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资质代办 >

民营医院分小规模和一般纳税人(民营医院是一般纳税人还是小规模)



生于公立之不足,溃于公立之兴盛,这也许就是大多数民营医疗机构的宿命。





来源:诊锁界


作者:南叔











对于疫情后,严肃医疗和消费医疗出现此消彼长、冰火两重天的现象,很多人认为是疫情导致的。然而本质来看,并非疫情所致,而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决定的。




我们需要洞察医疗服务的前因后果,才能知道时代的趋势下,谁是下一代的胜出者。






01|前因:因公立而生







在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发展的四十年里,整个民营医疗服务机构的机遇几乎都围绕着一个模型而生——“公立补位”。一种是区域型的补位,一种是专科型补位。




四十年的经济大发展,就是四十年世界史上最大的城市化运动。各个城市的飞速扩容,导致大量区域暂缺公立医疗机构的补充,因此民营医疗的创业者们主动扮演了“补位者”角色。各种参差不齐的创业者们,纷至沓来攻城掠地,抢占地盘,如同当年开超市一样,把私立诊所和药店布满了新兴区域。如果一个人头年均医疗支出2000元,一个万人小区,就意味着一共2000万的医疗支出总额,平均25%是在就近的民营医疗机构支出的,那么这个小区就能养活5家百万级的诊所,或者一家500万级的单体门诊。一个五万人的区域板块,基本上就能养活一家民营医院。




区域性补位的诊所,通常以内儿妇外和中医等传统常见病为主导,属于典型的流量型业务,对技术含量、服务品质和品牌要求不高,而决胜的关键在于口岸好。这部分占据时代流量红利的诊所赚钱是相对容易的。




但生于流量也败于流量。




随着疫情、互联网医疗和药店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医疗政策(支付政策、监管政策和集采政策)的不可预期,流量红利面临随时可能断流,所以这就是疫情后普遍日子不好过的根本原因。




另一类则是专科型补位的民营医院和专科门诊,这类专科机构补充了公立体系在“非核心”业务上的投资不足和人才不足,又推动了专病治疗,按道理是有广阔的市场机会的。然而,随着公立体系越来越完善的专科建制和医保支付覆盖,越来越多的专科疾病纳入医保范畴,越来越多的品种纳入了集采,导致公立开始大规模反向吞噬原有的民营专科市场。




今天在医疗服务机构领域出现的所谓“国进民退”,更多是预示了在大多数区域“公立补位”时代的逐渐落幕(不过,按这个模型,仍然有部分偏远落后区域的“公立补位”红利是存在的),民营医疗机构在常见病、慢病和专病上,和公立机构有雷同的产品结构,其竞争将越来越没有优势,利润也将越来越薄。生于公立之不足,溃于公立之兴盛,这就是大多数此类民营医疗机构的宿命。






02|后果:因自费而盛







在后疫情时代,为什么皮肤医美、康复、口腔、眼视光、儿童身高等子行业在医疗大行业中格外突出,消费出现逆势增长,其本质折射出了经济疲软背后,人们对个体竞争力打造的更高诉求。




消费医疗的全面崛起,是人们在基础经济条件和医疗条件得到保障后,人们对更美丽、更强大、更健康的生活向往,是个体希望在群体中鹤立鸡群、具备更强竞争力的一种潜在诉求。比如,对于皮肤美容,也许很多人委婉地说是为了取悦自己,但绝大部分是为了提升个体形象的竞争力,不仅希望获得更多异性的欣赏,更期望领先于同性,以此建立更高资源优势。再比如儿童眼视光,本质是家长希望打造孩子的竞争力,在未来更多学习和工作项目中获得机会,甚至在未来的求偶中获得优势。这就是消费医疗所提供的“竞争力价值”,以这个价值模型,我们可以根据经济发展的阶段推演出未来20年内大部分消费医疗项目的成长路线。




严肃医疗的本质是让人类获得生存的机会,而消费医疗的本质则是让人类取得更强大的竞争力(包括工作、学习、求偶等)。消费医疗的全面崛起,既是一个社会步入成熟富裕的表现,也是内卷竞争高度白热化的开始。这些社会行为的表现,在老牌发达国家一百年前就已经开始了。




国家不会为你个体竞争来买单,医保没有这个义务,公立医疗机构也没有这个业务。但这就给民营医疗留足了市场空间。老百姓是有足够的自费动力来打造自己,成全家庭成功的梦想。按照竞争力价值模型,在接下来的20年内对标发达国家的消费升级路线,结合中国庞大的市场和互联网基础,中国的民营医疗服务机构会诞生大量独角兽和羚羊。






03|谁将成为新的独角兽?







毋庸置疑,现在运营的不错的大中型诊所、连锁诊所将率先拿到新门票。




门诊量达到日均100人次以上,或月均总收入达到50万以上的单体诊所,年总营业额规模在3000万以上的连锁诊所,都是目前值得关注的潜力股。




不过,这只是“潜力股”,离“独角兽”还相距甚远!




“潜力股”们的最大优势是具备相对完善组织架构和较大的营业规模,这是建立品牌体系的基础,较多的门店才能降低边际成本,这是所有零售服务业态的规律。




要转型成为独角兽,最难的其实并非开连锁店的速度,而是如何有效提高单店的营收,改善现有产品收入结构和服务模型,实现“先做强、再做大”。这恰恰是制约着当前医疗服务“潜力股”们发展的最大障碍。大量机构乐见现在的门诊量和营业额,沉醉于目前商业模式的正确性和可持续性,于是失去了改革提升的动力。




我们观察到,很多郊县内儿型诊所每天门诊量高达200以上,年收入也在千万级左右,但无暇思考如何引入新的产品项目,打造新的人才体系和服务品质,反而迟迟不能升级、甚至不愿升级。很多中医馆虽然收入过千万,但严重依赖老专家的个人引流,没有动力培养年轻医师和引入新型标准化项目。




没有标准化的产品体系,就无法定义和培养标准化的人才,没有人才队伍,就很难推动服务进步、实现现代化营销。




目前口腔、医美、宠物、植发、新型中医等医疗业态,产品结构实现了标准化,已经初步完成了消费医疗的升级,获得了大量资本的认可和参与。然而手持较高门诊量和营业额,却高度依赖医保和严肃医疗产品结构的“高仿版小公立医疗”,却在转型升级路上,被产品定位这个环节给死死卡住了。90%以上传统社区医疗机构的老板和管理层,对消费医疗的认知是非常低的,近一半人对消费医疗项目甚至有抵触。




突破认知,是“潜力股”晋级为“独角兽”的首要前提!






04|安装消费医疗引擎,驱动大中型诊所转型升级







成功没有秘诀,独角兽必备消费医疗。




消费医疗的商业模型,对于培养和形成医疗服务独角兽企业,具备以下四大优势:




❶ 产品临床路径和预期清晰,服务可标准化,管理可复制化,这是零售服务行业打造连锁管理的基础必备条件;


❷ 不依赖医保,避免政策导致的支付风险,更重要的是打造了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有利于企业自身素质的提高;


❸ 由于产品的标准化,使内部实施绩效驱动可以有的放矢,解决了大量医疗机构内部管理涣散、被医生个体行为绑架的普遍问题;


❹ 以“竞争力模型”为核心的消费医疗本质,是顾客对健康的需求,打造个人竞争力的需求,因此它是一个主动消费行为。只有主动消费的业态,才具备锁客和打造会员体系的前提,没有人愿意成为“疾病的顾客”,而都愿意成为“健康的会员”!在主动消费业态中,营销发挥着重要作用,建立营销体系是构建独角兽企业的重要支柱。




通过实施优质的消费医疗产品项目,实现业绩可预期、管理有的放矢、品牌有效推广,找到一款优质的项目,安装适合你的引擎,是今天大中型诊所转型升级的高效之路。




最后,我们从投资者的角度推荐读者关注三大领域:




第一,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追求美丽,是当下最大的消费需求。牙齿要美丽,头发要美丽,皮肤要美丽,解决妇科男科问题,都是满足人们对美好欲望的追求。其实,我们发现各个细分专科,都出现了以美为导向的新趋势。




第二,经济形势压力越大,家庭越重视孩子的健康。自己舍不得花费,也要给孩子最好的未来。个子要高、身材要好、口型要美,视力要好,身强力壮,所以这里就诞生了大量的消费型医疗产品,都是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




第三,医疗场景生活化,多产业融合,让医疗服务支撑目标人群的场景体验。比如康养地产和医疗结合、运动健身和康复结合、旅游和精准医疗结合等。




最后,2022年将是儿童健康消费医疗的快速扩张之年,我们将持续介绍有关儿童身高管理、儿童近视防治、儿童康复等领域的消费医疗项目。欢迎有志于转型升级的大中型医疗诊所参加2022年3月9日-12日在成都召开的“消费医疗加速营”,共同见证下一个医疗时代!

















搜索“诊锁界”公众号参加成都游学










作者信息



吴 丕 江(南叔)

南洋国际医疗创始人




新加坡新亚洲医疗投资公司创始人;


20年来曾负责上市公司投资、互联网医疗创业、医疗投资和运营、连锁店投资运营;


华西医科大学药学本科毕业;


莫斯科医科大学进修;


香港大学房地产经济管理MBA;


主创《诊所运营实战指南》《诊所投资与创业指南》《诊所运营六脉神剑》。








/ END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