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公司注册 >

德邦物流公司的性质和特点(物流查询)


德邦物流前期发展历程


现在打开德邦的官网https://www.deppon.com/aboutus/overview,看到的是修改更新过的内容——使命:物畅其流,人尽其才;核心价值观:以客户为中心,以进取者为本,以团队创高效,坚持自我反思,德邦有点修饰过多已经被“阉割过”没有了灵魂的感觉。记得多年以前德邦物流的企业文化还叫作“德邦长青法则”。它包括了曾经的德邦人所共享并遵循的使命、愿景、核心价值观等理念的总和。它也曾经“眼睛就是尺子”般地明确德邦人的目标,规范并指导德邦人的行为,“最大限度地”激发德邦员工的聪明才智,希望能够共创德邦物流的“长青基业”!在多年以后的今天,我们站在“上帝视角”去审视德邦曾经走过的路,我们不能说简单地说德邦哪些事情做得错还是对,只能把“德邦物流企业文化”曾经付诸实践的奋斗历程展现出来,以便同行业诸君参考,避免后来者再走弯路再掉坑。


德邦物流最新车身广告


  德邦曾经的“使命——为中国提速”!这句简洁有力又掷地有声的话曾经激励了千千万万个入职德邦的大学毕业生,因为笔者就是和他们一样物流公司怀揣着梦想,搭乘着“普快列车”从农村到城市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在闷热得跟“桑拿房”一样的“绿皮车厢”里面,手里攥着一张“无座票”,无数次在心里质疑这样的龟速火车为什么“逢战必停、遇车必让”,一次次在呐喊“为啥还不提速?”那个年代正是国内各行各业都处在如火如荼地忙着“打破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更新换代的历史阶段。在国内运输行业还只有“邮政”一家独大,在各地“招商引资项目”如雨后春笋一样星罗棋布,“私营企业”、“乡镇企业”等发货需求无异于“核聚变”一样爆发式增长,当时脑子活络的和货车司机只要咬咬牙买个“老解放”,就能轻松逆天改命成为“先富起来的一批人”。在“大件零担”领域,佳木斯纺织厂的“下岗再就业工人”已经趟出一条新路;在“小件快递”领域,杭州印染厂的桐庐人聂腾飞和工友詹际盛已经开始干起了替人“跑腿”的业务,还有一个在香港做印染的“的富二代”开始被称为“水货佬”……崔总作为厦大毕业的高材生,又是国企单特点位的注册会计师,他深知自己的未来不止是蹲在原地捧着“铁饭碗”守一辈子,于是在1993年毅然决然下海冲浪,在1996年9月1日创建了“崔氏货运公司”,积累第一桶金之后在2000年8月8日成立了“广州市德邦物流服务有限公司”。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本来还称兄道弟的合作伙伴却“反目成仇、另起炉灶”,2003年4月和6月“金大”以及“新邦”陆续分家另立山头查询,从而导致德邦物流在珠三角老根据地的业务遭受重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性质元气大伤,老崔在痛失核心支柱的“空运业务”之后,对仅剩下的陷于亏损的“汽运业务”估计也是一筹莫展心痛不已。就像《功夫》里面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星仔”打出一招“如来神掌”让对手拜服在地一样,2004年的德邦如同被“打通了任督二脉”,成立了“广东德邦物流有限公司”,随后在行业内率先推出“卡车航班”产品,用“卡车的价格,航班的速度”创新模式,一举冲出重围,真正实现了破茧化蝶脱胎换骨!那时候的德邦人是真正“为中国提速”,因为除此之外,别无生路可走。


德邦物流一线部门每日晨会


  德邦曾经的“企业愿景:成为中国人首选的国内物流运营商!”虽然这句话现在看来或许“格局”不够高,但是也比玩外交辞令的顺丰的“成为最值得信赖的,基于物流的商业伙伴”要更直接实在——顺丰的言外之意是自己已经“跳出货运圈,不在运输界”,业务范围早就不限于物流这个小圈圈儿性质,对其他高大上一点的物流地产、金融、电商等都还想插足进去捞油水。只可惜“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2014年不到一年顺丰就开了几千家嘿客店,然后2015年就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当”之势迅速关门大吉,这个教训让顺丰在巨亏16和亿之后,还是老老实实回到自己熟悉的赛道——精耕细作“非电商圈的居民区”,反而找到了和“通达系”截然不同的高速发展入口。德邦那些年却从不考虑物流之外的业务,非常一根筋地撸起袖子加油干,闷着头自建网点、自建车队、自建ERP系统……可惜就是没有自建中转中心,自始至终都是在租赁场地,这也使得相当一部分利润进了“房东”的腰包,很多地方的德邦分公司辛辛苦苦一年干到头还是捉襟见肘,反倒是“普洛斯/万物流维/宝湾/丰树/安博/嘉民……”之类的物流地产商坐享其成,真应了那句话“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几位一个个都成为了资本市场追至的香饽饽,后面几年老崔也逐渐回过味来了:“原来我努力工作,就是给房东换豪车”,没日没夜地搬货装车反倒白白为他人做了嫁衣裳。那些发展规模远不如德邦的二三线小物流品牌,比如杭州的传化,天津的大田,福建的盛辉盛丰等,虽然网点数量、场地规模等摊子没有德邦干得大,但是装进兜里的“真金白银”未必比崔老板少。别的不说,直到2021年,这些公司的自有地皮以及自建的地产,增值的空间都已经远超原来的主营业务了。在这个方面,不得不说崔总还是很有情怀的,能够坚持初心一直走到了最后。


德邦物流董事长崔总




  德邦曾经的“核心价值观:成就客户——竭尽所能满足目标客户”。当年的德邦人是真的把客户当“上帝”的,这句话绝不是仅仅停留在“一声问候,一杯热水,一个微笑,一声道别”的“第一印象”上——即便是在营业厅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看到怀孕的女顾客,还知道把冷水换成“温开水”,更重要的是那时候是把真心花在了“物流服务”上。不知道还有没有人记得当时很多宣传案例中的一个——“坐着飞机去送货”,硬生生把一个“工作失误”变成了“感动客户”。德邦的成长期就是和客户的“蜜月期”,因为德邦需要获取客户的信任。也不知道是不是后面到了“七年之痒”,这种费尽心力建立起来的信任还是一点一点被打破了,最终“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还记得在2012年的时候,总部高层对经营数据一顿“狂拽酷炫吊炸天”的PPT分析之后发现——物流利润持续下滑,有“博士学历的高人”就“献计献策”:要淘汰一部分利润低的客户!于是他们就“愉快地决定了”,这可就苦了很多一线的经营部门,为了完成“每年60%的增长目标”,本来好不容易开发的客户,耗费大量精力甚至自掏腰包去维持客情关系,外部群狼环伺的竞争对手挖空心思都想“挖墙脚”,内部却突然接到“公布价85折以下客户不做”的通知,要对这部分客户直接“提价”,本来这部分客户就是量大才给的优惠支持,而且操作模式已经稳定,运营成本都是在可承受范围之内还有钱可赚的,可惜“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德邦一纸“红头文件”就把月入成百上千万的一大批“优质客户”拱手送人了,后面决策层人事变更,又经过一顿数据分析和骚操作,再下达各种文件指令——要把这部分客户再挖回来,这种“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的周期德邦性神经病,还是在不间断地持续性发作。


德邦物流转型快递


  德邦曾经的“核心价值观:卓越运作——没有好的运作,一切都是白费”。在很长一段发展阶段内,德邦内部管理模块分为经营和运营两大块,并且各自独立自成一条系统。经营中心管理所有网点,运营中心管理所有干线和转运场,两者相互依附支撑又相互制约对抗。所谓“卓远运作”,就是说即便是经营部门花了再大力气去开发客户,如果没有“运作”好,中间的“装车-发运-运输-派送-签收”等环节哪怕有一个掉链子,整个链条全都成了白费力气特点,有时候可能还会引发“社会舆情”。比如网上随时都能搜到的“天价酒水破损最高赔偿六倍运费”“毕业学生的行李被运到了垃圾回收站”之类的,都是近几年德邦被爆出的非常“失败的运作”,可以作为反面教材的典型案例。如果把德邦物流的服务比作一件商品,就比方说一根火腿肠吧,在顾客看来“整齐划一的标准化店面形象”和“焕发着蓬勃朝气的员工精神面貌”都只是印着“德邦物流logo”的花花绿绿的包装纸,客户内心真正在乎的是一层层包装里面到底是“肉还是淀粉”。有些的“投机倒把”的物流公司机关算尽只是让顾客“吃到肉味”,但是其实那里面根本不是肉;而德邦物流那些年还是很“坚持初心”,一直都是实打实的“王中王肉粒多”——租最贵的场地、买最贵的卡车、招聘学历最高的人才……但是用最好的资源不一定能达到最好的效果,过于追求“及时率”“装载率”之类的目标,反倒是“欲速则不达”。有时候一线员工为了达成绩效还会搞一些“野路子”,比如干线卡车装载率能超过查询100%——在大件货里面塞小件货,玩“俄罗斯套娃”,这样搞的后果就是丢货率居高不下,找货成本也水涨船高——这对于客户简直就是“火腿肠里面的老鼠屎”了!


德邦物流老一代门店


  德邦曾经的“核心价值观:创新发展——强者开拓创新,弱者固步自封”。在2012年以前,德邦可以说基本上在“50~500kg”重量区间的物流领域独领风骚,无论在产品创新还是人才培养上,都是以其他同行难以望其项背的“强者姿态”存在。从“卡车航班”到“精准卡航”,德邦一直都是“领跑者”;从“大专学历当司机”到“研究生毕业当助理”,德邦从来都是把赌注压在未来……可惜自从高层一次次震荡和轮换之后,“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即便是新上来的各种总监总裁C什么O都使出了浑身解数,对于日渐疲态的业绩拉升也十分有限。比如花重金找来那个什么咨询公司,一帮人背着手到处溜达一圈,最后拿出的方案就是类似于“在各个门店放置打包机,对每件货物都要上打包带”之类的“馊主意”,“像保护自家电视机一样保护货物”固然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好的出发点未必就有好的执行,因为客户的感觉就是被“忽悠”——明明很结实的纸箱,非要再加几块钱给打个包,关键是到了收货的地方,那几根打包带早就不见了!更狗血的还有2011年“升级新VI”,从原来一目了然的“德邦物流”四个字中间一道红色横杠,充分体现了自身的速度感,改成了只剩下“德邦”俩字,后面加上一个莫名其妙的“搭弓射箭”——关键这弓背还是断的——这不是象征着“自废武功”吗?后面2019年改得更夸张,明明是做大件零担的王者物流公司,却非要去“快递红海”里面做小弟,就好像的星巴克不做咖啡,看到做火锅挣钱,非要在改成“星巴克火锅”一样,真是让人哭笑不得。而且每一次所谓的“更新换代”根本不考虑成本,单单一线营业网点把原来的招牌、营业厅、人员服装之类的粗略算下来,全国耗资几千万上亿都不止。也不知道这个过程中多少“灰色收入”流进了少部分人的腰包。


德邦物流LOGO演变过程


德邦曾经的“核心价值观:长远视角——30年后成功才算成功”。相信崔总在年富力强的时候提出这句口号,也是为了激励投奔自己旗下的年轻人,要有长远视角,不能计较当下一城一地的得失。因为在30年后,基本上大家都渐次步入了“耳顺之年”,不会再跟年轻人一样“目空一切愤青激辩”,而变成了“闻过则喜照单全收”。在一次次的学习培训以及“老带新”等方式耳濡目染之后,大多数德邦人也都习惯于服从安排,“我是组织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甚至主动申请到偏远地区长期扎根,什么家庭婚姻父母妻儿都暂且不在考虑范围之内。这句话也是伴随着德邦从几百个网点到几千个直至突破一万个的高速扩张过程,从沿海发达城市一直响彻到西部中小城市,直至德邦物流的红旗插上青藏高原。2012年之后,随着全国布局基本结束,很多人突然之间就发现身边多了很多渴望向上爬的“储备人员”,那种无时无刻都在暗处盯着你的眼神,仿佛一直在说——“老家伙,赶紧让位吧!”从最基层的小主管到最高层的副总,都在渴望着主管升经理,经理升高经,高经升总监,总监升总裁,总裁升副总,副总升轮值CEO……可惜篮子里的菜已经快要捡完了,所以很多即便是忠于职守甚至为老板“挡过刀”的老员工也会被当成“垫脚石”被踢在一边,给后来居上的年轻人留出位置,以确保德邦还能继续高速发展,可能这就是历史上不断重演、永不谢幕的“名场面”——“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过河拆桥、卸磨杀驴”一键四连。


路上偶遇的德邦物流车辆


德邦物流一线的营业员


行文至此,已经不想再去吐槽,毕竟过去的都已经过去——“物是人非事事休”,希望看官诸君在自身企业文化建设中尽可能“务实”一点,所有的口号喊得再响不如脚踏实地干起来。以上胡言乱语也请不用对号入座,走过路过看过就翻篇了,千万别往心里去。最后还是祝愿德邦和崔总在新的征途上永远面向“星辰大海”,未来还能“不变初心,再创辉煌”!也希望京东各位大佬善待“德邦”这块金字招牌,毕竟在物流行业的发展历程中,他也曾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同为物流人,一起加油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