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商标注册 >

福建省税务局手写发票(江西手写发票怎么写 样本)

茶叶税票字迹清晰。


日前,武夷山市武夷街道天心村茶农吴在春向有关部门无偿捐献了“祖传宝贝”——1932年茶叶税票246张以及3本账本等资料。暌违八十九载“重见天日”的这批红色税票,揭开了闽北苏区一段鲜为人知的峥嵘“税”月。


面额种类多、保存完好


这批税票宽9.5厘米、长25厘米,票证上文字从右至左竖排书写。在公开的一张税票上,“经手人收照”联上书“兹由经手人刘太宝经手,收到燕仔岩 幫茶商 號营業税大洋贰元〇角正此照,右照给经手人刘太宝”,“茶商收照”联则由完税人收存,落款为“閩北分蘇財委會主席夏興,公歷一九三二年五月廿日”,并盖有“夏興”私章及“閩北第八出口税征收處”印鉴。其中,地点、数额、日期等多处为毛笔手写,保存完好,十分清晰。


“每张税票具备‘十三有’,即有纳税人姓名、茶厂商号、税票金额、经手人姓名、领导人姓名、收税时间、公章和私章、税单编号,还有经手人收照联和茶商收照联,以及流水账本、分户账本。”国家税务总局武夷山市税务局办公室主任陈晓宝介绍说。


武夷山市文管所原所长赵建平说,税票纸质为闽北特产顺太纸,由手工刻蜡版印制,是专用发票,可见茶业是当时的一项大宗税收来源。


当地党史专家和税务部门对这批税票深入研究后,有了许多新发现:一是茶商多,票面上的纳税茶商共有86家,分属武夷山60多个著名的峰岩坑涧;二是税票面额多、色彩好,总金额达二千六百二十八元四角大洋,其中经手人收照联金额10元的46张、15元的15张、20元的21张、30元的15张、40元的3张,还有其他面额的税票132张,以及茶山收照联14张,是已发现的闽北苏区税票面额种类最多、色彩最好的一批收藏。


“很佩服革命先辈的创新精神。这批税票的一大创新,是营业税的设置。”陈晓宝介绍说,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暂行税则》经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于12月1日公布实施,这部法规1932年7月修改后又重新颁布,“从税票中可以看出,早在1932年5月,闽北苏区便已开始征收营业税了,当时至少有86家茶商号愿意纳税”。


另一大创新,是“委托代征”模式的施行。因革命战争年代形势特殊,因此苏维埃政府委托当地有名望的人代征代缴,更有利于迅速把税款征收到位。但在税票上“大洋贰元〇角”的位置,却盖了另外一个人的印章。根据党史专家的分析,这个人很可能是苏维埃政府方面的人,在一定程度上担负着监督的角色。“这样做的意义,是将税额明明白白地告诉老百姓,起到公信的作用。”陈晓宝说。


烽火连天中的“纳税大户”


历经89年,246张茶叶税票能够完整保存下来,多亏了吴在春一家四代的悉心保护。


据吴在春的父亲吴煊崽回忆,他的父亲吴森志曾参加红军,因为吴家堂兄弟多在各岩茶厂担任要职,所以吴森志的另一项秘密工作是协助中间人刘太宝收税。


1935年2月,吴森志的父亲吴浩炳居住在霞滨岩茶厂,那里既隐蔽又可靠,吴森志于是将税票等资料交由父亲保管。吴浩炳视若珍宝,将这些资料分别用多层的棉布和锡纸包成两包,小心藏在霞滨岩干燥的岩洞内。


武夷山市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副研究员张金锭和武夷山市口岸办原主任王公经等文史专家认为,这批红色税票是闽北苏区特别是崇安当地税收史的重要见证。


据史料记载,上世纪20年代,茶、纸、木材是闽北三大经济支柱。1924年,崇安县有岩茶厂百余家,年产量达10多万公斤,尤以大红袍、岩茶、红茶最为出名。但连年战乱,导致大批茶厂倒闭,工人失业,茶叶经济一落千丈。


其间,在苏维埃政府国民经济部的指挥下,崇安县全面规划和恢复茶叶经济,茶叶面积达到1200亩,总产量达1350担,茶叶收入占全县国民经济收入的32%,成为崇安苏区国民经济总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税票考证而知,1932年,崇安有茶厂近百家,年产量2万多公斤,按6%的税率征收营业税,总税额二千六百二十八元四角大洋。”陈晓宝说,这为崇安苏区从1930年5月到1935年2月,前后5年零3个月的税收史提供了相应佐证,具有重要的意义。


“茶叶税票建立了适应战争需要的税收制度,为苏区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解决红军给养和经济困难,巩固苏维埃政权提供‘供血’保障。”张金锭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