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公司注册 >

2017年2月1日(2017年2月1日是什么星座)


上战场,不能没有枪。


而一把枪,要想充分发挥杀伤作用,就要有一颗好子弹。


作为击杀敌军和毁坏物质的工具,子弹在大大小小的军事行动中都是消耗巨大的必需品。



伊拉克战争中,美国就曾打出过令人闻风丧胆的60亿颗子弹。


在子弹需求量巨大的背景下,中国每年制造的子弹数量多达20亿发,而中国所生产的大部分子弹,都用于外销出口。


那么,你知道中国制造的一颗子弹造价是多少吗?



子弹的制造,每一步都是黑科技

在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面:枪支扳动,子弹随即如雨点般瞄向敌人,血腥而冷酷。


然而事实上,作为战斗工具的子弹,本身并无感情色彩。


在一个制造子弹的工厂里,没有任何惨烈的场面,其生产过程还充斥着满满的科技感。



我国子弹的通用口径为5.8mm,弹头、弹壳、装药和底火,是制造这枚子弹的必要构成。


如果说子弹是枪械的杀伤核心,那么弹头则是子弹的杀伤核心,因此弹头也是一枚子弹中至关重要的部分。


弹头的制造工艺复杂且严谨,一般而言,每一枚弹头都由弹头壳(被覆层)和弹芯构成。



其加工流程依次为:引伸加工——冲尖——制造弹芯——弹头装配,四个过程。


这里的最后一环节,弹头壳与弹芯的组合装配,是弹头加工中最具技术含量的部分。


而我国的自信之处,则在于拥有全数字化机床生产的黑科技。



下一步弹壳的制造,可以说是枪弹上最复杂的零件加工。


弹壳用于装填发射药,连接弹头和底火,承受火药燃气压力和枪械自动机的力量。


其工艺与弹头相类似,采用的是反挤压成形的方法对金属进行加工。



具体来说,需要经过繁琐的酸洗、引伸、冲尖等5-6道工序。


得到弹头弹壳之后,事情仍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兵工厂仍然需要一系列复杂的工艺将部件组装起来,使之成为一颗合格的子弹。



其中,至为关键的是底火的加工。


底火相当于子弹的开关,如果底火在生产、运输过程中遭遇了损坏,会像一颗不定时炸弹般,隐藏着不堪设想的后果。


为了避免不确定性因素的干扰,中国在建国后不久,就在底火的加工上使用精度较高的组合式机床。



而后也引入了数字化生产工艺,尽可能地减少人工操作,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与安全性。


在安装完底火后,机床同时在底火和弹壳之间涂上密封漆,防止底火受潮、子弹失效。


之后,子弹进入流水线,专业的成弹装配机床先是把称量好的发射药倒入弹壳,最终将弹头挤入。


待经过称重检验、外表检测后,一枚合格的子弹就诞生了。



一枚子弹的造价,暗藏着大乾坤

一颗合格子弹的诞生,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子弹生产过程的复杂性,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制造的力量。


根据《如何制造出一枚好子弹——国产子弹尚需努力》研究显示,我国在子弹生产技术上的许多指标,在国际上占有了绝对优势,在军工领域也占据了一席之地。


那么,你知道在体量庞大、质量依旧卓越的中国子弹制造背后,造价到底是多少吗?



一枚子弹的造价,源自于对生产流程中所有费用的归集。


我们按照会计的成本核算原理,将其划分为三大部分: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


以弹头为起点,经历千锤百炼,到最后的底火完工,每一环节都或多或少囊括着这三项。


下面,以我国通用口径为5.8mm的子弹为例,着重从材料入手,重新解构一枚子弹的成本。



(1)主材成本之覆铜钢


无论是何种子弹,其主要原材料通常都为金属。


国际上,尤其是欧美国家,采用的是以黄铜作为子弹的主体。


黄铜的质地相对柔软,延展性、锻造性能强。


最为重要的是,铜制的弹壳在枪膛里发射的一瞬间,会出现微不可查的膨胀,协助子弹以均匀受力的压力实现更精准地射击。



如此,对于高温和摩擦都很稳定,既不会磨损枪管,也不会影响射击的精准度。


固然,铜制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但我国却剑走偏锋,开创出了以钢或者覆铜钢(不锈钢合金)为主要原材料制造子弹的新路径。


建国初期,我国子弹制造沿用的是苏联的一套理念,大量引进苏联的生产线,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和苏联保持着一样的口径。


而当时采用的,便是黄铜。



作为全球国土面积第三的中国,铜矿储量却只有3000万吨。


而且,大部分矿藏分布在江西、安徽等地。


这些地方地形多为丘陵、山地,开采起来不仅困难,还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随着产量的激增,在国内黄铜资源稀缺的背景下,需求量却不可遏制地增大,使得黄铜资源很快就进入了入不敷出的处境。



与之而来的,还有铜矿不断飙升的价格,子弹的成本也自然水涨船高,利润则变得微乎其微。


在当时,由于材料的原因,一枚子弹的成本达到了0.25元,而那会儿,一斤大米还不到0.1元。


放眼到现如今的市面,一吨铜的价格已是如洪水猛兽般的上涨至了七万多。


且随着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波动还将持续,将铜用来制作子弹这种消耗品可以说是完全吃不消了。



中国在当时转而瞄准的是资源丰富的钢材,选择用钢与覆铜钢做子弹主材,如今并未深受价格起伏的影响,可谓是明智之举。


在我国,铁矿资源丰富,就其储量而言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和巴西等国家,且矿床类型多,是钢铁工业的主要原料。


不仅如此,在市面上,一吨覆铜钢的价格仅为五千多元,约为铜成本的十四分之一。



参照一枚5.8mm标准子弹大约需要用到6.25g的覆铜钢计算的话,一颗子弹的覆铜钢材料最终成本大约只需要0.031元。


就主材而言,中国制造的标准子弹就已体现出价格优势。


除了覆铜钢这一主材,子弹中其他辅助材料还包括弹头处的被甲、铅套、钢芯,以及火药与底火。



(2)辅材成本之弹头、火药、底火


弹头三件套之一的被甲是子弹头的外壳,其选材很有讲究。


由于子弹出膛的瞬间会与内部产生强烈的摩擦,而摩擦产生的热量首先冲击的就是弹头的被甲。


因此,被甲材料需要具备一定的熔点与硬度,用以承受出膛时的冲力。



我国采用的是镀铜钢这种钢铜复合材料,主要通过电镀工艺将铜金属均匀地覆盖在钢材表面。


按照我国5.8mm标准子弹的数据,一枚子弹被甲需要用到约2.75g的镀铜钢。


依据相关市场价格估算,成本约为0.055元。



再来说说弹头三件套之二的铅套。


子弹弹头中间有一截普通软钢做的弹芯,而弹芯与被甲之间的填充便是铅套,起到缓冲膛线挤压时的压力避免膛线过度磨损的作用。


铅套在5.8mm标准子弹里占有的重量约为0.623g,目前铅的市场价基本稳定在一顿一万五千出头的价格,那么换算成在一枚子弹中的成本约为0.0096元。



此时,子弹头还剩下最后一项叫做钢芯的材料。


钢芯是一颗子弹的最主要杀伤部分,其加装在铅套之中,在子弹中所占比重为35%左右,即约为1.453g。


根据标准子弹的构造,钢芯材质采用的是低碳钢,这是一种碳含量低于0.25%的碳素钢。


因其强度低、硬度低而软,加工简单便捷,也不易对灌注成形的模具造成损耗,已成为普遍使用的耗材。



如果按照市场价,低碳钢一吨的价格约为四千元,那么据此估算出的一颗子弹的弹芯成本大致为0.0058元。


除了弹头之外,子弹袋辅材还包括火药和底火。


我国早期的子弹发射药是传统的黑火药,由硝石(硝酸钾)、硫黄、炭搭配而成。


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已被逐渐淘汰,由于火药构成属于绝对机密,我们只能以黑火药成本作为类比。



根据标准子弹的构造,火药占比约为45%,即2.81g。


按照优质黑火药的市价估算,一枚子弹约需0.045元的成本。


而底火为一个独立安装的零部件,装在枪弹或炮弹药筒底部,靠输入机械能或电能刺激发火的火工品,用于输出火焰引燃发射药装药或传火药。



我国采用的主流材料为尔丹式无锈蚀击发药底火,其成本较低,约为一分出头。


至此,所有的材料已被纳入核算范围,也许会轻易地发现,合计之后,一枚子弹竟然只需几毛钱。


但是,重头还在别处。


上面提到成本的三大构成,还有两项为直接人工与制造费用。



具体来说,包括工人工资、技术研发费用、运输费用、仓储费用、设备折旧摊销等等,这些属于子弹厂内部不被公开的细则数据。


但是根据模拟推测,我国生产一颗5.8mm标准子弹的成本大概在8.3元左右。


与国外子弹造价相比,我国的子弹这一成本可以用“物美价廉”来形容。


在国外,类似于我国标准子弹的5.56mm型号,其生产成本动辄3美金以上,折合人民币约为19元。



若按照我国20亿枚子弹的产量,一年光在子弹这项军工用品上就需要令人震撼的300多亿人民币。


因此,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国生产技术上带来的优势,直接推动了单位造价的有效降本,节约下大量的开支。


而将节约的这部分资金投入到军事其他方面的建设中,无疑是良性的循环,加速着我国国防事业前进的步伐。



环保子弹,或许还能进一步压低成本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2017年2月1日发布在某网站的一份征集函中,邀请企业投标生产可以降解还能“长芽”的弹药,解决以往弹药发射后废料污染土壤和水源的问题。


诚然,即便当今世界绝大部分国家与地区处在和平之中,但军事建设、人才的培养终归有备无患。


据悉,一名普通战士若想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狙击手,每年需要进行大量的打靶发射训练,子弹必不可少。



培养一名特等狙击手,每年训练更是需要消耗3万发子弹。


在这一过程中,子弹射出后弥漫的硝烟或多或少会对气候产生影响,给环境带来负担。


而残留的弹壳留在地面上或者埋藏在地下, 其成分需要数百年或更长时间才能生物降解,对水源、土壤均有危害。



因此,对于子弹原料的创新改造并非空谈。


在一篇名为《竹子有希望成为美军训练用子弹的生产原料》的论文中提到了几个关于子弹环保的方式。


比如,将火药换成生物燃料,将枪弹的材质换成可迅速降解的性质的材料,同时积极利用太阳能以及将回收的废物转化为燃料。



值得一提的是,美防务专家还称这一材料也有可能是竹子。


而还有更为巧妙的想法是,按照环保理念所构建这枚新型子弹的内部还要装有通过生物工程加工出的种子。


这一运作原理为:当子弹从枪械中射出后,一部分子弹会落到泥土里实现“播种”。


而这些静躺在泥土中的子弹,在风雨几个月的浇灌下,会开始生根发芽。



而后,直至脱离子弹壳的束缚,成为一株与自然中毫无违和的植物。这些植物绿色天然,还可供动物安全使用。


如果这一计划成为现实,或许未来子弹的造价会被逐渐取代的新型环保节能材料压得更低。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于军事领域亦是如此。



从铜制到钢制,从钢制到生物可降解材料的制造升级,不仅是价格上的优化,更是军工领域的智慧与创新。


而融入科技的这类战略消耗品,进一步为我国国防事业插上腾飞的翅膀,向着更高更强的目标,守卫祖国安全!



参考文献:

  1. 孙宜亮.弹药生产技术和装备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初探[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8(32):155-156.
  2. 马云富.加强工艺与装备创新 推进弹药技术的发展[J].兵工自动化,2012,31(12):18-20.
  3. 李玉敏.竹子有希望成为美军训练用子弹的生产原料[J].世界竹藤通讯,2017,15(01):1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