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代理记账 >

挟尸要价(男女相拥沉尸河道身份)

2009年,长江大学三名大学生因见义勇为不幸牺牲在了滚滚长江之中,这本来是一起感人至极的英雄事迹,但随着“3.6万,挟尸要价”这条新闻的曝光。


“职业捞尸人”这个千百年来一直隐藏在黑纱之中的神秘职业,一夜之间便被暴露在了聚光灯下。


图1


这条新闻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捞尸人”的第一次曝要价光就迎来了所有人的谴责与谩骂。


有人说这些人是“突破了道德底线的王八蛋”,也有人说他们是“专发死人财的‘大富豪’”,更有人说他们是“只捞尸体,不救活人的‘冷血动物’”。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捞尸人”,这个延续了上千年的神秘的职业,它的真实现状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天价捞尸的由来

2010年8月18日,在第十八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会上,一张由摄影师张轶拍摄的照片——《挟尸要价》以全票的成绩获得了“金镜头”最佳新闻照片奖,而与此同时一场因这张照片引发的轩然大波也随之而来。


《挟尸要价》定格的故事发生在2009年男女10月24日。


在那一日长江大学的15名在读学生在长江荆州宝塔湾江段野炊时意外救下了两名落水的儿童,但在救援过程中,陈及时、何东旭、方招三人却因意外不幸遇难,其尸体也被湍急的江水冲到了下游,一时间无法打捞。


图2


眼看着同学的身影消失在滚滚江水之中,一些同学与老师着急地哭了起来,而就在此时,一只专业的捞尸队缓缓地来到了众人面前。


学校领导看见这些人有专业的打捞设备,所以就上前询问他们能否帮忙打捞学生们的尸体,可打捞队负责人的一席话却让所有人都愣在了当场


“捞尸可以,但是要收费!不给钱,就不捞人!”


打捞队的负责人名叫陈波,他在当地经营着一个专门从事打捞沉船、沉尸沉物的打捞公司。


这一天他从附近村民的口中得知了宝塔湾有人溺亡的消息,之后他第一时间就打电话叫来了两艘大型渔船以及几名经验丰富的“捞尸人”,准备借着这个机会,狠狠地赚上一笔。


当长江大学的校领导和老师们也都赶到了现场时,他便来到了众人面前,毫不客气地说道:


“白天捞,一具尸体12000,晚上捞,一具尸体18000!先交钱,后捞尸!”


“一具尸体12000”,三个人就是36000!


这些钱对于当时在场的老师与学生们来说无疑是一笔天价般的打捞费!


当时网络支付技术河道并不发达,正常人平日里也不会随身携带大量的现金,所以在场的人们挟尸很难在短时间内凑齐36000元现金。


图3


于是长江大学的校领导便与刘波商量,看看可不可以先捞人,等事后他们把钱凑齐来再补齐打捞费。不过他的建议被刘波断然拒绝了,刘波依旧表示:


“先交钱,再捞尸!”


眼看刘波这边说不通,老师与学生们只好将自河道己的银行卡、现金统统拿出来,看看在现场能凑出多少钱来。


最终在众人东拼西凑之下,校领导将3700元现金交到了刘波的手中,他们想以这些钱作为押金,让刘波的捞尸队先行动工,尽快捞出孩子们的尸体。


这一次,刘波同意了,但他在临走时却依旧不忘叮嘱岸上的师生:


“尽快把钱凑齐!如果3万6千块钱不能及时到位的话,我们只打捞一个。”


在打捞队搜寻半个小时后,19岁的陈及时第一时间被发现。船上的捞尸人用钩子勾住了孩子的尸体,就那么硬生生地将他拖回了岸边。


图4


当“拖着”陈及时尸体的渔船即将靠岸时,站在船头的白发身份“捞尸人”向岸上众人连连摇手,好似再告诉岸上的人“不给钱就不能靠岸!”。


这一幕恰巧被当时在场的张轶注意要价到,他随即便按下了相机的快门,将这备受争议的一幕定格在了照片之中,并在此后将这张照片命名为——《挟尸要价》。


《挟尸要价》的真相

《挟尸要价》一经发布便在社会上引发了轩然大波,而照片中的白发“捞尸人”王守海也因此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即便网络上对王守海骂声一片,甚至对“捞尸人”这一行业都进行了诋毁,可王守海依旧认为自己当时的行为并没有错。


“我要做错了什么,你让警察来抓我啊!”


王守海是当地一位年过七旬的老者,同样也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捞尸人,他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几十年,对于宝塔湾附近的水域极其熟悉,他表示:


“宝塔湾那个地方,表面上看着风平浪静,但河流之下却是暗流汹涌,这里经常有人被淹死,所以附近的渔民没事的时候就会充当‘捞尸人’。”


原来,在事发当天,王守海突然接到来刘波的电话,电话那头刘波让他马上带着钩子到宝塔河,已经和刘波合作过多年的王守海当时就明白了他的意思,随即就拿上了家里所有的钩子往宝塔河敢去。


图5


半小时后他与认识的几个老伙计开着两艘渔船来到了事发水域,也就是这时刘波与学校领导商量起了价格。


王守海与他的这帮老伙计都是干了几十年的老捞尸人了,最开始他们帮人捞尸并没有多少报酬,一般也就是死者家属为了表达谢意会给他们送些鸡鸭鱼肉、啤酒西瓜之类的东西,而当刘波兄弟二人建立了“八凌打捞公司”后这一状况便有了改观。


打捞公司成立后,王守海等人就成了刘波手底下专业的“打捞队”,每当刘波有打捞尸体的活时都会通知王守海等人,工作完成后刘波会给他们每人发300元到500元的现金以作报酬,所以王守海等人从来不参与价格的谈判,所以网络上说他王守海“挟尸要价”并不准确,真正“挟尸要价”的人应该是打捞公司的负责人——刘波。


此后有记者询问王守海,《挟尸要价》中他为何要做出“挥手”的举动时,他是这样解释的:


“我挥手的意思并不是让伙计停船,也不是谈判,而是让后面划船的圣德义赶快向岸边靠拢。”


此外,《挟尸要价》中还有一处备受争议的细节,也正是因为这个细节,许多沉尸人给了王守海这类的捞尸人扣上了“没有道德底线”的大帽子,那就是:学生遗体的手一直都是在绑在船边的。


图6


对此王守海解释道:


“捞尸人平日里都是渔民,打捞队用的船平时就是居家男女渔船,我们这些人平日里还要在上生活做饭,就像家一样,所以当地捞尸界一直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死人不能搬上船,因为‘不吉利’。”


事实上,诸如王守海这样职业的捞尸人,他们平日里只不过是普普通通的渔民,捞尸只不过算是一个“兼职”而已。


长江流域水流湍急,每年在这里都会有很多人被淹死,许多人都曾因找不到家属的尸体而请求王守海他们帮忙,如果找到了家人的尸体事后他们就会给些报酬,久而久之“捞尸人”就成了他们的第二职业。


正所谓“无利不起早”,任何事情只要无利可得就不会有人去做,毕竟捞尸体是一项费时费力的工作,船需要烧油、人需要吃饭,如果没有报酬的话,确实没有人愿意去帮这些人打捞尸体。


图7


但同时,捞尸行业属于游走在道挟尸德与法律边缘的职业,没有部门对他们的收费标准进行过规定,也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他们进行约束,所以才会出现“天价捞尸”这样的事情出现


曾有人做过计算,如果按照“一具尸体12000元计算的话,这些职业捞尸人一年的收入都在百万以上,是名副其实的大富豪”。


而事实上,这些真正的职业捞尸人他们一项工作完成后,能够获得的收入仅仅只有几百块而已,如果真的像人们猜测的那样个个都年入百万,我想捞尸人这个行业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日落西山了。


捞尸人的现状

1974年出生的陈松,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老上不少,他是重庆市江北区朝阳河打捞队中仅剩的一名捞尸队员。


图8


近几年捞尸人这个行业相拥越来越难做,许多人都改行做了其他职业,可唯独陈松依然在这里坚守着,许多人都曾问过他为何要坚持,陈松给出的答案却非常简单:


“这份工作是积德行善的活,再说我也不会做其他事”


入行20年来,陈松见过许许多多的尸体,而从他的话语中人们也能够感受到职业捞尸人的无奈与迷茫。


每年因家庭矛盾、感情纠纷、意外落水等原因溺死在长江的人不计其数,而其中很多人的尸体会顺着河流漂到唐家沱水域,陈松所在的捞尸队最多的时候在一天时间里就捞出了200多具尸体。


尸体长时间在水中浸泡会变得又臭又烂,如果遇到垃圾阻塞的水域,尸体就会堆积起来,久而久之尸体就会腐烂,进而引来野狗们的分食,那个场面实在叫人不忍直视,而每当看到这个场景,陈松都会觉得自己这份职业是在积德行善,因为他认为:


“人死了都要把尸体找到,要归位的嘛。”


这个打捞队曾经有三名捞尸人,但由于“这个工作又累又苦又脏,还赚不了钱”其余两人便相继离开了,如今陈松成为了打捞队唯一的一名捞尸人了,整个孤岛上只有他与一只狼狗在孤守着这份执着。


图9


目前陈松的打捞队归属于当地的民政局,如果打捞上了一具尸体,民政局会给500元的补贴,而尸体如果被家属认领的话,有时候陈松还会获得一些家属的辛苦费,但这些都属于不确定因素,有的人家会给,有的人家则不会,陈松不强求,他只把这看做是分内的事。


进入1月份,长江就会迎来两三个月的枯水期,而在这段时间里陈松负责的流域是没有尸体的,也就意味着这位捞尸人要忍受两个月没有收入的窘境。


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陈松依然会每天观察江面上的情况,这是二十年来养成的习惯,就算没有尸体陈松也会时不时的拿出望远镜张望一下,他害怕江面上会有人落水,二十年来陈松捞出过上千具尸体,同时也救过数百人的命,最多的一天陈松一天曾救过13人


这一天,陈松像往常一样嘴里叼着香烟,拿着望远镜观察江面,突然他发现远处水面上漂着一具浮尸,陈松急忙带上了打捞工具往山下跑去。


陈松驾着渔船来到了浮尸旁边,这是一具男尸,因为是溺死的原因,这具尸体的肚皮涨得像一个皮球。


此时尸体已经开始腐烂发出了极其难闻的恶臭,陈相拥松提醒记者要小心“尸气”,他说自己的父亲就是因为干捞尸人年头久了,“尸气”吸得多了,最后才六十出头就去世了。


图10


陈松将尸体那渔网套住,接着用钩子拴在了船尾,此后他们开着渔船将尸体拖回了岸边。


将尸体暂时安置在岸边后,下一步就是等待当地派出所的到来了,警察会请专业的法医来验证死者的真实死因,如果一切正常他们就会将尸体拉到殡仪馆处理。


当一切处理妥当时陈松与记者回到了家中,回到家后陈松第一件事就是洗澡,他说因为做捞尸人的缘故,自己身上总会带着浓烈的腐臭味,好几天才能身份洗掉,这无形之中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


由于捞尸人工作的特殊性,这份职业已经落到了无人接班的地步了。今年已经五十多岁的陈松不知道自己还能坚持多久,但他依然表示:


“但是我想能做多久就多久,顺其自然就好。”


捞尸人被称为“阴阳跨界人”,他们是游走在法律与道德边缘的一群人,这些人每天都面临着随时被淹死的危险去打捞尸体,为的只不过是给那些死者带去最后的尊严,让那些“”四处漂泊“”的尸体能够入土为安。


图11


这是一份技术工种,既要水性好,又要熟悉附近水域,还要胆子大。


但同时这也是一份不受人尊重的工作,他们遭人白眼,身上的腐臭味让人避之不及,时不时还要受到其他人的批判与指责。


这就是长江捞尸人如今的现状,这也是长江捞尸人为何会出现无人继承的原因,没人知道捞尸人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就连他们自己也不敢去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