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资质代办 >

东方汇理银行个人开户(东方汇理银行(中国)有限公司)

===本文导读===


社保基金连续十月零开户 QFII持续开户


股市加速上涨 社保基金二季度频频出击定增


券商拉黑40只明星股 基金与社保联手十日大换筹


中车遭资金踩踏成了绿皮车 社保基金已提前套现赚30亿


中信证券拟向社保基金会定增6.4亿股H股 折价43%


===全文阅读===


社保基金连续十月零开户 QFII持续开户


随着A股的不断开放,当下市场的火爆行情不仅吸引着国内投资者纷来沓至,海量境外资产对其也是趋之若鹜。但与此同时,社保基金却是不急不躁,按兵不动冷静对待。(点击查看>>>社保基金一季度持仓)


中登公司日前公布的市场数据显示,自2014年8月起,A股的社保基金开户数已连续10个月为零。与之相反的是,QFII(Qualified Foreign Institutional Investors,即“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已连续41个月开设A股账户,目前总数已达到876户,其中5个月新增12个账户,其中沪市4个,深市8个。


与此同时,QFII的阵容也在不断加大,证监会公布的最新数据,5月份,证监会再次批准4家QFII机构,成为今年之内获批数量最多的单月。它们分别是德盛安联证券投资信托股份有限公司、淡水泉(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台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及文莱投资局。


当月,另有5家RQFII(RMB Qualified Foreign Institutional Investors,即“人民币合格境外投资者”)机构获得批文,分别为华宜资产运用株式会社、华侨银行有限公司、嘉实国际资产管理(英国)有限公司、东方汇理资产管理香港有限公司和Insight投资管理(环球)有限公司。截止5月,今年已有39家机构获得RQFII资格审批。


根据数据统计,截至5月底,外汇局累计审批QFII额度为744.74亿美元,较上月增逾8亿美元,获批机构增加到285家。其中,香港金融管理局和挪威中央银行的获批额度最大,二者均达到25亿美元。紧随其后的是阿布扎比投资局及澳门金融管理局等6家公司和机构,它们的最新获批额度也都达到了15亿美元。


同时,累计审批RQFII额度为3827亿元人民币,较4月份增加了190亿元。截至5月29日,获得RQFII资格的机构总数增加到158家。其中南方东英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的获批金额最大,为461亿元。


自去年A股踏入牛市格局以来,境外资产便开始持续加仓。数据显示,2014年年报中,QFII一共出现在134只A股标的十大流通股股东之中,其中去年四季度新进59只个股,QFII合计持有的A股总市值高达1549.1亿元。相关统计显示,自5月初至6月11日,中信证券总部等7家“QFII大本营”共买进53只个股,累计买入金额高达154.68亿元,累计成交量为8.84亿股。其中,买入兴业银行的金额最大,为92.92亿元。


一直以来,社保基金被看作是A股市场的“风向标”,它的大量开户可能会被业内人士解读成其看好当前股市行情从而加快入市的信号。自2014年7月社保基金以31户的单月开户数刷新历史记录之后,截至5月,该类机构都保持每月开户数为零。


其他方面,中登数据显示,5月份A股个人新开户数共计1186.74万户,较4月份的1288.98万户环比略降7.93%,刷新历史次高。当月,券商及基金新开户数则分别以420户和3448户创下年内新高。一般机构新开户数7850户,年内仅次于4月。(来源:全景网)


股市加速上涨 社保基金二季度频频出击定增


二季度以来股市加速上涨,关于股市泡沫的争议也不断,但是对于带有一年锁定期的定增项目,基金公司管理的全国社保基金组合却依然频频出击,显示出社保管理人对相关定增项目的看好,相关标的值得投资者关注。


江钻股份上周四公布的非公开发行结果显示,该公司此次定增吸引了包括鹏华基金、鹏华资产、金鹰基金、华泰资产、北信瑞丰、申万菱信基金等6家机构捧场。特别是鹏华基金出动旗下两只社保基金组合大手笔参与最为引人关注,其中社保503组合认购1060万股,按照30.14元的发行价计算,动用资金3.19亿元;社保104组合认购951.27万股,动用资金规模也达到了2.87亿元,鹏华这两只社保组合合计动用资金规模高达6.06亿元,对于社保基金来说,这绝对算得上是大手笔投资。截至6月12日收盘,江钻股份股价38.32元,两个社保基金组合参与定增账面浮盈比例为27.14%。


中国基金报记者统计发现,二季度以来参与定增的社保基金组合还不在少数,5月份实施定增的唐山港、日上集团、国际医学等均有社保基金参与。


其中,博时基金管理的社保501组合参与了唐山港定增,共认购1400万股,以唐山港11.5元的发行价计算,动用资金1.61亿元,唐山港6月12日收盘价为16.94元,参与定增的社保组合账面浮盈为47.3%,具有较高的安全边际。


易方达基金管理的全国社保基金502组合则参与了日上集团定增,认购600万股,动用资金1.5亿元。日上集团最新收盘价为36元,比25元的发行价高出了44%。同样是社保502组合还参与了国际医学定增,以20元的发行价认购900万股,动用资金1.8亿元,国际医学目前股价为33.86元,该社保账面浮盈比例达69.3%。


而在股市暴涨的4月份,也有基金公司掌舵的社保组合参与了多家上市公司一年期定增,蓝光发展非公开发行结果显示,博时基金管理的全国社保501组合认购此次定增股1400万股,按照9.31元的发行价计算,动用资金为1.3亿元,经过二季度以来的大涨,蓝光发展最新收盘价达到18.98元,该社保组合账面浮盈达到103.87%。易方达旗下社保502组合认购长盈精密1606.43万股,动用资金达4亿元,目前长盈精密收盘价为49.47元,较发行价已经翻倍。(来源:中国基金报)


[PAGE@默认页1]


券商拉黑40只明星股 基金与社保联手十日大换筹


有基金经理明确表示,对高估值的创业板股持谨慎态度,而对前期涨幅较低的银行、券商等板块加大仓位配置


6月12日晚间,中国证监会发布修订后的《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规定券商两融金额不得超过公司净资本的4倍,同时调整投资者门槛,允许合理展期,并要求券商自查场外配资。分析人士认为,修订两融办法表明监管层关注到了杠杆的风险,是在通过逆周期措施进一步完善业务规则,确保市场平稳有序运行。


5000点后时代,A股市场风口似乎转向,以往风光无限的创业板此时却风声鹤唳,部分创业板明星股更是被券商拉进两融“黑名单”。《证券日报》基金新闻部注意到,6月份以来的10个交易日里,社保基金与公募基金联手对券商“拉黑”的40只明星股大手笔调仓,进行了“十日换筹大行动”。


“随着股指的持续走高,券商为控制风险,纷纷对两融杠杆进行调整,将有效降低两融标的新开仓规模。目前市场上涨的主推力已从两融资金转为场外资金入市。”北京一位基金分析师对《证券日报》基金新闻部记者表示,市场对创业板的担忧逐渐增强,最大主力机构基金最终也启动了换股模式,减筹被券商“拉黑”的明星股。


券商“拉黑”40只明星股


基金重仓33只


进入6月份,券商着手于加强两融业务风险控制:申万宏源(000166)发布公告称,6月1日起暂停中国平安(601318)融资买入;同日,兴业证券(601377)暂停中国平安、中信证券(600030)的融资买入;6月4日,国盛证券将创业板股票全部调出两融标的;6月8日,国泰君安将乐视网(300104)等创业板明星股拉进融资标的“黑名单”。


业内目前的普遍看法是,两融规模正日益接近天花板,受到净资本规模的限制和出于风险考虑,预计将有越来越多的证券公司将限制融资买入标的。


《证券日报》基金新闻部记者注意到,在这轮被券商“拉黑”的股票中,创业板是“重灾区”,大智慧(601519)、乐视网等一些短期涨幅过大、市盈率过高的创业板股无疑处在“拉黑”的风口。而这些股票多是基金重仓的股票。据资讯最新统计,被券商“拉黑”的40只股票今年以来平均涨幅为159.73%,股价以惊人的“速度与激情”成为A股的明星。记者查阅今年基金一季报重仓股数据发现,40只明星股中有33只跻身基金前十大重仓股名单,占比超过七成。


“基金经理一季度投资风格相较去年四季末发生了较明显的转换,大幅减持了银行、地产等板块,而增持了‘互联网 ’概念股。”上述基金分析师对《证券日报》基金新闻部记者进一步表示,近期以来两融利空从未间断,市场对创业板的担忧亦是。随着券商“拉黑”部分融资买入标的,基金经理最终还是启动了换股模式,减筹被券商“拉黑”的明星股。


基金减仓九成“拉黑”股


《证券日报》基金新闻部及资讯最新统计,33只被券商“拉黑”的重仓股票中,有29只被基金重仓持有,占比为87.88%,接近九成。


具体来看,被券商调出融资标的的创业板股国民技术(300077)、乐视网、欧比特(300053)、卫宁软件(300253)、中青宝(300052)等,6月以来净流出资金均超过3亿元。


“因风险集中,我们对高估值的创业板股持谨慎态度,互联网 板块投资策略将从此前的‘概念股’炒作转向‘新蓝筹’挖掘阶段,并对前期涨幅较低的银行、券商等板块加大仓位配置。”上海一基金经理对《证券日报》基金新闻部明确表示。记者注意到,在A股6月份以来的大宗交易平台上,卖方营业部出现机构席位的有61只股票,其中创业板股有11只,包括美晨科技(300237)、荣科科技(300290)、旋极信息(300324)等;中小板股有23只,包括歌尔声学(002241)、海康威视(002415)、榕基软件(002474)等,印证了以基金为首的机构资金对相关成长股进行换仓操作。(来源:证券日报)


[PAGE@默认页2]


中车遭资金踩踏成了绿皮车 社保基金已提前套现赚30亿


【导读】在首轮上涨后,大部分机构投资者开始撤离。从6月9日到11日时间,中国中车(601766)交易量高达1100亿元。全国社保基金旗下三个产品和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转持三户从中国南车、中国北车股价第一轮上涨中获利总额在30亿元左右,可谓最大赢家。


千亿资金下神车社保基金获利30亿已经提前套现


合并后的中国中车(601766.SH,1766.HK)遭到了获利出逃资金的踩踏。6月8日,刚复牌的中国中车无量涨停,然而第二天风云突变,中国中车放量跌停。


6月10日晚间,中国中车公告称,公司近期签订合计金额约159.0亿元人民币的若干重大合同,受此消息影响,公司股价在6月11日开盘翻红,但收盘仍下跌2.19个百分点。


有市场分析人士指出,作为央企合并的标杆,中国南北车在合并期间受到资金热捧,而在合并完成改名中国中车后,市场对其想象空间在急剧缩小,获利盘出逃汹涌,公司股价再难有此前的风光。从6月9日到11日时间,中国中车交易量高达1100亿元。


《中国经营报》记者发现,券商对中国中车的后市也产生较大分歧,看多者中金公司乐观预计公司每股股价未来12个月内为35元,而看空者北京高华证券则认为公司未来12个月内股价合理位置为18.6元。


社保基金大赚


从去年10月份至今,因为受南北车合并消息影响,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中国中车合并前身)股价连续暴涨,成为股市中的一颗璀璨的“明星”。


实际上,在2014年9月3日,就有媒体陆续报道称,国资委目前正在力推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重新整合为一家公司,以便中国的高铁技术更好地出口到海外;合并一事由国务院主导,已基本定调,但目前还在初步阶段,双方尚未接触和谈判;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都上报了各自方案供国资委参考。


为此,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在当年9月5日同时发布澄清公告称,央企重组整合相关事宜由上级有关部门决定,经征询公司控股股东中国南车集团公司,截至目前,公司控股股东未接到有关文件;公司及控股股东未就公司和中国北车整合事宜向上级有关部门申报过相应方案。此消息并未引起公司股价大幅提升,中国南车在2014年9月3日的收盘价为每股5.22元,随后的10月15日,公司股价收盘于每股5.29元,股价表现平平。


就在市场以为南北车合并只不过是传闻的时候,中国南车在2014年10月26日突然宣布,因重大事项公司于2014年10月27日起停牌。直至12月31日公司公布南北车合并预案并复牌,随后股价开始了上涨之路。


值得注意的是,仅在2014年10月1日至10月27日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大批先知先觉的机构投资者就开始大举进入中国南车。


在这些新进入的机构投资者中,社保基金成为“领头羊”。


同花顺(300033)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31日,在中国南车股东中新进的前三名机构投资者分别为全国社保基金503组合、全国社保基金113组合、全国社保基金414组合,三者持有公司股份数量分别为9529.47万股、5818.75万股、5278.63万股,合计持有公司股份为2.06亿股。


受南北车合并消息影响,中国南车股价开始了暴涨之路。


公司股价在复牌后连续拉出6个一字涨停,至2015年1月21日,中国南车股价已经涨至每股14.59元高点,较停牌前一个交易日(2014年10月24日)的5.76元低点,涨幅为153.5%。随后一段时间内,至2015年3月27日,公司股价在11元至17元之间震动。


在首轮上涨后,大部分机构投资者开始撤离。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3月31日,中国南车的机构投资者数量锐减。其中,全国社保基金113组合、全国社保基金414组合在公司机构投资者名单中已经不见踪影,而全国社保基金503组合持有公司股份也已经降至6888.89万股,三者减持公司股份数量合计为1.37亿元。


按照社保基金建仓平均每股5.5元左右、减持每股平均13元计算,则上述社保基金获利总额约为10.28亿元,可谓获利颇丰。


值得注意的是,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转持三户在去年三季度和去年年末仍持有中国北车3.09亿股,而截至今年一季度,其持有公司股份仅为1.08亿股,减持约为2亿股。以其持有中国北车每股成本价6元左右、卖出价每股16元左右计算,则其获利金额高达20亿元。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全国社保基金旗下三个产品和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转持三户从中国南车、中国北车股价第一轮上涨中获利总额在30亿元左右,可谓最大赢家。


中国南车因为证监会对南北车合并方案进行审核,于2015年3月30日起停牌。4月3日,南北车合并方案获得证监会审核通过,公司于次日复牌,公司股价拉开了第二次暴涨的序幕。


4月7日,中国南车复牌后的第一个交易日就涨停,至4月20日,公司股价已经涨至每股39.47元高点,相对于停牌前3月27日的每股16.76元低点,公司股价在10个交易日内涨幅再次翻番。


在此期间,机构、沪股通、游资再次成为热点。上海证券交易所


数据显示,在4月7日~4月9日期间,中国北车累计涨幅为26.92%,中国南车累计涨幅为20.07%。期间,中国北车中买入营业部名称中排名第一的为沪股通专用,累计买入2.79亿元,机构排名第三累计买入1.69亿元,卖出中有两个机构专用,合计卖出2.67亿元。同期,中国南车买入第一名也为沪股通专用,买入金额为2.93亿元,其余四个营业部都为游资,但沪股通专用同样也处于卖方第一名,卖出金额为3.73亿元。


而在4月13日至15日三个交易日内,涨幅都超过20%的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买卖前五名营业部中,都没有机构和沪股通的身影。


有市场分析人士指出,从中国南北车上涨的资金推动来看,机构、沪股通和游资轮番接力,造就了南北车大涨的行情。


机构再搏杀


6月3日,中国南车公告称,公司与中国北车的换股实施工作已经完成,本公司股票简称将由“中国南车”变更为“中国中车”,变更日期为2015年6月8日并于当日复牌。


复牌当日,公司股价涨停,但随后两个交易日,即6月9日、10日,中国中车股价却连续大跌,累计跌幅为19%。


而在上述两个交易日内,机构搏杀相当惨烈。上海证券交易所数据显示,在6月9日当日,买入营业部名称的前四名都是机构专用,合计累计买入为22.56亿元,而卖出营业部名称中排名第二、四、五位的也为机构专用,合计累计卖出金额为11.9亿元。


数据显示,6月10日,买入五名营业部中没有机构的身影,而卖出的第一名为机构专用,卖出金额为3亿元,卖出营业部第三、四名都是机构专用,卖出金额分别为2.72亿元、2.06亿元。


一位市场人士对记者表示,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机构在中国中车复牌后搏杀相当惨烈,对公司的股价分歧也在加大。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两个交易日内,融资融券客户也参与到多空双方的搏杀中。


数据显示,6月9日和10日,中国中车的融资买入金额分别为18.77亿元、17.34亿元。而融券卖出量分别为1494.89万股、1145.22万股,涉及金额分别为3.45亿元、3.09亿元。


上述市场人士表示,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融资买入金额远大于融券卖出金额,但无奈在南北车合并完成后,市场对其想象空间已经变得很小,后续两者之间能否顺利整合还是未知数,导致获利盘抛售汹涌,中国中车股价被无情地打压,这点从公司最新利好消息出台后公司股价就可以反映出来。


6月10日晚间,中国中车公告称,公司及子公司近期合计签署16个合同,涉及金额共计159亿元人民币,约占公司中国会计准则下经审计2014年营业收入的13.3%。


受此消息影响,中国中车股价6月11日早上开盘最高涨幅为3个点,但随后股价开始下滑,当日下午开盘后公司股价最低下跌5个点,最终收盘于每股25.94元,跌2.19%。


券商分歧加大


合并完成后的中国中车后续将会延续怎样的走势,对此,券商已经产生较大分歧。


其中中金公司对于中国中车后期比较乐观。


中金公司分析师吴慧敏指出,两车合并后,规模效应、集中采购、研发互补、减少外部竞争将带来综合成本的大幅下降;与国际可比公司相比,中国中车毛利率有望提升2个百分点,销售/管理费用率有望下降3.9个百分点,公司净利润率有望从现行的4.8%最终提升到10%以上。同时,公司有望逐步从整车向零部件扩张、从新造向维修维护延伸、从轨交装备向战略新兴产业转型、从国内市场向海外市场拓展。中期上,公司收入规模有望达到6000亿元。


为此,吴慧敏认为,当前股价下,中国中车对应A股2015/16年市盈率分别为61.8倍、51.8倍,H股2015/16年市盈率分别为24.3倍、20.1倍;采取国际、国内可比公司、中国中车历史与大盘的估值溢价及中国中车市值与潜在收入预期相比等多个维度分析,得到结论,在当前资本市场乐观情绪及最为乐观的假设下,维持对中国中车“推荐”的投资评级,A股12个月目标价35元,H股12个月目标价18港元。


国泰君安证券的看法则没有上述那么乐观。


国泰君安证券分析师王浩指出,中央“一带一路”政策落地,


国家对高端装备出口的支持力度加大,将促进高铁设备出口;同时国内铁路投资保持历史高位,城际轨道交通也将步入快速发展期,预测公司2015~2017年的每股收益分别为0.52、0.76、1.00元,增速分别为36%、45%、32%,复合增速38%。王浩给予公司2015年49倍的可比公司平均市盈率,对应估值25.5元。


而北京高华证券对中国中车后市则最为悲观。


北京高华证券分析师金戈指出,此次合并将产生显著的协同效应,在乐观假设下2017年预期净利润增厚22%~38%。此外,中国的“一路一带”战略也会给中国中车带来海外收入机会。然而,全球铁路装备同业的2016年预期市盈率中值为12.9倍,认为


A股估值偏高、 H 股估值充分。金戈根据合并后股本数量的变化将 2015至2017 年每股盈利预测调整了约


4%~6%,认为中国中车A股/H股基于2016年预期的12 个月目标价格仍为人民币18.6元/14.5港元,对中国中车A股/H股的评级为卖出/中性。(来源:中国基金报)


[PAGE@默认页3]


中信证券拟向社保基金会定增6.4亿股H股 折价43%


6月8日晚间的一则公告迅速吸引了业界关注。


中信证券 (600030.SH)发布公告称,作为公司与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战略合作的一部分,公司拟向全国社保基金会定向发行新H股6.4亿股,认购价格为18港元/股,较8日H股收盘价折价43%。


这相当于6月8日公司总股本的5.81%,H股总股本的54.31%。中信证券募集资金总额达115.2亿港元。另据《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了解,中信证券此前正在进行11亿股的H股非公开发行计划,上述6.4亿股相当于2015年第一次特别授权发行H股完成后公司总股本的5.28%,H股总股本的28.09%。


据招商证券点评,此次在增发过程中启动定增,醉翁之意不在酒,在山水之间。与社保的合作是核心。社保2014年规模1.5万亿,成立以来年收益率8.4%,社保的境外投资比例8.5%。


不过,此项交易尚待证监会 、香港联交所上市委员会批准。中信证券称,本次H股发行的股票全部采用货币的方式认购,由发行对象根据其与公司签署的股份认购协议的条款及条件向公司缴付认购价款。


公告称,本次H股发行的募集资金用途为:扣除相关发行费用后,将全部用于补充本公司资本金。其中约70%用于本公司资本中介业务的发展,包括但不限于融资融券 、股权衍生品、固定收益、外汇及大宗商品等业务;约20%用于本公司跨境业务发展及平台建设;约10%用于补充本公司的流动资金。


同日,中信证券还与全国社保基金会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在协议签署后的三年内,公司将与全国社保基金会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于境内、外金融市场业务、资产管理业务、股权及固定收益类投资业务、投资银行业务等金融领域开展合作。


全国社保基金会将在符合国家法律规定和全国社保基金会相关制度的前提下,在境内外资产配置,资产管理服务与合作,境内外存量资产的增值保值、大宗交易 、证券借贷、资产证券化等金融服务领域,选择公司提供的产品与服务。


此外,为保证全国社保基金会本次入股后与中信证券的长期稳定合作关系,全国社保基金会愿意接受36个月的股份转让锁定。


[PAGE@默认页4]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