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海外移民投资 >

出口加工区升级(出口加工区升级综合保税区)


2017年4月1日,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揭牌成立。五年来,作为陕西自贸试验区的主阵地,西安区域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赋予陕西自贸试验区的战略定位,在强化制度创新、优化营商环境、深化外向型产业聚集等方面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形成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创新经验,切实发挥了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试验田”的作用。


一、全面凝聚自贸共识,片区示范引领作用不断显现。


自贸试验区正式挂牌以来,始终牢记“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的职责使命,推动了127项改革试点任务全面落地。累计形成520项创新案例,其中26项创新成果得到国务院和相关部委通报肯定,66项创新成果在全省复制推广,初步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西安经验”。


二、积极对接国际经贸规则,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自贸试验区的核心任务就是加快建设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促进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在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首先,外商投资更便利,自贸区全面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按照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要求,不断完善监管制度,提升外资促进和保护力度,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平等竞争。二是企业设立经营更简捷。在全国率先推出“微信办照”、24小时自助信包箱等创新举措,启用“24小时全智能办照系统”和企业名称自主申报系统,实现企业开办零成本,办事最多“跑一趟”。在陕西省率先推动“跨省通办”业务,与济南、无锡、开封等13个城市和关中平原城市群14市(区)推出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有效满足市场主体和群众异地办事需求。三是法治环境更优化。设立西安知识产权法庭、陕西自贸试验区仲裁院、陕西自贸试验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一带一路”服务机制办公室和国际商事调解中心、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业务西安受理窗口,加快建设“一带一路”国际商事法律服务示范区,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优质高效法律服务。


三、创新优化服务模式,助力外向型经济稳步向前。


一是创新监管模式。在全国铁路口岸首创“铁路运输方式舱单归并”新模式,使中欧班列长安号在口岸的停留时间缩短6-12小时。在航空口岸实施机坪“直提直装”新模式,实现了国际货物24小时“随到随提、随到随装”,满足了企业对通关、物流时效和特殊商品安全运输“零延时”的迫切要求。此外,推动西安出口加工区整合升级为西安关中综合保税区,全国首创的“加工贸易云报核辅助系统”正加快建设,西咸新区首个公用型保税仓投入运营,贸易额突破1400万美元。2021年12月西安市出口货物通关时间压缩至1.1小时,进口货物通关时间压缩至34.3小时,分别较2017年压缩82.3%、62.1%,西安跨境贸易指标获评全国标杆称号。


二是创新金融服务。在全国率先开展国际保理美元融资业务试点,已为全国253家中小微出口企业提供融资近1500万美元,为企业节省融资成本3%以上。依托“保税 融资租赁”模式引入航空模拟机,在全省率先实现航空模拟机保税融资租赁业务。打造“通丝路”陕西跨境电子商务人民币结算服务平台,为小微企业将产品推向全球提供便利,已有300余家外贸企业入驻平台,跨境人民币结算额达2700万元。建设运行中欧班列长安号数字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已向30余家企业提供融资业务,累计授信金额超过21亿元。创新推出“央行长安号票运通”“中欧班列贷”、自贸港商票“运单融资”等产品,有效缓解企业资金压力。


这些创新举措进一步提升了市场主体活力和经济发展动力,吸引了三星电子二期闪存芯片、小米西安研发中心、博世力士乐二期、法国达能等一大批知名企业及项目在区内聚集;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制造、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现代物流、会议会展等为代表的重点产业布局。从揭牌至2022年1月底,西安区域(含西咸新区)新增市场主体106546家,其中注册资本亿元以上企业946家,外商投资企业737家,新增市场主体数是自贸试验区设立前的4倍。自贸试验区已经成为创新创业的首选地、优质资源要素的集聚地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四、做优做强开放平台,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


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为西安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构建陆空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提供了强大引擎。


一是拓通道。围绕中欧班列长安号高质量开行,推出全程统一运单、宽轨直达班列等系列举措,有效优化了中欧班列运营组织模式,提高了运输实效,大幅降低了物流成本。开通日韩过境货物测试班列,常态化开行跨境电商专列,推动西安港获批全国首个内陆港口启运港退税试点资质。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加速建设,目前,长安号国际干线增加至16条,“ 西欧”集结线路达15条,班列的开行量、重箱率、货运量等核心指标位居全国前列。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累计开通39条全货运航线,4条第五航权航线,2021年完成货邮吞吐量39.56万吨,位列全国机场第9位。陆空协同发展,为构筑内陆地区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的国际贸易通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强合作。在自贸试验区,国际产能合作持续深化,中欧合作产业园已聚集德国博世、宝马和法国阿尔斯通、达能等9个世界500强企业项目。爱菊集团、隆基绿能等企业在 “一带一路”国家设立分销网络、生产基地和物流园区。国际医疗合作持续推进,天隆科技与韩国开启分子诊断领域的全面合作,累计向韩国、日本、意大利、法国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检测设备等产品。推动中医药服务“走出去”,通过派遣中医药专家、开展学术交流等方式,在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印尼等多个国家设立中医药诊疗中心,累计接诊1.2万余人次。


三是广交流。探索开展海外文化艺术品保税拍卖活动。“一带一路”贸易之家可展销来自欧洲、非洲、南美洲和亚洲45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5000多种进口商品。联合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大学等12所高校举办 “一带一路”留学生创业大赛,“一带一路”电子商务培训班、“一带一路”国家铁路专业人才研修班等活动,不断激发创新创业热情。


五、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区域协同发展初显成效。


一是主动与其他自贸片区协同发展。与深圳前海等21个国内自贸片区共同发起成立全国自贸片区创新联盟,与47个国内自贸片区、境外产业园设立特殊经济区域自由贸易创新联盟;与连云港、郑州等9个自贸片区及霍尔果斯、阿拉山口2个重点口岸共同发起成立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自贸试验区联盟;积极参与黄河流域自贸试验区联盟建设,促进联动发展协同开放。二是带动与省内地市协同发展。与渭南高新区、安康高新区、铜川新区、宝鸡高新区等签署协同创新发展合作协议,促进协同创新区建设。三是推动与西部省市协同发展。与乌鲁木齐、西宁、银川、兰州等城市深化合作,建立联动发展机制,促进改革创新经验互利共享。区内改革试验与区外复制推广有机衔接,初步形成了自贸红利共享、开放成果普惠的局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