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税收 >

国家安全,你我的“分内事”

来源:中国审计报

图片来自网络

2015年7月1日通过并施行的新国家安全法,将每年4月15日定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前不久,《法制日报》的一份网络问卷调查显示,大部分受访者虽认为国家安全与个人息息相关,但对相关知识知之甚少。

国家安全,乍一看是一件很“高大上”的事情,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可能会联系到军事安全、间谍等,大多觉得与己关系不大。实则不然。

近日,常坐北京地铁上下班的人们都注意到,车厢中反复播放着一段与“公民举报间谍行为”有关的视频。4月10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北京市国家安全局制定的《公民举报间谍行为线索奖励办法》正式公布并开始实施。根据办法的规定,公民向北京市国家安全局举报间谍行为线索,被采用后,根据其作用、效果,可获得1万元至50万元不等的奖励。

警惕身边的间谍

4月16日,在武汉的一个国家安全教育展上,披露了近年来当地国家安全机关破获的部分危害国家安全的重大要案。

自2012年2月以来,境外间谍人员通过互联网以境外某研究院资深研究员身份与武汉某研究所研究员刘某建立联系,并以高薪稿酬为诱饵,诱使刘某撰写提供其研究领域的论文。刘某使用了大量本单位的内部数据,先后为境外间谍人员撰写提供了37篇研究论文,收取所谓论文稿酬近10万元。经鉴定,刘某提供的论文属“有价值的情报”。刘某被单位开除,受到了严肃处理。

34岁的陈兵(化名)是武汉某军工企业员工。一天,一个头像为女性的微信号通过“添加附近人”功能找到陈兵,俩人加为好友。对方称自己的很多客户投资军工股票,需要了解陈兵所在单位的内幕信息,公司会给他支付高额的咨询费。在金钱的诱惑下,陈兵从刚开始透露本单位军工生产情况,发展到偷拍涉密产品照片,还从各种渠道套取、拍摄涉密文件资料。在此过程中,陈兵收取了对方提供的所谓“咨询费”数万元。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王大伟说,上世纪50年代,间谍活动猖獗。在这种环境下,公民受到的保密教育和爱国教育多种多样,并且铭记在心。所以,50后这一代人的反间谍意识特别强,如果看见有外国人拿着相机到处拍,一定会上前阻止,必要时还对胶卷进行曝光处理。时至今日,不少50后的国家安全意识仍非常清晰。“现在不少80后、90后、00后对‘爱国主义’这个主题词逐渐淡漠,与其所伴生的便是国家安全意识的淡薄,这与时代背景、与爱国主义教育的落实程度息息相关”。

图片来自网络

敲响“快递安全”的警钟

唐军是湖北省宜昌市一家速递公司的收派员,每天经他手收寄的快件都要开箱验视、查验寄件人的身份信息。唐军说收件时必须百分之百开箱验视,还要查验寄件人的身份证,不允许验视是不寄送的。按照宜昌市主管部门的规定,对未能做到开箱验视和查验身份证信息的快递企业,主管部门会责令整改,并处以罚款。

2016年,中国共送出了313.5亿件快递,是全球第一快递大国。近年来寄递物流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快捷和便利的同时,安全威胁和风险也与日俱增,寄递危险化学品致人死亡案件、贩毒案件、邮寄爆炸物等违禁产品的案件严重危害着社会安全。

2015年以来,中央综治办联合多部门出台意见措施,规范寄递行业。要求对寄运物品实行100%实名制、100%X光机查验、100%先验视后封箱,目前这项制度正在全国推行实施,成为构筑社会安全领域的一道防线。

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

在不少人看来,网络安全主要是个人信息安全,因为现在电信网络诈骗猖獗,其中一大原因就是个人信息泄露。其实,网络安全还涉及打击网络犯罪,涉及核心技术安全,涉及基础设施的安全。

在日常生活中,“随手拍随意发”可能让国家安全“受伤”,不少人会在不经意间泄露相关信息。北京一所高校的在读研究生小丽在微博上发了一张在某部队穿军装的男友背影的照片,没过多久,男友就打电话来让她把该微博删掉,说泄露了部队的信息。”因为男友其所在驻地军事信息涉及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别有用心的人很可能通过这张照片获取一些信息,很可能危害国家安全。现在小丽发微博、发朋友圈时都会特别注意。

安全教育不能一味“高冷”

国家安全治理不能让公众缺席。在这方面,法国的做法值得借鉴。法国在2004年出台的《国民安全现代法》中规定,法国公民是公共安全的第一参与者,应按照政府指引采取日常风险防范措施,紧急状态下第一时间参加必要的救援等。

4月15日前后,我国各地开展了国家安全教育日宣传教育活动,宣传海报、法律咨询、知识竞赛、广告屏滚动播放宣传语等,但国家安全教育,不能仅仅满足于挂挂标语、摆摆展板、放放广播、发发资料。按照国家安全法的要求,开展国家安全教育需要形式多样,需要将之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公务员教育培训体系。如今已是网络时代,信息多元,公民权益意识增长,开展国家安全教育不能仅依靠传统灌输模式。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莫纪宏认为,国家安全教育必须正规化、常态化,而不是应景之作。

实施国家安全教育,可以利用媒体已经披露的危害国家安全的新闻进行“以案说法”,比如个别人被人利用,向境外提供科技军事等情报,或非法销售、持有偷拍手表等间谍器材等等。也可利用影视剧普及国家安全知识。总之,国家安全教育要讲法律法规和理论,但不能一味“高冷”,还要接地气,跟上时代步伐,这样才会有更好的效果”。

(本报综合报道)

链接——

国家安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第一章第二条规定:国家安全是指国家政权、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以及保障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

2014年习近平首次系统提出总体安全观之下的“11种安全”,即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

国家安全机关全国统一受理举报电话为“12339”。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