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海外移民投资 >

港股个人投资者(港股个人投资者比例)

最近香港变成了不管是舆论还是资本市场当中的一个焦点。



现在很多市场上大家心里有点打鼓了。


香港原来作为连接内地和国际市场的一个国际金融中心,未来的地位会不会有削弱的趋势?


但我们认为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会更加的巩固。


或者说换句话说它的深度和广度反而会比过去的几十年进一步拓展。


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一是基本面、二是资金面、三是大国博弈。



第一个方面:基本面


任何一个金融中心,它的地位都离不开基本面。


短期海外政策的扰动都是浮云,而经济基本面才是决定中长期大趋势的变量。


作为金融中心的核心基本面,香港将继续立足祖国经济,并进一步拥抱中国经济转型创新的时代大潮。


过去较长一段时间,港股市场更多的可能是服务于传统行业,特别是周期行业、房地产、银行等。


未来,随着香港市场不断的创新,它将吸引越来越多的新兴领域里面的内地优秀公司到香港上市。



过去几年香港资本市场的改革创新,除了互联互通机制之外,另一个大力度的创新是在于发行制度。


特别是吸引那些没有收入的研发型生物科技公司、同股不同权的高成长科技创新型公司、中概股到香港资本市场上市。


这些都能够看到香港资本市场更加顺应中国内地的经济转型、创新的时代大潮,积极投入。


另外,粤港澳大湾区,它也会助推香港地区与中国内地进一步的融合发展。


大湾区的规划对香港的定位就是国际资产管理中心、风险管理中心、服务一带一路的投融资平台、离岸人民币的业务枢纽。


所以,展望未来,我们将看到香港的国际金融地位的深度和广度一下子就打开了。



以前香港更像是一个桥头堡,更像是中资透过香港练兵,然后走向全球,或者外资通过香港来买A股。


但是现在的越来越明显的就是香港的定位不只是股市。


它更多的也包括了各种投融资平台、人民币的离岸的业务枢纽。


之所以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能够更加稳固,离不开它对于中国内地经济转型发展的一个深入的融合。



第二个方面:资金面


酒香不怕巷子深,有基本面就有了资金面。


近期有人担心资金会撤离香港,也有一些关于移民的讨论。


所以,资金面来说,短期政治偏见、政策风险可能导致资金流向的波折,但是,中长期趋势是清晰的。


从中长期的角度来说,海内外的资金会追逐高性价比的中国优质资产,在这样的一个定位下,香港互联互通的地位是越发重要的。


目前,全球的利率都是在零利率附近,美国在零利率上面一点点,欧洲和日本都是深陷负利率。



全球经济增长保持持续低迷的状态,全球的债务率处于历史性高位,欧洲、日本、美国债务率都非常高。


这一次疫情的冲击之后,海外各国不断在债务扩张。


美国联邦政府债务率(债务比 GDP)已经超过了100%,接近了历史的最高,仅次于在二战时候的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低利率乃至负利率是欧美发达国家的长期诉求。


在低增长、高债务的约束下,国际上将较长时期保持相对宽松的低利率状态。


垃圾资产以及有毒资产很多,但是,优质资产就是好资产反而是相对更少。


这种情况下,中国的优质资产,无论是A股还是港股,外资立足中长期是愿意配置的。


买A股可以通过港股通互联互通,或者说直接在香港股市买中国内地优质的好资产。



长期来说,资本是逐利的,资本会冲破政治的偏见,追逐那些能够让他们获利的好资产。


短期资金波动不用担心,因为拉长了看,香港的基本面是融入到内地。


而中国内地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内需市场、拥有世界工厂的雄厚工业制造基础,具有科技创新的光明前景。


这些保证了中国能够继续保持相对于海外更强的经济增速,保证了科技创新以及消费领域的新型核心资产不断的脱颖而出。


所以,不用怕,资金走了也会回来,最终还是那句话酒香不怕巷子深。


因为全球在目前的状况下并没有太好的投资的领域,没有那么好的培育好资产的沃土,而中国的发展恰恰给全球的过剩资本有一个强烈的吸引力。


总结下来就是,香港的资本市场的桥梁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香港市场桥梁作用恰恰是它这个金融中心的特殊优势——吸引全球资金来配置中国资产。



第三个方面:大国博弈


长期来看,香港具备其他的经济体所不具备的优势。


这个优势就是8个字:一国两制,贯通中西。


首先,在大国博弈的外部环境之下,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司法体系的完善,从长期来看,有利于“一国两制”创举的升华,有利于香港地区作为中国内地和西方世界增进理解和互信的缓冲地带。



众所周知,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采用的是普通法法系或称为英美法系、海洋法系。


历史上看,这样更加有利于取得美国、英国、英联邦各国资本的信任。


近期,有少数人担心“港区国安法”会不会对香港的这个优势有损害?


特别英国、美国干涉香港的政策似乎雷声很大,短期可能会带来一些噪音。


但是,路遥知马力,长期来看,“港区国安法”其实是完善了“一国两制”机制。


它让香港的司法体系内外兼修、贯通中西,从而,更好地保障香港金融中心地位。


一方面,“港区国安法”是基于《基本法》的原则,由全国人大来为香港地区所定制的,为香港的社会稳定提供了“底线”保障,为香港金融中心融入祖国发展提供保障。


另一方面,基于《基本法》的香港司法体系仍将运行如常地保障金融体系。


其次,从大国博弈的角度看,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包含一个关键机制,就是港币挂过的联系汇率制。


近期,有些人担心联系汇率制会不会有终结的风险?我认为不会。为什么?


经过1997、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考验后,香港本身的外汇储备一直很充足。


现在4000多亿美金的外汇储备相当于基础货币的2倍还多,自己就有能力的来维持汇率的稳定。


再加上祖国3.1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在背后强有力的支持,所以,就算金融大鳄想要冲击香港联系汇率制,也很难撼动,基本上是有惊无险。


但是,有没有可能出现地缘政治博弈的超预期?


比如,按照某种阴谋论的逻辑,某些西方大国可能基于打击中国的政治考虑,自毁800毁你1000,把中国的离岸金融中心给毁了。



有没有这种可能性?短期的威胁、嘴炮啥都有可能。


但长期来看,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香港不只是中国的国家金融中心,也是全球的金融中心。


资本主义强国政治最终要服务于资本豪门群体,而资本的本质是逐利的,特别是国际金融中心这个事情,更要考虑全球资本的利益。


举一个最直观的例子,我们以港股市场为例,来看看全球资本在香港的庞大利益。


2018年港股市场的投资者权重,欧美投资者依然占据主导。


具体来看,中国内地的投资者主要是以港股通和QDII为代表,权重在11.7%。


美国的投资者占比9.6%,英国投资者占比有7.1%,而欧洲大陆的投资者是4.2%。


再考虑交易所参与者(其实就是PB主经纪商,基本上代表着以欧美为主导海外对冲基金)的占比29%。


所以,后面这几块加起来占香港市场的比例超过了一半。



拉长来看,英美欧等国的资本是要利用香港这个国际金融中心进行逐利的,不会毁到帮自己下金蛋的母鸡。


就算出现极端的情况,也不过是短期有惊无险的扰动,不会恶意颠覆香港。


中国面对着大国博弈特别是金融战风险,香港作为全球的离岸人民币枢纽作用将会进一步的强化。


“一国两制、贯通中西”优势,在不远的未来将帮助香港成为离岸人民币业务的枢纽。


我们预期以人民币计价的股票、以人民币计价的债券将越来越多在香港的发行。


可能到了那个时候,大家就不再讨论说香港联系汇率制会不会成为美国掐我们的脖子的问题了。


反而,美国求着香港千万不要废弃联系汇率制,因为香港是港币直接挂钩美元而不是挂一篮子货币,能够强化美元在全球货币体系地位。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进展,特别是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未来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大概率将会是一篮子。


香港将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应用场景或者说桥头堡。



随着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众多独特的优势有利于香港当好“一带一路”倡议建设中当好“超级联系人”。


利用其国际金融、贸易、专业服务等优势,推动香港与内地和“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及地区伙伴的协作,开拓经济新增长点。


所以,香港的国际金融地位的明天会更好,这样的信心将会是越来越乐观的。


6月份的香港市场在资本面上的额分歧非常大,有的资本往外跑,有的资本往里挤。


但是肯定有一种选择是错的,错的是谁呢?


为我们讲述港股比较确定性的机会在哪里,个人投资者该何去何从?


立即免费收听:新浪理财大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