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海外移民投资 >

处分原则(处分原则的问题)

对公职人员的处分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国家也不断出台法律法规予以规范。例如,2020年,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处分法》。该法律是对公职人员政务处分的专门法律。在该法律的第一章总则中,专门强处分调了给予公职人员政务处分应当坚持的六大原则。




这六大原则,归结起来就是24个字,即: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程序合法、手续完备。而且,六大原则,逻辑关系强,系统严密,保证了对公职人员处理全过程的公平公正、有法可依。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六大原则。




第一,事实清楚。一切以“事实为依据、法律为准绳”,事实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而且问题对事实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也要调查的非常清楚,这是给予公职人员政务处分的前提。 比如,同样是工作出现问题的事实,但来龙去脉不同、原因不同,处理的方式不同。党内政策强调的“三个区别开来”,即因改革创新经验不足导致的工作失误或出现的问题,与故意违法违纪导致的工作区别对待。因此,不仅仅看事实本身,还要看事情的前因后果。




第二,证据确凿。光有事实描述或陈述还不行,还要有法定意义上的确凿证据,而且这些证据的收集必须是合法,不能非法收集。例如,根据群众举报和反映,某某领导干部违规参加聚会,就要列举出聚会的时间、地点、参加人员、费用出处等,让人心服口服,防止的不怀好意的人捏造事实,冤枉好人。否则,可能让别有用心的人诬告。单纯听人描述或举报,而无证据,也不能作为定性和处分的依据。






第三,定性准确。对事实的定性要明确、准确,属违纪、一般违法还是涉处分嫌犯罪,都要调查和描述的非常清楚。比如,同样是贪污公款,如果贪污1万元救灾、扶贫款,与贪污其他普通款的违法违纪性质不同;前者可以构成犯罪,会被原则追究刑事责任,而贪污普通公款1万元,虽然也是犯罪,可以免予刑事处分,或给予政务处分,免于起诉,处分的方式与后果截然不同。




第四,处理恰当。指处理的全过程恰当。比如,某领导干部在疫情、自然灾害面前,做出的违反党内法规规定的的安排,要区别对待,分清楚原则是为了工作、处于公心,还是为了私利。对于不同的情形,处理起来是不同的,如果纯粹为了工作,即使出现了一些问题,也不会被追究和处分,但如果是借机谋取私利,则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问题。






第五,程序合法。指的是对公职人员的各种处理程序是合法有效的。如立案、调查、取证、研究、决定等程序合法。




第六,手续完备。如各种审批手续完备无缺,符合规定。对公职人员的政务处分,特别是“开除公职”等严重的处分,要经过相关的手续,经过纪检监察机关集体研究,要报同级党委进行审批,而且,各种的审批,要有完善的手续。




对于这六大原则,你有什么看法?欢迎分享你的精彩观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