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公司注册 >

mⅰn是什么时间单位(ms是多少秒)


在写需求文档的时候就可以把性能需求一起规定好,在需求评审时也要评审下性能需求,让各方达成一致。


当响应时间>5秒后,74%的PC端用户、50%以上的App用户会选择放弃操作,30%的用户会选择卸载应用,33%以上的用户会转身使用竞品。


而对于产品来说,需要关注的是页面响应时间,就算接口处理完成,数据传到客户端上了,在前端也需要解析出来,也会消耗一定时间。


即1s内用户完全可以接受,3s内用户觉得还可以,5s用户就会开始焦躁不安。


当然这只是个通用标准,不是个固定标准。我们在提出需求时,可以结合业务重要性、数据量大小、使用频次来做综合考虑。


举个例子:导出excel报表。对于很多B端产品,这是个刚需、高频的功能。


我们可以这样提出性能要求:


  • 1万条数据,导出完成用时3s。
  • 3万条数据,导出完成用时5s。
  • 10万条数据,导出完成用时8s。

我从网上找到一些响应时间参考指标,大家可以看下:


  • 互联网企业:500毫秒以下,例如淘宝业务10毫秒左右。
  • 金融企业:1秒以下为佳,部分复杂业务3秒以下。
  • 保险企业:3秒以下为佳。
  • 制造业:5秒以下为佳。


2. 并发用户数——笼统也直观的指标

并发用户数的定义是每秒同时向服务器提交请求的用户总数量。


关于并发用户数有2个理解:


  1. 多个用户同一时间做不同操作,比如多个用户有发动态的,有刷动态的。
  2. 多个用户同一时间做同一个操作,比如多个用户一起发动态。

对于这2个理解,在性能需求上可以分开提,比如:


  • 系统支持并发用户数500
  • 发布动态:支持300人并发发布动态。

有几种并发用户数评估方法,大家可以看下:


1)公式1:


n:平均每天的访问用户数。App可以直接用日活代替。


L:一天内用户从登录到退出的平均时间,可以理解为平均用户使用时长。


T:考察时间长度,一天内多长时间有用户在使用系统。


举个例子:


App日活是10w,用户平均使用时长是10min,用户每天活跃时间大约是从早上10点到晚上10点。


公式里的n=10w,L=10min,T=12h


C=(10w×10min)/12h,时间单位统一成秒


C=(10w×10×60)/(12×3600)≈1388人/秒


峰值C’=1388×3×根号1388≈1500人/秒


提需求时可以以峰值并发用户数为准


2)公式2:


C=(用户总量/统计时间)*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一般为3


比如App的每天晚上8点-10点用户最活跃,且活跃用户有8w。


8w/2h×3≈33人/秒


3)公式3:


根据80~20原则:80%的请求在20%的时间内产生。然后结合PV一起算(注意不是UV,因为一个用UV产生多个PV)


比如1天的PV有100w


先算80%的PV:100w×80%=80w


20%的时间:24h×20%=4.8,换算出秒,就是4.8×3600=17280秒


并发数就是:80w/17280=46人/秒


如果是B端私有化部署的产品,一般使用人数比较固定,我们可以从企业人员数量做评估:用户数量×比例,比例可以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取8%-20%。


当然这些都是评估方法,得出的具体数据量只是做个参考。



3. 吞吐量——衡量系统处理能力的重要指标。

吞吐量是指单位时间内系统能处理的请求数量,体现着系统处理请求的能力。


吞吐量的量化指标有:TPS(每秒事务数)、QPS(每秒查询数)


TPS:是指事务数/秒。一个事务是指服务器发送请求,服务器做出反应的过程。


整体过程就是:用户做出操作>>请求服务器>>服务器处理>>服务器处理完成返回到用户。


每秒能完成多少个流程就是多少个TPS


简单理解:就是登录一次算一个事务,每秒能完成2个登录事务,就是2个TPS。


QPS:是指每秒查询率。指一台服务器每秒能够响应的查询次数。


QPS 基本类似于 TPS,不同的是:在完成一个事务时,会存在多次查询服务器,所以应该是TPS≤QPS。


另外TPS、QPS响应时间与并发用户数有关系,对应的公式是:


TPS=并发用户数/平均响应时间。


当性能测试完,测试说500TPS,我们要有个大约概念,如果响应时间按1s算,那并发数就是500。


一般的标准有:


  • 互联网电子商务:10000TPS~100000TPS,例如天猫5万TPS
  • 互联网中型网站:100TPS~500TPS
  • 互联网小型网站: 50TPS~100TPS


4. CPU

CPU指标主要指的CPU利用率。


程序在运行的时候,会使用CPU做处理计算。就会占用CPU的空间,如果占用过多,系统就会出现卡顿、无响应的情况。


CPU标准:


  • CPU<20%的利用率为资源空闲
  • 在20%~60%之间表示资源使用稳定
  • 在60%~80%之间表示资源使用饱和

当>75%时,就需要关注了。


对于web端,一般指服务器的CPU。而对于移动端,常指手机的CPU 。


App的CPU一般在20-40%,最多不能超过75%,如果长时间cpu利用率过高,就会产生发烫、闪退。



5. 内存

内存主要是运行处理CPU发出的指令,在内存里处理完毕后,再反馈给CPU。


在网络上或者硬盘上加载的资源,一定会通过内存交换,可以理解为:页面加载出来的图片、文字会暂时存到内存里的,处理完成后就删掉。


内存和CPU类似,资源都是有限的,如果占用过多,会出现卡顿或闪退的现象。


内存常内存使用率做为指标,一般<70%。



6. 磁盘吞吐量

磁盘吞吐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磁盘的数据量,主要是每秒的读、写请求大小。


一般用磁盘繁忙率来确定性能,磁盘繁忙率要<70%。


这个指标了解即可。



7. 网络吞吐量

是指有每秒有多少兆流量进出,一般情况下不能超过设备最大传输能力的70%。


这个指标了解即可。



8. 错误率

错误率=(失败事务数/事务总数)*100%。


在一定并发下,循环调用某个接口,会出现接口报错的情况。错误率正常情况下要为0。


在高并发的情况下错误率一般要低于0.6%,就是成功率要高于99.4%。


这个指标了解即可。


像CPU、内存、磁盘、网络是指服务器的资源利用率,主要是对公司内部来说。


性能测试的同学对于这些指标的标准都很清楚,对于我们产品,需要明白这些定义与具体标准即可,性能需求提不提问题都不大。



四、移动端需要关注的性能指标

1. FPS

FPS是指每秒显示的帧数,主要用来体现出app的流畅度。


App的FPS一般>24帧/秒,最好是60帧/秒。


FPS的越高并不意味着越流畅,FPS低也不意味着页面卡。


还需要关注帧率的稳定性。如果一直都是低帧率,卡顿现象感受不明显,如果帧率忽高忽低,就会有明显的掉帧、卡顿现象。


对于游戏类app帧率要求较高,对于非游戏类app,我认为只要能保证没有明显的卡顿现象就可以了。



2. 耗电量

在App中,CPU处理、蓝牙、定位、传感器、GPU(图形处理)都会加快耗电量。


对于不同的App单位时间耗电量是不同的,耗电量的标准可以通过对比得出:


  • 与历史版本间进行对比。如果新版本与上一个版本单位时间内耗电量相差过多,则需要优化。
  • 与竞品对比,如果比竞品多了10%以上的耗电量,也需要优化。


3. App启动时间

在说响应时间的时候,我们提到1-3-5原则,5s的时候用户已经开始焦虑了。


而App的启动时间,是用户感知到的第一个时间段,直接影响用户对App的首要体验,第一次留不住,让用户再回来就更难了。


App的响应时间标准是最大不能超过5s。


如果启动时间过长,该优化就优化。


当然也可以对于历史版本与竞品进行对比,看看自家App的水平在哪。像支付宝,启动时间是秒开。


性能指标一般就以上这些,大家需要理解下。



五、性能需求达不到怎么办

一般性能测试同学在测试完成后,会给出对应的性能测试报告,我们可以通过解读性能报告的内容来判断是否需要优化性能。


在我的工作经历中,很多时候会出现性能不达标的情况,如果性能需求不满足,我们可以按照以下方式确定:



1. 重新分析指标合不合理

一般在评估时会对性能要求过高,需要重新定义性能指标再做判断。



2. 判断实际性能与性能需求是否相差太多

如果相差不大,可以先发版,延期处理性能问题。


如果相差太大,不能接受,就要与研发沟通,确定是否有优化方案、优化方案内容、优化是否会导致延期。


如果会引起延期,就要和领导反馈,以及同步各方。



六、如何从产品设计上提高性能

性能问题归根到底是技术问题,而为了达到更好的性能指标,达到最好的用户体验,我们也可以从产品设计上整点花样。


  1. 采用tab页的方式:同一个页面数据过多时,使用tab页分开加载。
  2. 分页加载:一次加载10条/20条等。
  3. 尽量不采用全屏加载的方式,使用懒加载、预加载。
  4. 懒加载:比如图片先展示缩略图,然后点击查看原图。
  5. 预加载:提前把内容加载好,用户进入到页面时,可以直接看。有些app的开屏广告就是提前预加载好,用户下次点击进入时可以直接观看。
  6. 连接超时后进行情感化提示:设置超时时间10s,当超时后,通过有趣的方式提示用户。
  7. “欺骗”用户:在页面显示操作成功,但是后端还在处理。微信发朋友圈时,就算在断网的情况下也是可以发布出来,但是就自己能看到,等联网后才能成功发布出来。

上边的几种方式虽然是和技术相关的,但是这些是直接影响产品用户体验,还是需要我们产品提出。


另外对于缓解用户的焦虑感,可以使用有趣、好玩的加载动画,分散用户的注意力。


也可以采用进度条来体现系统处理的进度。对于处理时间确实很长的,给用户个大约用时,让用户有个心理预期。



七、总结

性能需求是个容易忽视,却无比重要的地方。如果你一直忽略性能需求,下次的需求文档里一定要写上。


如果你不提,一上线系统卡成狗,你是产品,就是你的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