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海外公司注册 >

商业性质的大数据公司多样性(大数据的概念)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9月公布的框架初稿,框架确认需要在全球、区域和国家层面采取紧急政策行动,转变经济、社会和金融模式,到2030年时稳定生物多样性丧失的趋势,并在其后20年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到2050年实现《公约》“到2050年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景。


在应对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的过程中,企业作为参与气候治理的重要主体,具有十大数分特殊的角色。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直接原因之一就是土地的开发利用,工业和农业是用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所以大多数企业或多或少会通过自身核心业务,或供应链与投资活动,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IUCN高级项目官员杨方义表示,随着经济绿色转型趋势的加速,私营企业的投资和创新也将面临新机遇。据世界经济论坛估计,自然友好型经济发展将会在2030年前带来超过3.95亿个就业机会,企业在自然友好型经济的投资,将有可能带来商业上的收益和巨大的环境效益。同时,随着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流化,国家监管渐强,企业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上的违规成本势必增加。所以企业有必要在自身运营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合规性考虑。


据悉,“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全球商业及经济转向自然积极型增长,如何面对生物多样性及气候变化问题,也将是企业在可持续发展层面面临的下一个重要议题。


科技助力企业链接人与自然


上述框架初稿的行动目标明确提出,所有企业(公营和私营企业以及大中小型企业)需要评估和报告自身从地方到全球对生物多样性的依赖程度和影响,逐步质的将负面影响至少减少一半或增加正面影响,减少企业面临的相关风险等。


企业如何参与到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去?实际上,已经有不少国内外企业通过适合自身的方式加入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行列中。


长期致力于技术研发的华为公司,从2020年开始便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共同发起了全球项目Tech4Nature科技守护自然,由华为TECH4ALL数字包容项目提供支持。该项目的目标是到2023年,通过技术和创新,帮助全球3多样性00个自然保护地利用数字技术并结合IUCN绿色名录标准,提升其保护的效率和有效性。


目前,Tech4Nature正在全球5个旗舰地开展工作。这些旗舰地将采用如智能设备、数字联接和人工智能等创新数字技术解决方案,针对标志性野生动物和代表性生态系统的开展保护。


TECH4ALL中国区项目总监李伟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目前华为的数字技术解决方案基本上可以分为感知、联接、分析、应用四个环节,华为的技术集中应用在感知和联接环节,通过相机、红外设备、音频设备等接收到相应的动物活动信息后,通过无线基站的联接上传云端用于AI分析、分类存档,再在终端交给更专业的动植物、生态学家进行应用研究。”


以华为参与建设的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系统为例,该系统通过数字化技术,不但公司提高了对东北虎豹实时监测的效率,还能减商业性少科研人员野外工作的频率,降低安全风险和难度,避免人与动物发生冲突。同时相应的检测设备还能用于检测林火、盗猎、盗伐等情况。


该体系由国家林草局东北虎豹监测与研究中心研发,由华为与吉视传媒联合提供技术支持。9月初的法国马赛第七届世界自然保护大会上,“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系统宣布大数了“Tech4Nature科技守护自然”将对海南长臂猿保护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对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长臂猿进行声学监测和研究。


通过自身平台开展相关工作的蚂蚁森林,更多参与的则是 “终端”工作。据蚂蚁集团绿色发展部种植和保护地项目的资深专家窦瑞介绍,蚂蚁目前主要有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两方面的工作,共联合24家公益机构,在多省市开展种植及生态保护活动。


“蚂蚁的用户已经超过6亿,通过在平台上带动用户参与低碳生活,普及数据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知识。”窦瑞表示,公众由于生活环境上的物理区隔,接触生物多样性的机会较少。要真正推动生物多样性的主流化公司,是需要相应的场景的,而我们身边除了自然博物馆、动物园等场景外,没有更加直观便捷的场景,蚂蚁森林便由此推出了“线上巡护员”等线上应用。


窦瑞也提到了专业性的问题。他表示,企业要做好生物多样性相关的工作,需要建立在对自然和生境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之上。而借助保护机构、科研机构和一些当地原有的保护力量,企业能够接触到具有数十年跟踪研究、具有持续性的方法和模型,去识别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性问题和有效措施,从而的加以推动。


窦瑞同时提醒,毕竟专业的科研团队人数有质的限,对监测得来的大量照片、声纹要进行长期的识别分析,避免遇到人员更迭。“其实最稳定有效、最持续数据的保护,包括数据分析工作,还是应该由来自当地的巡护员来完成的。蚂蚁也在思考能否通过互联网带动线上和线下、城市和乡村的链接,帮助当地通过改善自然的方式促进经济发展,让年轻人回归到家乡去做巡护,帮助他们建立当地数据资料的收集、分析、识别能力的同时,也获得一个很好的收入。”


引导企业间形成联合共享机制


李伟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目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的项目大多都属于公益项目,通过与相应的公益组织进行合作,华为进行商业性一些资金或技术投入。“但在一些较为昂贵的设备投入上,还需要更强的技术和资金支持。”


责扬天下管理顾问创始人、ISO 26000利益相关方全球网络副秘书长殷格非表示,大多数企业主要通过公益的方式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活动。


例如,6月6-7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生态环境部联合在昆明主办了COP15平行活动“商业与生物多样性论坛”预热活动,并对企业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出了3点建议。


一是要积极探索实现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目标协同发展路径,分享实践经验,引领转型发展;二是要基于自身经营方向和市场机遇,研究制定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目标和战略;三是积极探索各种合作机制,拓展伙伴关系,把握科技创新和绿色金融机会。


企业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形式,通常分为外在于企业业务的履责方式和内生到企业商业模式中两种。殷格非表示,国家近年来不断提高对于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视程度,已经将相应内容纳入了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企业要明确自身的保护制度,首先要分析自身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评估依赖性或影响程度,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这样才能制定贴近自身主营业务、科学有效的保护制度。”


在杨方义看来,生物多样性的一些指标被纳入环评,企业在设立和运营中会一定程度上考虑生物多样性因素,但这些指标在环境影响评价中所占的比率较低。


随着生物多样性保护逐渐主流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强了在运营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上的联系。世界经济论坛概念今年1月份发布的报告总结认为,全球有44万亿美元的经济价值创造活动,占到全球GDP一半以上。这部分活动因为依赖大自然及其提供的服务,却处于潜在的风险之中,因此生物多样性保护在企业运营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绿色投融资正在逐渐影响企业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上的决策方向。杨方义表示,除合规外,更重要的是未来绿色经济转型,绿色投的融资规模的扩大,会让提前进行布局的企业更好的适应未来绿色经济的转型。目前在气候变化上领先的企业,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企业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IUCN企业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通过制定企业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指南,为企业提供了适合自身使用的方法和工具,帮助企业提升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能力。


窦瑞也很期待企业之间能够形成一定的合作网络或联合共享机制,用来将致力技术和致力于带动公众广泛参与的企业结合起来,“大家把各自的强项拿出来做一个匹配,实现效率的最大化,可能对于未来的生态保护更具价值。”


中多样性国“工商业生物多样性保护联盟”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该联盟由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在今年的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宣布组建。作为COP15的成果之一,双多边和国际机构、企业、行业协会等单位都能参与其中。


窦瑞十分期待在政府的引导之下,能有一个好概念的机制将各方的资源都调动起来进行链接,推动在科学与技术性、资金与平台链接、公众参与等层面生物多样性工作效率和效益的增加。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