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公司注册 >

地区代码表313(地区代码表2021)

新一轮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工作已在全省全面启动,各地已陆续公示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方案 ,究竟为什么要进行大规模的调整?四川的乡镇现状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调整?调整之后群众的生活会有哪些变化?四川省民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胡建林将面对面,独家深入解答有关这场最新、最热、最重要的“乡镇改革”的方方面面。


看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


我省先后开展了几次较大规模的乡镇行政区划调整


乡镇数量从1991年的10048个(含重庆市)减少到4610个


空间布局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


但是,乡镇现状与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的新形势已经有些不太适应,呈现“数量多、规模小、密度大、实力弱”的突出特征。


“数量多”→我省乡镇数量居全国第一,相当于排名第二的河南省和第三的河北省的总和,也与经济总量在全国排前3位的广东省、江苏省、山东省乡镇数量之和相当。


“规模小”→我省乡镇平均人口1.8万人,只占全国平均水平的51.7%,人口最少的乡仅265人。全省乡镇平均面积106平方千米,只占全国平均水平的44.2%,面积最小的镇不到0.3平方千米。


“密度大”→全省平均每个县设置乡镇25个,全国为14个。全省每万平方千米设置乡镇95个,全国为41个。


“实力弱”→全省乡镇GDP平均8.8亿元,比第二位的河南省少10.8亿元;镇和街道的数量只占乡镇总数的55.7%,比全国平均水平71.6%低15.9个百分点,对经济发展的支点支撑作用不强。



这样的现状会带来怎样的弊端?


胡建林介绍,一是稀释了公共资源,我省是全国乡镇一级财政投入总量最高的省份之一,但平均到每个乡镇则是全国最低;


二是降低了服务效能,由于乡镇数量多,人员编制有限,乡镇干部往往身兼数职,工作难以实现专业化、精细化、高效化;


三是增加了运行成本,乡镇人员工资和行政运行经费每人每年达20万元左右,但服务人口数量却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四是制约了经济发展,人口、土地、资金等要素难以集聚,经济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五是影响了乡村治理,一些乡镇开展社会管理和便民服务缺人员、无手段,乡村治理和服务水平不高。


聊目标


“全省新一轮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计划2年时间完成,力争在现有数量的基础上,乡镇建制减少30%左右。”在访谈中,胡建林谈到了改革目标。他说,乡镇平均人口数量要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构建起适应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需要,经济实力和服务能力明显增强、社会治理水平明显提高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



改革能对基层社会和广大群众带来哪些方面的改革红利?


对于网友关心的重点,胡建林也给出了详细的回答。通过调整改革,乘势拉开城区、中心镇、特色产业园区等发展骨架,增强城镇聚集产业、承载人口、辐射带动区域发展能力,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通过改革,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短板,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供给,让群众享受到更便利的交通出行、更优质的教育医疗服务,提高民生保障水平;通过改革,进一步理顺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健全农村基层治理机制,优化人、财、物资源配置,整体压减乡镇运行成本。“以上这些改革红利是综合性、长期性的,其战略意义将随着时间的推进不断显现出来。”


享经验



据了解,8月到9月,宜宾、自贡、遂宁等地率先启动了改革试点。它们为全省新一轮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提供了哪些经验?


“前段时间,我带队到试点的3市3县进行了实地走访。”在走访过程中,胡建林也看到了更加优化的乡镇布局。“县城周边的往县城并,山上的往山下并,沟里的往沟外并,交通闭塞的往交通便捷的并,空间狭小的往空间较大的并,地质灾害隐患严重的往安全的地方并,弱小乡镇往中心乡镇并,经济欠发达的往较发达的并。”


胡建林介绍,通过改革试点地区乡镇(街道)减少146个,比省下达任务指导数99个多出47个,而且普遍是往城关镇集中、往交通发达镇集中、往经济强镇集中,实现了大并小、强并弱或者强强联合,实现了“1 1”大于2的效果。


此外,机构设置也更加合理。改革后,试点地区统筹调剂乡级行政和事业编制,统一设置党政综合机构和便民服务中心。从试点地区情况看,313个涉改乡镇的领导干部全部得到妥善安置,有的还提到了提拔重用,为年轻干部提供了成长空间。试点地区的改革成效,在很大程度上昭示了全省乡镇区划调整改革的进程和前景。


看步骤


胡建林在访谈中介绍,本轮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分两批进行,第一批为非贫困县(市、区)或现已脱贫摘帽的县(市、区),于2019年10月启动;第二批为现未脱贫摘帽的县(市、区),在脱贫摘帽后启动,半年内基本完成。



如何调整?具体来讲,分为“确定方案”、 “组织实施”、 “巩固提升”三个阶段。


“确定方案”阶段→各县(市、区)党委、政府,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摸清涉改乡镇人口数量、幅员面积;摸清机构设置、人员编制;摸清财政收支、产业发展;摸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摸清社会风险隐患。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拟制改革实施方案并进行论证。扎实做好征求意见和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等工作。按照进度安排,11月20日左右完成县级审核程序;11月25日前,完成市级审核程序;12月中旬前后,完成省政府对各地改革方案的批复。


“组织实施”阶段→改革实施方案经省政府批准后,立即组织实施。12月底前,各地完成涉改乡镇挂牌运行,配齐配强乡镇领导班子和工作人员,确保机构不停转、服务不中断。同时,及时做好债权债务和国有资产移交、行政区划代码、证照牌章变更等其他后续相关工作。


“巩固提升”阶段→开展对改革效果评估,根据评估意见进一步优化完善政策措施。健全涉改乡镇党的建设、行政权力运行、公共服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等制度机制。同时,梳理总结做法经验,提出整改措施。明年1月20日前,报省委、省政府。


谈变化



此次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我最关心的是老百姓上学、看病、出行和生产生活方面有没有什么变化?


针对于网友普遍关心的问题,胡建林回答说,本轮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以便民利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顺向调整和增量改革,严格落实“财政转移支付不减,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减,基本公共服务不减”要求。


▼▼▼▼▼


在便民服务机构设置方面。在合并后的乡镇统一设置便民服务中心,在被撤并乡镇设置便民服务分中心,实现面向个人的民生事项在基层“就近能办、多点可办、少跑快办、一次办结”。推行代办制,在分中心不能办理的,由工作人员代办,让干部多跑路、群众少跑路。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确保原有设施暂时保留、新增投资项目合理布局,切实保障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有效供给。除此之外,还将继续完善水利设施建设,加强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加速农村公路网络和客运线路,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升级,不断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在公共服务设施方面。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被撤并乡镇的场镇赶场等习俗根据群众需求将继续保留,卫生、教育、养老、治安等机构予以保留,原有的邮政储蓄、银行网点、通信网点、文化站、就业社保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将根据群众需求继续保留,确保群众的服务保障水平不降低。另外,涉改乡镇居民身份证、社保卡、《不动产权证》以及市场监管部门办理的各类证、照等凡在有效期内均无需更换,因改革确需办理更换的不收取费用。


在财政转移支付方面。对均衡性转移支付、县级基本财力保障奖补转移支付、农村综合改革“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等分配,不因乡镇个数减少而减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