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公司注册 >

淮南劳务派遣许可证代办(乌鲁木齐劳务派遣许可证代办)


249年是个多事之秋,蜀汉方面见曹魏政局动荡,雍凉战区也有人事变动,于是抓住机会发起了一次北伐。但司马懿安排到西线的几个心腹郭淮、陈泰、邓艾都是一流名将,姜维只好无功而返。淮南


眼见雍凉已经稳如泰山,司马懿将目光移向了最后一个目标——淮南。


寿春的太尉府中,年近耄耋的扬州都督王凌依旧精神矍铄。他吟诵着曹操那首名传千古的《龟虽寿》,心中不禁感叹:“太祖皇帝果然好气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畜类代办尚且如此,我王彦云岂能因为年老就失去雄心呢?”


他又想起之前收到的司马懿拒绝了丞相任命的消息,心中生出一股不屑,这司马仲达分明权倾朝野,却还如此惺惺作态。


论资历,自己同样是四朝老臣,而且跟司马懿的大哥司马朗交好,可以算是他的前辈了。现在竟然让一个后生晚辈爬到自己头上,心中岂能不愤懑?


不过眼下司马懿掌控朝政,一时也难以找到对付他的方法,想到这里,王凌又感到一阵失落。


就在这时,一封兖州送来的信件,重新勾起了他的野心。


这封信是时任兖州刺史的外甥令狐愚派人送来的,信中的内容在旁人看来必定是胆战心惊,但是在野心勃勃的王凌眼中,却是极为平常之事。


原来二人早有密谋:当今天子齐王曹芳年少,太傅司马懿把持朝政,他们竟然要拥立楚王曹彪在许昌称帝。名为匡扶魏室,实为起兵夺权。


凌、愚密协计,谓齐王不任天位,楚王彪长而才,欲迎立彪都许昌。(三国志魏书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



令狐愚当时驻扎在平阿,此地距离寿春也就200里左右,成犄角之势,很容易相互支援。


平阿在今天安徽怀远县,它扼守住涡水和北淝水与淮河的交汇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可以阻挡豫州和徐州方向的兵锋。


令狐愚和王凌二人分据两地互相声援,成为曹魏朝廷的心腹大患。


这位令狐愚也不简单,他出身大族,年少成名,可以说是天之骄子了,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他必将光大门楣,但只有他的族父令狐邵不以为然。在他看来,令狐愚任性狂妄,虽有大志但不修德行,将来一定会招致灭族之祸。


邵族子愚,为白衣时,常有高志,众人谓愚必荣令狐氏,而邵独以为"愚性倜傥,不修德而愿大,必灭我宗"。(三国志魏书任苏杜郑仓传第十六,裴注)


令狐愚听闻以后不仅不反省自己,反而对令狐邵怀恨在心。等到后来,令狐愚仕途一帆风顺,他又跑过来嘲讽令狐邵:“您当初觉得我难成大器,如今又怎么说呢?”


令狐邵对此没有理会,但他心里清楚,这个族侄已经彻底没救了。


邵熟视而不答也。然私谓其妻子曰:"公治性度犹如故也。以吾观之,终当败灭。但不知我久当坐之不邪?将逮汝曹耳!"(三国志魏书任苏杜郑仓传乌鲁木齐第十六,裴注)


令狐愚对此嗤之以鼻,继续我行我素,然而没过多久他就犯了一次大错。


话说令狐愚本名令狐浚,当时田豫长期担任乌丸校尉,他采取以胡制胡的手段,设计让少数民族之间互相兼并,自己也多次出兵屡获大胜,可以说有田豫在,曹魏东北边境就有保障。


令狐愚是和戎护军,有监察的职责,他为了表现自己,立功心切,因为一点小过失就依法查办了田豫。


魏书曰:愚字公治,本名浚,黄初中,为和戎护军。乌丸校尉田豫讨胡有功,小违节度,愚以法绳之。(三国志魏书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裴注)


曹丕听闻之后非常愤怒,将其免官治罪,并把他的名字改成了令狐愚。


帝怒,械系愚,免官治罪,诏曰"浚何愚"!遂以名之。(三国志魏书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裴注)


表面上看,令狐愚在履行护军的职责,执行军法,无可指摘。但是实际并非如此,他的出发点很可能不是为了整肃军纪,而是贪功敛权。


你贪功不要紧,但是你能善后吗。田豫是制胡能人,朝廷是要依仗他安定边境的。对这样的人,一点小的过失并不能掩盖他的功绩。


令狐愚倒好,随随便便就把他拿下了,这样肆意妄为,是要出大乱子的。如此不顾大局,难怪曹丕动了雷霆之怒,这也将令狐愚狂妄嚣张的性格暴露无遗。


从这个角度看,他被强行改名还真不算冤枉,此人确实很愚蠢。


不过受到这次打击后令狐愚倒没有彻底一蹶不振,后来他重出江湖,抱上了曹爽的大腿,当上了兖州刺史。


现在曹爽虽然倒台,但舅舅王凌官居太尉,且坐镇淮南,位高权重。于是令狐愚丝毫没有吸取以往的教训,又想搞出些大事来。


但是当下司马懿控制着朝廷,如果贸然起事是非常不利的,因为缺乏大义名分。


这时候如果一定要行动,那最好的办法是打着清君侧的名义,利用司马懿背信弃义对曹爽一党杀戮过重,丧失人心这一点,尽量将一部分中间派争取过来。


另一方面尽早囤积兵马粮草,争取长期坚守,以待时局变化。可惜的是他们最终做了擅行废立这个不明智的决定。


说实话这样做根本没有任何公信力,曹芳再怎么样也是魏明帝曹睿亲自指定的合法继承人。而曹彪是曹操的儿子,是曹芳爷爷辈的人,和帝室这一脉已经很远了,他有什么资格做皇帝呢?


另一方面,楚王曹彪的封地在东郡白马,距离令狐愚所在的平阿有千里以上,而洛阳距离白马只有700里左右,一旦起兵,朝廷完全可以抢先一步把曹彪拿下,然后逼迫曹彪宣布和王凌等人决裂,那样的话局面就非常尴尬了。



但是王凌和令狐愚似乎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只因为一个谶言。


当时白马县传说出现了一匹妖马,而乘骑者是朱虎(可能是红色的老虎)。而偏偏曹彪小字朱虎,恰好和谶言对应上了劳务派遣。


初东郡有讹言云:"白马河出妖马,夜过官牧边鸣呼,众马皆应,明日见其迹,大如斛,行数里,还入河中。"又有谣言:"白马素羁西南驰,其谁乘者朱虎骑。"楚王小字朱虎,故愚与王凌阴谋立楚王。(三国志魏书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裴注)


秦汉时的人普遍对这种谶言深信不疑,比较有名的有“亡秦者胡也”、“刘秀发兵捕不道,卯金修德为天子”,还有所谓的“代汉者当涂高”。


或许这些人认为谶言是个吉兆,又或许他们是想给自己的行动找个借口,求个心理安慰。反正王凌他们听说此事后倍感兴奋,觉得自己大展宏图的时候就要到了。


二人认为这就是上天的意思,岂能放弃机会?于是他们立即展开行动。


令狐愚派手下张式联络曹彪,虽未明言,但是曹彪已经心领神会。


嘉平元年九月,愚遣将张式至白马,与彪相问往来。(三国志魏书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
乃先使人通意於王,言"使君谢王,天下事不可知,愿王自爱"!彪亦阴知其意,答言"谢使君,知厚意也。"(三国志魏书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裴注)


曹彪此人的立场值得一提,他和曹植曹彰非常亲近,三人当初曾经一同去洛阳参加“会节气”的祭典活动。


没过多久,曹彰不明不白死在洛阳,虽没有确凿证据说是曹丕所为,但想必曹彪对此一定有所怀疑。


到了临别之际,曹植还专门为他写下名篇《赠白马王彪》,二人关系可见一斑。



后来魏明帝时期曹彪又受到皇室的打击。有了这些经历,他对曹丕一脉应该是没什么感情可言的。


也就是说,谋反这件事对曹彪来说肯定没什么心理负担,王凌想立他为帝,对他来说就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曹彪以一个投机者的心态,选择坐等其成。


不过他却没想明白,机遇和风险都是并存的,世上岂有这种好事?若他真的有想法,那就应该尽快找机会转移到寿春去,至少白马这个地方是不能呆了。


如果不想承担风险,就应该立刻向朝廷举报,规避自己的责任。


可是曹彪既不愿放弃机会又不想积极行动,最终等待他的只有死路一条。


其实王凌身边还是有明白事理的人的,他的长子王广当时在洛阳,此人颇有才学,蒋济曾经对司马懿评价说他的才干胜过其父,但王广最终被这句话害死了,这是后话。


太傅尝从容问蒋济,济曰:"凌文武俱赡,当今无双。广等志力,有美於父耳。"退而悔之,告所亲曰:"吾此言,灭人门宗矣。(三国志魏书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裴注)


王凌派手下劳精去洛阳将起兵一事告诉王广,王广回复说这是取祸之道。


凌又遣舍人劳精诣洛阳,语子广。广言:"废立大事,勿为祸先。"(三国志魏书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


王广认为欲举大事,人心向背是最重要的。曹爽一党看似强大,但因为失了人心,因此一旦形势不利立刻就会树倒猢狲散。许可证不过司马懿不同,虽然他心思难测,但并没有失去人心,而且他们也掌握着兵权,轻易是扳不倒的。


王广这番话颇有深意,他对司马家的野心是持有一定戒心的(今懿情虽难量),但他不希望轻举妄动,而是要从长计议。


他并不反对与司马家为敌,只是反对贸然出头,尤其反对擅自废立,因为这在道义上太吃亏了。


可惜这番良言王凌丝毫没有听进去,他已经被野心彻底蒙蔽了双眼。


王凌一意孤行,一场血雨腥风迫在眉睫,但是一个突然发生的变故彻底打乱了他的计划,令狐愚死了。





令狐愚是可悲的,他志大才疏,最终只会害人害己;同时他又是幸运的,至少得以善终,没尝到家破人亡的滋味。


但是他的死,却给王凌带来了巨大的麻烦。


在王凌的计划里,令狐愚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他负责和楚王曹彪的联络,曹彪所在的白马距离寿春比较遥远,令狐愚这一死,王凌已经很难先发制人将曹彪掌控在自己手里了,局面变得非常被动。


按理说情况到了这一步,换成一般人也就知难而退了,毕竟朝廷也没有真凭实据,王凌作为扬州都督干到自然死亡是不成问题的,没有正当理由司马懿基本不可能人为制造动乱,还是保持稳定最重要。


但王凌不是一般人,他并不服老,打算玩一把大的。


王凌这个人最大的毛病就是迷之自信,在250年夏天发生了“荧惑守南斗”的奇异天象,王凌认为这预示着有人会因此一步登天,而这个人就是他自己,真不知道他的根据是什么。


二年,荧惑守南斗,凌谓:"斗中有星,当有暴贵者。"(魏书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


为了验证自己的判断,他专门找了一个懂占星的人来问策。这个叫浩详的人倒也不是骗子,他确实是懂星象的。


不过此人明知道这一天象主国君将死(一年多以后孙权病逝),但为了讨好王凌,也就顺着他的意思说了。王凌听后谋反之心更加坚定了。


魏略曰:凌闻东平民浩详知星,呼问详。详疑凌有所挟,欲悦其意,不言吴当有死乌鲁木齐丧,而言淮南楚分也,今吴、楚同占,当有王者兴。故凌计遂定。(魏书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裴注)


王凌也是沙场宿将,他心里清楚,要想在和司马懿的对抗中取得最终的胜利,难免要在战场上一决雌雄,这一点是绝对避不开的,毕竟曹爽的前车之鉴就在眼前。


但是淮南只是曹魏的一个军区,仅仅以淮南的力量对抗中央,确实力有不逮。之前有代办令狐愚的兖州部队作为外援,现在外甥死了,这部分兵力也就没法指望了。王凌思来想去,决定采用釜底抽薪之计,让朝廷调兵来淮南以弥补自己兵力的不足。


这个计策看似异想天开,其实还是有一定的可行性的,其关键就在于必须有第三方配合。


这个第三方就是东吴,只要东吴有北伐的迹象,那么请求朝廷出兵支援前线就是理所应当的了。



可是这时候希望东吴出兵还是有点困难的,因为东吴的争储大戏已经进行到了白热化阶段。这场斗争极为惨烈,以太子孙和被废为庶人,鲁王孙霸被赐死而告终。


内斗如此激烈,东吴想必是难以腾出手来起边衅了,而就在这个时候,又有一个意想不到的人帮了王凌一把。


这个人就是文钦。文钦确实是一位猛将,但他的性格却有严重的缺陷,为人刚硬暴躁,傲慢无礼,曾经因此被魏明帝打压。


钦性刚暴无礼,所在倨傲陵上,不奉官法,辄见奏遣,明帝抑之。(魏书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裴注)



后来文钦担任庐江太守,他的庐江郡和王凌所在的淮南郡紧挨着,结果文钦又犯了老毛病,和长官王凌发生了冲突。王凌向朝廷上书弹劾文钦,成功把他赶走了。


不过虽然王凌地位更高,但他还真拿文钦没有办法,因为文钦上面有人。作为曹爽的心腹,他很快又杀回庐江,不仅没被处理反而还升了官。


其实,让文钦返回庐江,完全是出于防范王凌的目的。王凌多年来一直在豫州扬州一带做官,正始初年又做了扬州都督,可以说已经形成了一股尾大不掉的势力,曹爽对此也是比较忌惮的。


让自己的心劳务派遣腹同时又是和王凌有矛盾的文钦作为插淮南入淮南的钉子,日后若是王凌图谋不轨,这枚提前布置好的棋子就可以起到很好的牵制作用了。


这条计策出自丁谧的谋划,此人颇有智谋,当初软禁郭太后和对司马懿明升暗降以夺权,都是他的手笔。


曹爽一党倒台后,司马懿上台。他在接手了曹爽权力的同时,也必须面对淮南这个重大隐患,因此司马懿虽然干掉了丁谧,但却把他的政策保留了下来,继续让文钦牵制王凌。


曹爽诛后,进钦为前将军以安其心。(魏书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裴注)


可是令司马懿没想到的是,文钦后续的一系列动作,反而在某种意义上帮了王凌一把。


就在东吴发生宫廷之变后不久,不安分的文钦打算搞出点动作,他要对东吴发起诈降。


不得不说郑袤评价文钦有勇无谋还真不算冤枉他。诈降是东吴早就玩烂了的把戏,从黄盖到周鲂,两次大获成功,人家经验如此丰富怎么可能会上当呢?


师问计于光禄勋郑袤曰,袤曰:“丘俭好谋而不达事情,文钦勇而无算。(资治通鉴魏纪第八)


果不其然,东吴偏将军朱异一下就识破了文钦的计策,上报孙权后,东吴提前做好了防备,文钦只好作罢。



不过这次行动虽然没有任何实际效果,但却成功刺激了东吴,250年冬天,在册立新太子孙亮稳定朝政之后,孙权立刻发兵北上,派遣十万大军进驻堂邑、涂塘。


堂邑和涂塘都位于南京市江北的六合区,都在古涂水(今滁河)附近,东吴十万大军做出沿着涂水北上的姿态。


但问题是涂水并不是一条南北向的河流,溯着涂水向上游走,并不能越过合肥防线。


因此我推测孙权选择这条路线说明他并不一定是真想北伐,而更有可能是用一次军事游行来提升自己的声望,解决之前争储导致政权不稳的遗留问题。



不过这对王凌来说已经足够了,十万人的军队是很庞大的,毕竟当初石亭之战陆逊才只有九万人而已,王凌作为淮南最高军事长官,有充分的理由请求朝廷调派援军,只要援军到了他的手里,就不可能再交回去了。


三年春,吴贼塞涂水。凌欲因此发,大严诸军,表求讨贼。(魏书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


王凌这时或许还在沾沾自喜,以为令狐愚的死虽然让他被迫推迟了起事的时间,但却有机会骗来一支兵马,可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不过他的算盘虽然打得响亮,但却没那么容易如愿,时间拖了一年之久,足够司马懿的情报机构洞悉他的全部计划了。


但是王凌却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一边调兵遣将,一边请求朝廷出兵支援,结果朝廷并没有应允。


诏报不听。(魏书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


表面上看,司马懿这样做有打草惊蛇之嫌,他应该假意答应以麻痹王凌,其实不然。王凌心知东吴并不是真心实意大举北伐,因此他的注意力还是主要集中在朝廷方面,如果司马懿答应地太轻易反而会让其心生警惕。也就是说,朝廷按兵不动这一姿态是一个合理的表现。


王凌这时候也吃不准朝廷的立场,不过开弓没有回头箭,虽然开局不利,他也只好继续实行 B 计划,于是派手下杨弘去见新任兖州刺史黄华,将计划和盘托出,希望黄华能够配合迎立楚王曹彪。


在他看来,黄华就是令狐愚的替代者。可兖州刺史这个位置多么重要司马懿也能看得到,司马懿怎么会派一个不可靠的人去呢?


这位黄华出身于凉州酒泉豪族黄氏,建安年间黄氏一门与酒泉太守徐揖结怨,全族大部被杀,而黄华逃过一劫。后来他发起叛乱,旋即被平定。归降后的黄华,应该是得到了比较优厚的待遇,最终官至刺史。


以一名有过黑历史的降将,得到今天的地位实属不易,作为当年的幸存者,黄华自然没必要用身家性命去冒无谓的风险,王凌这次真是找错人了。


另一方面,王凌的使者杨弘也出卖了他。能被委派传递这样机密的消息,杨弘绝对是王凌的心腹,但偏偏是他最信任的人选择了背叛。


杨弘的背叛只是一个缩影,王凌这样冒天下之大不韪的行为,已经人心尽失,他的手下会找到一切机会脱身,而不会为他陪葬。


很快杨弘和黄华就把王凌的阴谋告知了司马懿,这下有了确凿的证据,司马懿可以出手了。



司马懿以古稀之龄踏上了人生最后一次征程,他率领大军从洛阳许可证出发,沿颍水东下,直扑寿春。


按理说,王凌谋划了这么久,一把年纪还要搏一搏,再加上东吴也卷了进来,情况也愈加复杂,所以于情于理他都应该是会负隅顽抗一番的。可令人大跌眼镜的是,王凌居然怂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