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公司注册 >

居民高负债的解决方向是啥?

2022年上半年的各项经济数据显示,情况不乐观。

经济增速进一步下行,达成5.5%的增速是个很大的挑战。

5月底,各种高级别会议频繁,宣称将有多个超常规重磅刺激经济的政策推出。各地方政府救楼市,汽车补贴,发券促消费等手段力度纷纷加大。但截止目前,市场响应度并不太明显。尤其是在房地产这一块,救房企,防止房价下跌,降首付,发补贴等等各种玩法都出来了,市场仍旧反应淡淡。

房地产的金融属性已经去了大半,没有稳定的金融预期在,普通的大宗消费,远不能跟过去加杠杆撬资产的疯狂玩法相比,市场热度降的不是一星半点。

这篇文章,我们就结合实际情况,讨论一下现有经济模式都出现了哪些问题,未来居民杠杆的走向将去往何方?原因是什么?以及会对我们个人可能产生哪些影响?

我国现有的经济模式出现了什么堵点?

我国是从2008年引入凯恩斯主义开始刺激经济的,但是并没有完全照搬过来。

按照原有凯恩斯主义的宗旨,是政府部门不顾风险加大负债投资,增加各种基础建设,给市场提供订单和就业岗位,这期间的主要成本都是由政府部门承担的。

到了我们这里,有了一定的演化和创新,那就是政府支出通过土地财政把成本转移到居民杠杆上了。也就是政府的基础建设投资,城市更新都通过房地产经济让居民财富负担了,这属于重税做工程的经济模式,时代大势所需,这也没啥好说的。

到了如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明面上的杠杆率相较于企业,居民等主要经济体还有很大的潜力。尤其是中央政府的杠杆率才不到20%,而居民杠杆率飙升至62%。支柱性产业房企的杠杆率更没眼看,以恒大为例的大房企,还有各中小房企,完全靠高负债运营的,三道红线大家都见过,除了那些明面上的债务,房企的其他暗线融资更是多不胜举,如今高负债的反噬已经来了,房企不断暴雷,躺平的现实摆在这。

现在消费跟不上,很大的原因就是居民,企业的财富被严重透支,尤其是居民,抗风险能力大不如以前。

货币政策发力,低息朝着市场放水的结果是,居民接不住杠杆,企业不敢接杠杆,政府不好接杠杆。这样一来,常规的货币政策刺激就完犊子了,释放出的低息货币在金融体系内部空转,此工具箱在此刻失效了。

再进一步说,土地财政模式下的房地产经济模式(重税做工程模式)需要转型。

现阶段国家对于房地产经济的真实态度是什么?

有人说是稳楼市,因为房地产行业是支柱性产业么?倒了就意味着全民财富的爆雷。

说得很对,房地产行业不能硬着陆。房地产承载的居民财富爆雷,只能让国外资本来捡漏,去年年底高盛的抄底已经是个很好的示范,这种情况下,中产阶级和低收入人群是损失最大的。

关于央行和相关部门对市场的发声态度,我们也见到了它的不断转变:由强调“去金融化”、“房住不炒”变成“楼市三稳”,再变成“纠偏政策”,然后是支持“房企之间收并购”救房企,再次强调“房地产行业是国民支柱性产业”,到了最后大喊“房地产是实体经济”、“防止信贷坍塌”、“主动出击”等等。

其喊话的姿态越来越迫切,以至于让人以为国家又要刺激楼市了。我原先的思路也认为国家重拾夜壶刺激经济了,想要以更大的债务规模覆盖原有债务规模。

随着思维的升级,我发现这样的理解有一定的偏差。事实上,我们一直走在楼市“房住不炒”、“去金融化”的路上,国家态度从未放松过。出台政策稳定房地产的核心目的主要有两个:

一个是保交付,让现有购房者的权益得到保障。这就意味着房企不能死,项目得有钱继续投入建设,房企融资和消费市场都得转起来。

但是银行不愿意投钱,消费者不愿意买账怎么办?

先国企下场给民企输血,稳住现有项目,交付了再说,有国家做背书,消费者信心慢慢就起来了。

网上看到一句话特有意思,说的是工作的尽头是体制,房企的尽头是混改,其实说得不无道理。

二是让真正的刚需和改善入场。这里一手降低房贷利率,放开准入门槛等各项政策叠加释放。一手压制住二手房,继续锁定二手房的流动性。

这几天,郑州楼市首套20%的低首付政策被叫回。武汉,合肥,成都等地部分银行停止二手房贷款。这些反应都是为了让真刚需进场的同时,防止资产泡沫被继续吹大。

二手房流动在本质上是负债转移的过程。当国家开启货币扩张政策去刺激经济的时候,离得越近的群体分得越多,基本上是上层瓜分,中层造势,下层接盘的游戏。

放开二手房,就是上层的债务被下层更高的负债置换后还有结余,而普通居民的负债则是一路飙升。最终上层赚钱的前提是更穷的人用6个钱包结合负债极限来换,美国次贷危机就是这个逻辑,当穷人负债极限到来,资产价格崩溃时刻就来了。

虽然我们一直在提倡消费,出台政策刺激消费,但是现在的环境是整个舆论氛围都在“反消费”、攻击“超前消费”、防范“消费主义陷阱”。其实这与国家的措施并不是完全相悖,因为国家也在反对透支超前消费,鼓励正常消费。

比如说规范网贷平台,打击资本垄断,倡议理性消费等等,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超前消费陷阱”,也是国家严格规范的领域。

现在最令人尴尬的是,楼市刚需在驻足观望,正常消费力在收缩。这是因为很多人对于国家出台的楼市政策解读为:“还在喊人当接盘侠”、“饭都快吃不上了,还想让我加负债?”甚至还有很多人说:“我想看烟花!”这在本质上,其实就是过去十多年“土地财政”的反噬力。

国家不得不继续加大政策声量,甚至说出将会有“超常规刺激手段”,也有人开始倡议“矫枉必过正”,然后再去纠偏政策落地执行力度。相关单位也在多次向市场喊话,目的就是让市场清楚地了解国家政策的真正意图。

国家真正的意图还是那些:“房住不炒”、“去金融化”、“支持刚需和改善”、“鼓励真正有购房需求的人入场”。这一切都在反复说,重复说。目的就是在呼吁“可以下场购房了,交付有保障,国家绝不允许房价大跌,不允许房地产硬着陆,一定会稳住楼市,但也不要期望楼价腰斩,有需求就下场,现在就是好时机······”

只是市场不怎么买账,最真实的刚需和改善依旧在观望,房产持有群体也因为房企的不断暴雷而惶惶不安·······情绪崩了。

消费市场说白了就是预期市场,也叫做情绪市场。不论是大宗房产消费,还是社会零星消费。只有我预期这个东西会变贵,现在买更划算,买了之后能赚钱,思考之后认为现在买是最佳选择才会付钱消费。

除了消费预期,还有收入预期,那就是现在能支付得起,或者是负债可以支付得起,未来偿债也没什么压力。

消费预期和收入预期两个条件同时满足了,才能有消费信心,并产生有效的消费力。

真正的楼市刚需群体为啥迟迟不敢入场?

因为消费预期和收入预期同时垮了。

很多人觉得房价还会跌,而且没啥投资价值了,消费预期卡住了。

而收入预期来自于三个方面:第一个是打工群体的个人工资收入,第二个是个体户的经营性收入,第三个是个人财产性收入。

影响收入预期的因素也是三个,一个是疫情,一个是下行的经济周期,还有一个是房地产的政策市场,或者说政府对房地产行业的政策导向。

疫情和下行经济周期不用说了,这点大家深切感受得到。商店关门,中小企业倒闭,个人失业,工资收入降低,对于未来,打工一族打心眼里认为,涨工资的空间几乎没有了,降薪不裁员就是好的了。

也就是说,个人工资收入预期和商户经营性收入预期都崩了。

再说财产性收入预期,主要是指二手房房价上涨预期,房租收入预期,股市债市投资收入预期。

在过去几年里,财产性收入预期对于消费的拉动,要远远大于个人工资收入预期和经营性收入预期。

最开始先是A股发力,在A股雪崩之后,又迎来了房地产大牛市,二手房价格节节走高,早买两个月和晚买两个月,房价能差个2000块/平很常见。房价资产一路飙升,人们买到就意味着纸面财富大涨,随即推动更多民众参与,人们疯狂涌入楼市,车市。

买房买车,超前消费等理念直接将消费指数拉满,房价上涨又反馈回来,继续推高消费信心,彼此螺旋上升,一路引吭高歌。

然后就是疫情之下,又迎来国家“去金融化”政策的重锤,二手房市场流动性被锁死,买到手里的房子金融属性大降,楼市预期走弱,房企暴雷,美联储加息缩表等多因素叠加下,股债双杀,居民财产性收入锐减。

个人工资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三者同时下跌。

与2021第一季度相比,2022第一季度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分项上看,工资性收入累计同比增速下降了5.8个百分点,经营性收入增速下降了14.1个百分点,财产性收入增速下降了10.9个百分点,转移净收入增速下降了3.7个百分点。

打工一族在经济下行周期下,失业和薪资下调影响很大;

经营性收入对应的个体商户,增速下降幅度最大,这个主要是受疫情影响,封控关门无法营收;

财产性收入锐减代表了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受到严重影响。

收入预期下滑,直白点说就是觉得未来的钱不好挣了,不敢加大负债了,不敢提前透支消费了。所以,真正的购房刚需客户也不愿意像过去那样狂热消费了。

理性,克制,观望,关注政策风向,等待房企降价等心理占了主导地位。

国家能做的只能是政策刺激加舆论引导。这段时间,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国家对于经济类言论的引导和控制,严禁唱衰经济、唱衰房地产引发恐慌情绪。并通过官媒不断释放利好,真正给予市场信心。其目的不是刺激穷人高位接盘,而是督促真正有需求的人尽快入市,为房地产行业注入生机。

财政政策挑大梁,货币政策打辅助

救楼市,汽车下乡,发券促消费等手段本质上都是为了通过提高内生消费来救经济。因为楼市与车市关联的产业链是海量的。抓事儿捡着大头来,稳住楼市车市,经济托底就完成了。

政策口上,今年一季度货币政策该发的力已经发过了,现实的情况就是居民不愿意加杠杆,企业也不愿意加杠杆,多数资金在金融系统内部空转着。

这个“空转”即意味着货币政策要退后去打辅助了,现在已经到了财政政策挑大梁的时刻。

财政挑大梁,给市场输血,核心方式主要是三种:

第一种是主动减少政府财政收入端。也就是减少对市场的索取,比如说减税退费,延迟税收,延缓社保的缴纳,还有最近一段时间很热火的汽车消费税收减免等。

第二种是政府加大杠杆,增加对市场投资的输出。比如说增加基础建设投资,这个我们今年一直在大力搞,通过基建给企业订单,向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增加公共福利支出,增加科技企业扶持,发放各种福利券和消费券,各种人才补贴等等。

还有第三种,那就是追缴偷逃税,完善税制,给税务漏洞打补丁,让该交的税一分不少。比如追逃税,减低非必要的公共支出等等。

这点比较难,地方上谁都想短期内出点政绩,比如修个博物馆啥的,其实这东西在小县城经济效益差得不能再差,纯粹摆设,花的都是冤枉钱,不能给当地经济带来正反馈。

好比在5月26号国家医保局说“常态化核酸检测各地财政承担”之后,江西防疫马上宣布,低风险地区人员流动不再查验核酸证明,这是省着钱花。

而河南这边,斥6亿采购核酸亭,最后出现多个“工作中”的核酸亭位空无一人。不断被网络上质问,这便民核酸亭真的“便民”么?经济压力之下,手上闲钱用到刀刃上了么?河南的房企和居民消费有没有搞起来?就业硬指标搞的怎么样了?

这花的可都是纳税人的钱啊,河南财政出不了最终也得中央“转移支付”兜底,转来转去,反正都是居民承担,期望河南这边长点心吧。

以上三种方式,放在一起讲,就是减少税费收入,增加负债支出,财政上精打细算。

这就回到了凯恩斯模型的最初设定,也就是政府加大杠杆,提高支出,增加市场热度,提高居民福利,置换掉企业和居民的负债压力,最终稳住经济。

这样就会有以下两种结果:

第一种,政府加杠杆力度一般,居民杠杆稳定,消费力回升,经济得以持稳。

第二种,政府走日本经济路线,靠大幅度负债,来降低居民杠杆,维稳经济。这种结果是地产政府和居民所希望的,在投资成本中,你的多付出就意味着我的少花钱,这点很好理解。

在90年代税改之后,地方政府税务收支不同权。简单的讲就是收入项变少了,支出项变多了,地方上花钱搞建设处处因为没钱而受限。

后来有了土地财政这一模式,地方上财税收入项这才有了支撑,但也慢慢养成了依赖,主要靠着当地土地财税来完成短期内的经济指标,进而出现了房地产行业高速发展的几十年。如今,在去金融化改革中,土地财税模式被摁住,无法持续支持地方政府进行当地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转而对中央财税的转移支付需求大增。

对于追求经济指标的地方政府来讲,当地居民和企业消费潜力已经过度挖掘,加上地方自身,杠杆率都已经加的过高。短时间内经济增速确实很快,产业建设,民生福利都较之前有所改善,但是副作用已经凸显。

比如地方上的高房价,烂尾楼现象,低效基建,沉重的社会养老负担,产业结构失衡,实业萎缩,房地产经济一支独大等等,最终在遭遇疫情和房企暴雷后,落得一地鸡毛。

这个时候地方上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是上面转移支付,要么是继续大力刺激房地产,以增加土地财税的方式续命。

所以,有些地方政府着急啊,刺激楼市比躺死的开发商都急切。在一些城市还出现了地方欠开发商钱,想还想救但就是揭不开锅,两个抱团诉苦的难兄难弟场面。

最终还是找银行,放开市场,吃相不好看,但是都是为了存活。于是,降低首付比例,放开新房二手房限贷限售,鼓励银行加大对房地产的信贷投资,搞购房“接力贷”,这玩意就是一人买房老人青年共同负债的玩法儿,还有叫做“一人买房全家帮”的家庭负债套餐,甚至还有“子孙贷”把你家里儿子闺女都算上的。就是让市场债务规模继续扩大,债务杠杆继续往居民头上加,没人关心未来能不能偿债,只要在时下任期内,把欠开发商的钱给还了,楼市给搞活了就行。

这一点就与国家强调“房住不炒”的稳楼市初心相悖了,也是近阶段国家叫回几个城市救市政策的主要原因。

有些政策太不像话,2小时就被撤了,有些实施了个把月,遗憾的是市场根本没反应,政策是够强力震撼,但是居民实在接不上招了。

比如说郑州,明明一个二线城市,国家中心城市救市非要降首付,还推出货币化棚改,这完全是三四线小县城的去产能手段。一个二线大城,把自己往小县城上靠,指望着转移支付(棚改),还指望着居民加大杠杆(降低首付)刺激土地财政,简直是·······这里是脏话,结果是市场没一点浪花,郑州19条救市政策玩了个寂寞,最后20%低首付又被叫回了,反正没正面效果,别再拉更多次贷进来,得不偿失。

所以,地方政府这边极易通过鼓励居民加杠杆的方式“交税”来稳地产,稳城市经济。这就是现有的极端凯恩斯主义了。而中央政府是不想再加大居民杠杆了,这就一边要盯着地方上不能懒政,十万人大会开上,督促着大家赶紧落实政策,又要监督他们不能无章法、盲目加大居民杠杆救市,最后得不偿失,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但是,只要人生火,不给人柴火肯定是不行的。

地方政府救经济需要钱啊,要么当地税收(主要是土地财政)、要么是中央转移支付

短时间内,通过税改来增加地方收入无法实现,而且税改向来是压力极大,周期较长,在税改之前,地方上肯定会转身问中央要“转移支付”,否则,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

最终走向如何?

有句话叫做“欠债总要还的”。过去几十年的城市建设,重税做工程模式必须得改了。以往靠居民财富转移支持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如今要靠政府加杠杆,提高居民福利,还利于民。过去几十年高速发展的后遗症也需要经过阵痛去纠正,如今正是痛苦期。

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依赖是有惯性的,一个人摆脱习惯还很难受,就跟戒烟似的,挠心挠肺一段才熬的过来。地方和个人是一样的,都需要时间周期。

个人认为,我们会走日本的那个模式。就是政府大举高负债,提高居民福利,压低居民负债率,最终实现内消费循环为主,外消费循环为辅。

这种倾向的可能性很大,这与原先相对保守的凯恩斯主义也不尽相同。

因为国内的消费市场建设,产业科技研发,产业技术突破都需要国家领头出钱,加上新基建台子要跑着建,要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孕育提供条件,这些都需要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

既然是办大事,花钱的地方就很多。更重要的是,这已经不再局限于是稳经济,在现在的国际环境下,中国有着跑步前进的必要。

首先,现阶段美国霸权主义出现裂痕,结束美元霸权的契机千载难逢。对我们而言,落后不是挨打,很可能和俄罗斯一样被对方卡死脖子,永远被压制,甚至被分裂。

其次,这不仅仅是我国经济瓶颈突破,更是国际地位争夺战,产业升级破局战,全球格局重塑的博弈战。

所以说,国家提出的更加激进刺激经济的重磅政策,很大可能是政府大幅加债,高举高打。在未来,千亿级刺激消费的补贴措施可能在路上,还有国内大市场格局的重大改善,新能源领域的重点扶持,以及新基建领域的超大力度放水等等,比现阶段更大力度的举措,或已都在路上。

分享完,感谢阅读,欢迎关注@观众席上的阿景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