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代理记账 >

詹伟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官网)


图①:古雷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炼化一体项目正在加速生产。吴利伟摄


图②:漳州漳浦台创园内,台康园的员工正在采收九品莲花。洪锦城摄


图③:灿坤小家电车间内,工人正在组装新一代面包机。巫阿民摄


图④:古雷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全景。资料图片


走进福建省漳州灿坤实业有限公司,煎烤器、电熨斗、咖啡壶等各种小家电产品琳琅满目。让董事长潘志荣引以为豪的是,借助大陆改革开放的浪潮,30多年来,灿坤已从一个创业台资小工厂发展为全球知名的小家电生产基地。


福建漳州是台胞的重要祖籍地、台湾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台湾现有2300万人口中,祖籍漳州的就有近1000万人,在大陆投资的台商中有70%以上祖籍漳州。漳州也是大陆引进台资最早的地区之一。近年来,漳州努力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


科技赋能活力再现


一台不起眼的“小方盒”,一拉一伸,瞬间变身一个小型衣橱,熨烫、除味、烘干,均在“一键掌握”,方便又省时。“可别小瞧了它,数十种专利都在里面,集纳了不少大陆工程师的智慧!”潘志荣说。


以前的灿坤,是另一番模样。1988年,创建于台南的灿坤集团首次登陆大陆,在厦门创业。走过一段以低人力成本来抢占市场的道路后,企业发展瓶颈逐渐显现:科技含量低、产品可替代性高。2002年,灿坤集团在漳州龙池开发区(今为漳州台商投资区)创办漳州灿坤实业有限公司,邀请众多大陆高技术人才加盟,从此走入“创新立企”的新阶段。


科技赋能,让灿坤从“量”到“质”,活力再现,煎烤器、咖啡壶、电熨斗等新一代高科技智能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进入新时代,我们‘老树发新枝’,科技就是核心优势!”潘志荣说。


距离灿坤数百公里之外的漳浦县,一片繁忙景象。“春节一过,我们就复工复产了,现在日产量已达150多吨。”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里的台企三本肥料发展马力十足。“农业也要现代化,离不开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大陆这方面人才不少。”负责人陈荣寿介绍说,公司主要生产的有机无机桉树肥,由于质量过硬,受到许多农民欢迎,目前还有5000多吨订单,为保障顺利完成任务,公司3条生产线同时开动。


企业动力足,离不开园区内完善的科技产业链。截至目前,漳浦台创园在已经完成闽台兰花产业园一期的基础上,投入建设闽台兰花产业园蝴蝶兰研发展示推广中心,同时开展种苗开发培育、示范栽培研发及技术推广服务……即将到来的庞大市场,为三本肥料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产动力。


目前,漳浦台创园累计引进台资农业企业289家,年创产值35亿元,形成了以花卉、果蔬、茶叶、农产品加工等为主导的产业格局。同时,依托漳浦台创园,漳州市在全省率先创办海峡两岸新型农民交流培训基地。


精准服务企业纾困


从高处远眺,大海将漳州古雷半岛三面环抱,4000多亩的空地上,吊车、挖掘机、起重机等各种大型机械穿梭往来。这里是古雷港经济开发区的建设现场。这个台湾石化产业园区,享受台资项目核准特殊政策。受疫情影响曾一度“沉寂”,眼下又重现活力。


繁忙的施工场景,在谢荣辉眼中有另一番意味。年过七旬的谢荣辉,在2017年从台湾来到漳州,被委派到古雷石化(福建古雷石化有限公司)担任副总裁,参与古雷炼化一体化项目建设。这个总投资超过345亿元的超大项目,在去年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复工,成为谢荣辉心头一块大石头,“7000人的施工队伍,72%来自福建省外,如何让大家顺利返岗,是个大问题。”


员工来不了,那就派车接!开发区管委会想在前面、动作迅速,派出数百辆大巴,直奔四川、云南、江苏等地,将工程技术人员、施工一线人员“点对点”陆续接回。不到一个月时间,1万多名员工回到了园区,比放假前还多了不少。“管委会组建专员队伍,专解企业难题,受到了台资企业家的广泛欢迎。”管委会副主任陈阳升说。


与此同时,管委会党工委副书记詹伟带头,领着建设局、商务局、经发局的4位同事,组成了进驻古雷炼化一体化项目的“五人工作队”,协调解决企业复工复产的各种难题:疫情防控初期,由于物流不畅,设备运输成难题,开转运证明、跨省协调是工作组的工作常态;境外疫情开始发展,协调外国专家及时到位,便成为管委会、工作队的最新任务。


同一园区,中怡化工(漳州)有限公司董事长林英宗表示,去年这时公司第一个项目规划在12月投产,但受疫情影响,4名外国专家无法抵漳,设备安全检查一再延后,他心急如焚。


在开发区管委会的协调下,办理签证、防疫检测、医学观察……一系列手续紧锣密鼓地推进,专家顺利抵漳,项目也得以按期投产,第一批生产出来的功能材料——氢化石油树脂,迅速被深加工为胶黏剂,用在防疫口罩的生产流程中,为疫情防控贡献了力量。林英宗说:“大陆为我们企业纾困,我们要努力奉献!”


子承父业扎根沃土


在漳州,“新生代”陆续上线接棒,成为漳州新时代台资企业发展的生力军。


“再增资3000万元!”第二代台商魏胜亿信心满满。在漳州市南靖县丰田镇东刚精密机械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总经理魏胜亿正和工程师讨论扩产事宜。“我十分看好大陆的市场,将再增加3000万元的资金投入,对漳州的机械加工点进行增产改造。”魏胜亿说。


深入对接台湾产业,是南靖闽台精密机械产业园的鲜明特色。东刚精密机械是较早落户该产业园的台资企业之一。来漳十四载,魏胜亿看着漳州大地飞速发展,他的机械产业也在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同是第二代台商的黄元泽对“两岸文化融合”感触很深。在去年底举办的一次文创设计大赛上,黄元泽的一件文创作品获得铜奖。他将一个传统民俗文化元素印在口罩上,既助力疫情防控,也传播传统民俗文化。“这让我看到传统文化与文创结合的新方向。”黄元泽说。


走进漳州金峰经济开发区的雅歌乐器有限公司车间,工人们正忙着装嵌、打磨、上漆、试音,一排排电吉他已经成型。“虽然不会弹奏吉他,但我懂得如何制作一把释放最美音符的吉他。漳州是我的第二个家乡!”57岁的吕孟哲也是第二代台商,他于2003年来到大陆,吕孟哲坦言,当年是为了接棒父亲在福建漳州创办的乐器产业。扎根大陆17年后,吕孟哲几乎成了地道“闽南人”。如今的雅歌乐器,拥有员工550多人,不少台籍员工两代人都在漳州工作生活。


与此同时,众多雅歌乐器的两岸员工走出去创业,落地漳州创办吉他企业。漳州也逐步成为全国第三大吉他生产基地,目前全市有乐器相关企业40多家,形成集群化发展态势。


(卢冠琼参与采写)


版式设计:张丹峰


《 人民日报 》( 2021年03月18日 第 19 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