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税务筹划 >

银行预留号码为什么要开户(改银行卡预留号码一定要去开户银行吗)


目前,大部分涉事支付机构已赔付受害人经济损失。工业和信息化部也于日前约谈涉事电信企业相关负责人,并提出对于服务密码重置、解挂等涉及用户身份的敏感环节,要在方便用户办理业务的同时强化安全防护。


手机失窃被不法分子进行多笔消费和贷款


据网民“信息安全老骆驼”称,其家人手机失窃后,不法分子利用电信、金融、支付等机构以及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安全漏洞,新建账户绑定银行卡,几个小时内,便在线办理了贷款,并进行多笔消费。


不法分子是如何利用手机盗取资金的?


“信息安全老骆驼”向记者复盘了遭遇“盗刷”的全过程:不法分子取出机主手机卡,将之安装在自己的手机上,通过短信校验的方式,登录了某政务平台App,由此获取了机主的姓名、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关键个人信息。通过这些关键信息及校验短信,进行服务密码重置,掌握了对手机卡的主动控制权。此后,在支付宝、财付通、苏宁易付宝、京东支付等开立了新账户,绑定机主的银行卡进行消费,并在美团平台申请贷款,造成机主经济损失。


整个过程中,登录政务平台App获取关键信息、绑定银行卡、贷款消费等操作,都是凭借手机短信验证码顺利通关。


记者了解到,此案之所以产生如此后果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手机遭窃后机主没有第一时间挂失电话卡,令不法分子有了可乘之机。


专家解释,在电话卡未挂失的近2个小时,由于掌握了机主个人关键信息,不法分子通过手机在线服务,对服务密码进行了重置。这相当于掌握了通信业务办理的主动权,能进行远程解除挂失,还可以利用短信验证登录其他网站和App。


手机失窃被“盗刷”暴露出哪些安全漏洞?


这一网民的遭遇暴露出手机信息安全和支付安全的多个漏洞,引发多方担忧。


——电话卡解除挂失等安全机制有待升级。


据其本人介绍,案发当日,在通过电信客服挂失后不久,他们发现手机卡居然被不法分子解除挂失,仍能使用。双方进行了激烈斗争:挂失、解挂、再挂失、再解挂……来来回回几十次。其间,这张手机卡不断接收消费和贷款的验证短信。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虽然机主手机被盗后未及时挂失电话卡,让不法分子钻了空子,但电信企业的服务密码重置和解挂失等业务规则是否完善、是否充分考虑了机主手机丢失的可能性,值得探讨。


按照中国电信的业务规则,已挂失账户可以通过拨打客服热线、服务密码鉴权后进行解挂。利用机主挂失前的“空档”,不法分子通过机主姓名、身份证号、短信随机码重置了服务密码,掌握了通信业务办理权,多次诱导电信企业客服人员对已挂失的电话卡进行解挂。


电信专家付亮认为,用户反复解除挂失的异常举动,应及时引起电信企业包括客服人员在内的系统的警觉,适当升级安全门槛,而不是依然机械地进行常规操作。


——校验手段普遍不足,风控水平参差不齐。


目前,虽然监管部门对于支付机构开户身份的安全验证有相关规定,但部分机构执行打了折扣。


记者调查发现,不少金融平台和支付机构开立账户或绑定银行卡的流程较为简单,一些机构在授信流程中,只增加了银行短信校验或者公安网校验,就顺利放款。在此案中,不法分子通过机主的银行卡号、身份证号、姓名、银行预留手机号等信息,加上短信验证,就在美团平台上办理了贷款业务,并很快将贷款通过新开立的支付账户消费掉了。


业内专家表示,为吸引用户,部分金融平台不会在绑卡开户时增加烦琐的校验方式,而是简化开户流程。更有一些小公司,为节省成本而省略步骤,校验的完成度和可靠性难以保障。


与此同时,一些平台和机构风控水平不过硬。从网民“信息安全老骆驼”家人的遭遇来看,同样在凌晨三四点,有的支付系统风控成功识别了异常交易并进行阻断,有的则通过了不法分子的贷款申请,有的支持了不法分子数笔绑卡消费。


——个人敏感信息保护不力。


该案中,不法分子通过短信验证的方式便登录了某政务平台App,获取机主的重要信息如探囊取物一般。


业内专家表示,身份证信息和银行卡信息属于个人敏感信息,一旦遭泄露后果严重。身份验证要强化甄别“确为本人意愿”,如借助人脸识别等方式提高验证门槛。


此外,一些通信行业人士表示,一些无良手机App过度收集个人信息,也为个人信息安全埋下隐患,一旦App被侵入就会造成严重信息泄露。在公安部组织开展的“净网2019”专项行动中,被查处的违法违规采集个人信息的App就多达683款,其中不乏知名企业。


机构与平台应提高安全验证手段,手机丢失第一时间挂失SIM卡


事件曝光后,大部分涉事的平台和支付机构消除了受害人的贷款记录,并赔付了损失。记者了解到,相关支付机构已着手加强手机丢失防控策略,提升风控水平,适时升级身份验证手段。


针对电信企业存在的漏洞,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约谈了此次涉事电信企业相关负责人,并对三家基础电信企业提出要求,对于服务密码重置、解挂等涉及用户身份的敏感环节,在方便用户办理业务的同时要强化安全防护,加强客服人员风险防范意识培训,警惕业务异常办理行为。


中国电信相关人员表示,为进一步防范此类风险,将强化和规范挂失、解挂、呼转等业务的鉴权方式和流程,增加技术核验手段,提高服务人员风险防范意识,对频繁办理业务的行为加强监控,对异常行为进行限制和升级操作授权。


“无论是支付业务还是其他金融业务,都应该把安全性放在第一位,其次才是便捷性。”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董希淼表示,非银支付机构及互联网金融公司担负着数以亿计用户的财产安全,有责任不断加强风险防控。针对手机失窃这种情况,金融机构应该考虑得更全面些,不光要“实名认证”更要“实人认证”。


此外,付亮说,相关单位和企业应及时对用户数据进行脱敏处理,按照最小必要原则收集、存储、使用,并注意分级分类保存。


普通民众如果手机被盗或遗失,应如何保护个人信息和财产安全?专家提示:


——第一时间致电手机运营商挂失SIM卡,以免不法分子利用“时间差”窃取个人信息。


——尽快致电银行冻结手机网银,只要办过银行卡的银行都要覆盖到,不要给不法分子留下可乘之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