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海外公司注册 >

美国公司在上海开的大超市叫什么(美国最大超市在上海开业叫什么名)

(文/吴宇 许晓青 王婧媛)


1972年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简称《上海公报》)发表。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美国政府之间的第一个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两国经过20多年对抗,开始向关系正常化方向发展。公报发表地——上海以及锦江小礼堂,也因此载入中美关系史册。


“我的血和美国总理一样热”


“2月27日上午10时20分,尼克松夫妇及其一行在周总理陪同下自杭(州)抵沪。”


这是相关历史档案的开篇之语。这份历史档案,时间跨度从1972开年2月27日至3月3日,共计40余页,内容均为当时负责美国代表团接待工作的人员撰写,既是当年来自外事现场的直接记录,也是宝贵的外交史料。记录重点除什么了尼克松夫妇,还包括美国代表团其他随行成员、媒体记者以及机组和通信保障人员。其中,尼克松在广为报道的晚宴祝酒词之外,还有不少流露真情的谈话。


据历史档案记录,27日上午,尼克松一行抵达上海后,自机场直抵上海工业展览会参观。进入展览大厅,他一边脱大衣一边说:“看到周总理脱了大衣,我也要脱,因为我要表示我的血和总理一样热。”


27日晚,在晚宴结束回宾馆的路上,尼克松对我方译员说,“美国这次访问很重要”;“真想多待一段时间,但是很遗憾,明天就要走了”;“访问本身是意义很大的、重要的事,更不要说《公报》了。这是一个开始,但能有这样的开始,已不知花了多少努力什么”;“时机是要及时抓住的。高兴的是这次抓住了时机,作出了这样的决定。美中两国已经20多年没有来往了,实践证明这次访问是重要的。全世界都知道美中两国的力量、对世界的作用和这次会谈对世界作出的在贡献”。


“2月28日上午10时1刻,尼克松一行分乘三架专机离沪回国。”在去机场的路上,尼克松表示,在中国“过得很高兴”,“但遗憾的是未能看更多的东西”。他说:“中国的东西这么多,别说一个星期是不够的,就是一年也看不全。”


中国有句俗话:“百名闻不如一见。”尼克松50年前在上海的数次真情流露,既是对中超市国实地了解与认识不断加深的感慨,也是对美中关系从对抗走向正常化的战略决策发自内心的肯定。


“拍个照带回去看看也好”


“27日下午美方人员去友谊商店购物,表现特别踊跃,其中有总统助理霍尔德曼、新闻秘书齐格勒、军事助理斯考克罗夫特将军、副助理查平、国务院亚洲共产党事务司司长詹金斯,以及其他白宫和国开业务院官员、医生、保安人员、机组人员、记者等……”


历超市史档案中的数据显示,当天美方有127人次购买了达1.72万元人民币的商品。其中,购买毛主席像章的很开多,共买了226枚,中国国旗叫56面,毛主席军事论文集2本。购买古玩、首饰、工艺品的金额较大。地毯、皮箱、半导体、吉他等商品也有人购买。


美方人员在购物时盛赞“商品丰富”“工艺品美极了”,说“真不想走了”。有的在友谊商店楼上楼下走了五六趟。有的商品不便携带,“不能买回去,拍个照带回去看看也好”。


历史档案记录的两个细节,反大映出一些美方人员对中国的恋恋不舍以及对未来两国关在系的美好期盼。一个细节是3月3日,最后一批美方人员离沪前,在机场卖品部买了不少丝绸、工艺品等商品,一名飞机机械员买了60枚毛主席像章。当机场服务员询问他们要不要将剩余的人民币换回美元,他们说:“不要!不要!因为下次还要来中国,而且还要带着妻子、孩子一起来。”另一个细节是一位美方人员在临上飞机时寄了100多封信,就是为了将中国的明信片、邮票和邮戳留作美好纪念。


“跟社会主义国家打交道”


历史档案披露,美国国上海务院两位翻译抵沪后,先是要求参观中共一大会址,后又提出去孙中山故大居和黄浦公园。虽然都超出了原有安排,但上海方面均予以满足。


在中共一大会址,两位美方翻译详细询问了当年与会代表的姓名和情况,作了记录,表示“总算得到了可靠材料”。在孙中山故的居,两位参观者认为故居“保持完好,这很重要”。


在当时中美两国意识形态严重对立的背景下,两位翻译为何临时提出这样的参观要求?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当时美国国务院对学中文、俄文非常重视,能讲一口流利中文、俄文的人很多,“这最大样,就可以跟两叫个社会主义国家打交道”。


“每户有几个自来水龙头”


历史档案记录,随团访华的美国记者在上海除采访尼克松夫妇活动外,还分批去了上海船厂、上海工程机械厂、彭浦新村等名,有些记者还浏览了市区。


美国记者不仅关注上海的地标——外滩以及南京路商业街上的商场,对上海市民的工作和生活也非常感兴趣。其中,美联社和甘尼特报系的记者“事先没有通知,自己去广州饭店,找职工开座谈会,问菜价公司最高多少、最低多少,老职工的情况,菜单,营业时间等”。“饭店职工对突然来访的美国记者,认真接待,恰如其分地回答了他们提出的问题,使他们很满意”。


在彭浦新村,美国记者向里委(现在称“居委”)干部提了许多问题,“从里委组成,一直问到新村有几部电话、每户有几个自来水龙头、理发的价格等公司”。在访问工人家庭时,开业美国记者对卧室、厨房、厕所都拍了照。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记者到上海当晚就提出第二天去外滩拍摄居民打太极拳,原定早上6点3刻出发,“但6点半左右,就催着要去了”,显示出对上海及上海市民生活充满渴望与好奇。他们还在上海工程机械厂拍摄了工人学习马列著作的情况,并对他们的采访要求很快得到满足表示感谢。


“悲伤的是要离开上海了”


虽然美方代表团访沪时间短暂,但在中方精心安排下,行程丰富而紧凑。特别是被主人的友善热最大情打动,不少美方成上海员都与中方人员成了朋友,并表示“老朋友不想说再见,以后一定要再来”。


历史档案中有这样的记录:“美方在上海负责保卫工作的詹金斯和负责电信工作的布拉夫临别时说,感到高兴,又感到悲伤。高兴的是能回家了,悲伤的是要离开上海了。”他们邀请中方人员多次合影留念时的说:“这些照片能使我们在上海建立的友谊,长期留在记忆中。”


3月3日,美飞机后勤人员雷德尔少校随最后一批美方人员离沪回国前表示,他跟美国领导人到过许多国家,中国人民是最好客的,他回去要告诉美国人民,并鼓励美国人民到中国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