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商标注册 >

中信银行香港卡可以银证互转吗(中信银行香港开户条件)


1 引言:解构产业链,聚焦新模式


新旧动能转化趋势明确,金融服务模式升级可期。我们认为中国经济正处于新旧动能切换的关键时期,由地产 基建为主的传统模式,转向由高端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等实体经济 驱动的高阶模式,银行信贷在政策引导下加速迁移至制造业等实体经济,更为考验银行的 风险定价能力、综合金融服务能力。我们已对国内制造业特色金融服务模式(2021 年 5 月 11 日发布的《制造业驱动银行新一轮景气周期》;2021 年 12 月 26 日发布的《业态新升级, 对公新模式》)、海外新经济业务模式(2021 年 9 月 30 日发布的《拥抱新经济,对公新升 级》)进行过详细研究,本文是银行对公模式深度研究系列之四,进一步下沉至区域层面, 拆解各大产业链,探究区域特色实体领域服务模式。


如何拆解区域制造业发展现状并挖掘潜在区域发力点?出口 消费 新能源 科技四大需求 驱动,聚焦沿海沿江优质区域。制造业升级为大势所趋,而全国各地制造业发展基础差异 较大,我们从出口、消费两大传统需求链,以及新能源、科技两大新型产业链拆解制造业 发展驱动因素,聚焦制造业发展基础较好或有发展禀赋的区域及其本地区域性银行。出口 链方面,东部沿海城市具有较好发展基础,出口导向型制造业也较为发达。消费链方面, 人口数量奠定消费基础,人均可支配收入决定消费层级,当前一线城市 成渝 苏杭等地区 消费需求旺盛,对周边地区消费链制造业发展有明显带动作用。新能源链方面,相关制造业集群于机械制造业发达的沿海的广东、江浙和沿江的川渝地区,新基建 双碳战略驱动下 增长动能强劲。科技链方面,涉及行业较广,是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江浙粤等地发展领先。整体来看,当前江浙粤闽鲁、成渝等地具有较好发展制造业的基础,当地区域性银行 可因地制宜开展业务,抢占对公实体赛道的先发优势。


区域性银行实体经济服务模式几何?综合金融服务 科创 绿色多元模式,区域性银行因地 制宜、各显神通。区域性银行具有决策链条短、本土化程度高、熟知本地市场等优势,通过针对本地企业的特色产品等模式,深度对接当地实体企业,实现与企业共成长,形成较强的客户粘性和差异化服务能力。在制造业基础较为优异的江浙地区,不少优质区域银行性银行均打造了针对本地企业的拳头体系,主要模式包括宁波银行的“五管二宝”产品体系、 苏农银行的中小企业服务管家体系。此外,部分全国性银行聚焦优质区域,实体经济服务 模式因地制宜,如工商银行“贷 债 股 代 租 顾”综合服务模式、兴业银行的投贷联动模式等。


区别于市场的观点:


1)当前市场对零售型银行、财富管理型银行关注度较高,对银行对公业务的重视度不足。 我们认为长期来看,中国经济由地产 基建为主的传统模式,转向由高端制造业、战略新兴 产业等实体经济驱动的高阶模式。银行信贷在政策引导下加速迁移至实体产业,更为考验 银行的风险定价能力、综合服务能力。深耕对公实体客户且有成熟服务模式的银行,有望 在此轮底层资产切换中而充分受益。


2)制造业子行业较多,区域发展情况差距较大,当前市场对制造业产业链、区域发展情况 认知不足。我们认为剖析制造业产业链、区域发展情况,有助于挖掘新产业链潜在区域发力点。新能源链作为驱动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关键产业链,除江浙粤闽等沿海地区外,皖湘 鄂川渝等长江经济带也有较好发展潜力。当地区域性银行有望因地制宜服务本土实体企业, 聚焦优质区域的全国性银行也有望受益。



2 背景:经济增长动能升级,驱动商业模式转变


新旧动能转化趋势明确,金融服务模式升级可期。我们认为长期来看,中国经济处于新旧 动能切换的关键时期,由地产 基建为主的传统模式,转向由高端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等 实体经济驱动的高阶模式,银行信贷在政策引导下加速迁移至实体产业,更为考验银行的 风险定价能力。参考海外经验,发达的直接融资体系支撑英美高科技产业崛起,间接融资 体系则支撑日德制造业升级。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有望形成间接融资主导 直接融资稳步 发展的融资体系,为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提升客户粘性的同时沉淀活期存款,助力制 造业转型升级、战略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国内:底层资产迁移,模式亟待升级


银行信贷从地产 基建向实体加速迁移,制造业等实体经济服务模式亟待升级。我们认为长 期来看,中国经济处于新旧动能切换的关键时期,即由地产 基建驱动的传统模式,转向由 高端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等实体经济驱动的高阶模式。自 2019年中央提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领域监管趋严,同时政策引导银行信贷资源向制造 业等领域倾斜。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企业主体丰富、产业链长、融资需求多元,对银行 经营能力提出更大挑战,亟需对公业务开启转型升级,各类银行依照自身禀赋走出差异化 之路。绿色金融亦是对公长期发展方向,央行创设碳减排工具,前瞻布局绿色金融的银行 有望具备更强项目投放能力并受益于政策红利。


制造业:政策导向明确,呼唤高阶模式


政策支持制造业导向明确,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降低系统性风险或均为考量因素。2019 年以来政府工作报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多次提及“增加制造业贷款”等表述;2020 年银 保监会对大行提出制造业“五一三”任务,部分银行也将制造业贷款投放等指标列入内部 考核范围;2021 年“十四五规划”提出加快推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我们认为推动 经济高质量发展、降低系统性风险均为政策支持制造业贷款投放的考量因素:一方面,制 造业转型升级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之一,高端制造需求旺盛,2020 年以来 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快速上行,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长则更为强劲。另一方面, 在降低政府杠杆率、房地产融资严监管的背景下,制造业投放有助于平衡信贷结构,降低 系统性风险。截至 2021 年 6 月末,上市银行贷款投向基建 房地产的占比近 60%,行业集 中度较高,制造业占比尚有较大提升空间。



“散装”制造业对银行经营能力提出更大挑战,呼唤对公业务高阶模式。相较房地产和基 建,制造业多为民营企业,市场经济特征更为明显,且制造业二级子行业有 30 个左右(根 据国标行业分类标准 GB/T 4754—2017),周期、特点均有一定差异。不同类型制造业企业 的融资结构也有较大差别,虽然多数制造业企业主要融资方式为贷款,但具有较强科技属 性和成长性的医药等行业则以股权融资为主。“散装”制造业对银行对公经营和客户服务能 力提出更大的挑战,亟需银行对公模式转型升级。



绿色金融:落实双碳部署,迎来发展机遇


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绿色金融迎来发展良机。绿色金融指为支持环境改善、 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覆盖行业面较广,主要包括环保、节能、 绿色交通等行业,可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金融工具提供支持。2021 年 11 月碳减排货币政策工具及 2000 亿元减排再贷款落地,绿色信贷有望成为 2022 年贷款重点投向之一。截至 2021 年 9 月末,中国绿色贷款余额近 15 万亿元,居世界第一,在绿色金融领域已有较好基础。我们 认为在政策支持下,绿色金融迎来发展良机,行业成长空间广阔。


海外:产业升级与融资体系构筑良性循环


发达的直接融资体系支撑英美高科技产业崛起,间接融资体系则支撑日德制造业升级。上 世纪 80-90 年代新兴信息技术、高端制造业等产业崛起驱动经济转型升级。海外各国新经 济时期产业升级与自身融资体系之间相辅相成,共同构成良性循环,主要分为英美(直接 融资 服务经济)、日德(间接融资 高端制造)两类模式。以英、美为代表的国家具有发达 的直接融资体系,更加适应创新创业企业风险高、固定资产少、融资需求多样的特点,以 信息技术产业为代表的“服务经济”崛起。而以日、德为代表的国家,则大力推动传统制 造业向高端制造业转型升级,在国家战略引领下,以银行为主导的间接融资体系起到了强 劲支撑作用。参考海外经验,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有望形成间接融资主导 直接融资稳步 发展的融资体系,支撑制造业转型升级、战略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产业结构:英美高科技企业崛起 VS 日德高端制造业升级


英美 VS 日德:“服务经济”崛起 VS 高端制造业升级。工业革命后,英、美等国家率先进入工 业化时代,生产力大幅提高。工业化后期,伴随着生产成本的上升、环境污染问题显现,英、 美开始将钢铁、汽车为代表的传统制造业转移到日、德等成本低廉的国家,而在国内通过长期 自上而下的市场选择,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实现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代表的“服务经济”快速 发展。而日、德则承接了英、美转移的中低端制造业,利用后发优势,引进技术大力发展传统 制造业,后期在国家战略引领下加大研发投入,成功实现了向高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报告来源条件:未来智库)


融资结构:英美直接融资体系助力 VS 日德间接融资扶持


以英、美为代表的国家具有发达的直接融资体系,与高科技企业成长形成良性循环。第一, 多层次资本市场共同发展,更加适应新兴产业风险高、固定资产少、融资需求多样化的特 点。第二,混业经营打破金融服务边界,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随着科技进步与金融自由 化浪潮的兴起,金融业之间的渗透程度加强,1999 年美国颁布《金融服务现代化法》,废 除了 1933 年制定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有关条款,结束了美国长达 66 年之久的金融 分业经营的历史,银行、证券、保险机构在业务范围上的边界被消除,商投一体、投贷联 动等综合化服务成为可能。另一方面,高科技企业的快速发展,也进一步推动了资本市场 蓬勃生长,两者形成良性循环,20 世纪末期英、美证券化率达到巅峰,远高于日、德水平。


以日、德为代表的国家是以银行为主导的间接融资体系,更加适用于成熟企业的升级革新。 日、德等国的产业转型路径及融资体系与英、美有所差异:第一,融资方式不同,日、德 在历史上分别实行主银行制度、全能银行制度,银行在储蓄、配置资金、监督公司管理者 的投资决策以及在提供风险管理可以手段上发挥主要作用;第二,文化特征不同,英、美崇尚 自由主义,强调发挥市场力量,而日、德文化相对谨慎保守,政府引导在产业转型中起着 关键作用。在日、德间接融资体系主导之下,以重资产为主的制造业等企业能够更加便捷 地融资,在国家战略引领下,支撑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转型升级。而进入 21 世纪以来, 日本高科技产业逐步发展,也驱动直接融资发展,2006 年日本出台《金融商品交易法》完 成对各类投资服务统一监管,引导发挥资本市场定价功能,目前形成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 并重的融资结构。



3 布局:拆解四大需求链,聚焦沿海沿江地区


制造业发展主要由四大需求驱动,聚焦沿海沿江等重点区域。制造业升级为大势所趋,而 全国各地制造业发展基础差异较大,我们从出口、消费两大传统需求链,以及新能源、科 技两大新型产业链拆解制造业发展驱动因素,聚焦制造业发展基础较好或有发展禀赋的区 域及其本地区域性银行。出口链方面,东部沿海城市具有较好发展基础,出口导向型制造 业也较为发达。消费链方面,人口数量奠定消费基础,人均可支配收入决定消费层级,当 前一线城市 成渝 苏杭等地区消费需求旺盛,对周边地区消费链制造业发展有明显带动作 用。新能源链方面,相关制造业集群于机械制造业发达的沿海的广东、江浙和皖湘鄂川渝 等长江经济带,双重政策 双轮驱动下增长动能强劲。科技链方面,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园 区、科创企业主要分布在江浙粤等地。整体来看,当前江浙粤闽鲁、成渝等地具有较好发 展制造业的基础,当地区银证域性银行可因地制宜开展业务,抢占对公实体赛道的先发优势。


出口链:东部沿海基础优,产能中西部迁移


东部沿海地区因地制宜,出口链制中信造业优势明显。由于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加工贸易的特 殊地位,以及消费品制造在全球具有较强竞争优势,出口对制造业需求的贡献不容忽视。 2020 年我国制造业出口交货值占营业收入比例达到 13%,其中 7 个行业更高达 20%以上, 主要包括电子设备、纺织服装、文娱用品制造业等。而分区域来看,东吗部沿海地区出口链 制造业营业收入规模明显领先,且其出口金额占 GDP 比例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得益 于区位优势,制造业投资设厂也多集中于此。东部沿海地区港阔水深,资源禀赋显著,优 质港口密集,其中江浙沪、广东地区腹地内经济发达,港口呈现集约化、规模化发展趋势, 外贸货物吞吐量规模领先。



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出口产能分类向中西部迁移。由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结构转型升 级,以及土地、人力等要素成本提高,部分出口链制造业呈现产能转移的趋势。分不同制 造业类型来看,纺织服装、皮革、家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部分向人口红利尚未完全消减, 制造业人均工资水平较低的河南、江西等地区转移,部分则向人工成本更低的东南亚等国 家转移;而电子通信、计算机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则优先选择制造业基础较好,产业配套措 施相对完善的成渝等中西部重点地区。


成渝双城经济圈配套措施不断完善,制造业基础良好,未来将聚焦先进制造吗业。我们认为 成渝地区制造业未来将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计算机等高附加值产业。1)基础设施建设完善, 降低对外运输成本。2021 年 1 月 1 日,中欧班列(成渝号)开行,成渝两地线路互补后将 实现欧洲全域覆盖,进一步提升国际通道的辐射带动效应。2021 年 6 月 27 日,成都天府国 际机场投运,重塑我国西部对外交通新格局。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成渝地区双 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未来成渝地区将构建航空、轨道交通、航运一体化的综合交通运 输体系,交通网络的逐步完善将赋能出口链制造业发展。


2)先进制造业基础厚实,具备发展潜力。根据四川统计局数据,2020 年成都电子信息产 业规模突破万亿,同比增速达 19.8%,稳居中西部城市首位。重庆是我国最早发展大规模 集成电路的城市之一,目前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具备完整的电子信 息产业体系。


3)双城经济圈建设推动成渝优势产业整合,实现高质量协同发展。在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 略机遇下,成渝联合编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电子信息产业协同发展实施方案》,明确打 造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目标。未来两地有望发挥各自优势,加强配套产业合作,共同 实现关键技术攻关,推动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



消费链:人口奠定基础,收入决定层级


消费需求为制造业的主要驱动力之一,东部沿海和重点中西部地区消费链制造业发展领先。 消费链制造业主要对应下游制造业,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31 个 制造业行业大类中,对应消费品制造的包含 22 个行业,如食品制造、纺织服装等,因此消 费链制造业各区域发展情况与制造业整体情况基本一致,2019 年各地消费链制造业营业收 入占当地制造业营业收入比例多在 70%以上。而从消费需求端来看,一线城市 成渝 苏宁 杭消费需求旺盛,对广东、江浙、山东、西部地区消费链制造业发展有一定带动作用。


人口数量奠定消费基础,人均可支配收入决定消费层级,成渝地区更具发展潜力。进一步将 消费驱动因素拆解为人口数量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我们认为江浙地区主要城市消费需求主要 由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较高驱动,而成渝则主要由人口数量优势驱动,一线城市则兼备人口 数量优势和较高的人均可配收入。展望未来,国内消费升级趋势有望持续,一线城市及江浙 重点城市作为人口持续流入、消费能力较强的区域,未来消费总量仍有望保持较高水平,带 动周边地区协同发展。成渝作为人口数量领跑区域,消费需求仍有较大成长空间。


成渝双经济圈带动下,成渝作为内循环重要增长点,消费需求提振有望带动制造业发展。 我们看好成渝地区未来消费链制造业发展,主要由于:1)人口基数大。2020 年重庆成为 全国唯一人口突破 3000 万的城市,成都人口也突破 2000 万人且近年来人口持续净流入。 人口基础为消费链制造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2)房价较低,实际消费能力更强。成渝地区 房价远低于一线城市水平,尤其是成都市,因此成渝地区实际消费能力更强。据 MobTech 统计,2019 年重庆、成都地区奢侈品消费者人数占比分别位列全国第 3、第 5。3)成渝双 经济圈带动下,成渝为内循环重要增长点。一方面,消费需求的提振,有望带动周边消费 链制造业发展。另一方面,成渝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对外运输成本,赋能出口链制造业 发展,可更好承接东部沿海地区转移产能,形成“基建制造业消费”的循环链。



新能源链:新基建 “双碳”战略,产业链扩展空间广


新能源产业是国家“双碳”战略落地的着手点,也是新基建投资的重要领域之一。根据联 合国定义,新能源是指以新技术、新材料为基础,实现可持续、无污染利用的可再生能源。 新能源链制造业包括在能源供应、存储、运输和消费环节提供新能源替代所需的技术、材 料和设备等产品的行业。供应环节主要涉及清洁电力产业链;存储环节主要涉及电池储能 和化学储能产业链;运输环节主要涉及电网、管道网、充可以电桩等配套基础设施产业链;消 费环节主要包括节能型建筑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等。代表终端需求的汽车制造业,为前端 供能部门、储能和运输环节提供材料、设备支持的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气机械 及器材制造业和专用/通用设备制造业等 9 个行业都处于新能源链制造业的 辐射范围内。


新能源产业链既是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主要阵地,也属于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的“新 基建”投资领域,2019 年相关制造业营收占全国制造业总营收的 55%,在双重政策支持下, 有望成为未来数十年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新能源链制造业沿海沿江集聚,产业链扩张依赖“供应端” “消费端”双轮驱动。新能源 链制造业的区域发展格局与整体制造业基本一致,存在东强西弱的区域差异。新能源链制 造业相关企业主要集中分布于以长三角、珠三角为核心的东部沿海地区和安徽等沿江经济 带,区域内的新能源链规模及占比全国领先,这与东部地区产业集群的先发优势和中西部 长江经济带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紧密相关,在终端新能源汽车制造及配套电子工业发卡达的广 东、吉林和主要直辖市,2019 年新能源链制造业占当地制造业营收 70%以上,是当地的支 柱性产业。在经济低碳转型发展过程中,以“前端供能部门”和“终端耗能行业”为核心 的脱碳需求不仅直接导致其所处产业链上下游制造业的技术、材料和设备制造投资需求增 加,还在能源存储和运输环节派生出新能源替代所需的配套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形成了“供 应端” “消费端”首尾延伸,辐射新能源全产业链的“双轮驱动”扩张格局。


沿海沿江新能源链制造业持续领先,中西部内陆各省增长潜力较大。从前端供能来看,中 部和西南地区的光/风/水电发展条件优越,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高,新能源链前端供能发展 走在前列,而 GDP 总量较高的广东、山东、江浙地区耗电量较大。中西部供能端与东部耗 能端的区域错配,派生出对能源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推动广东、江浙沪和皖湘鄂川 渝等地发达的新能源链中间环节制造业发展。从终端耗能来看,目前的新能源替代需求主 要来自于汽车产业,新能源汽车制造和使用分别派生出对电池储能和电网、充电桩等基础 设施建设的需求,这使得汽车产业链发达、汽车保有量高且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高的一线城 市、两广、江浙、河南和长江经济带承接大量终端需求。



综合来看,当前东南沿海和中西部沿江区域的新能源链制造业发展优势明显。根据国际能 源署(IEA)测算,未来新能源替代投资将主要集中于前端供能部门及电网、充电桩等中间 环节的配套基础设施投资。东部沿海的江浙沪粤和沿江的皖湘鄂川渝等区域的新能源链制 造业承载大量前端及中间环节的扩张需求,未来发展动能强劲。而河北、河南、山东、陕 西、陕西和安徽等地区的汽车保有量大,新能源渗透率仍有提升空间,在未来大规模新能 源替代投资的推动下,我们认为以上区域的新能源链制造业增长潜力较大。


科技链:产业升级抓手,政策开户支持重点


发展高端科技制造业是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解决“卡脖子”难题的重要抓手。为了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抢占产香港业链分工的制高点,政府出台多项政策规划引导制 造业转型升级,从“中国制造 2025”到“新基建”,再到新一轮“战略新兴产业”。十四 五提出要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 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产业发展。九大领域所涉及的制造业构成我国科技链制 造业的主体,是未来我国制造业升级转型的主要支撑。


科技链制造业对产业集群、基础设施配套和劳动力要求高,江浙区域的区位优势突出。以 十大重点领域为代表的科技链制造业是未来我国制造业升级转型的主要阵地,涉及的产业 链广、投资规模大且周期长,对区位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产业链集群、营商环境和人 才供应有较高的要求。以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为主的东部沿海地区有长期流入的 高素质劳动力供应,政府通过规划建设产业园区为高端制造业发展提供成熟的产业链及基 础设施配套,吸引大量先银行进制造业企业入驻。据企查查及 Wind 数据,截至 2022 年 2 月 23 日,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区域的科技链制造企业数量和科创板上市企业数量占全国的 比例均达 77.5%,其中江浙地区的科技链企业数量占比和科创板上市企业数量占比分别达 45.2%和 27.9%,科技链制造业发展水平领跑全国。



4 模式:深根本土因地制宜,打造差异化模式


全国性银行聚焦优质区域,区域性银行因地制宜服务本地制造业,与企业共成长、走出特 色之路。部分全国性银行聚焦优质区域,实体经济服务模式因地制宜,如工商银行的“贷 债 股 代 租 顾”综合服务模式、兴业银行的投贷联动模式等。区域性银行具有决策链条 短、本土化程度高、熟知本地市场等优势,通过针对本地企业的特色产品等模式,深度对 接当地实体企业,实现与企业共成长,形成较强的客户粘性和差异化服务能力。在制造业 基础较为优异的江浙地区,不少优质区域性银行均打造了针对本地企业的拳头体系,主要 模式包括宁波银行的“五管二宝”产品体系、苏农银行的中小企业服务管家体系。


工商银行:制造业头雁效应,六位一体综合服务


发挥制造业贷款头雁效应,提供“贷 债 股 代 租 顾”综合金融服务。据公司财报,21H1 末工商银行制造业对公类贷款余额超 1.8 万亿元,规模领跑全行业,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同比 增长 41.6%,充分发挥制造业贷款头雁效应,高新技术领域企业贷款余额突破 1 万亿元。 区域分布方面,聚焦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和成渝地区等国家重点战略区域,21H1 末上 述区域对公贷款余额占比为 71%。融资模式方面,利用集团综合化经营优势,提供“贷 债 股 代 租 顾”六位一体服务模式,满足制造业企业的多元融资需求。其中,供应链金融业 务实现全国 32 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业务全覆盖,注重“稳链、补链、强链”,通过制造业 核心企业,满足其上下游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2020 年末,全行制造业核心企业和上下 游企业融资余额分别为 6300 亿元、3300 亿元,同比 31%、 43%。行业结构方面,2020 年能源与原材料相关制造业债券承销占比较 2019 年下降,而高技术制造业占比则略有提升。



兴业银行:商投一体典范,绿色金融先行


兴业银行为“商行 投行”银证模式引领者,集团协同、对外合作服务新兴实体企业。兴业银行 由城商行改制而来,具有福建基因,机制市场化,2021 年 6 月末福建(含总行) 广东贷 款占比达到 33%。兴业银行较早确定发展投行业务的战略方向,投行业务为兴业银行的传 统优势,非金融企业债券承销规模一直处于市场领先水平。2020 年兴业银行打造投行生态 圈,为企业提供“股 债 贷 转”等综合金融服务。集团协同方面,兴业银行综合化经营优 势突出,子公司布局广泛,可为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以晶科能源为例,为满足公司融 互转资需求,除给予晶科集团综合授信 120 亿元之外,兴业银行帮助公司落地一单 6.9 亿元的 绿色债权融资计划。2021 年,兴业集团各部门联动助力晶科能源在科创板上市,集团内子 公司兴业国际信托对其进行股权投资并派驻监事。除了提供贷款 债权 股权多元化融资服 务外,兴业银行还提供了 SWIFT AMH 共享直连、工资代发、员香港工理财等商行基础服务, 最大程度提升综合收益能力。


对外合作方面,兴业银行通过投行生态圈,与券商、PE 机构、政府深度合作,挖掘优质资 产,提升股权投资能力,为客户提供综合金融解决方案,同时为财富管理业务提供优质可 投资产。如兴业银行参与发力设立了福建省技改资金,通过股权、债券、股债联动等市场 化方式投资福建省内先进制造业企业,助力宁德时代、傲农生物等优质企条件业上市。


投行 商行为绿色金融业务奠定发展基础,综合化服务能力构建齐全产品体系。兴业银行作 为国内首家赤道银行,在长期的绿色金融探索中,通过投行 商行赋能,首创了许多绿色金 融基础产品和特色服务,如“环保贷”和“绿票通”等。除对公业务线条外,兴业银行还 将绿色金融融入将零售银行和金融市场业务线条,并充分利用多牌照形成的综合服务能力, 通过银租、银证、银信合作,形成了覆盖面广、种类齐全的绿色金融产品服务体系。兴业 银行在提前完成 2020 年“两个一万”的中期目标后,继续提出 2025 年末绿金规模和客 户再翻一番的新目标。截止至 2021 年 6 月末,兴业银行全口径绿色融资余额达 12830 亿 元,其中非信贷绿色融资占比 67.8%,绿色金融客户达 32935 户。(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宁波银行:打造“五管二宝”产品体系,支持本地先进制造


专注中小企业,打造“五管二宝”产品和服务体系。宁波银行以“大银行做不好,小银行 做不了”为经营策略,主要客群为单户贷款千万级别的中小企业,通过“五管二宝”(票据 好管家、外汇金管家、财资大管家、投行智管家、政务新管家、易收宝、薪福宝)等产品, 根据制造业客户的融资和经营需求,提供贷款、债权、股权、外汇和现金管理等金融服务。 据公司财报,21H1 末宁波银行制造业贷款余额为 1205 亿元,同比 14.8%,2020 全年制 造业债券承销金额达到 572 亿元,位列区域性银行首位。此外,宁波银行子公司永赢租赁 可服务全国制造业客户,主要产品包括“惠租赢”(售后回租)、“智租赢”(直接租赁)、“厂 租赢”(厂商租赁)等。在制造业小微客户方面,宁波银行与永赢租赁形成联动,共同拓展 中小企业客户。


各分行针对当地企业,推出科技贷等产品支持高端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为科技企业的重 要构成部分,宁波银行通过设立科技支行、对接科技企业名单、配套多模式融资方案(与 外部创投机构合作)、推出科技贷产品等四大方式支持科技企业发展。如针对半导体行业, 宁波银行上海分行与芯片生态链平台摩尔精英推出的供应链金融产品,以信用贷款、债权 和股权等方式支持芯片设计类中小企业。再如苏州分行推出“科创贷”,以投贷联动模式, 为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芯片制造等高技术制造业提供融资服务。


苏农银行:制造业特色鲜明,中小企业战略升级


制造业特色鲜明,打造中小企业服务管家提升客户粘性。苏农银行充分发挥地方法人银行 优势,专注服务中小企业。根据招股说明书,截至 2016 年 6 月末,苏农银行对中小企业客 户发放的贷款余额占企业贷款总额的 85%,其互转中小型企业占 62%。分行业来看,贷款以制 造业为主,2021 年 6 月末苏农银行制造业贷款占对公贷款比例超过 50%,位开户列上市农商行 第 3。2020 年以来苏农银行进一步以中小企业培育和回归计划为抓手,打造“中小企业金 融服务管家”品牌,在做好信贷服务的基础上,为企业提供包括现金管理、企业理财、财 资系统、代发工资和政务法律等定制化综合服务,提升客户粘性,并持续深化绿色金融、 科创金融、供应链金融三大特色业务,有效夯实了客群基础。截至 2021 年 6 月末,苏农银 行共培育回归客户 1587 户,新增贷款有效户 945 户。



5 投资分析:精选根植实体优质行


政策引导 长期经营胜负手,精选根植实体的优质行。政策支持制造业以及绿色信贷投放的 趋势明确,制造业升级有望驱动新一轮银行景气周期。对公实体业务更为考验银行的风险 定价能力、综合金融服务能力,是银行长期经营的胜负手,深耕对公实体客户且有成熟服 务模式的银行,有望打通“商行 投行 财富管理”生态闭环而充分受益。部分全国性银行 实体业务聚焦部分优质区域开展,对公实体服务成效显著。江浙粤闽鲁等地制造业发展领 先,而成渝地区则具备制造业发展的良好禀赋,当地区域性银行具备打造对公实体服务模 式的先发优势,部分模式已脱颖而出。


兴业银行:开辟新模式,重构新生态


兴业银行的投资逻辑为扎实同业基础赋能表外联动新模式,风险识别与综合服务带来优异 的资产切换能力。战略层面,新一任管理层平稳过渡,依托长期深耕的同业资源优势,持 续打造“投行、财富、绿色”三张名片,重构表外联动新生态,并加快数字化转型。业绩 层面,可转债完成发行为后续资产扩张奠定基础,且在降息初期,同业负债占比较高的兴 业银行较为受益。


宁波银行:机制引领,战略先行


宁波银行的投资逻辑为机制优越、战略先行,有强大经营韧性和持续成长潜力。过去几年, 公司呈现高卡成长性、高盈利能力、高稳定性等特征,使其成为市场心目中最卓越的上市银 行之一,值得长期看好。我们认为市场化的公司治理在公司建立优势的过程中居功至伟, 包括多元的股权结构、合作无间的外方股东、市场化的机制、优秀且稳定的管理团队、科 学的人才激励措施等。经营层面也体现着战略前瞻而坚定。坚定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确 定核心基础客群为大行做不好、小行做不了的中小企业;同时,因时制宜确定特定领域的 业务优势,包括小微、个人、金融市场、综合化经营等,良好的业务现状对应多年的持续 积累。目前财富管理 消费金融成为两大抓手,驱动零售业务发展。2018 年以来,财富管 理在宁波银行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2019 年成为新的利润中心,2022 年则进入全员营销 阶段,零售 AUM 有望较快增长,深耕中小企业业务也为财富管理带来了较强的底层资产能 力,未来拥有较大挖掘潜力。


苏农银行:迈向苏州市场,拓展成长空间


工商银行:稳健龙头大行,零售转型持续


工商银行作为银行业龙头应享受估值溢价,大零售、综合化、金融科技等战略推进有望驱 动盈利稳步增长。首先,公司是国内及全球规模最大商业银行,拥有扎实的客群基础中信和广 阔的网点布局,截至 2020 年末个人客户、企业客户数量分别达 6.8 亿、860 万,规模效应 和品牌效应突出。其次,公司盈利能力在同业中较为出色,2010 年以来 ROE 在六大行中 均保持前三,背后驱动因素包括强大揽储能力所带来的低负债成本、综合化经营布局所贡 献的非息收入优势以及金融科技赋能下的低成本收入比,业务护城河较宽。第三,在对公 业务领先同业的同时,公司大零售转型战略持续推进,个人客户数、存贷款、AUM 等均实 现近年来较好水平的增长,零售业务税前利润贡献度从 2015 年的 33.5%升至 2020 年的 44.5%;且公司高度重视金融科技战略,赋能获客能力与线上化服务水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