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商标注册 >

博望徽商银行开户(徽商银行对公账户开户预约)

这就是国家地理!


撰文、摄影:用镜若心


高淳区位于南京市的南端,北接溧水区,东部与溧阳市毗邻,西南面与当涂县、宣州区和郎溪县接壤,西接安徽马鞍山博望区,全区总面积802平方公里。高淳区东部为茅山、天目山余脉结合部,是蜿蜒起伏的丘陵山区,西部为碧波荡漾的固城湖、石臼湖所环抱,是河网稠密的圩区。


固城湖位于高淳区南部,又名小南湖,湖区分属高淳区和安徽省宣城市,但以高淳区为主,在历史上与石臼湖同为古丹阳湖的一部分。现湖泊面积35.7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6米,湖水主要来自安徽的水阳江与青弋江水系,并可通过胥溪河和溧阳、宜兴间的漕河接通太湖水系。石臼湖东岸的固城镇是胥溪河的起点,也是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属于吴国、楚国、越国的军事要邑。


高淳老街位于南京市高淳区淳溪街道,又称淳溪老街,是高淳的商业中心,江苏省内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筑群,也是华东地区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街,被誉为“金陵第二夫子庙”,有“金陵第一古街”之称。高淳老街自宋朝正式建立街市,至今已有900余年的历史。高淳老街分布着成片的明清建筑群,这些古建筑傍水而列,粉墙青瓦、飞檐翘角,配上精美的砖木石雕和传统的书法牌匾,古朴典雅,被中外学者和游客誉为“东方文明之缩影”、“古建筑的艺术宝库”。


高淳老街建筑为砖木结构,合面式店房,上下二层。造型既具皖南徽派风貌,又有鲜明的地方传统风格。老街当年由徽商出资建造,在建筑布局上体现了聚财的思想,平面形状为兜钱状弧型,寓意将财富收入兜中。


高淳的文物古迹、人文景观遍布全境,见证了高淳沧桑的历史。在众多的古建筑中,古戏楼尤为突出,其中省级文保单位就有四处,充分体现了高淳是一个戏曲之乡。 丰腴深厚的传统文化赋予高淳不朽的灵魂,非物质文化遗产绚丽多彩。


高淳民间的文艺活动丰富多彩,形色多样,诸如唱大戏、玩龙灯、跳狮子、划龙船、跳马灯、打水浒、跳五猖、踩高翘、荡旱船、打莲湘、挑花篮、跳财神、打锣鼓、跳杨泗、打八怪、叠罗汉、打腰鼓等。


高淳民俗文化独具地方特色。在吴楚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双重影响下,为民间风俗的发展与升华,提供了充足的营养。其生活习俗、礼仪习俗、生产习俗、节日习俗由来已久,在高淳人民的生活中,处处得到体现。


高淳紧临安徽边界,受徽派文化的影响,加上以前封闭的交通条件,高淳区的古建筑和生活习俗都深深的落下徽文化的影子。特别到过年,各个村镇更是会举行丰富多彩的传统文艺活动,唱戏是必不可少的项目之一。


高淳是中国传统戏曲发源地之一。长期流传在高淳的阳腔目连戏,被誉为“百戏之祖”。它是在宋元杂剧的基础上,汲取道佛音乐和地方民歌而发展起来的独特剧种。


高淳传统戏曲至少起源于元,甚至可以追溯到南宋。从演员角色、舞台表演、唱腔设计、音乐伴奏等诸方面都为中国传统戏剧的发展铺垫了基础。


高淳话指南京高淳所使用的地方方言。高淳话被称为“古韵方言活化石”,具有独特的价值。高淳话虽属吴语,但是和苏州、无锡、常州等地的吴方言有着显著的差别。高淳虽近四通八达的江南首府南京城,但地理位置却相对封闭,交通亦不及苏常,受到历代北方移民及官话语音的冲击很小,因而比其他一般吴语区更好地保留了中古吴音和古代中原雅音。


古时候陆上交通不方便,而水上运输却十分发达。在宋代,官溪河码头停靠的船只长达数里,历来是与芜湖、无锡齐名的米市之一。官溪河上通芜湖、安庆,下达苏州、杭州,是太湖水系中苏杭地区通往长江下游的安徽、江西、湖北等地距离最近。


高淳虽离南京不远,但由于以前交通不便,长久以来都靠水、陆两路与溧阳、安徽宣州等进行文化和婚嫁方面的密切交流。伴随高淳经济和交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对传统文化的坚守趋于弱化,于是安徽唱戏团占领了高淳传统戏曲表演的大部分市场。


三年一小戏,九年一大戏。在水边或土地庙旁搭一个草台班子,上演各路戏文。一般都是连续演出几天,戏团吃住在村子里,所有的费用由本村村民自筹资金,经济条件好的村民可以多出一些。观众大多为本村村民,也有不少是听到演出信息从别的村子赶来听戏的人。


高淳现有100多个新老戏台,其中有80个左右的戏台承担着唱戏表演的功能。在这100多个戏台中,约三分之一是老戏台,部分戏台是经历了数百年的风吹雨打、屡毁屡建保存至今。戏台承载着高淳人爱听戏、爱看戏的戏曲情怀。


由于古戏台大多是木质结构,加上年代久远,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最近两年古戏楼不再使用,唱戏时村里会在附近搭建临时戏台。在欢乐祥和的氛围中享受着丰盛的戏剧大餐。


高淳农村的唱大戏由经济实力较强的村庄轮流办。轮到这个村庄,家家户户就要大摆宴习,招呼四面八方的亲朋好友来吃饭。招待的人越多,说明这户人家人缘广泛,这年运好,就越有脸面。


为发挥戏台在文化活动中的作用,高淳将“唱响古戏台”列入文化惠民工作,一方面引导社会力量利用区内现有戏台,邀请省内外、市名团名家举行戏曲、综艺演出,组织高淳非遗项目走上戏台。


古戏台风采依旧,新戏台逐渐增多。为了照顾居民爱听戏的习惯,高淳专门出台补助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到农村小戏台的新建工作。每年春天,高淳农村要唱300多台戏。


高淳是江苏乃至中国的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保护民间文化遗产功在当今,利在后世。我们要努力让这些珍贵的民间文化去传承和发扬,让高淳艺术深厚的人文底蕴、鲜明的吴风楚韵特征展现于时代的大舞台。


进入《国家地理》“每日一签”!


今天点一下“好看”


明天的文章会更好看哦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