,平定直隶知州。他革苛政,挽世气,为官清廉,深得民心官声,被誉为“山西第一廉吏”。



慎修堂真是别具一格:厅内各根前檐柱的“牛腿”上都雕刻上了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狮子,——有一雕一狮,也有一雕数狮;有公狮子,有母狮子,也有小狮子,——不多不少刚好一百只,故又名百狮厅。







咸正堂是清代建筑,主堂名为光裕堂,是孙权第45世孙孙成章所造。


正厅面阔三间,东西为民居,正厅前檐为九间宽的长廊,从东往西约百步,故俗称“百步厅”。长廊前有面阔九间的天井,全为鹅卵石铺就,宽宏大气,所以也被称作“敞厅”。




百花厅也是清代建筑,堂名为“素怀堂”。梁柱、窗棂、雀替上雕刻着各种各样的花卉——兰、菊、牡丹、荷花……寓百花齐放之意。后院有瑞徽堂与百步厅相连,前院有道丰堂与百狮厅相通。从百步厅到百狮厅,一路走来都在屋檐下,是真正的“雨天不打伞,晴天不晒头”。 只可惜,道丰堂毁于战乱。



又走不多远,看见一个院子里的厅堂上悬挂着一块匾额,额上的题字颇耐人寻味:正中介绍镌刻“妊姒遗风”,右上方刻“姑媳期颐”。这是关于西周三母太姜、太妊、太姒姑媳三人和谐相处,母仪天下的典故。匾额是当初富阳县的一个姓徐的县长授予孙权故里的,以此来表彰古镇婆媳、姑嫂间关系融洽,传承千年的孝道。



“光裕堂”的布局极为罕见,一反江南民居一进门厅、二进明间、三进后堂层层抬高的常规布局,反而是前高后低,一进二进三进逐级降低,这是因为“光裕堂”坐落的缓坡南高北低,这样的布置,可以获得更充裕的光照。




诚德堂,现在是年仅29岁被日本宪兵队杀害的烈士孙晓梅的纪念馆;明哲堂,是明代孙权第48代孙孙润玉建造的。此外,还有春及堂、孝友堂、山乐堂……



其实,整个古镇是以两个孙氏宗祠为中心,民居按各房系的厅堂围聚成了60多座厅堂(目前保存完整的有40多座),原本就是一个“厅堂博物馆”。据说,这个古城,还是孙氏子孙里的众多兵家们以迷魂阵的格局建造的。





从老街出来,又见太婆桥。桥东堍的“枕船亭”里,有一伙老人在亭子四周的木头椅子上围拢,惬意地谈天说地,亭子中心的地面上,点着一小堆木炭火。一颗百年老樟树从小亭里探出来,横斜着向溪水边倚去,茂密的枝叶探到了河的另一头。那龙门溪似乎也被老人们的高谈阔论给吸引住了,压低了自己的声音,悄悄地、慢慢地从太婆桥下溜过去了!







龙门溪原本是绕城而过,后来,孙氏宗族举全族之力,在镇中挖了一条河床,河床似一条飘带,把龙门北溪引入镇中。如今,溪堤两岸古房子次第胪列,高低参差,错落有致。先人们利用因地制宜,挖设了明沟暗渠,把水引到镇里每家每户的门前。矴埠相接,桥梁相连,真象是一幅又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水墨画。












緣龙门溪溯流北上,半路又遇上庆禧桥。知道龙门古镇不仅古房子多,古桥也不少。除了龙门溪上这三座,剡溪上也有三座,名“万安、“万禧桥”和“万庆桥”。


一路上山道逶迤,溪水涔涔,两岸山岩森列,奇峰异石凸出,林木苍翠,想起东汉名士严子陵游历龙门时留下的话:“此地山清水秀,胜似吕梁龙门”,不禁点首焓许。




越往上走,溪水越是湍急。


原来,这短短6公里的龙门溪,还分成了上、中、下三个龙潭。上龙潭有飞瀑,潭畔有天然祭台石,石壁上有天然巨大的龙爪印;中攻略龙潭深不见底,传说可通东海龙宫;下龙潭危岩飞瀑,幽谷藏青,更有枝叶扶疏的老树横斜于岸边,真是美不胜收!


若是遇到了雨季,溪水从海拔千余米的龙门山上飞泄下来,十分壮观。


古人说,“云过疑崖动,溪鸣似雨来”;郁达夫也在《龙门山题壁》诗中说:“天外银河一道斜,四山飞瀑尽鸣蛙。明朝我欲扶桑去,可许砚边泛钓搓。”——话说得不一样,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从龙门山下来,回程路过距离镇西1.5公里处的石塔山时,蓦然看到一座挺拔的白色塔矗立于半山腰上。




登山而上,知是清朝时期龙门人孙昌募捐建造的砖塔。


细细看过,见这个六棱台体塔飞檐翘角、苗条秀丽,——不像一个塔,倒像极了一个江南楼阁。


站在山顶,能看见气势磅礴的富春江;穿镇而过的龙门溪和西去的剡溪在龙门镇北交汇,潺流廿里后,正是流进了这条富春江里。


山里山外的景色是不一样的,但都美得像幅画——山外是富春山居图,山里是龙门古镇图。


望着浩浩汤汤的富春江,不觉又想起小镇里“结识”的那些人:“十八评事”孙祁,工部主事孙坤,长葛县令孙濡、“七县首富”孙潮,“山西第一廉吏”孙衔,巾帼英烈孙晓梅……他们不在神话故事中,都是血肉之躯!这些人,构成了龙门古古镇镇的历史,一部有血有肉的历史!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