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商标注册 >

罗斯福新政社会保险法(罗斯福新政社会保险法的作用)



【课程标准】


1.2003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2)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3)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2.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中外历史纲要》——1.2420 世纪下半期世界的新变化:通过了解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知识梳理】


考点1:1929-1933世界经济大危机


1原因


(1)根本: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尖锐(即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2)生产与销售的矛盾激化(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而人民生活相对贫困,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3)股票等投机活动使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受到严重冲击。


(4)分期付款过度膨胀,使银行信贷泛滥。


2爆发:1929年10月下旬,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狂跌。


3表现: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失业剧增,农产品价格猛跌,生产下降。


4特点:来势猛,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强(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下降了1/3,失业人数超过三千万)。


5迅速波及全世界的原因


(1)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头号经济强国,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和世界市场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2)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加强,整个世界变成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使一国发生的经济危机迅速波及全世界(最主要)。


6.影响


(1)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遭到空前严重的破坏。


(2)政治上:法西斯主义开始泛滥,资本主义民治制度面临严峻挑战。


(3)对世界→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①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尖锐(英、法等国向殖民地转嫁危机)。


②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尖锐(提高关税、货币贬值,倾销商品、抢占市场)。


考点2:美国应对经济危机的举措


1胡佛政府


(1)措施:继续奉行自由放任主义,反对政府干预经济,只是进行了非常有限的干预。


(2)结果:危机继续恶化。


2罗斯福新政


(1)背景


①经济危机对美国打击非常沉重。


②胡佛的反危机措施失败,举国期盼出现新的强力政府客服危机。


③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出现。


④1932年,民主党人罗斯福当选为美国总统。


(2)目的:①直接:结束经济混乱,摆脱危机。②根本:巩固资本主义制度。


(3)内容


①整顿财政金融体系(首要措施):恢复银行信用;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放弃金本位制(禁止黄金自由输入输出);管制证券业。


②工业(中心措施):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制定公平经营章程→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


③农业:成立农业调整署,为减耕减产农民提供补贴→稳定农产品价格,防止过剩。


④社会救济:颁布《社会保障法》,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稳定社会秩序→解决民生问题,缓和矛盾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⑤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制定《全国劳工关系法》,使工人有权组织工会;实行养老金和失业保险制度。


(4)特点:国家全面干预经济


(5)实质: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6)意义


①经济上:使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发展。


②政治上: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③世界影响: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新模式,迎来了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垄断组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使资本主义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和活力。


④社会生活:初步建立了社会保障体系,改变了美国人民的生活。


⑤局限: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渡过难关:1939年:重新回升→二战期间:彻底摆脱→二战后:繁荣发展


※罗斯福新政成功的原因


(1)新政顺应了时代要求——调整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自由放任政策。


(2)美国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和雄厚的经济实力,使罗斯福政府有能力干预国家经济。


(3)独立战争以来形成的民主政治传统为新政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4)苏联30年代计划经济建设成就突出为罗斯福政府提供了借鉴。


(5)罗斯福新政与同期产生的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相互影响。


※罗斯福新政中“新”的含义


(1)新的理论和政策:凯恩斯主义与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2)新的特点: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发展。


(3)新的起点:开启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开端。


(4)新的模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凯恩斯主义


(1)背景:经济大危机的爆发使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受到质疑。


(2)内容


①承认资本主义存在着弊端。


②对付经济危机的办法是扩大需求。


③政府必须放弃自由放任主义,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


(3)地位: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经济学的观念,它的提出被称为“凯恩斯革命”。


※凯恩斯主义与罗斯福新政的关系:


(1)两者相互影响,都与经济危机的爆发有密切的联系。


(2)前者是对前期经济理论的反省与调整,而后者则从实践上采取了新的经济政策。


(3)前者为后者提供了可靠依据,后者则印证了前者的合理性。


考点3: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1)20世纪50-70年代初:大力干预经济发展


A.背景


①吸取大危机的惨痛教训,放弃自由放任政策。


②罗斯福新政的成功实践。


③凯恩斯主义为国家大力干预经济奠定了理论基础。


B.指导思想:凯恩斯主义。


C.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D.方式


①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英法德)。


②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以避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保证经济运行的有序状态(日本)。


③扩大政府开支,利用税收等政策调节社会生产(美国)。


E.作用


①促使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出现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


②使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融为一体的垄断资本主义)


(2)20世纪70年代:调整干预的经济政策


A.背景


①欧佩克提高油价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1973-1975年)→说明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经济思想)失灵。


②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陷入“滞胀”时期(通货膨胀严重,物价猛涨、经济增长停滞或下降)。


B.指导思想:英法——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美国——货币主义和供给学派


C.方式: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如减少政府支出;大规模减税;出售部分国有企业。


D.作用:使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开始复苏,走出“滞涨”阶段;出现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型经济。


2建立福利国家。


(1)前提:发达国家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2)福利资金来源:个人缴纳、企业交纳和国家补贴。


(3)特点


①由单纯的社会救济发展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的保障。


②种类繁多(医疗保健、养老、住房、失业保险、教育等),覆盖面广。


③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4)实质:是由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形式,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趋势。


(5)评价


①积极:使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和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


②消极:使国家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3第三产业的兴起和“新经济的出现”


(1)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兴起


A.背景


①科学技术的进步。


②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消费需求的多元化。


B.作用


①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产值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增加了就业人数。


②促进了经济竞争力的提高。


③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发展产生了质的变化。


(2)“新经济”的出现:20世纪90年代


A.含义: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的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


B.原因: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②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


C.代表国家:美国(最先开始)


※如何认识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是资本主义的自我扬弃,是资本主义内部的自我完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①将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结合起来。②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国家干预对社会财富的分配。③为适应科技进步和需求,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使高科技产业部门发展迅速;第一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降低,而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④“新经济”(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出现和发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