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公司注册 >

当月工资为零的年终奖如何扣税(年终奖怎么扣税)

近日,有小伙伴提出以下问题:某员工因特殊原因,某月工资为零,单位只为其缴纳社保,报税时应该如何申报工资薪金所得个人所得税?



一、员年终奖工工资为0 ,单位如何缴纳社保


企业申报缴纳的社保,分为单位应承担部分与个人应承担的部分。所谓员工工资为零,企业承扣税担社保,要分以下两种情况:


1.员工工资真实为零


企业只承担缴纳的社保费用中由企业承担的部分,应由员工个人承担的社保部分,个人需要以现金形式交给企业,或者从后期工资里扣除,这是真正意义上的零工资。


假设:该企业当月为该员工缴纳社保1361.53元,其应由个人承担部分为361.53元,需要员工当月将对应的现金交给企业,则当月该员工的工资为零元。会计处理如下:


1)计提该员工应由企业承担的社保


借:管理费用-社保 1000元(企业承担社保)


贷:应付职工薪酬-社保 1000元(企业承担社保)


2)企业缴纳该员工的社保


借:应付职工薪酬-社保 1000元(企业承担社保)


其他应收款-员工 361.53元(个人承担社保)


贷:银行存款 1361.53元


3)员工缴纳个人承担的社保对应的现金


借:库存现金 361.53元


贷:其他应收款--员工 361.53元(个人承担社保)


我们关注到,员工应承担的361.53元的社保,并不需要通过“应付职工薪酬”科目核算,不扣税计入企业费用。


4)个税申报


次月申报该员工个税时,其“累计收入”为企业上月为其申报的收入数,如果员工是第一个月入职,则其”累计收入“为零。



2.员工工资实际不为零


企业承担社保,不仅仅承担缴纳的社保中由企业承担的部分,应由员工个人承担的社保部分,企业也不再收取现金或者在后期扣发,而的是由企业全额缴纳。


假设:该企业当月为该员工缴纳社保1361.53元,其应由个人承担部分为361.53元,但其个人应承担部分由企业承担,实则当月该员工的工资为361.53元,而不是零元。我们通过会计分录月工资分析可以更明了清晰:


1)计提该员工应由企业承担的社保


借:管理费用-社保 1000元(企业承担社保)


贷:应付职工薪酬-社保 1000元(企业承担社保)


2)企业缴纳该员工社保的会计分录


借:应付职工薪酬-社保 1000元(怎么企业承担社保)


应付职工薪酬-工资薪金 361.53元(个人承担社保)


贷:银行存款 1361.53元


3)企业负担该员工社保,实则是企业将该员工应承担的社保金额直接作为工资金额,直接扣除如何,应作如下会计分录


借:管理费用-工资薪金 361.53元


贷:应付职工薪酬-工资薪金 361.53元(个人承担社保)


通过以上怎么会计分录可以看出,该员工当月工资薪金应为361.53元,只不过扣除361.53元应由个人承担的社保金额后,实发为零,当月造成其当月工资为零的假象。


因此,企业在为月工资该员工进行工资薪金所得个人所得税扣缴申报时,其“累计收入”为企业“上月为其申报的收入数 361.53元”;如果员工是第如何一个月入职,则其”累计收入“为361.53元。



二、工资未发个税先报,是否可行?


有些类型的企业,比如建筑企业或者一些效益不怎么好的企业,他们经常会出现工资几个月发一次工资的情况,这个时候很多会计都会按月计提工资时候就把个税算出来,然后给职工申报了。


这种情况本质上讲就是工资未发,个税先申报了。这个做法是否可行呢?


答:不行。


理论上,工资有工资所属期、工资发放期、税款所属期、税款申报期。





而个人所得税申报时所涉及到的是工资发放期、税款所属期和税款申报期,与工资所属期无关。


工资发放期是指工资实际发放的日期,按照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工资实际发放的日期所属的月份即为税款所属期,税款所属期下月的征期为该所属期税款对应的申报的期。


纳税人应当按照工资发年终奖放期进行税款的计算,在税法规定的税款申报期内进行税款的申报。



也就是说,工资未发,不能先代扣代缴个税。这个做法不合理,有违收付实现制原则。



三、注意了,9类风险点,不想被罚,赶紧对照自查!


为啥税务局一查工资就会有问题?请对照自查一下,企业是否存在以下9类风险点。


9类风险点


1.工资个税计算是否正确


2.人员是否真实


3.工资是否合理


4.是否申报了个税


5.是否存在两处以上所得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707号)第二十五条规定:“取得综合所得需要办理汇算清缴的情形包括:


(一)从两处以上取得综合所得,且综合所得年收入额减除专项扣除的余额超过6万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九当月号),非居民个人在中国境内从两处以为零上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应当在取得所得的次月十五日内申报纳税。


6.是否存在已经离职人员未删除信息


7.适用税目是否正确


重点检查企业是否存在在计算个税时是否故意把“工资薪金”项目转换为“偶然所得”“其他所得”等,把高税率项目转为低税率项目,造成少申报个为零税。


8.年终奖计税方法是否正确


根据财税[2018]164号,居民个人取得符合规定的全年一次性奖金,在2021年12月31日前,可单独计算纳税,也可并入当年综合所得计算纳税。


自2022年1月1日起,居民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应并入当年综合所得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9.免税所得是否合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