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代理记账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体系)

中共党史研究


一、深入领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是市场经济体制日臻成熟的一条重大标志举措。改革开放已经走过42个年头。42年的改革开放史,实际上就是一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探索到建立,从完善到成熟,不啻为一场前无古人的伟大革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始终是围绕着正确认识与处理计划与市场、政府与计划的关系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的。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市场常常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市场开始解封,从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十二届三中全会明确“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十三大强调建立“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开启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历程。90年代初,邓小平南方谈话对计划和市场关系的认识实现重大突破后,十四大正式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标志着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初步建立。新世纪新阶段,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得到了进一步完善。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中央站在更高层面,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来谋划和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特别是十九届四中全会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确定下来,是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作出的一个全新概括。这是对新时代经济发展实践的科学判断和总结,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日趋完善和成熟。此举必将对完善我国经济制度体系、加快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对于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从各方面各领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产生深远影响。


这是增强市场主体信心和活力的一次重大政策宣示。改革开放40年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经历了极其曲折的发展过程,其间曾经经受来自“左”或右的思想倾向的影响和冲击。确定和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是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世界经济发展实践经验获得的科学结论,是改革开放实践发展的必然选择和结果。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增速下行压力以后,社会上再次出现了一些怀疑市场经济改革方向、质疑基本经济制度甚至否定改革开放的思想苗头和倾向,特别是一些所谓改革导致国进民退、让民营经济离场的论调在媒体上不时浮现,同时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还没有理顺,实践中还存在各种各样的“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民营经济得不到公平对待,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以致出现民营企业家信心不足,民间投资持续下降,民营企业较大面积增长乏力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继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与民营企业家座谈释放积极信号后,十九届四中全会又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升为基本经济制度,再次宣示了坚定不移坚持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给人们吃了定心丸、放心丸。这必将推动市场发展环境进一步完善,极大地增强各类市场主体的信心,极大地调动亿万人民的积极性,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的动能和活力。


二、如何认识和看待我国社会主义


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纳入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标志着在我国发展了近30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日臻成熟。这一体制的成熟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又意味着什么呢?


一是意味着对市场规律认识更加统一。西方主流经济学认为,发展市场经济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财产私有,这一理论逻辑导致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认为市场经济与公有制是不可兼容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进行经济建设,首先就要解决资源配置问题,而市场配置资源就是最有效的形式。于是,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条件下能否发展市场经济,成为改革开放之初理论和实际工作者热烈讨论的问题。此后无论是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还是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均突破了以往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为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思想基础,也拉开了探索建立全新体制的新征程。虽然这一时期市场因素在经济体制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但究竟该如何处理计划与市场关系的争论一直不绝于耳,来自各方面的阻力很大,中间甚至还出现过一些政策上的反复。进入90年代以后,特别是在邓小平南方谈话对于计划和市场关系的认识实现重大突破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在我国得以确立,市场化的方向已然成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不可逆转的潮流。人们的思想焦点从最初如何处理计划与市场关系,转移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究竟该如何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人们对市场究竟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特别是在市场还是政府起主导作用这个问题上尚有许多认识上的分歧。从中共十五大的“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到十六大的“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到十七大的“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再到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可以从中看出人们一直都在根据实践拓展和认识深化,去努力寻找关于市场和政府关系的科学定位。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对我国市场取向改革的目标及其框架在认识上逐渐趋向一致,并深刻体会到,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也最经济的形式。由此,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改为“决定性作用”,为市场和政府的关系明确了新的科学定位,其意义不亚于90年代初关于计划和市场关系的一锤定音的影响和作用。十九届四中全会把市场经济体制纳入基本经济制度,既是中国共产党对市场规律认识的又一次升华,也是全社会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的共同选择和集中反映,凝聚了全社会的共识。正如习总书记所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把市场经济体制纳入基本经济制度,反映出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这些市场经济的普遍规律已经逐渐深入人心,市场机制这只无形的手已经被全社会普遍接受,表明了市场经济意识已经成为人们的思想观念的重要内容,显示了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不动摇、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不动摇的坚定信心和决心。


二是意味着市场体系建设更加健全。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只有单一的消费品市场、单一的所有制形式,市场体系结构十分简单。从1978年开始,几十年来,我国的市场化水平在不断进步,市场化程度在不断提高。特别是进入新时代,尤其是市场经济体制被确立为我国基本经济制度,进一步表明我国已经建立起一个比较完备的市场化经济体系。在培育市场主体方面,我们持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到2017年底,全国国有企业资产总额和所有者权益分别达到151.7万亿元和52万亿元,是1978年的209.7倍和107.2倍;非公有制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育要素市场方面,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日益增强,我们不仅建立了极为丰富的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像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产权等重要生产要素市场也得以发育并茁壮成长,各种市场中介机构也得到了充分发展。在健全市场机制方面,我们已经扎实推进价格改革,建立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目前已有近98%的商品和服务价格放开由市场决定,各种不断完善的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等市场机制正充分发挥出资源配置的功能。在规范市场秩序规则方面,我们明确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加快制定规范市场基本经济关系、市场主体行为和市场交易秩序的各种法律法规,逐步形成了统一、科学和完备的社会主义市场管理的法规体系。同时,在转变政府职能方面,我们不断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扎实推进“放管服”改革,我国营商环境全球排名跃升至第46位。可以说,一个立体化、多层次、多元化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市场体系日益完善,进一步激发了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竞争的活动和创新力,并创造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市场体制的建立、完善和发展,是这几十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真正动力和源泉。


三是意味着经济体制改革更加深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非凡的政治智慧,锐意推进改革开放,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经济体制改革作为整个改革的突破口和重头戏,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取得重大进展,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相当一段时期内,我国市场体系尚未完全形成,市场体制机制尚未建立健全,仅仅依靠市场还不能有效配置资源,我们一直是摸着石头过河,探索实施渐进性改革。经过三四十年的改革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日趋完善。可以说,符合现代市场要求的经济体系框架搭建起来了,围绕这一框架的运行机制建立起来了,整个国民经济按照新体制的轨道和规则运行;但要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臻于成熟,并不意味着这一体制的最终定型,特别是在具体制度层面还存在缺陷,运行机制还不健全,社会利益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经济法制还不完备,经济效率不高的状况并没有完全得到改观。进入新时代以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国用三四十年实践走过西方发达国家花几百年时间所走的市场化道路的历史进程没有变。这“几个没有变”表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在一些方面还是存在着束缚市场主体活动、阻碍市场规律和价值规律充分发挥作用的弊端,甚至有些地方存在矛盾和混乱的现象,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还比较多。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以更强的决心、更大的勇气、更多的智慧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深化财税和金融体制改革,加强市场监管体制改革……我国经济体制方面许多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主要领域改革的主体框架已基本确立,并解决了许多长期以来想解决但没有解决的问题,攻克了许多长期以来想攻克但没有攻克下来的顽瘴痼疾,正着力构建起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定制度保障。


四是意味着五位一体协同更加到位。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决定了我国改革开放是从经济体制改革发端,再通过其牵引作用,为全方位深化改革创造有利条件、提供强大动力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阐述的那样:“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方面改革具有重要影响和传导作用,重大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度决定着其他方面很多体制改革的进度,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因此,改革开放以来,历次三中全会研究讨论改革问题,其核心问题往往聚焦于经济体制改革,会后往往会陆续出台经济体制改革的文件,其目的就是要抓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以此推进其他领域深层次矛盾的化解。随着改革到了一定阶段,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领域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相互联系、相互交融的程度越来越深,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可能牵动其他领域,需要其他领域推进改革进行密切配合。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迫切需要我们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统筹推进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其他领域的改革,否则相关领域的改革不配套不协同,各方面改革措施相互牵扯、相互制约,经济体制改革本身也很难深化。因此,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议题没有仅限于研究经济体制改革问题,而是通过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主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拓展到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体制改革,提出了构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并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就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体制改革进行全面部署,以着力形成一整套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按照这一部署,我们坚持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重点,协同推进其他各领域改革,努力营造各领域改革密切互动、齐头并进的生动局面,凝聚起了强大的改革整体效应,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构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核心就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整个国家制度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决定性位置,对其他领域的制度建设及国家治理的效能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影响。这次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纳入基本经济制度,一方面意味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成熟,另一方面意味着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更加定型,可以将其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制度大厦四梁八柱的重要一根支柱。这不仅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遵循,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依托,将有利于使各方面体制朝着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方向协同推进,同时也使各方面体制的相关环节能够更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从而对各方面各领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长期持续健康发展。


三、进一步健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更高要求。结合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进一步健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三个重要方面的课题尚需从广度和深度上加以推进。


一是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中国几十年的发展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能够成功结合,并且能够结出累累硕果。市场经济为社会主义注入蓬勃生机和发展活力,社会主义为市场经济开辟崭新境界和广阔前景。“向市场经济要效率,向社会主义要公平”,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这两种优势的叠加、融合,已经并将继续释放出惊人的制度能量。在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市场经济方向不变,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和价值规律,遵循市场改革取向,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进一步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特别是要稳定民营企业家的信心;另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变,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发挥党的领导、政府的作用和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既不走僵化封闭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总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无论是分配制度还是资源配置上都既讲效率又讲公平,既鼓励先进、促进发展,又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从而使各种资源都得到充分有效利用,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二是进一步深化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发挥政府作用的有机结合。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问题,贯穿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全过程。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依据实践拓展和认识深化,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定位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不仅进一步明确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而且进一步明确了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路径,是社会生产力的又一次大解放。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生产要素的市场化程度和市场发育程度还不太高,大幅度减少政府直接对资源进行配置和干预,推动资源配置依照规则和价格通过市场充分竞争来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方面,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不能仅停留在原则层面、宏观层面,而是要在具体政策制度上细化具体化,凡是依靠市场机制能够带来较高效率和效益并且不会损害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都要真正交给市场,让市场机制这只无形的手促使各个市场主体遵从市场规则开展公平竞争,通过优胜劣汰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特别是不能仅停留上口头上、纸面上,而是要落实到微观层面、执行层面,在具体的产权保护、要素市场配置、公平竞争环境上真正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各级权力部门和行政司法机关要真正按法律和制度行事,不能越俎代庖、朝令夕改、以言代法。另一方面,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意味着不重视政府作用,而是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40多年来,我们通过探索、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我国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释放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使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将这一日臻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纳入基本经济制度,必将为我们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进一步释放更强烈的信号、开辟更广阔的空间、激发更强劲的活力。我们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面落实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在新时代长征路上更加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新的伟大成就。


(原载《中共党史研究》2020年第3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