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鸿茅药酒广告违法2600多次,对公众健康严重不负责任
鸿茅药酒在广告投放排行榜上名列前茅,甚至被称为医药广告界的“天王”,“鸿茅药酒,每天两口”成为一句耳熟能详的广告语。然而,江苏、辽宁、山西、湖北等25个省市级食药监部门都曾通报其广告违法,据不完全统计企业,违法次数达2600多次,被暂停销售数十次。
既然是药品,就有严格的剂量要求,也有特定的适用人群。广告法明确规定,药品广告不得有表示功效、安全性的断言或者保证。药监局此次也强调要严格按照说明书中规定的文字表述审批药品广告,不得超出说明书的文字内容,不得误导消费者。用保健品的广告模式来宣传药品,既违背了法律规定,更是对公众健康的严重不负责任。
(作者:李洪兴 原标题:《药品广告应杜绝虚假包装》)
法制晚报:公检法乱抓人损害的是法律的“商品声誉”
依据《消法》,作为一名消费者,谭秦东有对鸿茅药酒的产品质量进行批企业评、评论的权利,也有对企业进行监督的权利。而根据媒体公开报道,鸿茅药酒的广告曾被全国多省市食药监部门通报违法。这些信息都有可能引发下游企业和消费者的负面评价,当地警方认定鸿茅药酒的退货等损失肯定是来自于谭秦东的网帖影响,显然并不严谨。
在法治社会,任何公民在未经法院依法判决之前不得被确定有罪,公检法在办案时也不能先入为主,先下定论,再走流程。可以说,公检法的每一次办案行为都是一件“法律商品”,公检法有打击“损害商品声誉罪”、保护企业权益的法定职责,但也千万别损怎么了害法律的“商品声誉”。
(作者:李英锋 原标题:《别让“药酒案”损害法律的“商品声誉”》)
新京报:以“维稳”名义将访民置于黑恶势力魔爪,于法不容
近日,备受瞩目的“于欢案”背后药酒牵涉的吴学占涉黑团伙案,在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法院开审。同时,另一起触目惊心的案件浮出水面。起诉书显示,早于于欢案4年前,吴学占团伙曾对冠县东古城镇古估值北村村民王秀娥施行过非法拘禁和残忍折磨。侵害原因则是王秀娥持续信访,东古城镇领导安排吴学占对其“看管控制”。
很难想象,这样的恶行居然是在涉事镇领导指使下进行。时任镇领导可能未必关心具体的“看管控制”细节,但以“维稳”的名义,将访民置于黑恶势力的“魔爪”下,于法不容。这一事件暴露出一些地方公权力对民众利益的层层盘剥。到头来,倚仗涉黑团伙背后,不仅会造成养痈成患的后果,还会间接助长其气焰,纵容其壮大。
(作者:麦加 原标题:《于欢案背后还有多少黑恶罪行》)
北京青年报:让癌症患者少一些焦虑,多一些从容
每年4月15日—21日是“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自1995年至今已经是第24届。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2017中国城市癌症数据报告》显示,全国每天约有1万人确诊罹患癌症,相当于每分钟有7人被确诊为癌症。有一种说法是,癌症患者一半是吓死的,同时,各种似是而非的治癌信息也会误导世人。
消除公众的肿瘤焦虑,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劳永逸。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疾病猖獗的历史,与病魔斗争漫长而没有终点,尽管医学水平在进步,但新的疾病却可能随时冒出来。故此,即便短时内无法制服病魔,最近但通过制度安排,动员多方力量共同努力,让患者少一些痛苦、多一些尊严,少一些焦虑、多一些从容,则属善莫大焉。
(作者:王石川 原标题:《拿什么消除公众的“抗癌焦虑”》)
光明网:“外卖大战”中的恶性竞争是劣币驱逐良币
外卖市场“首战”出现在无锡,据说是因为“大数据显示无锡人点外卖最多”。但随后而来的抢食市场份额大战则完全失去了章法。为了外卖市场份额数据,竞争者无所不用其极的做法不仅令对手震惊,也让消费者如坠云雾。而制造市场份额靓丽数据,则有利于制造者为企业“创造”出更高的市场估值,吸引投资者。
弄虚作假、不当竞争、不实数据,是许多企业“虚胖”的致病原因。企业不惜以烧钱的手段迅速“增肥”的目的,就在于用短时间内抢占的市场份额的数据向投资者交代,并以此吸引更多的投资。这种游戏,其实正是资本市场泡沫泛起的根由,也是劣币驱逐良币的肇因。这套玩法,实际上已致资本市场许多玩家债台高筑,资本市场结构恶化。
鸿茅(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原标题:《无锡外卖大战:别让劣币驱逐良币》)
新快报:“先提价再打折”的套路涉嫌价格欺诈
电商平台、网店卖家为了营销,追逐利润最大化,采用频繁变动商品价格的营销策略,这也无可厚非。但是,当下一些电商网站出现的商品价格频繁波动,一天一个价现象,并不完全是根据市场定价,也不全是网店卖家自主调价,而是电商平台在玩营销套路,统一调价。这种营销套路,不只是缺乏诚意,更是涉嫌价格违法。
当下一些电商网站商品价格频繁波动,往往只是出现在优惠促销活动前后,说白了其实就是在玩“先提价再打折”的套路,设置“消费陷阱”。这使得买家用了优惠券、满多少减多少的所谓实惠之后,往往实际花费比优惠之前的购买价格还要贵一点,这实质上就是在虚构原价、虚构优惠折价,涉嫌价格欺诈。
(作者:何勇 原标题:《网购“一天一个价”,电商岂能玩套路?》)
中国教育报:把教育当成“生意经”是对孩子的不尊重
教育媒体前不久发布的《2017中国家庭教育消费白皮书》显示,教育支出平均占家庭年收入20%以上。43%的受访家药酒庭表鸿茅示,辅导班在教育支出中占比最大。既然培养孩子花了大价钱,不少家长自然希望收获相应回报,于是他们把孩子未来能获得怎样的物质生活当成了主要衡量目标,比如毕业后找的工作“含金量”几何,甚至具化为月薪、年薪多少以及福利的好坏。
如此“生意经”看似属于人之常情的范畴,但之于教育来说则陷入舍本逐末的误区。孩子的教育不是一笔商业投资,孩子本身更非理财产品,用纯粹做生意的思维计算孩子教育的成败得失,是对教育本质的背离,是对孩子的物化和不尊重。
(作者:杨国营 原标题:《办教育不能满脑子“生意经”》)
钱江晚报:滥用手机信号屏蔽器,可能危及公共安全
学生沉迷于手机是件怎么了让家长和学校都非常头疼的事情。富阳一学校想到了一种“新解法”:在校园内安装手机信号屏蔽仪。不过这两估值天,部分居民表示,他们在家中使用手机时,信号不太稳定,怀疑是和学校的手机信号屏蔽仪有关。
学校用心良苦,但是,有好的初衷还得用对方法。确保信息传播渠道畅通,不仅事关公民的通信权利,也事关公共利益、公共安全。比如,政府部门出于管理需要发一个短信,结果被屏蔽了,一些重要信息就可能收不到,就可能会误事。如果屏蔽仪被用于犯罪行为,就可能危及公共安全。一个屏蔽器,就像一道无形最近的墙,如果不加以规范就很容易在城市中形成信息孤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