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商标注册 >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调36条目(产业政策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1)

一、回顾:景气高点已至


供给端,能耗和环保约束强化。自从2020年9月党中央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来,各级政府愈加重视对能源消耗的控制,地方政府、化工园区纷纷规定能耗指标、煤耗指标。对于高能耗的化工行业而言,设定用能规模上限,无形之中就对化工品产出形成约束。进入下半年,国家发改委发文点名广东、江苏、浙江等制造业大省未能完成“能耗双控”目标,此后各地通过各种手段约束高耗能企业,部分化工企业的生产受到影响,电石、有机硅等产品供给意外收缩。7月以来,国内炼厂的原油加工量出现同比下滑,导致石油制品产出减少。除了能源约束之外,近年来国家持续推动沿江、沿海地区的环境保护,一大批化工企业实施搬迁或被关停,云贵地区对磷矿开采进行整顿,这些环保措施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化工品的产出。8、9月间,国内化工品市场一度出现了短暂的供给短缺。在需求向好的情况下,供给端的约束推高了化工品价格。


成本端,煤炭石油价格高企。煤炭、石油是化工生产重要的原料,虽然各国均表示要限制化石能源的使用,但短期看可再生能源仍无法取而代之。伴随经济的活跃,2021年煤炭、石油需求旺盛,价格大幅走高。10月以来,我国政府对国内煤炭市场进行调控,美国则开始释放部分石油储备,受此影响,煤价、油价均从高位回落。秦皇岛动力煤市场价(1-11月均价)为1033元/吨,较2020年均价上涨79%。布伦特原油现货价(1-11月均价)为71美元/桶,较2020年均价上涨69%。原材料涨价,进一步推高了化工品价格。中国化工产品价格指数(简称CCPI)年初为4150点,至10月中旬最高涨至6500点附近,涨幅达56.6%。


2、盈利水平处于历史高位


3、投资加速,库存上升,行业进入调整期


库存快速上升。2021年1月,国内化工品库存同比下降3.6%,创本轮库存周期的低点,表明当时市场已经基本消化了疫情对化工品库存的冲击,完成了去库存。春节后,化工品市场热度快速回升,市场乐观情绪弥漫,部分企业、贸易商出现“惜售”情况,“补库存”周期启动。截至10月末,化工品库存同比增长25.5%,接近2011年的高点。由于近期石油价格震荡回落,历史数据显示,通常情况下油价走势是化工品库存的先行指标,只在新冠疫情期爆发初期出现明显背离。预计化工品市场单边看多的力量将出现分化,2022年如果油价结束单边上涨,进入震荡期,化工品市场也将再次进入“去库存”阶段。


PPI走势预示行业已处于景气高点,未来有下行风险。化工PPI走势与行业景气度高度关联。2020年5月,国内化学工业PPI指数为-6.3%,创本轮调整新低,也是2015年10月以来新低。2021年以来,化工PPI快速走高,10月数据为19.8%,创下本轮新高,也高于2017-2018年景气高点。2020年5月至2021年10月短短一年半时间,化工PPI从低点达到高峰。当前油价开始进入震荡期,部分化工品价格回落,预计2022年化工PPI也将结束单边上涨走势,逐步进入下行区间。


二、产业政策梳理:促绿色高效,淘汰落后,防范过剩


1、促绿色高效


化工行业整体能源利用效率低,节能降耗空间大。与国外先进项目相比,国内化工项目的能源利用效率低,能耗偏高。2019年,国内乙烯装置的综合能耗约800千克标准煤/吨,较国际先进水平高27%左右。国内合成氨装置综合能耗为1418千克标准煤/吨,而美国的平均水平为990千克标准煤/吨,国内较之高出43.2%。虽然国内合成氨主要以煤炭为原料,而美国以天然气为原料,原料结构不同是导致能耗差距较大的原因之一,但巨大的能耗差距也表明国内合成氨装置的技术水平落后于美国。由此可见,化工行业可通过技术改造提升能效,存在巨大的减排空间。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里,化工行业将迎来一轮技术升级浪潮。


2、淘汰落后


3、防范过剩


综合而言,近年来陆续出台的产业政策表明了政府对化工行业的改造思路:对于存量产能,通过技术升级改造一批,同时强制淘汰一批;对于新建产能,提高行业准入门槛,确保新建的都是先进产能;严守等量或减量置换底线,防范产能过剩风险。上述政策导向符合化工行业的发展规律,为整个行业提升效率、增强竞争力、优化市场格局指明了方向。


1、提能效


对于金融机构而言,涉及化工类项目时,应对企业的能效水平进行分析比较,对标行业先进值,作为判断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手段,从而筛选出优质客户或优质项目。


(3)技术领先:率先采用节能技术


2、减碳排


短期而言,煤炭仍将是国内生产甲醇、尿素、PVC等产品的主要原料,但国内煤化工项目需积极探索减排工艺,避免在不断收紧的减排政策下处于被动局面。


(3)末端减碳:配套CCUS


3、调结构


综合考虑现有规划和落后产能淘汰,预计2025年我国炼油能力将在2025年-2030年间达到顶峰,峰值约10亿吨/年。而我国石油消费量的峰值也有望在2030年左右出现,预计峰值为8亿吨左右。未来,炼油企业将及时调整产品结构,降低成品油的占比,逐步提升烯烃、芳烃等化工原料的比重。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应该把握石油加工行业的产品结构变化趋势,引导大型炼油项目“减油增化”,实现产业升级。


四、小结


回顾2021年,化工行业景气上升,处于盈利高点。行业的高景气主要源于“后疫情”时期化工品需求超预期增长、供给受限、原料成本上涨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二季度,全行业单季利润总额创历史最好水平。如此快速的景气回升在历史上十分罕见。10月以来,煤价回落、油价波动加剧。部分化工品价格在触及阶段高点之后开始回落,一些细分行业出现盈利下滑迹象,行业景气度有所回落。


产业政策导向“促进绿色高效,淘汰落后,防范过剩”。为实现化工行业的转型升级,达成“双碳目标”,近年来政府各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和指导意见,可归纳为:(1)对于存量产能,通过技术升级改造一批,同时强制淘汰一批;(2)对于新建产能,提高行业准入门槛,确保新建的都是先进产能;(3)严守等量或减量置换底线,防范产能过剩风险。上述政策导向符合化工行业的发展规律,为整个行业提升效率、增强竞争力、优化市场格局指明了方向。


展望2022年,在政策、供需、成本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化工行业很可能进入调整期,盈利回落、增速放缓、优胜劣汰。政策方面,监管加强,加速转型;供需方面,需求放缓,海外供给恢复,整体供需趋于平衡;成本方面,原料、能源、环保等成本全面上升。虽然化工行业整体仍能维持较好盈利水平,但炼油、合成橡胶、化纤等细分领域存在供给过剩风险,部分运营成本高,产品缺乏竞争力的企业将面临亏损。“提能效、减碳排、调结构”将成为化工行业发展的三大趋势。


减碳排的主要手段包括:(1)源头减碳,以天然气、轻烃为原料,替代煤炭和石油;(2)过程减碳,加“氢”中和,变废为宝;(3)末端减碳,配套CCUS。未来碳排放指标将持续收紧,那些积极减碳的企业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而减碳过程中的技术改造、项目投资也将带来巨大的业务机会。


调结构的主要方向包括:(1)炼油产业“减油增化”,逐步降低产品中成品油的占比,提升烯烃、芳烃等产品的比重;(2)新材料产业实现技术突破,提升高性能、高附加值产品的国产化比例,实现化工产业由大到强的转变。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应紧跟化工品市场快速变化的趋势,提前布局技术含量高,市场空间大的新材料项目。


[1]“两高行业”是指高污染、高能耗行业。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