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公司注册 >

山西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政策(山西农村信用社个人贷款要求)


李明辉摄


“杂粮王国”“黄金养殖带”“优质粮果带”……这些特色是山西农业的亮丽标签,但背后也有“小散弱”的尴尬。


随用随贷,农民省心,发展产业不差钱


“郭行长,给我报个名,今年还贷两万块。”在长治市壶关县店上镇瓜掌村村委会大院,农民韩秀兵扯着嗓子,向农商银行店上支行行长郭小伟喊了一声。


“到时候直接过来就行。”郭小伟忙着填摸底表,应了一声。


“老韩,去年贷的5万还了?”周围的村民笑着问。“去年西红柿行情不错,贷款早就还了。今年准备再贷两万元。人家农商行是随用随贷,方便!”老韩说。


贷款难一直是农村的老问题。过去农民贷款要跑到镇上,手续多,时间长。“我们创新服务方式,化繁为简,服务到村,让农民少跑腿,贷款更省心。” 郭小伟说。


“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山西农信社探索“政府 农信社 企业 农户”的四位一体模式,聚焦特色农业,瞄准贫困人群,提高扶持精度。优化贷款程序、优先保证额度,针对农村“老龄化”的现实,放宽贫困户年龄限制,由原来的60周岁放宽到65周岁,让更多贫困户享受到政策红利。


“放宽条件,并不是意味着没有门槛。”郭小伟说,农信社一方面筛选信用良好的农民,确保贷款放得出、收得回,另一方面精准对接贫困户,确保扶贫贷款真正让贫困户受益。省里的各级信用社与村委会合作,按照“有劳动能力、有致富意愿、有贷款意愿、有收入保障、信用观念好、遵纪守法好”的标准,确定优质客户名单。


背包下乡,对接需求。全省农信社以58个贫困县为主战场,实现了对93.3万户贫困户的信贷基础资料、评级和授信三个全覆盖。


忻州市岢岚县有养山羊的传统,看到别人致富,宋家沟农民吴计刚也想试一试,无奈资金短缺,只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想过贷款,先不说利息不少,万一失败了,就‘拉饥荒’了。”


宋家沟信用社主任燕建军了解情况后,主动对接吴计刚,为其发放“富民贴息贷”5万元。3年内还清、免抵押、免担保、利息享受财政补贴。为了最大程度减轻养殖风险,农信社联系专业养殖户,给吴计刚提供技术指导。


“现在咱也扬眉吐气了,去年底我脱了贫。”看着自家的羊群,吴计刚露出灿烂笑容。目前,宋家沟有296户村民享受到小额贷款。


截至去年底,山西农信社金融精准扶贫贷款余额250亿元,较年初净增129亿元,其中,扶贫小额信贷余额达57.95亿元,完成全年目标214%,占全省小额扶贫贷款的69%,增长额位居全国前列。


精准服务,量身定做,助力“一村一品一主体”


山多地少、土瘠水乏,山西这样的条件怎么发展农业?出路不在大而在特,不在规模而在功能。深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金融服务提出新要求。


山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书记、理事长崔联会说,农信社以“一村一品一主体”为主要抓手,立足当地资源禀赋、文化底蕴和比较优势,为培育特色产业提供信贷支持。同时,积极引导构建“公司 农户”“基地 农户”“合作社 农户”等联结机制,让小农户对接市场,把他们纳入现代农业的轨道。


量身定做信贷产品,临汾农信社推出“富农宝”“脱贫贷”“能人宝”“果乐富”等十多种系列产品,满足种植、养殖、创业等不同资金需求。乡宁县尉庄乡黑凹村的张彦兵,2016年投资养鸡,不料苦心经营的鸡场遭遇禽流感,养殖陷入困难。关键时刻,乡宁农商行为其发放5万元的信用贷款,他不仅渡过难关,还扩大了养殖规模。


长治市沁县出产优质小米,但过去多一家一户分散种植,产品质量安全无法保障,而且难以卖出好价格。“我们想上马小米加工项目,发展乡村旅游,无奈村集体底子薄,实在有心无力。”南集村党支部书记郑志强说。


创新模式,农信社采取贫困户 村集体经济组织形式,组建晋农信小米加工专业合作社。合作社负责人贾政国介绍,项目总投资150万元,按照“调产于村、精准于户、惠及于人”的模式,每年可消化200万斤优质沁州黄小米,实现贫困户人均年增收600元,村集体年增收1.2万元。


从提篮小卖到产业化经营,沁州黄小米名气越来越大。龙头企业带动,2千克包装的小米卖价65元,通过深加工,小米附加值成倍提高,一桶680克的婴幼儿营养小米米粉价格卖到了172元。


“利用行业优势,为农民发展产业出谋划策。”郭小伟说,信贷员接触的信息多,对市场情况比较熟悉。当地几户农民申请贷款,种植苹果,信贷员建议,周边苹果种植面积大,市场容量有限,可以改种其他经济作物。这样避免了农民盲目跟风,有利于当地农业结构的调整。


瓜掌村过去靠种小麦,农民辛辛苦苦一年挣钱不多。农商行发放贷款114万元,引导调结构。去年春耕,村民把种玉米、小麦的土地调整种西红柿。这简单一“调”,亩收入从千元摇身变8000元。


金融助力,农业经营转换路径,正是融入供给侧改革的生动体现。


优化服务,补齐短板,农村金融不能嫌贫爱富


农村地区恰恰是金融“洼地”,实现乡村振兴,离不开农村金融体系的健全。


崔联会说,金融机构不能嫌贫爱富,特别是以服务“三农”为主旨的农信社,更要主动对接农业发展趋势,满足农民的金融需求,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兴旺。


畅通绿色通道,打通农村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阳泉市盂县农商银行负责人说,其实不少农民想贷款,但因为缺乏渠道,成了隐形需求。农信社的物理网店分布到乡镇,我们继续加大力度,把基层下沉到村一级。


“百名客户经理”进村入户行动,让客户经理走出办公室,走进农户家,摸清农户真实情况。同时宣传相关金融政策,激发农民的金融需求。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