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代理记账 >

襄城县姜店村农商银行开户名(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农商银行)

高阳桥位于湛北乡姜店村北的大广场最南侧,是襄城古道上唯一保存完整且还在使用的桥梁。


(桥的侧面图)



关于此桥的历史,传说是乾隆年间所修:


有一年夏,乾隆皇帝下江南巡视,走至姜店街,天降大雨,洪水从高阳山上奔涌而下,使高阳河变得激浪涛天河上没桥,致前进的道路被阻挡。无奈,只有待洪水退去。夜里,思起白天看到的洪水,乾隆皇帝自语道:“若一夜之间,桥自成,不耽误行程,该多好呀!”谁知,他的金口玉言应验,第二天早上,随从们去河边一看,一座桥已横跨于高阳河上,高兴得随从们赶紧把这一奇景报告给乾隆皇帝。乾隆皇帝大悦,让随从们早早地收拾好,吃过早饭,朝南前行。


但这个传说,却没有什么资料可考。不过,有可查的碑文是光绪年间,残的石碑在桥东一巷子里,碑文基本清晰。再看桥板磨损状况,证明此后至今,没有再修,和碑文记载相吻合。据传,高阳桥建成时,不是拱桥,是平板桥。由于桥底没有铺石,遇大洪水,桥沟被冲刷得越来越深,致使桥墩慢慢地失去基础而坍塌,随之桥身也塌落沟中。整个桥被毁。而光绪年间重修的,吸取了桥墩坍塌的教训,不但采用拱架结构,每个大块红石,用卡槽相连,互相牵拉,成为坚实的一体,而且桥下用大的石板铺垫,然后桥墩建在石板上,使之不再因洪水冲刷,失去基础导致整桥塌下来。整座桥坚固的设计,可谓完美无缺。两头有柵栏,以防土匪等突发情况。奇怪的是桥并不一样宽,北有五米,南却有四米九。桥栏红石长33厘米,宽45厘米,高约33厘米,上半圆形。桥面两边各有3个排水孔。两头50米处为石板铺垫的引桥。原来桥面东北15米处引桥外4米处,有两通石碑,一个是刻重修碑文;另一个,刻集资人员及其所出资。两碑之间可过牛车。在距桥面东北3.5米处,还有一八棱碑,后来因上世纪“大跃进”烧了石灰。文化大革命破坏的石碑被扔到了桥边的沟中,因落差较大,都被冲到了东面100米处,桥东、西两拱圈上青石避邪的头、尾被砸,幸好,大体上还算完整。(下图为被磨的桥面印痕)



为方便文史爱好者了解高阳桥,现将残碑上“重修高阳桥记”内容抄录如下,字迹不清楚的部分用括号表示:


(碑文截图)



襄城县南高阳山左姜店據南北之冲燕豫荆楚行旅輏轩皆扵是乎取道焉舊有高阳桥一座其南至宋家岗()座歷年已久今就记矣水潦雨雪人以往来为艱今年夏首事诸君子捐貲劝输鸠工新之相其规模度其为高为学为()密弍坚阅三月以次告成问记扵余余因之有感矣今夫士方平居语及利人济物之举辄慷慨自任義形扵色言()聽信一旦事當其前则又委谢因循惜及鍿铢谓吾楼吾家方修理之不暇暇为此者不可胜道而诸君扵是鸠工()後如治家事俾行旅輏轩坦由无苦此其利之深而济之远以()雖百册垂不朽可也彼世之铢集寸累不肯少出其铢以修盛举斤斤焉为一身计者其也闻之而少愧矣诸君自兹以往九众善行将次第而举而人之颂说義者必自此桥始


辛卯科举人候选知县李国琪譔文并书丹


特授文林郎知襄城县加五级纪録十次陈桂岭捐银伍拾两


特授襄城县儒学正堂加二级秦荫楠捐银捌两


特授事首许州襄城县右堂加十级纪録十次吴()诏捐银贰十两


事首监生生员王()


诰授事首奉政大夫府同知宋光化捐钱柒十仟


大清光绪十八岁次戊戌菊月上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