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海外公司注册 >

谈国有企业改制与资产流失

司马南联想集团的七连射,引起网友对国有企业改制和国有、集体资产流失的关注。



国有和集体企业改制是我国经济领域改革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有其历史的特殊性和必然性。脱离当时的客观实际评价这个过程可能有失公允,就可能只剩下愤怒和指责。

我国第一轮国企改革发生在90年代。当时因中国经济中,国有企业占据经济的绝对比例,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和管理落后等诸多原因,众多国有企业面临改革开放后带来的一系列冲击,很多企业已经发不出工资,无法继续经营,当时的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捉襟见肘,已经没有能力对国有、集体企业实行救济。

面对这种情况,国家提出“抓大放小”的改革思路。全国地方政府开始大规模转让、出售、重组、破产地方国有、集体企业,带来国企职工下岗潮。

我当时接触过一些困难企业的拍卖转让,当时只要出资300万,就可以在省会最繁华的商业地段购买一个十几层楼的酒店,现在只是这块地皮和建筑就得几个亿。当时地方政府是迫不及待地四处求人购买这些企业,想卸掉包袱。那时很多企业也是债务缠身、难以为继了。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国有资产没有进行专业评估,国有土地没有计入资产的情况是存在的。那时,我国还没有形成专业评估队伍,地方评估公司的成批出现已经是2000年以后的事情了。

在当时那种情况下,你“贱卖”都没有人有能力买,你作价再高,更没有人问津了。因此出现赊账购买”的情况,即购买者不需要一次性拿钱购买,只要配合政府做好职工分流安置,可以用购买后“企业利润”支付。当然,一些企业“总是不盈利”,这些钱也就实际上收不回来。换几届政府,也就不了了之了。

企业停产、职工嗷嗷待哺,这就是那个时期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困境。

到了2000年之后,股份制改革开始,很多抓大放小保留下来的国有企业和以乡镇、大队集体企业开始实行股份制改革。对于这个复杂的过程很难用简短的文字评论。我讲两个接触到的实际案例,当家各自体会。

90年代初,我接触的一位60年代的研究生。那时,很多地方企业,特别是县属企业都濒临倒闭,他开始以自己的专业优势承包企业,用国家的鸡给自己下蛋,开始原始积累。93年他拿下了一家连续亏损、地方计经委急于出手的中型钢铁公司。当时价格是400万,条件是以经营利润支付。他告诉我,只是那块土地就价值3亿,是赚大了。在产品畅销的时候,每年入账利润就有2亿。

我熟悉的一家河北知名的农村集体企业。一开始由一个生产大队集体创办,从编筐编篓、给塑料包装袋印字,收废旧钢铁发展到塑料制品、钢材生产等,从百万街到亿元街,从队办小企业成为企业集团。2000年后股份制改革,原来的大队干部,同时又是集团领导者的的厂长经理纷纷买断企业,压低企业价格,降低购买成本是购买者的必然考虑。原来的大队社员从集体企业所有者、小股东慢慢变成了打工工人,集体企业最终成为私人企业。那些20年前一无所有的农民朋友很多成了亿万富翁。

这个过程必定存在着很多不合理的部分,但客观事实是,如果大量地方国企不改制,能成功延续下去的只是少数,多数是填不满的窟窿,是一个难以承受的包袱。

改制过程中国有和集体资产流失是一定存在的,但改制后,民营经济高速发展,解决了大部分就业岗位,国民财富大幅度增长,国家财富和经济实力大幅度增长。肉还是烂在中国这口大锅里的。

如今,民营经济贡献了中国经济50%以上的税收;民营经济贡献了中国经济60%以上的GDP;民营经济贡献了中国经济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民营经济贡献了中国经济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民营经济的企业数量占90%以上。总体上说国有企业改制是成功的。

可能会有网友说,你是不是买过国有企业,是既得利益者?我在企业改制过程中只是一个旁观者,我连一个小卖部、小网店都没有。但我觉得,改革开放阵痛是难以避免的,如此大规模的改革难以做到“鱼和熊掌“兼得。

当然,对于恶意侵吞国有和集体财产,查有实据的,需要依法严厉追究,特别是对于当前和今后仍然合谋侵吞和瓜分国有、集体资产、的要严厉打击,严防私人金融和经济寡头出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