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互联网 >

大家天天听歌,可知如今的流行音乐是如何产生的?

大家天天听歌,可知音乐是如何产生的?

如今,大部分人在紧张的工作或学习之后,总喜欢戴上耳机,听着悦耳的歌曲,如痴如醉,美其名曰:陶冶情操。当然,我也是其中的一员。的确,听音乐有很多的好处,例如,音乐那优美的旋律可以使人原本浮躁的心情得到平静,而且听音乐可以缓解人从工作或学习中带来的心理压力,从一定程度上还能治疗一些心理上的疾病等等,听音乐的好处还有很多,我在这里也不一一的说了。只不过大家在听歌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歌”,也可以说成是音乐,它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它总不可能像孙悟空一样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吧。今天,我将带领大家,一起探索属于“歌”的历史。

我们中国的音乐刨其源头,是从诗歌中产生的。最早的汉语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诗篇当时都是配有曲调,是劳动人民口头传唱的,是为“劳动号子”,这便是最原始的音乐雏形。就如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在建筑工地上,时常听见工人在抬重物的时候,口中就会喊着:“一,二……一,二……”这跟古代的“劳动号子”有异曲同工之妙。

汉代的官方诗歌集成,就叫《汉乐府》。唐诗、宋词当时也都能歌唱,有的甚至流传到了如今,例如:李商隐的《无题》,成了歌曲之后名字叫做《别亦难》,还有苏轼的《水调歌头》,编成歌曲之后名字倒是没变,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在这里就不一一说了。

我国古代的音乐理论发展较慢,在“正史”中地位不高,没有能留下更多的书面资料。但音乐和文学一样,是古代知识分子阶层的必修课,在古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无疑有着重要地位,这样一来,为我国古代的民间平添了许多多彩的旋律。

到了近代,中国被迫开放南方沿海,开始接触西方音乐和乐器,广东音乐首先吸收西方和声方法,创造了新乐器扬琴木琴,发展了乐队合奏的音乐,广东音乐仍然有其独特的魅力,是中西结合比较成功的典范。在鸦片战争后,传教士赴华数量增加,西方传教士在中国传教时,往往用唱圣诗来作为辅助方法,因此,半音等概念都得到了传播。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除了革命歌曲之后,又加入翻译成中文的苏联歌曲。各地开始建立交响曲团,演奏西方古典音乐,和中国作曲家的新作。东欧的乐团曾多次到中国表演,中国乐团也参加了许多国际表演会。中国音乐家也尝试用西方的乐器方法写作具有中国风味的音乐,比较成功的有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采纳了越剧的部分旋律。就这样,“歌”汲取百家之长,就形成了现在大家喜闻乐见的流行音乐。

好了,今天的文章就分享到这,你明白了吗?如果你看完之后,觉得还不错,就请动动手指点个赞,留个言,最后,别忘了转发出去,让更多的朋友了解“歌”的历史。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