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公司注册 >

全球财务报表ae模板下载(新手怎么做财务报表)

在投资人马可的印象里,早年在医疗AI影像领域看项目时,很多的公司当时估值还不足1亿元,而如今,行业里有的公司在最新一轮的融资中投后估值竟已涨到了15亿美金的疯狂程度。转眼一晃,行业的生长周期不过3-5年,如今成立时间稍长的推想医疗、科亚医疗等头部企业成立时间都才满5年。


国家药监局已批准的第三类AI医疗器械


医疗AI企业收入情况


GPS与医疗AI企业合作情况


数坤科技最早在这个方向上取得真金白银收入,将产品卖给医疗器械厂商。据知情人士透露,2020年,数坤科技与器械巨头厂商飞利浦达成深度合作,数坤的产品与飞利浦的CT机搭配着一起往医院销售,医院采购医疗AI产品的价格约为数十万元级,在与飞利浦的深度合作中,数坤科技就取得了上千万元的销售收入。在数坤整个的收入结构中,卖器械厂商的商业化收入占比约在5成左右。


随后科亚医疗也在这一方向上发力,也取得了一千多万元的收入。目前,医准智能等企业也在这一方向上跟进。


2021年7月,GE医疗发布了一站式、跨品牌的集成AI应用平台——爱迪生魔盒,力图解决行业的统一端口接入问题,为医院用户提供一站式的AI服务。在当时公布的合作名单上,有深睿医疗、推想医疗、科亚医疗,医准智能、数坤科技、安德医智、强联智创七家企业。


在商业层面,医疗AI其实等同于器械厂商的供应商。GE医疗中国副总裁戴鹰告诉36氪,和医疗AI企业的合作形式目前还主要是一次性买断,但未来想走到按次收费的形式。


总的来看,医疗AI已经全面走向商业化,各个玩家除了继续争抢院内的场景外,还试图基于自身产品的独特性,找到更多能商业化的院外场景。



三、巨头崛起,路在前方

五六年时间,医疗AI行业经历了群雄逐鹿再到大浪淘沙,如今行业正走向巨头崛起的新阶段。头部企业走过的路悄然中构成了现在的壁垒和竞争优势。


如果顺利,今年已交表的4家企业都或将登陆港交所,随着上市潮的兑现,整个医疗AI影像赛道也将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得到更高的关注度。


夫妻档创业的数坤科技,短短4年时间,公司在交招股书前最后一轮7亿元融资时,估值已达到了投后15亿美元的高估值。推想医疗、Airdoc、科亚医疗的估值紧随其后,其中,推想医疗估值也达到了10亿美元。


虽然上游的算法都是开源的,但对于新进入者来说,要想追赶上推想医疗、科亚医疗等行业真正的头部企业,将面临着两大门槛。


首先是在数据上,优质数据对于确保AI医疗产品的安全性和效能而言至关重要。一般而言,数据越多,模型性能越好。此外,图像的临床数据需要医学专家归类标注,以训练深度学习算法。目前头部企业已累积大量高质量的临床数据,也能够通过高效的算法训练来验证和改进其AI医疗产品的性能,如Airdoc披露其已拥有370万份真实世界用户视网膜影像数据。


这种通过高质量数据进行的临床验证,是新的市场参与者面临的核心准入门槛。


其次是在产品的落地和商业化上。医院一旦认可了某家公司产品的临床优势,就很有可能会坚持使用该产品,对于医生来说,也容易在每天大量的工作中产生对某款产品的使用粘性,再进而产生对医疗AI企业品牌的认知。因此,建立了医院(尤其是顶级医院)渠道的制造商将享有强大的先发优势,并可能通过扩大其AI医疗产品组合来进一步巩固其优势地位。


对于新进入者来说,必将付出极大的商务、营销、时间成本,才有望建立广阔的医院网络。


在这两大壁垒面前,对于新进入者来说,一个直接的现实问题是,要在市场上融多少钱,才能再造一个推想,再造一个科亚?从AI目前尚未覆盖到的细分场景切入或许将成为这一领域创业的常态。


但同时,这也并不意味着头部公司就可以高枕无忧。


更激烈的商战或许还在上市后。


一位不愿具名的AI企业董事长表示,“如果大家当前都停留在卖软件模块的话,等于所有公司都在抢这1000家公立医院,到这1000家医院占满后,再去拼价格,市场很快就会变成红海。这就等于说,我们如果想的话,以后就靠我们的核心产品去赚钱,然后其它产品就用来去打击对手,拉低市场价格。所以,现在大家去储备未来的产品线,才是对行业真正有利的事。”


在赵阳看来,卖给医院这个主流的商业化方向不具备可持续性,“一眼望到头,AI医疗产品未来就只是医院的一个收费项目,且到时随着使用规模的放量,还大概率会遭遇带量采购。”AI医疗产品更广阔的应用是在院外场景,如帮助B端企业拉动销售、建立对用户专业化的服务能力,做院外的随访,亚健康人群的健康管理等。


上市潮在即,行业外关注的是这个赛道的财富故事—— 二级市场能给出一个怎样的价格?这或许会直接关系到整个赛道创业者、投资人的身价。


但身处赛道之中的人,则更为理性,一个新兴行业自然有它艰难的地方。


推想医疗创始人陈宽在接受36氪采访时谈起过在这个行业的创业感受:“这几年在AI医疗的道路上一路走下来,中间经历到产品的审评、拿证、商业化等许多的艰难时刻,还能坚持往前走是很不容易的事,但一旦这些都实现之后,它好像变成了一段自然而然就应该发生的经历。”


回看上市潮的路上,很多玩家却没能坚持到现在。在今年推想医疗融资9亿元、数坤科技融资7亿元、深睿医疗和医准智能融资数亿元等融资热潮中,当初名噪一时的依图医疗、图玛深维、体素科技等企业却再无声音。


Airdoc董事长张大磊向36氪透露,公司在上一轮融资时,有财务投资人曾给Airdoc估到了300亿元的投资意向,但张大磊选择了拒绝。他说:“在我的理解里,估值和团队、公司发展情况、行业情况等应该是需要匹配的。”


当下,比估值更关键的是人工智能为医疗行业创造了多少价值、筛查出了多少阳性的病人、满足了医生多少需求,为用户建立了怎样的健康监测网络。而从更长远的时间维度来看,AI目前还只解决了医疗特定环节上的一个问题,从早期的筛查、到临床中的诊断、诊疗再到后期的慢病管理、健康管理,AI医疗都有太长的路要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