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代理记账 >

棋盘街个人出租房屋(棋盘街49-1号二手房租房)

我国近代长篇白话小说《孽海花》中的主人公金汮(雯青),考取清同治戊辰科新科状元后,“金殿撰归装留沪渎”,携友游棋盘街,到四马路“一品香”吃大餐。后来,他赴任驻德国公使时,又携夫人傅彩云从苏州坐轮船到上海,在棋盘街购置绸缎布匹,定做出国服装和购买轮船票……


民国初年,福建路中段绸缎店林立


1913年的棋盘街


20世纪初棋盘街上的布店


上图为1952年南京路上的协大祥布庄


位于方浜中路的协大祥号


民国上海协大祥绸布庄广告礼券


协大祥经营别有术


但协大祥在经营中也有不光彩的历史。如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时,上海各界成立“反日会”,抵制日货。协大祥向“反日会”行贿500元大洋,“反日会”便将“验讫”图章交协大祥自盖,表示已查过。这样,协大祥的包子(捆扎成包的东洋布)可以通行无阻,不受检查。


旧上海宝大祥布庄


再说经理人选。丁、柴在创办宝大祥时,都已年届五十,早先又有过“用人不当”(错用孙琢璋这个野心家)的教训,所以在选择谁当宝大祥经理时斟酌再三,两人最后一致选中既是贤徒又是同乡的丁方镇。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1955年,丁方镇为了响应公私合营,毅然决定把个人的38000元拿出来,以充实宝大祥的资金。陈毅市长闻讯后,亲临宝大祥视察,对丁方镇的爱国举动大加赞赏。丁感激万分,即兴赋诗一首:“布业公私庆合营,个人前途更光明。声声爆竹连天响,鼓舞欢欣惬众情。”陈市长听了,风趣地用四川话称赞:“要得!要得!你不仅是生意人,还是诗人啰”陈毅市长还询问丁方镇:“公私合营后,宝大祥的金字招牌还要不要?”丁方镇毫不犹豫地回答:“可以不要!”陈市长哈哈大笑说:“你误会了,你误会了!”然后意味深长地说:“宝大祥在上海人民心目中有很深的影响,我看宝大祥这三个字可以继续用下去,只要前面加上‘公私合营’四个字就可以了。”


存于上海纺织博物馆里当年“宝大祥”的广告


1956年,信大祥绸布店职工庆祝公私合营


1938年8月,丁大富忍无可忍,找师兄又是同乡的丁方镇(他当时任宝大祥绸布店总经理)商量对策。丁方镇为人正直,不计前嫌,帮助丁大富跳出樊笼,另在南京东路614号开设新的信大祥绸布店。从此,丁大富得以施展经营才干。他借鉴宝大祥以“宝”招财的经验,在“信”字上大做文章,招牌上、广告上、发票上处处讲“信”——“信大祥买卖最讲信用”、“信大祥对顾客言而有信”等。加上新址地处南京东路浙江路繁华地段,容易吸引南来北往的顾客,到了上世纪四十年代,信大祥的营业额赶上了协大祥和宝大祥。


“老介福”沧海存硕果


说起“老介福”的得名,里面还藏着挺有趣的故事哩。清朝咸丰年间,一对姓祝的孪生兄弟,从福建老家北上赶考,因名落孙山而滞留沪上,为了站住脚跟,于1860年在棋盘街开了一家布店。文人经商,格外看重名声。两兄弟咬文嚼字,取了个“介福绸缎局”的店名。“介福”两字,意为“两个福建人”(介字拆开来为二人)称“绸缎局”而不叫布店,大概是附庸风雅吧。想不到开张后,不少顾客都是为了购买绸缎而来。兄弟俩歪打正着,心里好不欢喜,于是确定以买卖丝绸面料为主。当时上海尚无专门卖丝绸料子的商店,“介福绸缎局”在洋布店林立的棋盘街,独树一帜,生意自然格外兴隆。


1949年6月,老介福同仁福利会成立时全体会员合影


点击回顾上海各区县老照片:


看懂上海粉丝群


等侬来喫一杯老上海的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