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公司注册 >

借“权益”东风 享投资盛宴

来源:【中国金融出版社】

作者|薛洪言 郑 韬「薛洪言为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郑韬为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健康保险事业部资深主管」

提要:

  • 当前国内资管市场不缺产品和渠道,缺的是服务。资管机构唯有在投顾服务上率先发力,才能建立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 考虑到居民财富配置从房地产转向股权市场的大幕刚刚开启,行业整体步入机遇窗口期,未来还有很多的变数,资管业务的竞争格局远未固化。

  • 个人养老金时代已经正式开启,而公募基金长期资产配置方面优势明显,有能力担当养老金投资管理的主力军。

  • 投资者在布局权益投资时,应做到如下三点:以合理的价格买入优质资产、持续买入以扩大投资额、长期持有并做时间的朋友。

回首过去几年,资管新规和“房住不炒”成为贯穿国内资管行业演变的主线逻辑。资管新规的要义是强调底层资产穿透和产品净值化管理,在合规整改过程中,银行理财资金大量从非标资产向标准化资产迁移,公募基金等标准化产品成为重要的资金流入方向。与此同时,“房住不炒”将投机性资金拦截在外,大量资金加速涌入权益市场。

在此背景下,权益市场快速崛起。对资管机构而言,由于权益投资具有高波动性,如何做好投顾服务、发挥特色优势,事关其能在权益投资盛宴中分得多大一杯羹;而对投资者而言,能否理性布局权益投资,则事关其未来财富积累。

财富市场变局:刚兑打破、房产式微、权益崛起

●资管新规前:资管行业与房地产市场高度捆绑

2017年之前,国内资管市场有两大主线:一是房地产投资,二是刚性兑付的固定收益理财。在此阶段,房地产和土地成为最佳抵押资产。大量理财资金通过层层嵌套流入融资平台和房地产开发企业。底层资产的属性使得资管产品刚性兑付成为可能,因而得到大量追求稳健收益的资金的青睐,规模越来越大,反过来推动房地产行业持续加杠杆。在这种关系中,资管行业与房地产市场高度捆绑,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2016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自此,“房住不炒”成为国内房地产调控的主线逻辑。2017年,人民银行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初步确立了资管行业统一监管标准,突出降低影子银行风险、打破刚性兑付、抑制多层嵌套和通道业务等原则。2018年4月27日,资管新规横空出世,正式开启了资管业务合规转型的大幕。

●资管新规后:资金加速向权益市场转移

在资管新规的影响下,预期及保本型银行理财、基金专户、券商定向资管、单一资金信托等产品持续萎缩。数据显示,2018年4月至2021年末,保本型银行理财从4万亿元压缩至0,同业理财从1万亿元压降至541亿元。基金专户、券商定向资管、单一资金信托的产品规模也分别下降了46%、72%和63%。

与此同时,挂钩权益产品的“固收 ”理财、FOF基金等产品形态受到追捧,带动资本市场日趋繁荣。2018年末至2021年末,沪深两市总市值从43.5万亿元攀升至91.6万亿元,增长约111%,同期万得全A指数上涨82.4%。

分机构来看,截至2021年底,在银行理财领域,净值型理财产品规模为26.96万亿元,占全部非保本理财产品规模的92.97%。在基金领域,“固收 ”基金快速发展,混合型基金规模占比从15%上升至25%。尤其值得一提的是,FOF类产品规模从100亿元上升至2200亿元左右。在信托领域,在非标转标要求下,标品信托是重要转型方向。资金信托投向证券市场的占比由资管新规发布时的14%上升至22%,规模增加至3.36万亿元。在券商资管领域,2021年,随着券商资管加速主动管理和公募化转型,券商集合资管计划的规模迅速增加75%至3.65万亿元。这些数据表明,权益投资发展势头正猛。

跨越百年的历史数据:权益投资长期收益稳居前列

从长期来看,权益投资的收益是比较可观的,这里以巴菲特三种投资品类的收益对比作为例子。巴菲特基于能否抵御通胀对购买力的长期侵蚀,将投资机会分为三类。

一是基于货币的投资,典型代表如银行存款、货币基金、债券、抵押贷款等。这类资产通常被认为是“安全”的,但长期来看,恰恰是危险的,危险来自通胀对购买力的巨大侵蚀。

二是不可再生的资产,典型代表如黄金、收藏品等。其优点是稀缺性,缺点是缺乏产生新价值的能力。也就是说,如果你拥有一盎司的黄金,你会一直拥有一盎司黄金,不会有增长。投资者之所以买入这类资产,更多的是希望以更高的价格卖出。长期来看,这类资产的收益率通常让投资者失望。数据显示,1802-2003年,去除通胀影响后,黄金的年化收益率仅为0.1%。

三是生产性的资产,典型代表如企业股权、农场、房地产等。这类资产可以自我繁殖,产出可以通过提价抵抗通胀,其佼佼者便成为最优的投资对象。以股票为例,数据显示,1802-2003年,美股年化收益率维持在6.5%-7%。就A股市场来看,2003年末至2022年6月27日,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年化收益率高达14.51%,大幅跑赢其他资产类别。

以上对比可见,从长期视角来看,权益投资的收益率稳居前列。

资管机构发力权益投资的重点

●布局投顾业务

随着资管产品的净值化转型,产品波动成为主要特征。产品波动会导致投资者心态波动和行为波动,若不能很好地通过投后服务进行引导,容易助长投资者追涨杀跌等不理性行为,继而带来所谓“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的问题。若不能让投资者持续地赚取收益,资管行业就难言健康可持续发展。反过来说,谁能率先通过优质的投顾服务来缓解这一问题,谁就能为投资者创造资管产品之外的增量价值,也必然能够得到投资者的正反馈。

可以说,当前国内资管市场不缺产品和渠道,缺的是服务。资管机构唯有在投顾服务上率先发力,才能建立差异化的竞争优势。但是从销售模式到投顾模式,过渡起来并不容易。在传统的销售主导模式下,以销售规模为主考核逻辑,资管机构更看重申购赎回费用,一些销售人员甚至会有意引导投资者频繁交易。而在投顾模式下,资管机构需要以投资者利益为重,引导投资者长期持有,降低申购赎回频率,这在短期必然带来申赎费用收入的下降,而资管产品保有规模却未必有明显增长,结果就是资管净收入的下降。所以,资管机构若不愿承受短期内收入下降的损失,便难以在投顾业务领域取得成功。

2022年4月26日,证监会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督促销售机构持续完善内部考核激励机制,切实改变‘重首发、轻持营’的现象,严禁短期激励行为,加大对基金定投等长期投资行为的激励安排,将销售保有规模、投资者长期收益纳入考核指标体系。有序发展基金投顾业务,逐步扭转‘重投轻顾’展业倾向,提升投资者‘精准画像’能力,着力发挥顾问引导作用”。可见,买方投顾模式已是大势所趋,早变革才能早受益,继而取得先发优势。对此,各资管机构应足够重视。

●发挥比较优势,做大做强特色业务

由于战略定位不同,各家机构在资管条线的禀赋存在明显差异,资管行业发展已呈现出强者恒强、向头部集中的趋势。但是,考虑到居民财富配置从房地产转向股权市场的大幕刚刚开启,行业整体步入机遇窗口期,未来还有很多的变数,资管业务的竞争格局远未固化,因此后发者若及时调整战略重心,持之以恒投入资源,就有望从权益市场分得一杯羹。尤其是各家资管机构在权益投资方面的比较优势不同,更应该取长补短,甚至合作共赢。

对银行而言,对企业的了解和对信用状况的准确把握,使其在选择投资标的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同时,在布局权益投资方面,银行与信托、基金、券商资管、保险资管可以开展广泛合作,从而构建互利共赢的生态圈和价值链。

对公募基金而言,其具备净值化管理优势,在权益投资方面,有望取得更佳的成绩。同时,个人养老金时代已经正式开启,而公募基金在长期资产配置方面优势明显,有能力担当养老金投资管理的主力军。

对保险业而言,银保监会一直在提倡、引导保险机构将更多资金配置于权益资产。险企应充分发挥长期资金的优势,合理调整组合构成和久期,构建长期均衡的组合,择机进行长久期资产的跨周期战略配置,最大限度地把握长期配置机会,同时有效地管控短期波动风险。在具体的权益品种方面,可重点把握健康养老等新兴战略性行业的发展机会。同时,在长期价值理念指导下,保险资金应重点关注高ROE、高股息、高成长的优质标的。

投资者如何布局权益投资

长期以来,在我国居民的资产配置结构中,房地产占比较高,银行存款和固定收益类的理财产品占比也较高,权益型资产占比则较低。不过,2018年以来,居民配置权益资产的速度已经有所加快,但从存量占比来看,还远远不够。

●投资者应选择值得长期持有的权益产品

权益投资短期波动性大,叠加投资者追涨杀跌的不当操作,在一些情况下,非但不能助力投资者资产保值增值,还有可能成为财富快速缩水的“帮凶”。在这种情况下,权益投资对投资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若想取得长期高收益,投资者在布局权益投资时,应做到如下三点:以合理的价格买入优质资产、持续买入以扩大投资额、长期持有并做时间的朋友。

●关注指数基金与主动管理型基金

从投资工具的选择来看,大多数投资者更适合基金投资。目前,我国“股票 混合型基金”的数量已超过9400只,比上市公司的数量还要多,鱼龙混杂,因此挑选合适的基金是成功投资的第一步。在该领域,投资者可以重点关注指数基金与主动管理型基金。

第一大类是指数基金。有价值归零的个股,却没有价值归零的指数。指数基金锚定一篮子成分股,一般情况下可获取市场平均收益,属于权益投资必选品。指数又可分为宽基指数和行业指数。一般来说,投资宽基指数,投资者分享的是整个资本市场向上发展的红利;投资行业指数,投资者分享的则是特定行业持续向上的收益。

第二大类是主动管理型基金。精选主动管理型基金可以有效提升投资组合的收益率。投资者在选择主动管理型基金时,应重点关注基金经理的长期业绩。一两年的短期业绩有很大的偶然因素,所谓的“冠军基金”通常最具有迷惑性。事实上,只有业绩期限足够长,才能客观评价基金经理的能力。业绩足够长的前提是基金经理从业年限足够长,最好是从业5年以上,只有这样,才有长期投资业绩可供验证。一般情况下,只要基金经理长期业绩优秀,又能够在多变的市场中坚守自己的投资体系,不盲目跟风追热点,那么其所布局产品大概率就是值得信任的优秀主动管理型基金。

●重点考虑基金定投和投顾服务

投资者的恐惧和欲望通常会打乱合理的投资节奏,成为投资踩坑的重要原因。就大多数投资者而言,可通过一定的策略来降低非理性行为对投资业绩的影响,一个备受推崇且行之有效的策略便是基金定投。基金定投通过定期买入摊平成本,满足合理价格、持续买入和长期持有三个要素。同时,作为一种机械买入方式,基金定投不受投资者情绪的影响,能较好地过滤非理性投资行为,是能够经受实践检验的有效投资策略

如果投资者想要投资基金,但不知道怎么选、何时交易,那么可以选择持牌机构的基金投顾服务。所谓基金投顾,直白来讲,就是让专业人士“帮投”基金,并帮助投资者过滤掉不靠谱的基金。同时,基金投顾产品投资一篮子基金,波动性更小,持有体验更优,且基金投顾机构普遍重视投资者适配和产品定制,擅长在高波动时期对投资者进行高频心理按摩,因此购买基金投顾产品,更容易“拿得住、拿得久”。

从收费模式来看,基金投顾服务大多是基于规模收费,申赎环节不收费,更聚焦于依靠中长期业绩留住客户资金、做大保有量、注重客户留存率和复购率等,其没有动力诱导客户赎旧买新、频繁交易,从而有助于解决“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的行业难题。

基金投顾产品大致可分为稳健型、均衡型、高收益型三类,其区别主要在于权益资产的配置比例不同,稳健型产品的权益资产配置比例多在20%以内,均衡型产品的权益资产配置比例在50%左右,高收益型产品的权益资产配置比例最高能达到90%。投资者可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情况,选择合适的基金投顾产品。(本文摘自《金融博览财富》杂志)

本文来自【中国金融出版社】,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